梃击案,明末三大案之一,亦是国本之争的插曲。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有一男子张差欲以梃(木棍)刺杀皇太子朱常洛。 背景 在中国历代皇朝的礼制中,皇帝立皇后所生之嫡长子为太子,而皇后无所出时,则以年长者为太子。虽然明朝数代皇帝经过特别情况而被立为帝(明成祖起兵篡夺侄儿惠帝的帝位,明代宗景泰帝因明英宗被俘而被大臣拥立,明世宗因明武宗无子而入继大统。),但明朝亦仍然依袭这套礼制。 明神宗万历帝在位期间,由于王皇后无子,故朝臣主张立年长子为太子,皇长子朱常洛,万历十年出生,是神宗宫女所出。皇三子福王朱常洵,万历十四年出生,是神宗宠爱的郑贵妃之子,神宗希望福王为太子,郑贵妃亦不断向神宗进言。但朝臣坚持立朱常洛为皇太子,而皇太后李氏,皇后王氏也支持立朱常洛。 最初神宗不断拖延,弄至皇长子十岁时,因为储位未定,不能就学读书。神宗虽然处分一些支持皇长子的大臣,但东林党也支持皇长子,使支持皇长子为太子的声势更大。万历二十九年,皇长子朱常洛二十岁,神宗在无法拖延下终于策立常洛为皇太子,常洵为福王,封地为洛阳。 国本之争,演变成皇帝与士绅大臣的势力之争。结果,郑贵妃忍无可忍,终於爆发明朝立国以来最严重宫廷仇杀事件——梃击案。 事件发展 爆发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有一男子张差,手持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击伤守门太监,太子内侍韩本用闻讯赶到,在前殿逮捕张差。 转折 经过御史刘廷元审讯,张差是蓟州井儿峪人,语言颠三倒四,常提到“吃斋讨封”等语。刑部提牢主王之寀认为事有蹊跷,觉得张差决不像疯癫之人,用饭菜引诱他:“实招与饭,不招当饥死。”张差低头,又说:“不敢说。”王之寀命众人回避,亲自审问。 原来张差靠砍柴与打猎为生,在一个月前,张差在济州卖完货後,赌钱输了,结果遇上一位太监,太监说可以带他赚钱,张差随这位太监入京,见到另外一位老太监,老太监供与酒肉。几天後,老太监带他进紫禁城。老太监交木棒给张差,又给酒张差饮。带他到慈庆宫,著他进宫後见人即打,尤其见到穿黄袍者(是太子朱常洛)。这是奸人,要把他打死。老太监言明,如打死穿黄袍者,重重有赏,如被人捉住,他会救张差。 张差的供言,结果供出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指使。 结局 朝臣有人怀疑是郑贵妃想要谋害太子,王志、何士晋、张问达奏疏谴责外戚郑国泰“专擅”;郑贵妃则惶惶不可终日,向皇上哭诉,神宗朱翊钧要她去向太子表明心迹。结果皇帝和太子不愿深究,最後以疯癫奸徒罪将张差处以凌迟。张差临死前曾说:“同谋做事,事败,独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问。”(据《先拨志始》)。不久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前後五次会审庞保、刘成两人,由于人证消失,庞、刘二犯有恃无恐,矢口否认涉案。六月一日,明神宗密令太监将庞保、刘成处死,全案遂无从查起。 梃击案与红丸案、移宫案并称明末三大迷案。此案其实并不复杂,然而由于涉及到皇储纷争,其中真实情形显然不能公开,这桩公案遂淹没在历史迷雾之中,真相恐永远无大白于天下之时。 1、案件背景 明朝的立储严格地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如果皇后有儿子,就立嫡子;若无嫡子就立庶长子。嫡子或长子故去就立长孙。这套规矩除了写在太祖朱元璋的《祖训》中,天下大夫们都在严格监督,后来的皇帝想违反都不行。例如素来独断专行的明成祖朱棣几度想换太子而立汉王,却都被大臣们给阻止了。 到了万历朝,由于万历帝正妻王皇后无子,故朝臣主张立宫女所生的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皇太后李氏及王皇后也支持立朱常洛。但万历帝更宠爱郑贵妃所生的三子福王朱常洵,希望福王为太子,郑贵妃亦不断向神宗进言。 围绕皇储之争,朝堂上分成两派,争执不下。万历二十九年,皇长子朱常洛已经二十岁,万历帝在重重压力下,无法再拖延下去,被迫立常洛为皇太子,常洵为福王。由此,朝臣与郑贵妃的势力激烈博弈,终于引发明朝立国以来最严重宫廷仇杀事件——梃击案。 2、案件经过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有一男子张差,手持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击伤守门太监,太子内侍韩本用闻讯赶到,在前殿逮捕张差。 经过御史刘廷元审讯,认定张差乃癫狂之人。 但刑部官员王之寀认为张差不像疯癫之人,遂亲自审问。在王之寀的审问下,张差供认自己经亲戚马三舅、李外父等人引见给一个不知道姓名的老太监,只要按这个太监的要求去做,完事后就能给他30亩土地。于是他就跟老太监到了京城,另一个太监请他吃饭,带他到慈庆宫,告诉他进宫后见人即打,尤其见到穿黄袍者(是太子朱常洛),更要把他打死。并嘱咐他说:“你先冲进去,撞着一个,打杀一个,杀人也无防,我们自会救你。”后来他就被逮住了。 案件至此,似乎还有隐情,于是刑部员外郎陆梦龙再次提审张差。张差又招认:“太监庞保、刘成两个人逼我拿着棍子打进宫中。如果能打到太子,吃也有了,穿也有了。”随后又画出入宫路径。 张差的供言,供出了他其实是被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所指使。庞保、刘成仅是两名太监,单凭他们不可能有如此胆量。由于他们均是郑贵妃的内侍,联系万历四十一年曾发生郑贵妃的内侍与奸人勾结诅咒皇太子的事件,梃击案牵连到郑贵妃在所难免。一时间朝野哗然,都怀疑郑贵妃想要谋杀太子,以立福王。大臣王志、何士晋、张问达等奏疏请求严查。此时,若将张差及太监庞保、刘成严加审讯,顺藤摸瓜,其背后的真凶将很快落网,真相将大白于天下。 3、隐瞒真相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案件查明,肯定将牵涉到明帝国的最高层私密,从而引发皇族内部的剧烈人事地震。万历皇帝着实不想再追查下去。而此时的郑贵妃惶惶不可终日,唯有向万历帝哭诉。 不过万历帝这位超级懒汉并不愚蠢,他对郑贵妃说:“群情激怒,朕也不便解脱,你自去求太子吧!” 这话传到了太子朱常洛耳中,这个多年来不招待见、事事小心翼翼的皇储显然听出了父亲话中有音,只得说:“这件事只要张差一人承担便可结案。请速令刑部办理,不能再株连其他人。” 万历皇帝听后,顿时眉开眼笑,频频点头:“还是太子说得对。”然后破天荒地来到东宫,演出了一场肉麻的政治秀:又是抱起异常陌生的朱常洛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亲孙子,又是夸太子朱常洛孝顺,都是外臣离间了他们父子的关系。 最后,皇帝和太子都不去深究,仅以疯癫奸徒罪将张差处以凌迟。张差临死前说:“同谋做事,事败,独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问。”(据《先拨志始》)。此后,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前后五次会审庞保、刘成两人,由于人证消失,庞、刘二犯有恃无恐,矢口否认涉案。不久,明神宗密令将庞保、刘成处死,全案遂无从查起,最终不了了之。 那么,梃击案背后主使真的是郑贵妃吗?也未必。历史上也有人怀疑梃击案是太子朱常洛自演自导的一出“苦肉计”,目的是借此陷害郑贵妃。但不管怎样,梃击案真相究竟如何,恐怕无人知晓了。 ...查看更多常言道,宫廷之中无父无子,无兄无弟,着实是一个充满血腥的角斗场。历代皇宫之中,因为皇位的争夺,不知衍射出了多少或明或暗的血腥争斗。明朝也是这样,在明朝神宗末年,因为皇位的争夺,先后发生了好几件至今仍充满疑点的深宫大案。 神宗晚年宠信皇贵妃郑氏,对自己先前所立的宫女王氏所生的皇太子朱常洛极为不满。处心积虑的想,废掉朱常洛而立郑贵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为此神宗还曾与郑氏秘密宣誓,一定会立朱常洵为太子。但是,神宗迫于朝臣和皇太后的压力,一只也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找各种借口为难皇太子。由于神宗并不喜欢这个由宫女所生的儿子,并没有要立他做太子的打算,只是后来在皇太后和大臣们的压力之下才被迫册封朱常洛为皇太子。当时朱常洛已经20岁了。依照明朝的常制,一般在16岁左右就会大婚,而后出阁讲学接受教育。朱常洛21岁才大婚,可见神宗对他的冷淡。朱常洛大婚之后,就移居慈庆宫居住,但是,慈庆宫名义上是太子的寝宫,实际上还比不上宫中的一般宫殿,不仅破陋不堪,而且防卫甚差,神宗仅仅派了几名老弱病残的侍卫来防守。宫中服役的宫女太监也很少,仅有几个随朱常洛一块长大得几个贴身太监。慈庆宫的情况与皇三子朱常洵所居住的宫殿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似乎他才是真正的皇太子似的。除了在吃住等方面迫害朱常洛,郑贵妃一伙人还处心积虑的要除掉皇太子,由自己的儿子朱常洵取而代之。就在这种情况之下,万历四十三年( 1615),慈庆宫发生了梃击一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日黄昏时分,一个身材高大的陌生男子手持一根粗大的枣木棍闯入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打倒了几个守门的老太监后,便直奔太子就寝的大殿而去。朱常洛的贴身太监见外边的太监拦截不住,马上关闭了大殿的大门,并临窗大声呼喊"抓刺客,抓刺客。"后来,宫里的侍卫们闻讯赶到,与同时赶来的几个太监一起才将这名陌生男子制服,交由东华门的守卫指挥使朱雄收监。第二天,朱常洛将此事告知了神宗皇帝,说有人行刺。神宗听候大惊,急忙派人提审这名行刺的男子。 审讯完毕后,御史刘廷元就将讯问的结果奏报给皇帝,说这名闯宫的男子名叫张差,是蓟州井儿峪的百姓,语言颠三倒四,看起来有点颠狂,话里头常提到"吃斋讨封"等语,但又有些狡猾,看来要认真审问。后来神宗又派刑部郎中胡士相等官员对张差进行共审,结果却是张差因被人烧了柴草,要来京城申冤,在城里乱闯,又受气颠狂,受人诳骗说拿一木棍可以当作冤状,然后乱跑,误入慈庆宫。前后两次的结果几乎完全不一样,在这次的供状中,不仅没了"吃斋讨封"的话头,连带狡黠的性格判断也没有了,变成纯粹的一个"疯颠"的结论。负责审理此案的胡士相等人的人为,张差持武器乱闯宫殿,违反了不得再在宫殿前射箭、放弹、投砖石伤人的法律,应该马上对张差问斩。但是,这种供词和处理的结果却引起了朝中一些官员的怀疑,他们认为前后两次供词差别如此之大,似乎并非偶然。联系到这段时间郑贵妃的种种活动,在联系到太子之位引发的种种争斗,这个事情恐怕有人在背后操纵,而且似乎就是冲着皇太子朱常洛去的。
为了皇太子的安危,刑部提牢主王之寀决定彻查此案,他在牢中亲自审问张差,见张差身强力壮,样子决不像一个疯颠之人。王之寀就引诱他说:"说实话就给你饭吃,不然就饿死你"。并把饭菜放在张差的面前。张差看着香喷喷的饭菜,口水直流,最后低头说道:"我不敢说。"这时王之寀命牢中其他狱吏回避,说我让他们都走开,你只对我自己说。最后张差的招供说:"我小名叫张五儿,父张义病故。有马三舅、李外父,叫我有个不知名的太监要我办一件事,事成之后给我几亩地种!后来太监骑着马,引我入京。到了一个大宅子,一个太监给我吃完饭,说:"你先冲进去,撞着一个 ,打杀一个,打杀了我们救你!"然后领我由厚载门进到宫门上。守门的拦住我,我把他打倒在地。太监多了,我就被抓住了。小爷(皇太子)福大,没打着。"王之寀听后大惊,明白了这次张差行刺确实有宫里的人在背后指使,而且目标就是皇太子。王之寀马上将审讯的结果上奏朝廷,结果引起轩然大波。大臣们议论纷纷,都认为这个事情背后肯定有宫里的大人物指使,而且暗示此事的主谋一定是郑贵妃。并且郑贵妃的父亲郑国泰也脱不了干系。 案子的线索已经很明确了,神宗却像有什么隐情似的犹犹豫豫,将这几个人的奏折全都留中不发。又另外派人查究此案。就在这时突然有人移交了一份蓟州知州戚延龄的奏折,折子中说,经过调查张差这人确属疯颠之人。于是,"疯颠"二字再次成为梃击一案定案的依据。但与此同时,刑部郎中胡士相等官员于五月二十日再次提审张差时,却得到了更为惊人的供词。这一次,张差供认:"马三舅 名三道,李外父名守才,同在井儿峪居住。又有姊夫孔道住在本州城内。不知姓名的太监,是修铁瓦殿的庞保。大宅子,是住朝外刘成的。三舅、外父常往庞保处送炭,庞 、刘在玉皇殿商量,和我三舅、外父逼着我来,说打上宫中,撞一个,打一个,打小爷,事情结束有吃有穿。刘成跟我来,领进去,又说:"你打了,我会救你。""张差前后供词一再变化,官员们的态度似乎也分作两派,案子之中似乎确实隐藏着许多不可告人的内幕,但却又扑朔迷离,让人难以看清楚。此时,案子似乎又牵涉到两个太监,即庞保和刘成。然而,太监为何要顾凶刺杀皇太子呢?因为这两个太监几乎还不认识朱常洛是谁?根本没有要杀他的理由。是不是幕后还有其他的更大的主使者呢? 后来,经过进一步的查究,确认庞保、刘成系郑贵妃翊坤宫的太监。向来很受郑贵妃的喜爱,是郑贵妃的两个心腹太监。但是,事情虽然明摆着可能与郑贵妃有关,而且大臣们也一再上疏,要求彻查。但是,慑于郑贵妃的权势,大臣们并没有直接提到郑贵妃和外戚郑国泰,郑国泰竟然自己按捺不住,写了一个表明自己清白的帖子,上奏万历皇帝。这几乎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给事中何士晋抓住这个时机上奏神宗说:"大臣们上的折子并未说到国泰就是主谋。张差的口供也还没有交上来,国泰就变得如此慌张,不能不对其有所怀疑。"但是,一旦事情牵涉到了郑贵妃,神宗就不愿意再把事态扩大了。因为,郑贵妃毕竟是他的第一宠妃,并且自己也曾许诺过要立她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即使郑贵妃做出这样的事情,自己也不好说什么。更何况郑贵妃整日向神宗哭泣,早就把万历的心给哭软了。于是,神宗就让郑贵妃去见太子朱常洛。贵妃见太子后,极力为自己开脱,并向太子下拜。神宗也在一旁帮郑贵妃开脱,最后朱常洛只好答应神宗,这个案子,把张差这样疯颠得人,处决了就行了,不必再有株连。并说又说:"我父子何等亲爱!外廷有许多议论,说你们为无君之臣,使我为不孝之子。"皇太子都这么说了,群臣们也不好再说什么。没过几天,刑部就结了案,将张差被凌迟处死。庞保、刘成在张差死后,见死无对证,便百般抵赖,最后,被神宗密令处死。到此,这个案子就算最终结了案。但是,案子背后主谋到底是谁?张差为什么要刺杀太子?神宗为什么要秘密处死庞保、刘成,这个案子与郑贵妃到底有没有牵涉,到了这一步便谁也说不清楚了。 案子就这么由头无尾的结了。但是今天看来,这个案子中的诸多疑点表明,定然与郑贵妃脱不了干系。从案卷的记录来看,张差也许确实属于类似疯颠的人,但是,他不是完全的的疯子,能够在人的引诱和指使之下行事,郑贵妃等人寻找这样的人行事也许正是为了不惹起怀疑。但这只是后人的推测,事实的情况是否如此,没有充足的证据,谁也不敢说的确就是如此,历史的疑案就是如此,若即若离,充满迷烟,但这也正是它的迷人之处。 ...查看更多明朝的历史到了万历年间,进入了一个转折点。 万历前10年,张居政专政时期和万历亲政的头四年(万历11年到14年),朝政比较清明。士大夫的表现也没有什么可提的。 但从万历15年开始,酒色财气都占了的明神宗开始怠政,开始20多年不理朝政了。而晚明的党争也从万历中叶开始了。 万历后期开始的党争特点有三:一是党同伐异,彼此攻击,将本党的好恶变成判断是非的主要标准,二是对立的两个派别在分野之后,各自一直保持其基本阵容,直至明亡;三是融合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斗争。 万历时期的党争开始就是以所谓的正邪之争开始的。首先是争国本,万历因为宠爱郑贵妃,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迟迟不立自己的庶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因此朝臣们力争,经过15年,神宗最后被迫立朱常洛为太子。 国本之争的胜利,在士大夫中培植了正气。随后的几次京察(就是京官考察)和楚宗案,都是正邪之间的交手。他们之间的党争主要是争夺首辅和朝中的官员任命。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有一男子张差,手持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击伤守门太监,太子内侍韩本用闻讯赶到,在前殿逮捕张差。在提审过程中,张差语言颠三倒四,常提到“吃斋讨封”等语。刑部提牢主王之寀认为事有蹊跷,觉得张差决不像疯癫之人。 东林党主张继续追查张差是否真疯癫,而浙党为保全郑贵妃,不主张继续追查了。但东林的王之寀去利用威逼利诱,套得张差口供。终于知道张差是受郑贵妃手下两个太监刘成,庞保指使。张差和两个太监都被处死,但调查也就此止住。梃击案,东林党获得了胜利。随后的辛巳京察中,五党大为得势,将东林党人大肆排挤出去。一直到万历死前,五党在朝廷中大占上风。 随着神宗去世,光宗即位。东林的势力重新抬头,因为东林在争国本和挺击案中对光宗的帮助很大,所以光宗大力起用东林党人。但光宗仅仅即位一月,就因为食红丸而死。 随着光宗的死,移宫案和红丸案又给东林党人提供了表现的机会。 移宫案是在光宗死后的第二天,左光斗,杨琏等人让既不是光宗正宫,也不是熹宗生母的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不准他和熹宗一起居住乾清宫。因为司礼太监王安在东宫时就和李选侍不和,所以在移宫一事上王安也支持东林。《明史》中为了替东林说话,说李选侍和客,魏是一党,这是不正确的。从当时的情况看,李和客,魏并没有合作的基础。在左,杨等大臣在宫外促请,熹宗和王安在宫内催逼下,李选侍被迫移宫。虽然《明史》中说,李选侍不肯移宫是想以拥皇太子以自重,但东林逼李选侍移宫也是担心会出现武则天垂帘那样的事情(东林对李选侍在东宫时的为人和所为也有所了解,所以有此担心)当然最主要的,东林党是从维护自己集团的利益方面着想的。从当时的情况看,王安和东林在移宫中获得了胜利。 但从后面的历史发展来看,东林这些书呆子们输得很惨,因为光宗的皇后早亡,李选侍移宫后,后宫没有女主主持。熹宗因为年幼,所以只能依靠乳母客氏,客氏成了皇太后,魏忠贤成了监国。移宫这件事上,东林党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为后面自己集团毁灭张本。 移宫后,东林党人又继续清算红丸案。本来光宗的死因从现有史料看,也很难断定就是因为红丸致命,但刑部主事王之采更直指光宗之死与郑氏、光宗宠妃李氏等阴谋夺权有关。622年(天启二年),明廷将崔文升发遣南京,李可灼遣戍边疆。“红丸”一案由于各派的争斗总算草草了解,但其中的疑点并没有弄清楚。后人为此曾进行过一系列的考证和争论,但最后也都没有结果。 因为在移宫案中熹宗对东林有好感,所以从天启元年到天启4年,明朝朝政处在东林党的掌控之下。东林党继续打击浙,楚等五党,将朝中的“邪派”多数清除。 ...查看更多万历皇帝为何包庇谋杀太子的皇妃?梃击案,发生在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当时,神宗皇后无子嗣,王恭妃生子常洛,郑贵妃生子常洵。开始,因郑贵妃得宠,神宗想违背“立嗣以长”的祖训,册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东林党的反对,不得已只好册立朱常洛为太子。这时,有个叫张差的人,手持木棒闯入太子的居所——慈庆宫,并打伤了守门太监。张差被审时,供出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引进的。时人怀疑郑贵妃想谋杀太子。但神宗不想追究此事。结果以疯癫之罪公开杀死了张差。又在宫中密杀了庞、刘二太监,以了此案。 常言道,宫廷之中无父无子,无兄无弟,着实是一个充满血腥的角斗场。历代皇宫之中,因为皇位的争夺,不知衍射出了多少或明或暗的血腥争斗。明朝也是这样,在明朝神宗末年,因为皇位的争夺,先后发生了好几件至今仍充满疑点的深宫大案。这周主要讲一下明宫三大案,先看明宫第一案:梃击案。 明神宗晚年宠信皇贵妃郑氏,对自己先前所立的宫女王氏所生的皇太子朱常洛极为不满。处心积虑的想废掉朱常洛而立郑贵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为此神宗还曾与郑氏秘密宣誓,一定会立朱常洵为太子。但是,神宗迫于朝臣和皇太后的压力,一只也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找各种借口为难皇太子。由于神宗并不喜欢这个由宫女所生的儿子,并没有要立他做太子的打算,只是后来在皇太后和大臣们的压力之下才被迫册封朱常洛为皇太子。当时朱常洛已经20岁了。依照明朝的常制,一般在16岁左右就会大婚,而后出阁讲学接受教育。朱常洛21岁才大婚,可见神宗对他的冷淡。朱常洛大婚之后,就移居慈庆宫居住,但是,慈庆宫名义上是太子的寝宫,实际上还比不上宫中的一般宫殿,不仅破陋不堪,而且防卫甚差,神宗仅仅派了几名老弱病残的侍卫来防守。宫中服役的宫女太监也很少,仅有几个随朱常洛一块长大得几个贴身太监。慈庆宫的情况与皇三子朱常洵所居住的宫殿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似乎他才是真正的皇太子似的。除了在吃住等方面迫害朱常洛,郑贵妃一伙人还处心积虑的要除掉皇太子,由自己的儿子朱常洵取而代之。就在这种情况之下,万历四十三年( 1615),慈庆宫发生了梃击一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日黄昏时分,一个身材高大的陌生男子手持一根粗大的枣木棍闯入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打倒了几个守门的老太监后,便直奔太子就寝的大殿而去。朱常洛的贴身太监见外边的太监拦截不住,马上关闭了大殿的大门,并临窗大声呼喊“抓刺客,抓刺客。”后来,宫里的侍卫们闻讯赶到,与同时赶来的几个太监一起才将这名陌生男子制服,交由东华门的守卫指挥使朱雄收监。第二天,朱常洛将此事告知了神宗皇帝,说有人行刺。神宗听候大惊,急忙派人提审这名行刺的男子。审讯完毕后,御史刘廷元就将讯问的结果奏报给皇帝,说这名闯宫的男子名叫张差,是蓟州井儿峪的百姓,语言颠三倒四,看起来有点颠狂,话里头常提到“吃斋讨封”等语,但又有些狡猾,看来要认真审问。后来神宗又派刑部郎中胡士相等官员对张差进行共审,结果却是张差因被人烧了柴草,要来京城申冤,在城里乱闯,又受气颠狂,受人诳骗说拿一木棍可以当作冤状,然后乱跑,误入慈庆宫。 前后两次的结果几乎完全不一样,在这次的供状中,不仅没了“吃斋讨封”的话头,连带狡黠的性格判断也没有了,变成纯粹的一个“疯颠”的结论。负责审理此案的胡士相等人的人为,张差持武器乱闯宫殿,违反了不得再在宫殿前射箭、放弹、投砖石伤人的法律,应该马上对张差问斩。但是,这种供词和处理的结果却引起了朝中一些官员的怀疑,他们认为前后两次供词差别如此之大,似乎并非偶然。联系到这段时间郑贵妃的种种活动,在联系到太子之位引发的种种争斗,这个事情恐怕有人在背后操纵,而且似乎就是冲着皇太子朱常洛去的。 为了皇太子的安危,刑部提牢主王之寀决定彻查此案,他在牢中亲自审问张差,见张差身强力壮,样子决不像一个疯颠之人。王之寀就引诱他说:“说实话就给你饭吃,不然就饿死你”。并把饭菜放在张差的面前。张差看着香喷喷的饭菜,口水直流,最后低头说道:“我不敢说。”这时王之寀命牢中其他狱吏回避,说我让他们都走开,你只对我自己说。最后张差的招供说:“我小名叫张五儿,父张义病故。有马三舅、李外父,叫我有个不知名的太监要我办一件事,事成之后给我几亩地种!后来太监骑着马,引我入京。到了一个大宅子,一个太监给我吃完饭,说:‘你先冲进去,撞着一个,打杀一个,打杀了我们救你!’然后领我由厚载门进到宫门上。守门的拦住我,我把他打倒在地。太监多了,我就被抓住了。小爷(皇太子)福大,没打着。”王之寀听后大惊,明白了这次张差行刺确实有宫里的人在背后指使,而且目标就是皇太子。王之寀马上将审讯的结果上奏朝廷,结果引起轩然大波。大臣们议论纷纷,都认为这个事情背后肯定有宫里的大人物指使,而且暗示此事的主谋一定是郑贵妃。并且郑贵妃的父亲郑国泰也脱不了干系。 结语
张差梃击案背后主使真的是郑贵妃吗?也有人怀疑是太子自演自导的一出“苦肉计”,目的是借此陷害郑贵妃。不管怎样,梃击案真相究竟如何,恐怕无人知晓了。梃击案遂成为明朝三大迷案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