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中国思想儒道互补基本格局的形成5

 昵称3029571 2015-05-14

  五

  与董仲舒的宇宙构成论不同,《淮南子》的宇宙论可以概括为宇宙生成论。宇宙生成论的重点不在空间方位的分布,而在时间流变的过程。按照《淮南子》的理解,人生活其间的宇宙并非从来如此,而是由道的分化演变逐渐生成的,《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对宇宙从无到有这一过程的构想。《淮南子》说,“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6](P218)那时,“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7](P44)宇宙一片空漠静寂。《淮南子》用了窈窈冥冥,洞洞灟灟,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虚无寂寞,寂然清澄等等抹消具像的语词来描述宇宙之初的空寂。在空寂之中,“道始于虚廓”,开始了宇宙的生化过程。对于这个过程,《淮南子》在《俶真训》《天文训》和《精神训》里进行了描述,各处描述的具体细节虽不尽相同,但基本模式是一样的,都是宇宙从无到有,从静到动,从整全的“道”逐渐散为零落的“万物”。至于分散的具体情形,各处描述也不尽相同,大致可以概括为一个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至于多的模式:即整全的“道”作为混生的“一”,(注:《淮南子·原道训》:“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在时间的过程中“别为阴阳”,成为“二”;再经过“阴阳之专精为四时”,“二”所代表的阴阳就变成了四时的“四”;“四”再进一步分散,“四时之散精为万物”,至此,一个万物缤纷、万象并存的大千世界就形成了。人作为万物之一,也是在宇宙生成的过程中产生的,所谓“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也。[6](P218)人是万物之一,不过是最精细的一类罢了。

  《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存在着很多漏洞,例如,宇宙生成从静到动的动起来是如何可能的?再有,在“整全”的意义上可以说“道”等于“一”,但是,“一”预示着有分化的“二”将随之出现,而“道”非有非无、无始无终,不可能与“二”直接发生关系,这意味着“道”又不同于“一”,因此道与一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解释。诸如此类的问题使人感到,《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在逻辑上还很不完善。但是,《淮南子》似乎并不十分在意理论的完善,它的宇宙生成论与董仲舒的宇宙构成论一样,是在用一个宇宙的理论负载人文的蕴含,因此,《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也是一个大隐喻。作为隐喻,《淮南子》所需要的基本观念只是“生成”,它要用“生成”的观念,来破除“属人的东西”的永恒性和终极性。按照《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万物是在时间的流程中生成的,人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人类社会的各种规则自然也是在时间中生成的,这样,《淮南子》用宇宙生成的理论引入了一个历史的观念来解释人类生活。历史的历时性特征消解了永恒,因此,在儒家那里具有终极意义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原则,就只有历史的有效性,不可能具有永恒的意义,自然也不具有终极准则的意义。道家之所以嘲笑儒家,嘲笑儒墨之是非,说儒家“摇消掉捎仁义礼乐,暴行越智於天下,以招号名声於世。此我所羞而不为也。”[7](P66)就在于认为儒墨都是“人的意见”,脱不开历史的时间性局限,不可能具备彼此说服的终极根据。

  那么,什么是最终的依据?或者专就人类社会而言,什么是人类社会的最终价值准则?《淮南子》的回答是明确的:是“道”。但是,宇宙生成论在道与万物(主要是人)之间安排了一个宇宙生成的时间过程,“道”在时间上的“初”与人的当下“今”被这个时间过程隔开了,有了距离,于是“今人”要以“道”为准则,就需要“返”,返回到“道”那里去。在《淮南子》里,“返”是一个重复率很高的语词,例如:

  《俶真训》:“反性于初”。

  《原道训》:“反于朴”。

  《精神训》:“反本”。

  《本经训》:“反其初”。

  《缪称训》:“原心反性”。

  《齐俗训》:“抱素反真”,“遗物反己”。

  《诠言训》:“反性之本”。

  这里所引,只是一小部分,就这些,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当然,借回归过去以趋向未来,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常用的表达方式,所以《淮南子》的“返”,也可以视为对理想的追求。但是,在宇宙生成论的模式下,“返”总是指示着一个异于“今”的时间趋向,这就使《淮南子》的理想不可能在“现时”/“现实”之中,于是《淮南子》宇宙生成论的人文蕴含带上了道家疏离现实的浓重色彩。对照《庄子》可知,《淮南子》的这些思想,不出庄子思想的基本格局。

  如果《淮南子》就停在这里,它的道家身份就是无可怀疑的。但是,《淮南子》有明确而强烈的“务于治”的动机,它不可能停留在“现时”/“现实”之外,一定会对现实有所主张。可是,按照宇宙生成的理论,“道”不在时空之中,并且“道”的本质是虚无,所以,尽管“道”包裹天地、无所不能,但是它的包裹,是外在的阔大,它的能够只是可能,都不具备充分的现实属性,这意味着《淮南子》对现实的正面主张,很难在道家立场的宇宙论上寄寓。于是《淮南子》游移了,它把自己贬损过甚至痛骂过的儒家思想引了进来,承认它们在现实中的意义,这种做法,使《淮南子》里充斥着许多自相矛盾的说法,不得不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之间做许多并不十分成功的协调。尤其是,儒家思想在汉代也具有了宇宙论的表达形式,《淮南子》对儒家时贬时褒的矛盾,就往往表现为两种宇宙论的矛盾。态度的游移,说法的矛盾,再加上文风的繁复,《淮南子》如何逃得过杂芜的名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