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1900~)经历了满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百年岁月,几经沧桑,南粤医林,名医辈出,抒写了广东中医近现代历史的壮丽诗篇。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回顾二十世纪广东中医著名人物医事活动及他们对祖国医学作出的贡献,显得特别有意义。 本世纪初 本世纪初乃清末民初之际,近代的广东已成为我国商业资本发展的重要区域,中外文化沟通之枢纽。在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中医药学术跃然崛起,创造了具有地方时代特色的岭南医学文化。而这一切,往往是通过著名医学人物历史贡献来体现的。 1、陈伯坛及伤寒四大家 陈伯坛(1863~1938年),字英畦,新会人,近代著名经方派医家,著作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麻痘蠡言》等。陈氏乃光绪甲午(1894年)科举出身,儒而通医,1905年受聘于广州陆军医学堂任中国医学总教习,1924年在广州书坊街设伯坛中医夜学馆,1930年迁居香港创办伯坛中医专科学校。临证善用经方,药量奇重故有“陈大剂”美誉。学术上主张“以经注经”的方法研究《伤寒》、《金匮》,其治学皓首穷经,在《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里用了很多功夫作经文考证,表面看来泥古,注经以文字求,但深入细读则可发现其不但以经注经,更复以临证经验注经,正如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所说:广东伤寒四大家表面看来泥古,但确能挽救危重病者。 广东伤寒四大家之称,首见于民国苏任之为易巨荪《集思医案》所写序言:“清季之末,广州医林中,以专研经方著名者有四人焉,当归称为‘四大金刚’,乃陈英畦、黎庇留、谭彤晖、易巨荪是也。”黎庇留,名天佑,顺德人,著《伤寒崇正篇》;谭彤晖,号星缘,亦作星沅,举人出身,有无著述未详;易巨荪,名庆棠,鹤山人,著《集思医案》,其运用经方比之英、庇两公更为灵活。 2、杨鹤龄 杨鹤龄(1875~1954年),大埔人,近代著名儿科医家。杨氏出身医学世家,祖父杨湘南、父亲杨继香均有医名,在各善堂及广东育婴堂当医生职。鹤龄自幼随父研读医书,长即在堂帮同诊视,1892年考取前清官医,1907年任广州东山育婴堂内儿科医生职,育婴堂收养婴幼共分七栅,其中一栅住危重病儿,鹤龄每天细心诊治,前后任职6年,积累丰富儿科临床经验。民国后东山育婴堂停办,杨氏乃于广州旧仓巷17号设“杨吉祥堂”,每日叩门求诊者甚多,着手成春者无算。据西医张公让先生回忆,他经常介绍久治不愈的患儿找杨鹤龄,并暗中“窥视”其用药秘诀。晚年应学生邹复补之请,将五十年儿科经验加以整理,写成《儿科经验述要》,其与清末程康圃(高明人,曾作《儿科秘要》,于1892年刊行),都是近代岭南儿科名著,后人称之曰“岭南儿科双璧”。 3、卢朋著和梁翰芬 卢氏与梁氏,一为理论家一为临床家,都是民国时期广东中医教育界著名人物。 卢朋著(1876~1939年),名雄飞,新会人,近代优秀中医理论家。卢氏贡生出身,1905年起先后在两广师范等八所学校任教,文史哲知识丰富。1912年辞去教职在广州流水井设“卢仁术堂”悬壶济世,1924年任广东中医专校老师,编写《医学通论讲义》等八种教材,著作《四圣心源提要》四种,合计十二种,现均见存。卢氏认为学医先宜杂博,后方可专纯。杂博者,杂则多,多则博,博则泛收各家之说,足以集思广益而无穷;专纯者,专则纯,纯则精,精则自成一家之言,足以立独持而不败。也就是说,基础知识要宽广宏博,中医专业才能顶端尖出,是为卢氏毕生行医教学经验之谈。 梁翰芬(1876~1960年),番禺人,监生出身,近代杰出中医临床家。梁氏早年师从邻村懦医杨某先生学艺,清末参加粤省医才考试录取为第一名,即受聘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该院是慈善机构,以赠医施药赈灾殓葬为主,凡抬至者多为奄奄一息危重病人,梁氏以中医中药救活许多待收入殓之患者,由是名声大噪。三十年代起任广东中医专附院等六所医院赠医处主任,著作有《诊断学讲义》等五部,晚年自题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寝馈难忘只是医,济世未能偿夙愿,还将责任付吾儿。”其子梁具天,亦广州市名老中医。 4、陈任枚 陈任枚(1870~1945年),南海人,近代温病学家暨中医教育家。陈氏原任南海中学学监,懦而通医,民国初年设医寓广州龙津西路,名曰“陈敬慎堂”,每日接诊患者以发热染疫病证为多,体会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伏气说确有临床依据。岭南温病之特点,多是疲劳不慎,热气熏蒸,积而暴发,一起即见气分高热,甚至气营两燔、血分证候,治宜清气透营两解之法。又谓温病多湿,主张辛(苦)凉透泄,滑利二便,使温邪无所蕴伏。编写广东中医《温病学讲义》上篇总论部分(刘赤选编写下篇各论),被公认为当时中医学校各科讲义编篡质量最佳者。 1927年8月广东中医专首任校长卢乃潼逝世,陈任枚继任校长职领学校度过环境恶劣之秋。1929年3月17日全国中医风潮爆发,陈任枚率领广东代表前往上海,同年5月任全国中医学校统一教材编写会议主席。1931年3月偕同梁翰芬等11人出席南京中央国医馆成立大会任常年理事”1933年建成广东中医院,任内期间学生多达500余名,使学校日趋兴旺,不负省港中医药界期望。 5、吕楚白 吕楚白(1869~1942年),名绍珩,鹤山人,近代著名妇科医家。1913年学习于广州医学卫生社,1922年为广州卫生局注册中医师,民国时期任广东光汉等中医学校教师。临证善于将岭南草药与中药同用,于经前发热、崩中漏下、妊娠恶阻等病症有较深造诣,著有《妇科要旨讲义》、《幼科要旨讲义》等,与其齐名者吕安卿,亦同一祖辈世代行医,医案由广州名老中医雷仁生整理。 6、何竹林与管氏、蔡氏骨科世家。 何竹林(1883~1972年),字炳遷,一名厚德,南海人,近现代著名骨伤医家。何氏自幼随广州光孝寺一老和尚(属少林派)习武学医,十七岁练就一身功夫,体格魁梧,膂力过人。十八岁离家外出直到关外哈尔滨,返粤时路经山东、江苏等地,沿途卖药行医,时历三年,行程二万里。二十一岁起在广州长寿路开设医馆,救治骨外伤患者无数,有“破腹穿肠能活命”美誉。共和国成立后将正骨经验传授晚辈,任广州中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骨科主任,主编《中医骨伤科学讲义》,研制验方“何竹林跌打风湿霜”。 管氏骨伤世家是指管镇乾、管炎威、管泽球三人。管镇乾,字金墀,行伍出身,原籍江苏武进,咸丰年间任军医二品衔,精医跌打刀伤,后流寓粤省大埔,同治年间寄居佛山开设医馆,为光绪年间南海伤科名医,民国《南海县续志》有其传。儿子管炎威,号季耀,任广东中医专骨伤科主任,编著《伤科学讲义》一套六册,骨伤医家多以技艺传世,少有著述,管氏伤科讲义问世即被当时中医教育界一致推崇,1929年任全国中医教材编委会委员。孙子管泽球(1889~1980年),号霈民,广东省名老中医,编撰《外科讲义》。 蔡氏骨伤世家是指蔡忠、蔡荣爷孙俩。蔡忠又名高佬忠,海康人,少年师从戏班武师锦新(少林派)学艺,清末远涉南洋新加坡,创制“跌打万花油”,民初返回省城广州西关设医馆“普生园”。孙子蔡荣(1921~1980年),广东省名老中医,历任广州中医学院外伤科教研室主任,献出祖传跌打万花油秘方,论著《伤科内治八法及其临床应用》一文,影响深远。 本世纪中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54年党制定中医政策,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创办,1962年广东省卫生厅召开名老中医座谈会,出席者有郭梅峰等72人,其中黄省三、冯德瑜、刘赤选三人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1、黄省三 黄省三(1882~1965年),名思省,番禺人,广东省名老中医。自幼继承家学,19岁行医故里,后迁居广州西横街,医寓“黄崇本堂”,1924年离穗赴港执业于跑马地礼顿道,诊务及医术闻名省港一带。1955年应陶铸(广东省委书记)同志邀请返广州定居,带回古籍医书70箱近万册,全部赠送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学术上强调专方专药治病,其著述多带“实验”两字,即临床实践检验的意思,共计有《肾脏炎肾变性实验新疗法》等六种。生前历任中山医学院教授、广东省卫生厅顾问等职,是全国第二、三届“人大”代表,逝世时周恩来总理送了花圈。 2、冯德瑜 冯德瑜(1894年~1965年),佛山人,广东省名老中医,中共党员。出身医学世家,广州医学卫生社第四期毕业人,27岁起独立执业,医德好医术高,名声远扬省港澳佛。学术上重视李东垣脾胃学说,擅长内科杂病诊治,用药精练平稳,精通炮制药材。建国初期带头捐资创办佛山中医纷宁联合诊所,后发展为佛山中医院。历任佛山中医院院长,广州中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是全国第二届“人大”代表。 3、刘赤选 刘赤选(1897~1979年),顺德人,广东省名老中医。温病学家暨中医教育家,德高望重的中医界前辈。16岁起学习医学,25岁经考试院检核合格为注册中医师,在广州西关十八埔开设诊所,善治发热病、咳嗽症。从三十年代起任广东中医专温病学教师,主张分温病为四类:温热、燥热、风温、湿温,另又有四夹:夹痰水、夹食滞、夹气郁、夹血瘀。认为南方温病,由里达表,兼夹证多,故清气、清营、凉血,切勿忘记渗利痰水湿浊。著作有《温病学讲义》、《刘赤选医案医话选》等,建国后历任广州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副处长,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本世纪下半叶 本世纪下半叶,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革”中医学术发展停滞,1978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批发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即78年56号文),同年12月为贯彻中央56号文精神,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刘赤选等67人以“广东省名老中医”光荣称号,现在这批名老中医虽然大部分已离开人世,但音容犹在,永远值得后人怀念,例如李仲守、黄耀遷、罗元恺等。 1、李仲守 李仲守(1909~1984年),顺德人,现代著名中医内科医家,广州中医学院教授。李氏出身医学世家,父亲李子为,清末民初省城名医,以治疗温热病称著。李仲守1931年毕业于广东中医专后留校任教,主编《医药学报》、《医林一谔》杂志,后者为民国时期最有影响的中医刊物之一。学术上十分重视阴精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作用和地位,认为阴虚五脏皆有,治疗宜重脾胃,善于发掘岭南草药,著述颇丰,计有《生草药掘发》、《重订医余偶录》等二十多部(篇)。李氏一生为国家中医事业和人民健康操劳。临终当天,仍在专家门诊为患者诊疗病症,不幸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 2、黄耀遷 黄耀遷(1915~1993年),顺德人,现代著名中医外科学专家,广州中医学院教授。黄氏亦出身医学世家,父亲黄汉荣为民初粤省著名跌打伤科医家。黄耀遷1943年毕业于广东中医专,在广州梯云路设医寓名“芝香馆”。黄氏医术高明且医德高尚,同人评曰:“黄君耀遷,婆心济世,着手皆春,且素重义轻财,恤贫救苦,可谓擅岐黄之术而具菩萨之心。”建国后,对中医外科学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主编《外科学》、《外伤科学》教材,研制中成药“骨仙片”,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疮疡及骨关节病变,积累丰富经验。历任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是中央首长保健医疗小组医生。 3、罗元恺 罗元恺(1914~1995年),南海人,现代著名中医妇科学专家,广州中医学院教授。父亲罗棣华乃晚清懦生,精通医学。罗氏幼年受家庭影响,学文习医,1935年毕业于广东中医专,即留校任附属医院(广东中医院)医师。从1949年起历任广东中医专校长、广东中医院院长、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科学组委员等职,是全国第五、六届“人大”代表。学术上对中医妇科学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史研究造诣很深,尤其在妇科学领域,通过长期临床研究阐明中医“肾阴”、“肾阳”与多种妇科疑难病症的关系,对不孕、先兆流产、功血、痛经等疾病防治取得显著疗效。著作有《罗元恺医著选》、《注释妇人规》、《中医妇科学》等,研制中成药有“滋肾育胎丸”、“田七痛经散”,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两项。 历史是由人物构成的,本世纪广东中医发展历史,离不开上述著名医家的医疗实践活动及他们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有鉴于此,应该为本世纪广东名医树碑立传,令后人永远记念他们。(本文承蒙徐复霖教授指导,谨致谢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