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蜜紫苑

 兵心依旧 2015-05-14

【别名】

青菀、紫葥、返魂草根、夜牵牛、紫菀茸、关公须

【来源】

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及根茎。春、秋均可采挖,除去茎叶及泥土,晒干,或将须根编成小辫晒干,商品称为辫紫菀。

【性状】根茎一规则块状,长2~5cm,直径1~3cm;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顶端殖留茎基及叶柄殖痕,中下部丛生多数细根;质坚硬,断面较平坦,显油性。根多数,细长,长6~15cm,直径1~3mm,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易折断,断面淡棕色,边缘一圈现紫红色,中内有细小木心。气微香,味甜、微苦。以根长、色紫红、质柔韧者为佳。

【炮制】紫菀:拣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稍闷润,切成小段晒干。蜜紫菀:取紫菀段加炼蜜(和以适量开水)拌匀,稍闷,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紫菀100斤,用炼蜜25斤)

【性味】味苦;辛;性温

【归经】归肺经

【功能主治】温肺,下气,消痰,止咳。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

  •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蹷,安五藏。
  • ②《别录》:疗咳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惊痫。
  • ③《药性论》:补虚下气,治胸胁逆气,劳气虚热。
  • ④《唐本草》:治气喘,阴痿。
  • ⑤《日华子本草》:调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咳。
  • ⑥《本草衍义》:益肺气。
  • ⑦王好古:主息贲。
  • ⑧宁原《食鉴本草》:主肺经虚热,开喉痹,取恶涎。
  • ⑨《本草从新》:专治血痰,为血劳圣药。又能通利小肠。
  • ⑩《本草再新》:润肺下气,寒痰及虚喘者宜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10g;或入丸、散。

【注意】有实热者忌服。

  • ①《本草经集注》: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蒿。
  • ②《唐本草》:恶蒿本。
  • ③《本草正》:劳伤肺肾、水亏金燥而咳喘者非所宜。

【附方】

  • ①治久咳不瘥:紫菀(去芦头)、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三物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生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汤调下,食后、欲卧各一服。(《本草图经》)
  • ②治伤寒后肺痿劳嗽,唾脓血腥臭,连连不止,渐将羸瘦:紫菀一两,桔梗一两半(去芦头),天门冬一两(去心),贝母(川贝母)一两(煨令微黄),百合三分,知母三分,生地黄一两半。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圣惠方》紫菀散)
  • ③治小儿咳逆上气,喉中有声,不通利:紫菀一两,苦杏仁(去皮尖)、细辛款冬花各一分。上四味,捣罗为散,二三岁儿,每服半钱匕,米饮调下,日三,更量大小加减。(《圣济总录》紫菀散)
  • ④治妊娠咳嗽不止,胎动不安:紫菀一两,桔梗半两,甘草苦杏仁桑白皮各二钱半,天门冬一两。上细切,每服三钱。竹茹一块,水煎,去滓,入蜜半匙,再煎二沸,温服。(《伤寒保命集》紫菀汤)
  • ⑤治吐血、咯血、嗽血:真紫菀、茜根(茜草)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子大,含化一丸,不以时。(《鸡峰普济方》紫菀丸)
  • ⑥治妇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井华水服三指撮。(《千金方》)
  • ⑦肺伤咳嗽。用紫菀花五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一天服三次。
  • ⑧吐血咳嗽。用紫苑、五味子炒过,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化一丸。
  • ⑨产后下血。用紫菀末五撮,水冲服。
  • ⑩治缠喉风,喉闭饮食不通欲死者 返(还)魂草根一茎。洗净,纳入喉中,取恶涎出即瘥。(《斗门方》)
  • ⑾治小儿咳嗽气急 紫菀(去苗土)二两,贝母(去心,洗)、款冬花各一两。上三味,细锉。每服一线匕,以水七分,煎取四分,去滓,温服,食后。(《圣济总录》紫菀汤)
  • ⑿治小儿咳嗽,声不出者 紫菀末、杏仁泥等分。入蜜同研,丸芡实大。每服一丸,五味子汤下。(《全幼心鉴》)
  • ⒀治小便不利 紫菀、车前子(布包)各12g。煎服。
  • ⒁治习惯性便秘 紫菀、苦杏仁、当归肉苁蓉各9g。煎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