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口=周。 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本义: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 週=周(周,表示一圈)+辶(行走)。 造字本义:环绕而行,走一圈。 甲骨文“周”字,其形状为种满庄稼的农田。 周,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在一定领域的空间内,进行反复的纵横切割划分,形成众多相对独立的、封闭的较小区域。有的甲骨文写成指事字,字形在纵横划分的若干区域内加上几点指事符号,表示在划分的封地内耕种生产(参考“画”即“劃”*)。远古时代的天子取得天下之后,划分出若干领地,由众多宗亲诸侯封而建之,以期巩固政权。简体甲骨文将纵横划分的封地简写成“田”。简体金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加“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封闭的圈)写成会义结构:(封地而建)(口,封闭的圈,围墙),表示封地而建的界墙。有的金文省去四点指事符号。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表示“封建”的字形写成“用”。造字本义:名词,封地而建、筑墙划界的围墙。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用”写成,“田”形若隐若现。夏人建立了最早的农业制度;商代开启了最早的贸易交流;周朝开始了最早的封建管理模式。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周,密也。从用、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周,密闭。字形采用“用、口”会义。 周” 古代部落和朝代名。但从甲骨文字形看,初义是周密,紧密。甲骨文1-3分别写作 “、 、 ” , 象整治好的农田里密植秧苗形,有遍周和紧密义。《说文》 : “周,密也。” 甲骨文4和金文、小篆下加“口” , 遂有口出政令的王者义, 并逐渐写作 “、 、 、 ” 。 “说文古文” 写作 “” , 下边是 “人” 的笔讹, 已指周人。 《楚简》下边是“曰”,与口同义。隶书(汉帛书)写作 “、 ” , 仍见与古文字的传承关系。 图为 “象形字书画” 造形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和“比”到底是什么意思?大河报-博览 2022/12/13 00:22来自北京 朱熹说,君子和小人就跟白天和黑夜一样,处处都是针锋相对的。 孔子的学生,将老师的语录整理成《论语》一书,其中有17章,近200处提到君子与小人,并且分析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 看来,孔子在上课时,很喜欢把君子与小人放在一起比较,仿佛有意在告诉他的学生们,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如何不做小人。 可是孔子生活在2500多年前,那个时候没有纸张,想要出书,只能用刀刻在竹简上。 所以《论语》里的句子都言简意赅,特别简短,再加上孔子思想深刻,以及两千多年来语言习惯的变化,现代人读起来并不容易。 比如今天要说的这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那么“君子”和“小人”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根据赵纪彬在《论语新探》的解释, “君子”是西周、春秋时期对奴隶主贵族的通称,是掌权的人;而“小人”则指奴隶制生产方式支配下的个体农民。 一个是君主或贵族,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另一个是普通百姓,即没有身份也没有地位。 后来,“君子”和“小人”由区分地位高下的两个词,引申为区分道德高下的两个词。 从道德上说,“君子”指自身道德修养较高的人;“小人”指没有修养,甚至是有道德缺陷的人。 所以“君子”“小人”这两个词的划分,可以根据社会地位,也可以根据道德水平。“君子”还是一种对他人的尊称。 《论语》因其书宣扬伦理的性质,孔子所说的“君子”、“小人”往往是是从道德层面说的。那么,孔子心中的君子是什么样子呢?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里边的“比”和“周”又是什么意思? 想弄清楚一个字, 最简单的办法是追溯到古文字, 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甲骨文的周,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特点: 一个是早期的甲骨文,周字下面没有口; 第二个是像是一个“田”字,整个字形像纵横交错的农田,格子里的小点,像是种满了禾苗的田地。 这说明,在甲骨文中,“周”字和“田”字,虽然不是一个字,但是两者有联系。 如果说“田”指的是庄稼地, 那么“周”则是庄稼人。 这庄稼人是谁? 周人,或者周族。 上古时期的夏商周,夏朝擅长水利技术、商朝擅长冶炼技术、周朝擅长农业技术。 周人是农业民族。 周人的始祖弃,就是因为教会了民众耕作,所以才被尧舜封为“后稷”。这个民族的发祥地在周原,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岐山县一带,因此族名叫周。 周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很多田地,里面长满庄稼。 所以,周字像田字,但方格当中要加小点。 “周”的本意就是周人的族名。 “周”字的甲骨文,就像个人耕作时的方田,每个小方格里的小点,就像方田里种植的禾苗,田地里的庄稼很茂密,故“周”有稠密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周,密也。从用、口。” “周”的甲骨文是一块田地,界限分明,方方正正,隔成四块,彼此不牵连、不干扰。由此“周”又代表着完整、独立。 后来发展到了金文,“周”字下面又有了口: 这块种满庄稼的田加上口, 古代“口”字是周围的意思,强调了田地的区域范围,故“周”又有周围、四周之意。 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认为,“周”下方的“口”字,意思是善于用口则处事周详,因此,“周”又引申为周到、周遍、周全。 段玉裁注:忠信为周,谓忠信之人无不周密者。从用口。善用其口则密,不密者皆由于口。 总之,“周”大概有三个意思: 周人或周代, 完整、独立, 周到、周遍、周全。 甲骨文的“比”字,和“从”字的字形很相近,是但是方向刚好相反,所以《说文解字》说:两个“人”字相随为“从”,把“从”字反过来就成了“比”。 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在甲骨文中,“比”字中的两个人挨得很近,所以说,“比”的本意是亲密、靠近、挨着的意思,表达的是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 我们看比字的甲骨文,两个人的动作完全一致,像是在互相模仿,又像是互相竞赛。所以“比”又有比赛、比较的意思。 如屈原《涉江》:“与天地兮比寿。” 读到这里您发现没有,比字好像也没有什么贬义,为什么形容小人时用比字呢?对此朱熹解释道:在《易经》中比是好的意思,大概比字用在君子身上就是好的,用在小人身上就有不好的,这要看圣人的意思了! 且如易比卦言:『比,吉也。比,辅也。原筮元永贞,无咎。』则比都是好。大抵比于君子则为善,比于小人则为恶,须是看圣人说处本意如何。 比字就有了引申义 还是从甲骨文的比字来看,两个人做什么动作都一样,彼此太亲密了,又有了勾结在一起的意思。 “比”有三个意思: 亲密、靠近、挨着 比较 勾结 那么在“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中,“周”和“比”是什么意思呢? 朱熹注释道:“周,普遍也。比,偏党也。” “周”是普遍的意思。“比”是偏党、勾结的意思。 这两句话谈的是,君子和小人,在待人接物上的不同,而且有着天壤之别。 君子为公,小人为私 君子待人处事,依自己的价值观去做,是公正的,普遍的,对待天下众人,既不徇私护短,也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或者是私心,和什么人都能够交往,都能够一视同仁,从不拉帮结派。对谁都一样,不会因为谁对我有利益,而亲附谁,不存在跟人勾结的现象。 君子并不是没有价值判断,而是在大多数时候,他能做到宽厚,做人处世凭借一颗正直的心,他不会厚此薄彼,不以个人的短期利益决定与人交往的方式。 而小人就相反了,小人对谁好,都是为了利益,为了勾结,有势则附之,有利则趋之。小人总是喜欢结党营私,喜欢与自己品性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一起排斥与自己品性不同的人。 现实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官场上的拉帮结派,凡此种种,小人无论是身处何地,想的都是自己,当利益一致时是友,沆瀣一气,利益一旦发生冲突则为敌,你死我活。 当代哲学家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翻译:“君子普遍厚待人们,而不偏袒阿私;小人偏袒阿私,而不普遍厚待。” 君子之间团结,小人之间勾结 “君子周而不比”,说的是人与人相处时,互相是平等的关系,各自拥有独立的人格,可以有独立的意志,表达不同的见解,并不影响团结友好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周而不比,就是每个人独立、完整、互相尊重。 君子在为人处世当中,可能会对某些人在感情上稍微好一些,但君子绝不会和他们互相勾结起来,更不会和他们结成某个小团体,谋求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 “小人比而不周”,说的是人与人相处时,缺乏独立的人格,你拉着我,我拽着你,互相拉帮结派,纠缠不清。以暂时的利害关系互相勾结在一起,缺乏独立的人格,没有原则和立场。小人无论是身处何地,想的都是自己,当利益一致时是友,沆瀣一气,利益一旦发生冲突则为敌,你死我活。 君子们在和睦中保持了独立性,小人们在趋同中纠缠不清。因此,也证明了那种没有不同意见的千篇一律,只能滋生小人而不是君子。 也就是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小结: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论语·为政》里的一句话。“周”是普遍的意思,“比”是偏党、勾结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孔子是想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