分享

禹的故事

 白水清风 2015-05-04

禹的故事

 

                                             钱 穆/文

 

    继唐、虞两族而起的,是比较靠南方的夏族,它的发源地和黄帝故墟相近而偏西,大概在现在的嵩山附近,跨有姜姓的故地。嵩山从前叫崇山,鲧是崇国的诸侯,因崇山得名。禹都阳城,阳城在现在的河南登封县东南三十五里。夏族据记载是颛顼的后裔,在地理上继承神农氏的农耕,在时代上继承虞族的农耕。他们或许正式大批应用青铜器,这或许是禹能治洪水的一个因素。三苗之患,到禹时完全消除,把他们赶到西南方,大批铜兵器也不无力量,禹的大名,威震西方。后来西方关于他有许多神话,羌族也崇拜他,现在的川、康一带还有许多古迹说他是羌人,生于川西。鲧、禹父子同是治洪水的英雄,鲧是失败者,受了“妄担重任”的责罚,禹却成功了。

一、大洪水

关于洪水的传说很复杂,但和巴比伦、犹太、印度及云南倮族的洪水传说不同。他们大概都说洪水淹没了世界,只剩下一家或几个人,世界人类从他们再繁衍起来。中国的传说没有那么神奇,也不远在荒古,只不过是常闹水灾,人民不得安居。历代都有治水者,我们的祖先都住在黄河流域,这叫我们很容易想到黄河的水患。黄河水灾自有正式记载以来,大约平均每年一次,有记载以后的几千年如此,没有记载以前的几千年很难说不是如此。商朝中叶为避河患,国都老搬家。据史书的记载,夏禹到这个时代不足千年,纵使这数字靠不住,总不会差到三千年五千年;就是差到五千年,黄河的水患还可能发生。带神话性的传说:“燧人氏时天下多水”,女娲氏治过洪水,颛顼氏时闹过洪水。有的说共工为水害,有的说共工治水(共工并非一个人的专名,是一种人的名称,后来变成官名)。由这些说法,可知水患次数很多。尧、舜时的洪水,是特别大的一次。一条河流发生洪水的周期是和洪水的大小成反比,洪水愈大,它发生两次中间的时期愈长。禹治的洪水,或许是几千年仅见的一次大洪水;或许是当时人活动的地域小,所住的地域都被水淹没,就认为水特别大。两个原因恐怕都有。也或许这次大水,不纯由于黄河本身,假使晋南汾、浍、涑诸水,豫西伊、洛、瀍、涧诸水同时暴涨漫溢,很可以把唐、虞、夏诸族的居地弄成一片汪洋。古河流的下游在江、淮、冀、鲁平原,河道不确定。

平时本来就东一断港,西一绝河,低地尽是湖泊。上游水涨,下游溃决泛滥,极容易把河、济、漯和淮、泗、颍诸水系连成一片,就“洪水滔天”了。

二、大禹治水

    夏禹姓姒,名文命。夏族起于现在的河南登封、禹、密诸县,向南延伸到湖北北部,向北到山西西南部,和唐、虞两族接触。禹的父亲叫鲧,母亲是有莘氏,女名女志。帝尧求能治水者,四岳荐鲧,鲧用防堵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防护一小块地域。四岳大概是看到鲧在自己的国内用这种方法有效,就荐了他。但水势大了这种方法是不成的,东堵西堵闹了九年。舜摄政看这样子不行,治他的罪,把他赶到东方的羽山,叫禹代管他的余族,继续治水。舜做天子,命禹为司空,正式任平水土之职。洪水泛滥,民无定居。低洼的地方,上树巢居,高处躲在山洞里,已开辟的地方又荒起来。草木畅茂,禽兽繁殖,龙蛇蟠据。禹奉命和益、后稷一同出发,指挥诸侯和群众,率领一批工人到处划分工作区,登山相形势,立木标,记高下曲折,掘成河流。并吩咐他们:高地高山为主,低处大河为主,不要乱掘,沟渠要井井有条,小沟流到中渠,中渠流到大河。不要乱筑堤防,顺山形高低之天然地势,可防者防之。草木砍伐费力,益司火,就一把火烧光,把禽兽赶走,然后施工开辟农田。稷教民耕种,低地种稻,高处另种他物,又叫有余粮的,拿一部分给不够的。

    禹一方面悲伤自己父亲的命运,决定完成他的遗志;一方面看到民众的困苦,不忍安居。据说他有一次看到罪人,大哭起来说:“天下太平,人民决不会犯罪。我听说过,一个男子不耕田,就有吃不着饭的人;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穿不到衣服的人。个人的工作不可怠惰。我现在受命治水,好使百姓安居乐业。现在百姓不能这样,而犯了罪,这是我的不好,是我的责任。”他自已竭力刻苦,劳身焦思,在外面十三年,有三次走过自己的家门口,他始终不进去看一看。衣食都是最坏的,住处是最简单的,一意在挑河掘沟上用功夫。有时候亲自拿着锄头、斧子,率领民工动手。他极爱惜时间,不肯牺牲一刻。指甲磨秃了,小腿的毫毛都磨光了,手脚都长了厚皮,面色黧黑,终于操劳过度,变成跛子。他用的交通工具,陆地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各处都可以走到。常携带准绳、规矩等以便测量。他碰到过许多危险,有一次,一条黄龙把他的船负起来,船上的人都吓得面色青黄,禹一点不怕,说:“我竭尽自己的能力为大家工作,我未尝看重自己的生命,死和回家一样。”颜色不变,黄龙贴耳掉尾跑了,并没有伤害他们。他还同别的水怪战斗过。他到过许多怪地方,据说他和益每到一处,都把当地的风俗物产记录下来,有的甚至说他叫部下量过世界东西南北的长和宽。

    于是他导黄河,疏浚下游的九河。把济水、漯水都通到海,挖掘汝水、汉水、淮水和泗水,通到长江。治导瀍水、涧水,通到洛水。据说他凿通现在陕西韩城县的龙门山,使黄河流过,从前是从上面泛滥过去的。开两条河把砥柱山绕过,开辟伊水上的伊阙,把各处的积水,排除的排除,不能排除的围成湖泊。在现在的陕西开西河、渭渎、泄渠、孙皇的积水。在现在的山西北部堵截原派水,使它流到后之邸湖,通到嘑沱河,这样西北的人民得以安居。在现在的河北、山东排泄大陆泽水,防堵盂诸泽水,使它们的出路通到九河,把东方的诸水约束着,这样东北的人民得以安居。南方形成五湖,可以容纳乱流的水,南方的问题也随之解决。最后划定九块广大的陆地——九州,修理上面的道路,圈起上面的湖泊,测定山的高低,计划耕作。此外并按照土地的肥瘠和物产,决定人民应纳的赋税和贡物。他到的地方,据《禹贡》上讲,从冀州(现在山西南部)开始巡行,到现在的河北东部,转向现在的山东省,那里的工作最繁难。又转到江淮流域,又上溯江西和两湖,再北上到河南,西去陕西,到甘肃的东部。当时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大州。每州都记录名山、大川、大湖泊、大沼泽、植物的种类、土色和肥瘠,制定田赋的次第、进贡的土产,指定贡道,有时候还记载当地的居民。几条大水和几条大山脉都挨次查看过,真是禹迹广被。这当然有传说和后人的想像。

 究竟禹治水的规模和他的工程实际到什么程度,现在无从断定。古书上说他导江、导河,差不多两大流域所有的河流都经他治过。又说他凿龙门,辟伊阙,折砥柱,破碣石,工程未免太大,我们不能想像一座山用简陋的石刀、石斧和铜刀、铜斧把它凿开。但是他导江、导河,怎么样才算作“导”?“凿”这个,“辟”那个,又怎样才算作“辟”或“凿”?导治不一定是整个的疏浚,开凿不一定开山。他可以乘船循行,能挖掘的泥沙,挖掘一下,暂时堵塞的疏通一下,水自有出路,何必钻山。洪水期一过,积留的余水,浅处慢慢消灭干涸,深处变成新湖泊。河流冲出新河道,慢慢水落归槽,这当然需要长久的时间。所以鲧治了九年,禹治了八年。禹的工作可能是到处指导受害的人们把近河流的积水引到河里,距河远的引到湖泊。新的湖泊,稍加堤防,最后形成九个较大的陆地,就是九州。他父亲鲧以堤防堵水,未尝不对,只是这只能用来防止浸淫,不能挡水的去路。禹的成功或许是斟酌得宜,对于湖泊用堤防,对于流动的河道加以疏通。他到的地方不能像《禹贡》上说的那样多,不过他一定比当时一般人所经历的为多。我们不能把他说成神,同时也不能抹煞他的伟大。物质条件限制他的工作;也正因为物质条件的艰苦,才显出他的伟大。禹到的地方既多,对于各地方的山川、物产容或有所记载。即使没写下来,也可能口传下来。据说他铸过九个铜鼎,图画九州的形势和物产。后来写地方志的,尤其是国家定贡赋、记出产的官书,都溯始于禹,拿他的名字名书。《尚书》中的《禹贡》就是这样的一篇著作。还有一部《山海经》,相传是禹治水的同伴伯益作的。这是一部古神话,作者不能确定;也因禹、益到的地方多,多见奇事,后人就说是他作的了。

 水退土辟,人民安居。疆域扩充,财物充裕。各地的田亩分上、中、下三等纳税,指定各部族的各地不得纷争。以共主所居为中心,五百里以内叫“甸服”,赋税纳粮米。又五百里为“侯服”,由各处诸侯自己统治。再往外五百里是“要服”,政府任其自治,不加干涉。再五百里是“荒服”,是野蛮人的居地。这当然是一个理想的分划,实际不会这样整齐,不过表示自近及远治理的方法罢了。于是天下平定,帝舜赐禹一个黑色的玉(玄圭),表彰他的大功。禹收九州长官献的铜,铸成九个鼎,象九州,用它来祭祀上帝鬼神。

三、舜禅禹和禹传子

    有一天,皋陶、伯夷和禹朝见帝舜,论起政事来。皋陶讲了一篇个人应具的品德和修己治人的要术,又论到国家的典章制度,禹听了很高兴。他们又谈到苗族的不安定,大家都主张修明内政,惠安人民,苗族作乱也不足畏。帝舜叫禹发表他的政见,禹说:“人要勤谨。我治水的时候,用四种交通工具,跋山开路,和益叫人民渔猎肉食。疏浚九州的河流,通到海,开了无数的沟渠,通到大河,和稷教人民播种吃五谷。又教他们来往贩卖,以有余补不足。民众都有饭吃,万国才安定下来。”皋陶说:“你的话不错。”帝舜说:“我全仗你们辅助。应当做的事情,大家一齐努力做。我有错误,你们要当面讲,不必私下议论。对下级官吏,也要督促他们尽职。”禹说:“是的,这也要看你的做法。你听忠言,任善人,功业没有不成的。”帝舜说:“不要像丹朱似的,放荡怠惰。他坐惯船,现在水小了,他还要叫人推船游行,在家胡闹,失掉了国土。像这样,我是不能饶恕的。”禹说:“是的,我娶涂山氏女,结婚四天,又去治水。后来启生下来,我从自己的门口经过,听到启呱呱的哭,我也没进去看,所以终能成功。划定‘五服’,开辟五千里。每州立十二个官,直到海边都建有诸侯。现在就是苗族捣乱不服从,这是要注意的。”舜说:“天下太平,多半是你的功劳,皋陶对苗族也会善用刑罚的。”于是舜叫百官众民都效法禹,听他的指挥。舜已决定传位,舜又命禹征伐不能感化的苗族。禹召集诸侯誓师出征,他说:“大家要知道,这一次出征,并不是我们好战。‘有苗’的愚陋和强暴,逼迫我们不得不用兵。上天不会保佑他们,我们出去一定会胜利的。”经过长期的战争,终于把他们平定下来。不过他们仍是口服心不服,帝舜修文德,怀柔感化,他们一有不稳,舜在朝廷上作乐,叫人舞干羽演武事,向他们示意,假使再叛变,一定用武。于是黄帝以来的苗患,才告一段落。

 天下无事,夔作乐庆祝,在祖庙里大会诸侯群臣,奏起韶乐,鸟兽都随着乐声起舞,大家都很高兴。帝舜亲自唱道:“勅天之命,惟时维几。”意思说:我们要小心谨慎,顺承着天命,事情是微妙得很。又接着唱道:“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陶皋拜谢,接着唱道:“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屡省乃钦哉。”唱完又唱一个道:“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接着道:“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皋陶的歌意先劝百官谨慎做事。又说全看元首的勤惰;他要好,下边都会好,他要不成,下边都会颓废;天下虽无事,可不能懈怠。禹品德功绩都有继承共主的资格,舜老了,就荐禹于天,叫他摄政。传政时也大会群臣,舜作客,禹作主人。乐官向前祝赞说:“从前尧禅让时,唐做虞的客人。现在又将禅禹,声名功业,垂于万世。”乐奏起,百官合唱卿云歌,帝舜唱道:“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八个大诸侯向前行过礼,合唱道:“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予一人。”帝舜又唱道:“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圣,莫不咸听。●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于是人们都欢欣鼓舞,知道天下又可太平地接连下去。

 禹摄政以后,天下都听禹的命令,用他的法律、度数、声歌、乐律,由他祭祀山川鬼神。十七年以后,舜死了。又三年,禹得到百姓和诸侯的拥护,正式做天子,都安邑(现在的山西夏县北)。一说都阳城(在河南登封县东南三十五里)。大概禹以后,夏都在阳城。帝禹用皋陶作大臣,掌政事,有禅位给他的意思。不幸皋陶先死,子孙封在英、六两国(在现在安徽省中部),禹又举益授以政事。禹政似乎仍一本他素朴的作风。他看见耕田的农夫必致敬,过村落必下车步行。有一个叫仪狄的人会造酒,禹喝了觉得滋味很好,想了一想说:“这不对,这很易误事误人。”从此绝对戒酒,也不再见仪狄。政事极为平民化,为后来的墨子所称道。仍然行三年考察群臣的制度,五年规模粗具,大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来的有万多国。防风氏来得太晚了,就斩以示众。于是天下尽属于禹。禹似乎太注重功绩和赏罚,他的功过于德。他做了十年共主,到东方巡行,死在路上,葬在会稽山。据说葬礼简单:“衣衾三领,桐棺三寸。”埋的很浅:“下毋及泉,上毋通臭。”他死后,益摄政三年,退休到箕山之北,静待人民的公决。这次和舜、禹的情形不同:禹在位日浅,益辅政日少,没有来得及让益摄政,树立威德,天下不信服他;禹的功绩犹新,人民一时忘不掉。他儿子启也和丹朱、商均不同,有德有才,诸侯都到启那里朝觐,不来见益,说:“启是我君之子。”百姓也称颂讴歌启,不讴歌益,说:“启是我君之子。”于是启继承了共主。有一个诸侯叫有扈氏的不服,大战一场,启灭了他,天下都服从启。启能干是能干,贤德远不如尧、舜、禹。据说益的结果不很好,有的说启把他杀了。启才真正开了帝位传子、一姓做共主之局。

 

——原载钱穆著《黄帝》,三联书店2005年3月第2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