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天下有忧 2015-05-12
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押尤韵    引用典故:凤池 九天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词句注释
⑴绛帻:用红布包头似鸡冠状。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
⑵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翠云裘: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
⑶衣冠:指文武百官。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这里指皇帝。
⑷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
⑸香烟:这里是和贾至原诗“衣冠身惹御炉香”意。衮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袍。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
⑹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

评注
《诗法家数》:
荣遇之诗,要富贵尊严、典雅温厚。写意要闲雅美丽清细。如王维、贾至诸公《旱朝》之作,气格雄深,句意严整,如宫商迭奏,音韵铿锵。真麟游灵沼,凤鸣朝阳也。学者熟之,可以一洗寒陋。后来诸公应诏之作,多用此体,然多志骄气盈。处富贵而不失其正者,几希矣。此又不可不知。
《王孟诗评》:
帖子语颇不痴重(“万国衣冠”句下)。顾云:此为铺写,景象雄浑,富丽造作,句律温厚深长,皆足为法。
《批点唐音》:
右丞此篇真与老杜颉颃,后惟岑参及之,它皆不及,盖气象阔大,音律雄浑,句法典重,用字清新,无所不备故也。或犹未全美,以用衣眼字太多耳。
《唐诗直解》:
谢茂秦曰:王维曰“尚衣方进翠云裘”、“万国衣冠拜冕旒”,二公(按指王维、刘禹锡)重字,不害为人家。
《诗薮》:
王、岑二作俱神妙,间未易优劣。昔人谓王服色太多,余以它句犹可,至“冕旒”、“衮龙”之犯,断不能为辞。
《批选唐诗》:
意象俱足、庄严稳祢,较胜诸作。
《唐音癸签》:
《早朝》四诗,名手汇此一题,觉右丞檀场,嘉州称亚,独老杜为滞钝无色。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庙廊声响,自然庄重。
《唐风定》:
雄浑天然。非初唐富丽之比。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此全依贾舍人样,前解通写早朝,后解专写两省也。若其中间措手义有不同者,贾乃于起一句便安“银烛朝天紫陌长”之七字,是预从“早”字,先已用意;于是而三四写“朝”字,便无过只是闲笔。此却于第四句始安“万国衣冠拜冕旒”之七字,是直到“朝”字,方乃用意;于是一二写“早”字亦无过只是闲笔。此则为两先生各自匠心也。
《诗辩坻》:
典重可讽,而冕服为病。结又失严。
《唐律偶评》:
诸篇但叙入朝,此独从天子视朝之早发端,善变而有体。落句用裁诏收舍人,仍不离天子,是照应之密。
《唐诗观澜集》:
此诗如日月五星,光华灿烂。后人嗤点流传,以为用衣太多,此井蛙之见也。
《唐诗成法》:
“衣裳”字太多,前人已言之矣。“早朝”字未合写,亦一病。
《唐诗别裁》:
《早朝》倡和诗,右丞正大,嘉州明秀,有鲁、卫之目。贾作平平,杜作无朝之正位,不存可也。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并未别出手眼。而高华典赡,无美不备。
《网师园唐诗笺》:
博大昌明(“日色才临”句下)。
《瀛奎律髓汇评》:
冯舒:盛丽极矣,字面太杂。冯班:才气驾驭,何尝觉杂?毕竟右丞第一。末句太犯,然名句相接便不觉。何义门:次联君臣两面都写到,所谓有体要也。无名氏(乙):精彩飞动,虽叠用衣佩字面,位置当在第二。
《唐诗选胜直解》:
应制诗庄重典雅,斯为绝唱。
《筱园诗话》:
“九天”、“冕旒”,气象阔大,而稍欠精切。
以下资料来源未详:
《汉官仪》:宫中夜漏未明,三刻鸡鸣,卫士候于朱雀门外,著绛绩(红布包头象鸡冠)专传鸡唱。鸡人,《周礼》官名。
尚衣:官名,掌供天子冕服
阊阖:宫殿的正门
旒:音流,冠前下垂的缀珠
仙掌:宫扇之属
香烟:御炉的烟
诰:天子的诏书,用五色纸,故叫五色诏
凤池:凤凰池之简称,中书省所在地

【简析】:
这是《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的和作,自然也是写帝王气象,但诗味略逊。

  王维诗鉴赏

  贾至写过一首《早朝大明宫》,全诗是:“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杜甫、岑参、王维都曾作诗相和。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诗一开头,诗人就抓住了“报晓”和“进翠云裘”两个细节表现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在朱雀门外高声喊叫,以警百官,称为“鸡人”。“晓筹”即更筹,是夜间计时的竹签。诗中以“鸡人”送“晓筹”报晓,渲染了宫中的“肃静”。尚衣局是专门掌管皇帝衣服的。“翠云裘”是绣有彩饰的皮衣。“进”字前着一“方”字,说明宫中官员各司其职,工作有条不紊。

  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表现场面的宏伟庄严和帝王的尊贵。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次第打开,深邃伟丽;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诗人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宫殿”即题中的大明宫,唐代亦称蓬莱宫,因宫后蓬莱池得名,是皇帝接受朝见的地方。“万国衣冠拜冕旒”,表现大唐鼎盛的气象。“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此处代指皇帝。在“万国衣冠”之后着一“拜”字,利用卑与尊的对比,突出了大唐帝国的威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如果说颔联是从大处着笔,那么颈联则是从细处落墨。大处见气魄,细处显尊严,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感。“仙掌”是形状如扇的仪仗,用以挡风遮日。日光才临,仙掌即动,“临”和“动”,关联得十分紧密,充分表现皇帝的骄贵。“兖龙”亦称“龙兖”,指皇帝的龙袍。“傍”字描摹飘忽的轻烟,颇见情态。“香烟”照应贾至诗中的“衣冠身惹御炉香”。贾至诗以沐浴皇恩为意,故以“身惹御炉香”为荣;王维诗以帝王之尊为内容,故着“欲傍”为依附之意。诗人通过仙掌挡日、香烟缭绕铺陈和渲染了一种皇庭特有的雍容华贵氛围。

  结尾两句又关照贾至的“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贾至时任中书舍人,其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书文件,因此说“朝朝染翰侍君王”,王维的和诗也说,“朝罢”之后,皇帝自然会有事诏告,所以贾至要到中书省的所在地凤池去用五色纸起草诏书了。“佩声”,是以身上佩带的饰物发出的声音代人,这里代指贾至。不说人而代以“佩声”,于“佩声”中见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

  这首诗涵盖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阶段,表现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倍受赏识。这首和诗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说:“盛唐人和诗不和韵”,于此可窥一斑。

绛帻(绛帻)  拼音:jiàng zé
红色头巾。 汉代宿卫之士著绛帻,传鸡唱。见《汉官仪》。后泛指传更报晓者之服色。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天雨花》第十五回:“须臾滴尽莲花漏,绛帻鸡人报晓鸣。”

鸡人(鸡人)  拼音:jī rén
亦作“鸡人”。 周官名。掌供办鸡牲。凡举行大典,则报时以警夜。《周礼·春官·鸡人》:“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嘑旦以嘂百官。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丧纪,亦如之。凡国事为期,则告之时。凡祭祀,面禳衅,共其鸡牲。” 孙诒让正义:“‘鸡人’者, 叶 钞《释文》作‘鸡人’。 阮元云:‘从佳者小篆,从鸟者籀文。’”后指宫廷中专管更漏之人。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坐朝晏罢,每旦晨兴,属传漏之音,听鸡人之响。” 宋 王安石 《和祖择之登紫微阁》之一:“宫楼唱罢鸡人远,门阙朝归虎士闲。”《花月痕》第四八回:“晨光隐约上檐端,绛帻鸡人促晓餐。”

尚衣
古官名。掌管帝王衣服

翠云裘(翠云裘)  拼音:cuì yún qiú
以翠羽制作、上有云彩纹饰之裘。《古文苑·宋玉〈讽赋〉》:“主人之女,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 章樵 注:“辑翠羽为裘。”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宋 李弥逊 《水调歌头》词:“晓殿催班同到,高拱翠云裘。” 元 王恽 《浣溪沙》词:“嘉谟曾补翠云裘,归来尤荷宠光优。”亦省作“ 翠裘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圣人励玉衣而靡替,垂翠裘而独闷。”

阊阖(阊阖)  拼音:chāng hé
(1).传说中的天门。《楚辞·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王逸 注:“阊阖,天门也。” 南朝 梁 沉约 《游金华山》诗:“若蒙羽驾迎,得奉金书召。高驰入阊阖,方睹 灵妃 笑。”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星斗增辉,快睹蓬莱之现;风雷布令,遥瞻阊阖之开。”
(2).室门。《说文·门部》:“ 楚 人名门皆曰阊阖。”《文选·潘岳〈寡妇赋〉》:“梦良人兮来游,若阊阖兮洞开。” 李周翰 注:“阊阖,天门,今以为室门,盖亦通言也。”
(3).古宫门名。《三辅黄图·汉宫》:“﹝ 建章宫 ﹞正门曰阊阖 ,高二十五丈,亦曰璧门 。”
(4).古 洛阳 城门名。《晋书·地理志》:“﹝ 洛阳 ﹞西有广阳 、西明 、阊阖 三门。”《文选·潘岳〈藉田赋〉》:“于是前驱鱼丽,属车鳞萃; 阊阖洞启,参涂方驷。” 李善 注:“《洛阳宫舍记》: 洛阳有阊阖门 。”
(5).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后汉书·寇荣传》:“阊阖九重,陷阱步设,举趾触罘罝,动行絓罗网,无缘至万乘之前。” 南朝 梁 丘迟 《侍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诗:“诘旦阊阖开,驰道闻凤吹。” 宋 王安石 《驾自启圣还内》诗:“尘土未惊阊阖闭,绿槐空覆影参差。” 清 魏源 《北上杂诗同邓湘皋孝廉》之五:“我欲叫阊阖,阊阖苍莽垂。”
(6).借指京城。 宋 王安石 《别谢师宰》诗:“阊阖城西地如水,鸡鸣黄尘波浪起。” 宋 杨万里 《和陈蹇叔郎中乙巳上元晴和》:“如何阊阖新春夜,顿有芙蕖满眼红?”
(7).指宫殿。 南朝 梁 费昶 《华观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诗:“阊阖下重关,丹墀吐明月。” 唐 杜甫 《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晨趋阊阖内,足踏宿昔趼。” 仇兆鳌 注:“天上有阊阖殿,故人间帝殿,亦名阊阖。” 宋 王安石 《韩持国从富并州辟》诗:“会当荐还朝,立子在阊阖。”
(8).借指朝廷。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生离》:“小弟正欲上书阊阖,解职救兄。”
(9).阊阖风的省称。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二:“阊阖西南来,潜波涣鳞起。” 南朝 梁 王僧孺 《逮诣南司辞府笺》:“阊阖始吹,细草仍坠。” 宋 司马光 《和秉国芙蓉》之一:“清晓霜华漫自浓,独凭爱日养残红。劝君秉烛须勤赏,阊阖难禁一夜风。”

冕旒  拼音:miǎn liú
(1).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见《周礼·夏官·弁师》。 晋 崔豹 《古今注·问答释义》:“ 牛亨问曰:‘冕旒以繁露,何也?’答曰:‘缀珠垂下,重如繁露也。’” 清 袁枚 《新齐谐·蒋太史》:“王年三十余,清瘦微须,冕旒盛服,执笏北向。”
(2).专指皇冠。借指皇帝、帝位。 南朝 梁 沉约 《劝农访民所疾苦诏》:“冕旒属念,无忘夙兴。” 唐 韩愈 《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昨者京师至,嗣皇传冕旒。” 明 沉鲸 《双珠记·奏议颁赦》:“若奏若启,达群意于冕旒。” 胡适 《〈镜花缘〉的引论》四:“他( 武则天 )能使一班文人政客拜倒在他的冕旒之下。”

衮龙(衮龙)  拼音:gǔn lóng
(1).朝服上的龙。指衮龙袍。 汉 徐干 《中论·治学》:“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 宋 陆游 《贺寿成皇后笺》:“衮龙兼彩服之纡,褕翟焕玉卮之奉。”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六帝》:“奎璧腾辉,衮龙浮彩。”参见“ 衮龙袍 ”。
(2).见“ 衮龙袍 ”。
衮龙袍(衮龙袍)  拼音:gǔn lóng páo
(1).古代皇帝的朝服。上有龙纹,故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列朝·圣谕门工》:“上大悦,赐白金百两,大红金彩衮龙袍三袭,自来人臣赐服,以坐蟒为极,时犹以为逼上。”亦省称“ 衮袍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 正德中,籍没刘瑾货财:金二十四万锭……衮袍四、八爪金龙盔甲三千。”
(2).借指皇帝。 明 何景明 《驾入》诗:“九天灯烛里,齐拜衮龙袍。”亦省称“ 衮龙 ”。 明 梵琦 《居庸关》诗:“上都避暑频来往,飞鸟犹能识衮龙。” 明 朱鼎 《玉镜台记·石勒称王》:“六宫粉黛擎玉钟,百寮济济待衮龙。”
《汉语大词典》:衮龙袍(衮龙袍)  拼音:gǔn lóng páo
(1).古代皇帝的朝服。上有龙纹,故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列朝·圣谕门工》:“上大悦,赐白金百两,大红金彩衮龙袍三袭,自来人臣赐服,以坐蟒为极,时犹以为逼上。”亦省称“ 衮袍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 正德 中,籍没 刘瑾 货财:金二十四万锭……衮袍四、八爪金龙盔甲三千。”
(2).借指皇帝。 明 何景明 《驾入》诗:“九天灯烛里,齐拜衮龙袍。”亦省称“ 衮龙 ”。 明 梵琦 《居庸关》诗:“上都避暑频来往,飞鸟犹能识衮龙。” 明 朱鼎 《玉镜台记·石勒称王》:“六宫粉黛擎玉钟,百寮济济待衮龙。”

五色诏(五色诏)  拼音:wǔ sè zhào
晋 陆翙 《邺中记》:“ 石季龙与皇后在观上,为诏书,五色纸,著凤口中。凤既衔诏,侍人放数百丈绯绳,辘轳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诏。凤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画,脚皆用金。”后因以“五色诏”指诏书。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唐 窦常 《奉贺太保岐公承恩致政》诗:“五色诏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师。”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觐圣》:“朝罢须裁五色诏,肯将衰朽惜残年。”

凤池(凤池)  拼音:fèng chí
(1).即凤凰池。 南朝 齐 谢朓 《直中书省》诗:“兹言翔凤池,鸣佩多清响。”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暨皇家之建国也,乃别置史馆,通籍禁门, 西京则与鸾渚为邻, 东都则与凤池 相接。” 清 孙枝蔚 《汪舟次赴赣榆教谕任去后寄怀》诗之二:“凤池与乌台,旦夕谓可至。”参见“ 凤凰池 ”。
(2).古琴底有二孔,上孔曰龙池,下孔曰凤池。 王谟 辑《世本·作篇》:“ 伏羲氏 削桐为琴……龙池八寸通八风,凤池四寸象四时。”
(3).砚的一种。 宋 范纂 《端溪砚谱》:“砚之形制……曰凤池。” 宋 范纂 《端溪砚谱》:“ 宣和初,御府降样造形,若风字,如凤池样,但平低耳。”亦作“ 凤池研 ”。 宋 米芾 《画史·唐画》:“古书画皆圜,盖有助于器。 晋唐皆凤池研,中心如瓦凹,故曰研瓦。”
《汉语大词典》:凤凰池(凤凰池)  拼音:fèng huáng chí
(1).禁苑中池沼。 魏 晋 南北朝 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机要,接近皇帝,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晋书·荀勖传》:“ 勖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失之,甚罔罔怅怅。或有贺之者, 勖 曰:‘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邪!’” 南朝 梁 范云 《古意赠王中书》诗:“摄官青琐闼,遥望凤凰池。”
(2). 唐 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多以“凤凰池”指宰相职位。 唐 刘禹锡 《湖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五驱龙虎节,一入凤凰池。”《冷庐杂识·进士归班》引 宋 危稹 《妇叹》诗:“记得萧郎登第时,谓言即入凤凰池。”
(3).池水的美称。 唐 李绅 《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诗:“香径草中回玉勒,凤凰池畔泛金樽。”亦指仙池。 宋 王禹称 《罗思纯鹤毙为四韵吊之》:“埋瘗肯同鹦鹉冢,飞鸣不到凤凰池。”
(4).砚名。 宋 米芾 《砚史·样品》:“余尝以紫石作之,有上圆下方,于圆纯上刊两窍置笔者,有如凤字两足者,独此甚多,所谓凤凰池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