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2015-05-11 | 阅:  转:  |  分享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贲门炎诀窍

分享到:0????

做广告,?治疗,?十二指肠,?生活习惯,?病痛折磨

我这里不是在做广告,只是想把我治好病的方法告诉跟我得一样病的病友,希望大家???尽早摆脱病痛折磨。在治病方面我走了很长时间的弯路,现在想把治好病的方法告诉大家。?我是一名老师,男,今年38岁。患反流性食管炎和贲门炎有8个月有余。?我的症状?????餐前餐后一段时间和空腹时胸骨疼痛、上腹部疼痛、吃食物时整个食道疼痛。???含胸时疼痛就特别明显,由于病痛感觉活着太难了。?上医院检查十二指肠球溃疡、贲门处有溃疡面、反流性食管炎?我病前生活习惯???喜喝冷饮、喜吃辣椒、喜欢吃滚烫的火锅涮锅、吃饭速度快,酒喝得一般、吸烟。就是这样把身体搞坏了(36岁之前我还不知道胃疼的滋味,还以为是肚子疼的一种)?治疗过程???病来了先没当回事,因为以前也没得过什么病,又认为自己是大男人,挺了8个月没吃药。这8个月里头2个月是隐隐痛,后来就厉害了,到最后后1个月忍不下去了,到医院看才知道得了反流性食管炎和贲门炎、十二指肠球溃疡。难忍的疼痛让我决定吃药治疗。???为了治病,为了不疼,不管多贵的药我都买,这药那药,什么4联装的药,我都成了药箱子了,但是疗效并不好。于是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治疗这类病无非是4种药???1抑酸药2消炎药3保护胃黏膜药4增加胃活力的药我都吃过为什么疗效不明显呢我认为可能是吃药的方法和时间不对,但是一时又没有好的对策。?后来听我的亲戚说一法既省钱又有疗效我抱着试试的态度照做没想到真就管用了(听着像广告词)。真的,用此法2星期后就不那么疼了,4星期后变成了隐约的痛,6个星期后已经没什么痛的感觉了,到此时2011年3月22日已经是9个星期了药我一直没停,只是感觉偶尔会隐痛一下时间是半分钟,一天是两三次。这期间我有个病友,也让他试了,他也基本好了。难道这种方法只是适用于我们2人?我不相信。请广大病友试试,消除病魔,减轻病痛是主要的。???-----方法如下很简单------------------------------------------------???每天每次吃饭前30分钟,喝温热的流食半碗(牛奶+麦片调成的粥或者是牛奶+饼干调成的粥),同时吃下胃膜素胶囊2粒,然后再吃饭,饭量不能大。???饭后1小时40分钟吃雷尼替丁胶囊1镣奥美拉唑胶囊2粒???药用温水服下,水不可太热???晚上如果感觉饿或胃难受可再喝温热的流食半碗???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准确性?---------------------------------------------------------------------???方法就怎么简单,你如果问我药是什么牌子什么厂家的,我买的时候也没专买一个厂家的,大概用了3个厂家,病也好了。???简单说一下价格雷尼替丁胶囊N粒一瓶2.5元奥美拉唑胶囊一盒8.3元??????????胃膜素胶囊一盒16元(不能说贵吧)???简单说一下作用雷尼替丁是抑酸药很强力奥美拉唑是消炎杀菌???????胃膜素是保护胃黏膜?????建议1你可以在百度查一下十二指肠溃疡、贲门炎、食道炎等内容,了解相关知识。?????2吃药阶段不要吃太热太凉太辣太硬的食物,食物要清淡点。?我在吃水果时是先嚼碎,汁水咽下,然后渣子吐出来,还不能多吃。吸烟减半,酒不喝。活血的食物不吃,多喝温水。?????希望广大病友一定要试试,祝早日康复。不痛的感觉真好!??? Barrett食管

本词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称Barrett食管,又称巴雷特食管。普遍认为是获得性,并与反流性食管炎相关,并有发生腺癌的可能。其症状主要是胃食管反流及并发症所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及反胃。

别称

巴雷特食管

英文别名

Barrettesophagus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多发群体

中、老年男性

常见症状

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反胃

疾病概况



1病因

2临床表现

3检查

4诊断

5鉴别诊断

6并发症

7治疗

8预防

病因

Barrett食管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尽管有关Barrett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但Barrett食管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胃食管反流病人中,只有10%发展为Barrett食管,而90%的患者并不发生变化。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学说,即先天性学说和获得性学说。1.先天性学说

先天性学说认为Barrett食管是由于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柱状上皮没有被鳞状上皮完全替代所致,因此食管下段遗留下胚胎时期的柱状上皮。一些临床观察也支持先天性学说。

2.获得性学说

有研究认为Barrett食管是一种获得性疾病,它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有密切关系。食管下段长期暴露于酸性溶液、胃酶和胆汁中,造成食管黏膜的炎症和破坏,导致耐酸的柱状上皮替代鳞状上皮。研究证实,大多数Barrett食管病人存在反流性食管炎。

关于Barrett食管柱状上皮的来源尚未定论。目前有几种看法:来源于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来源于食管贲门腺体细胞;来源于胃黏膜或原始干细胞。

临床表现

Barrett食管的发病年龄自出生1个月至88岁均有报告,年龄分布曲线呈双高峰,第一高峰在0~15岁,另一高峰在48~80岁,但临床上多见于中、老年人。Barrett食管的发病在男性多见,病人仅有食管下端的柱状上皮化生,一般无症状,故大多数病人可终生不出现症状。Barrett食管的症状主要是胃食管反流及并发症所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及反胃,部分因食管狭窄或癌变出现吞咽困难。检查

1.X线检查较难发现Barrett食管,有食管裂孔疝及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不是此症的特异性。发现食管有消化性狭窄或体部有溃疡者应疑有Barrett食管。

2.食管镜检查

典型的Barrett食管是在胃食管交界上方出现红色的柱状上皮区,部分患者可见反流性食管损伤的征象。活检可证实并找到柱状上皮化生。

3.食管测压及pH监测

Barrett食管的病人食管与酸、碱反流物接触时间长可见到胃食管反流的测压表现,其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较一般的反流病人为低。

诊断

Barrett食管的临床诊断应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食管测压、pH监测、内镜及活检,其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方法为内镜及活检。鉴别诊断

Barrett食管有时需与早期食管癌或贲门癌相鉴别。并发症

Barrett食管并发症包括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狭窄、溃疡、穿孔、出血和吸入性肺炎等。治疗

1.药物治疗(1)质子泵抑制剂(PPIs)?为内科治疗首选药物,剂量宜较大,如奥美拉唑、泮妥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症状控制后以小剂量维持治疗。有证据表明,PPIs长期治疗后可缩短Barrett黏膜长度,部分病例BE黏膜上有鳞状上皮覆盖,提示PPIs能使BE部分逆转,但很难达到完全逆转。PPIs治疗还可使BE中肠化生及异型增生消退,表明PPIs可阻止BE病情发展,增加鳞状上皮逆转的机会,减少恶性变的危险。

(2)促动力药(多潘立酮,伊托必利等)?此类药物能减少胃食管反流,控制症状,但疗程较长。如多潘立酮,伊托必利,常与PPIs同时应用,以增加疗效。

(3)其他?黏膜保护剂亦有一定疗效,可改善症状,与PPIs合用效果更佳。

2.内镜治疗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内镜下消融治疗(EATs)已应用于临床。EATs可分为热消融、化学消融和机械消融三大类。热消融又包括多极电凝术(MPEC)、氩光凝固法(APC)和激光(KTP、YAG等)。化学消融主要指光动力学治疗(PDT),其基本原理为先将光敏剂如血紫质等静脉注射使其定位于食管的化生或异型增生或腺癌上皮,通过非热力的光化学反应而致局部组织坏死。机械消融则在内镜下运用萃吸、切除等方法。EATs加PPIs抑酸治疗是目前治疗BE及BE伴异型增生的有效方法,使BE上皮消失或逆转为鳞状上皮,疗效可达70%~100%,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EATs使用时间不长,病例数不多,随访时间较短,其疗效还需时间检验,而且对化生上皮逆转后能否降低腺癌发生率尚待进一步评价。有明显食管狭窄者可进行食管探条或球囊扩张术,但其疗效较短暂,可能需多次扩张。

3.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为:

(1)BE伴严重的症状性反流,内科治疗无效者。

(2)食管狭窄经扩张治疗无效者。

(3)难治性溃疡。

(4)重度异型增生或癌变者。

预防

改变生活方式是预防泛酸烧心的最好办法,尽量少吃高脂肪餐、巧克力、咖啡、糖果、红薯、土豆、芋头;严格戒烟和停止饮酒;少吃多餐,餐后不宜马上躺下,睡前2~3小时最好不要进食;如果晚上容易反酸,最好在睡眠时把床头抬高10~20厘米;另外,心理因素也十分重要,像焦虑、抑郁都会让消化系统出现不良反应,所以在紧张的时候,缓解压力也同样重要。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27399次

编辑次数:18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4-12-15

创建者:zhged

英国Barrett食管诊断及处理指南(2014年)简介

2014-06-1916:50来源:中华消化杂志作者:张军

2014年1月Gut发表了英国胃肠病学会Barrett食管诊断及处理指南(BritishSocietyofGastro—enterologyguidelinesonthediagnosisandmanagementofBarrett’soesophagus,BSGBE),以下简称为2014新指南。上一版BSGBE于2005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为2005旧指南),临床应用历时已近1O年,现由多方面专家包括胃肠病学、内镜、外科、病理学、经济学、公共健康学专家,以及患者代表共同修订了2014新指南。

2014新指南通过系统回顾2012年12月前已出版的所有相关的英文文献,尽可能多地选出支持证据,并采用北英格兰循证医学指南为证据评分,从而解决了关于Barrett食管领域的争议,包括定义、筛查、诊断、监测、异型增生的病理分级、异型增生的处理,以及早期肿瘤的治疗适应证。现主要介绍2014新指南关注的关键问题、关键问题的内容简介和新旧指南的主要不同点。

一、2014新指南关注的关键问题

1.如何定义Barrett食管,哪些患者应该接受规律的监测?

2.哪些临床表现与Barrett食管癌变风险增加相关,哪些临床表现会影响内镜监测的频率?

3.哪些诊断方法适用于筛查Barrett食管高危人群?

4.哪些内镜影像学技术适用于诊断和监测Barrett食管?

5.如何更好地处理Barrett食管中的异型增生?

6.哪种分期方法适合Barrett:食管相关的早期食管腺癌?

7.内镜下和(或)外科手术治疗.Barrett相关腺癌的适应证是什么?

8.哪些是训练和维持内镜下治疗技术的最低标准?

9.如何随访已接受内镜下治疗的患者?

10.哪些药物可以延缓Barrett食管病程的进展?

11.什么是Barrett食管癌变过程中更应该研究和探讨的重点?

二、2014新指南关键问题的内容简介

1.关于Barrett食管的诊断:Barrett食管系正常的食管黏膜远端任何部位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胃食管连接处(gastrooesophagealjunction,GOJ)以上内镜下清楚可见(>1cm)并且被病理学证明的食管黏膜(C级建议,北英格兰循证医学证据评分)。

GOJ。的最简单标记方法是送人最小量空气时,纵行胃皱襞起始端作为GOJ,也是标记GOJ最基本的要求(B级建议)。内镜报告应该根据布拉格标准采用最精简的数据来记录内镜下可见的食管柱状黏膜的整个环状上移的长度(C)和上移最大长度(M)以及柱状黏膜的岛状改变(B级建议)。

2.关于Barrett食管的筛查:不建议对所有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人群行内镜筛查(B级建议)。内镜筛查的适应人群为有慢性GERD症状和多种危险因素(50岁以上、男性、白种人、肥胖者),以及有家族史(一级亲属有Barrett食管和相关腺癌时)者(C级建议)。

3.关于Barrett食管的监测:现有的研究认为早期监测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虽然缺乏随机对照实验的数据(B级建议)。有足够的证据认为内镜下对异型增生的病理学监测是目前唯一的监测方法。制定监测方案时应考虑是否存在肠上皮化生,以及Barrett食管的长度。建议由2名胃肠病理学家证实异型增生存在与否。在未获取随机对照证据之前,不建议将生物标志物作为监测的常规指标。

4.内镜下监测的实用性:应尽早明确患者Barrett食管的诊断,并且评估行监测存在的优点和缺点(C级建议)。对于确诊的患者,根据癌变的可能性和患者对内镜的耐受性确定是否行监测,同时也应考虑到患者自身的意愿(C级建议)。建议用高分辨率内镜对Barrett食管进行监测(C级建议)。

选用经鼻内镜替代经口内镜的证据不足(C级建议)。在Barrett:食管的监测方面,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各种电子色素内镜并不比标准的白光内镜有更好的效果,因此不建议使用(A级建议)。活组织检查方面,除了任何肉眼可见的病变外,建议对所有患者行4个象限每间隔2cm取1块活组织进行检查。这也适用于长节段Barrett食管(B级建

议)。对于贲门处有肠上皮化生和有不规律Z线的患者,均不建议行监测(C级建议)。对于Barrett食管病变<3cm,不伴有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建议重复行4个象限内镜下黏膜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果反复的内镜检查证实没有肠上皮化生,行内镜下监测的风险可能大于益处(C级建议)。建议退出监测。对于Barrett食管病变<3cm,伴有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建议每3~5年行1次内镜检查(C级建议)。

对于3cm或更长节段的Barrett食管患者,建议每2~3年行1次内镜检查(C级建议)。

5.异型增生的组织病理学诊断:考虑到异型增生的诊断对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性,建议对于所有怀疑异型增生的诊断均应由第2位病理学家再次确认诊断(C级建议)。对于无法确定是否为异型增生者,应由第2位病理学家再次确认,对于无法确定异型增生的诊断应在病理报告中加以描述(C级建议),以便制定下一步处理方案。

病理组织学的p53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以提高Barrett食管伴异型增生患者诊断的可靠性,此项实验室检查可考虑作为临床诊断的常规项目(B级建议)。

6.异型增生和早期癌的处理:如无法确定患者是否有异型增生,应行适当的抗反流药物治疗,并于6个月内行内镜复查。如果再次活组织检查未发现不确定的异型增生,则该类患者应按不伴有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患者进行处理(C级建议)。由于相关资料有限,尚不清楚低度异型增生的自然病程,但强调其诊断应由2名病理学家确诊,患者应每隔6个月行内镜复查。目前证据不建议将射频消融治疗术作为常规治疗项目(C级建议)。

对于Barrett食管伴高度异型增生(highgradedysplasia,HGD)者应行高分辨率内镜复查,从而明确肉眼下病变所在,以便行内镜下切除术(ER)(C级建议)。肉眼可见的病变,肿瘤的可能性大,应进行病理学确诊(C级建议)。对于所有伴异型增生或早期癌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由多学科专家讨论而定,这些专家至少包括内镜介入治疗医师、上消化道肿瘤外科医师、放射科医师和胃肠道病理学家(C级建议)。

对于伴异型增生或早期癌的患者,应告知其治疗方案,并和所有相关专家进行咨询沟通(C级建议)。

7.Barrett相关肿瘤的内镜治疗:对于HGD和黏膜内Barrett食管相关腺癌的患者,行内镜治疗优于手术或内镜随访(B级建议)。Barrett食管相关腺癌患者的内镜治疗应在既可行内镜又可行外科治疗的医疗中心进行(C级建议)。至少行3O例ER和术后随访才有可能全面了解治疗技术、处理途径和合并症的治疗(C级建议)。ER应在有大量患者的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射频消融术应在配备有ER设备和技术的医院进行(C级建议)。

8.肉眼可见Barrett相关肿瘤的ER治疗:内镜下可以发现肿瘤的部位。ER用于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的病变(C级建议)。。ER有助于大部分Barrett食管相关早期癌的分期(B级建议)。

肉眼可见的非典型增生和Tla腺癌可以考虑ER治疗(B级建议)。对于行手术有巨大风险的患者,内镜治疗可替代外科治疗适用于预后良好的Tlb腺癌患者(T1bsml、分化良好、不伴淋巴管浸润)(C级建议)。T1b腺癌伴黏膜及黏膜下浸润者(Tlbsm2~sm3),不应考虑内镜治疗(B级建议)。黏膜下注射后圈套电切术和黏膜套扎术具有相同的疗效(A级建议)。

9.HGD和T1腺癌的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超声内镜):行ER之前,不建议将CT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作为伴HGD的Barrett食管或T1期肿瘤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B级建议)。由于超声内镜会过高或过低评估T1病变,所以对于怀疑早期病变者,在行ER之前不建议选择其为病变分期(B级建议)。对于内镜下外观形态表现为结节样病灶,内镜医师无法排除进展期病变者,建议行超声内镜或可加行细针穿刺送病理组织学检查(C级建议)。

1O.扁平型HGD行射频消融术和ER治疗后残余的Barrett。食管:对于HGD或可见病灶的黏膜内癌(扁平型HGD或黏膜内癌),建议选择内镜下射频消融技术(A级建议)。与其他消融治疗相比,射频消融术安全性更好,不良反应更小,并有相同的疗效(C级建议)。

对于ER术后的残留Barrett食管,行根治术后可降低异型增生进展为腺癌的风险(B级建议)。对于接受内镜治疗的Barrett食管相关肿瘤患者,建议行活组织检查随访(从GOJ向上,需包括之前Barrett食管黏膜治疗区域)(B级建议)。

11.对于Barrett:相关肿瘤的外科治疗:考虑到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性,对于黏膜下早期腺癌建议考虑手术治疗(B级建议)。建议食管切除术在手术容量大的医院进行,以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B级建议)。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食管胃切除术的术式哪个更好。对于特殊病例,要有适合患者的具体手术方案和高水平的医师(C级建议)。

12.有关筛查和治疗的经济因素考评:目前仍缺乏足够的数据说明内镜对Barrett食管患者的筛查和监测有较好的成本效益比,关于非内镜下诊断措施尚需进一步研究(C级建议)。与食管切除术相比,内镜治疗Barrett食管异型增生和早期食管腺癌有着更好的性价比(B级建议)。

13.药物预防的策略和症状的控制: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认为抑酸药物可以作为预防剂(C级建议)。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用于控制症状(A级建议)。PPI可作为临床控制症状的最好选择(A级建议)。对于阻止Barrett食管相关肿瘤的进程,行抗反流手术并不比抑酸药物更有效(A级建议)。对于PPI没有或疗效很小的患者,建议其考虑行抗反流手术(A级建议)。目前仍缺乏足够证据支持Barrett食管患者使用阿司匹林、NSAID或其他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C级建议)。

三、新旧指南的主要不同点

1.定义:对Barrett食管诊断长度减少了。2005旧指南中Barrett食管定义为内镜下食管远端Z线的任何部分上移,且高于GOJ≥3cm,活组织检查证实有柱状上皮的化生。2014新指南中Barrett食管定义为内镜下食管远端Z线的任何部分上移,且高于GOJ≥1cm,活组织检查证实有柱状上皮的化生。

2.监测时间:监测时间延长,并且对长度和是否伴有肠上皮化生进行了细分。2005旧指南中不伴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患者推荐的内镜监测频率为每2年1次。2014新指南中则对于Barrett食管<3cm,伴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建议每3~5年行1次内镜检查。对于3cm或更长节段的患者,建议每2~3年行1次内镜检查。

3.癌变风险:强调了家族史的重要性,并且将风险年龄升高了5岁。2005旧指南中癌变风险为男性,年龄>45岁,长节段病变(>8cm),反流病史,较早的GERD发病年龄,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黏膜损伤(溃疡、狭窄),家族史。2014新指南中癌变风险为慢性GERD症状和多种危险因素(至少包含以下3项,≥5O岁,白种人,男性,肥胖),家族史中至少1个一级亲属有Barrett食管和相关腺癌。

4.异型增生诊断:肯定了p53的重要性,并强调了新型内镜在监测诊断中的重要性。2014新指南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中,加入A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提高Barrett食管异型增生诊断的可重复性,建议将其作为临床诊断中的常规实验室检查,内镜监测强调高分辨率内镜、染色内镜等新方法的应用。

5.对于高度异型增生患者的处理:将内镜治疗改为首选。2005旧指南中首先考虑手术治疗,如不适合行手术治疗,应考虑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或ER。2014新指南则首先考虑内镜治疗,如不适合行内镜治疗,应考虑手术治疗。



献花(0)
+1
(本文系myspecial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