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纲辨证表格

 昵称4691367 2015-05-14

证表格

阴证阳虚--必见

阳证阴虚--必见

----发热 阳虚----

---- 气虚----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虚易生寒湿,阴虚易生湿热

    表、实、热证属于阳证,里、虚、寒证属于阴证。

   阴证多指里证的虚寒证,阳证多指里证的实热证。

寒者热之:指寒性的疾病,用温热方药治疗。

热者寒之:指热证要用寒凉方药治疗。根据表、里、虚、实之不同,表热证用辛凉解表,疏散风热;里热证,实者用清法通里攻下,虚者则用甘凉养阴透热或滋阴清热等法。

虚则补之:指久病体虚的病人,用的手法治疗。

实则泻之:对实证应采用除的治疗方法。

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者为寒证

面色赤,恶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证

 

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凡头痛身热。恶寒怕风。项强腰痛。骨节烦疼者。恶寒畏寒,尿清便溏。

A风寒束表证(风寒表证)

临床表现:恶寒甚,或发热,无汗,气喘,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B风袭表疏证(表虚寒证)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自汗恶风,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疏散风邪,和营解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里寒证

阳虚阴盛

主证: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治则温中祛寒

常用方剂:附子理中汤

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里热证

主证: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咳痰黄稠,腹痛喜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则清热法

常用方剂:白虎汤等。

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证见汗出不止,怕风畏寒,精神倦怠,脉濡软无力。治宜益气固表止汗,用玉屏风散牡蛎散等方。

虚证

见不面:虚证鉴别表

 

表实证

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实证

 

 

半表半里证

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思饮食,目眩。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弦。

治则和解表里

常用方剂:小柴胡汤。

 

由于感受热邪所形成的实热证,与机体阴液亏损或机能亢进所致的虚热证,其临床表现及治则都是不尽相同的。见下表 

 

实热证与虚热证的鉴别

 

实 热 证

虚 热 证

发病急,病程短

发病缓慢,病程长

高热,怕热,大汗出

低热,骨蒸潮热,盗汗

神昏谵语,甚则发狂

五心烦热,失眠多梦

烦渴引饮

口干,但饮不多

咳吐黄稠痰、脓痰、或咳血

痰少,痰粘,或痰带血丝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大便量少,小便黄、量少

面红目赤

两颧绯红

舌红,苔黄厚

舌红,少苔或无苔

脉洪数

脉细数

热邪炽盛

阴液亏耗,虚损内呈

多由热邪引起(如感染)

多由机能亢进所致

治以清热泻火

治以滋阴清热

(一)虚证

  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

  主证: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

  临床上由于气、血、阴、阳不足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由于脏腑的不足造成的各脏腑的虚证(如肺气虚、心血虚、肝阴虚、脾气虚、肾阳虚等)。下面列表说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证候及治则。脏腑的虚证在脏腑辨证中讨论。

    表可以看出:气虚和阳虚,属阳气不足,故临床表现相似而都有面色白,神疲乏力,自汗等症状,但二者又有区别,气虚是虚而无寒象,阳虚是虚而有寒象”――怕冷,形寒肢冷,脉迟等。血虚和阴虚属阴液不足,故临床表现相似而都有消瘦,头晕,心悸、失眠等症状,但二者又有区别,血虚是虚而无热象,阴虚是阴液亏损不能约束阳气而导致阳亢,故为虚而有热象”――低热或潮热,口干,咽燥等。

虚证鉴别表(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分类 

共同证侯 

不同证侯 

治则

常用方剂 

气虚

面色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纳少,舌淡胖,脉无力 

气短,乏力动则气急等症明显,脉虚无力 

气虚是虚而无寒象

益气 

四君子汤等 

阳虚

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迟

阳虚是虚而有寒象” ――怕冷

补阳 

肾气丸、参茸丸等 

血虚 

消瘦,头晕,目眩,失眠,心悸,脉细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手足麻木,口唇指甲淡白,舌质淡,脉细弱无力 。血虚是虚而无热象

养血 

四物汤等 

阴虚 

低热或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舌红绛,质瘦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阴虚是虚而有热象

滋阴 

六味地黄丸等 

(二)实证

  实证的形成,或是由病人体质素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是因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如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

  临床表现由于病邪的性质及其侵犯的脏腑不同而呈现不同证候,其特点是邪气盛,正气衰,正邪相争处于激烈阶段。常见症状为高热,面红,烦躁,谵妄,声高气粗,腹胀满疼痛而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或有瘀血肿块,水肿,食滞,虫积,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治则;泻实攻邪是治疗实证的主法,所谓实则泻之。但泻火、通便、逐水、祛痰、理气、活血化瘀、消导和驱虫等不同的泻法用于不同病邪产生的各种实证,将在有关章节中讨论。

  辨证虚证与实证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从发病时间上,新病、初病或病程短者多属实证,旧病、久病或病程长的多属虚证;从病因上,外感多属实证,内伤多属虚证;从体质上,年青体壮者多属实证,年老体弱者多属虚证;从临床症状与体征上,参考下表鉴别。

35 虚证与实证鉴别表

 

与体

治则

虚证

面色白、苍白、萎黄无华

神疲乏力

声低懒言

隐痛喜按

舌淡苔白或少苔

脉虚无力

补虚

实证

面红

烦躁谵语

声高气粗

剧痛拒按

舌红苔黄厚腻

脉实有力

泻实

 

气虚和阳虚的共同症候是:面色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纳少,舌淡胖,脉无力不同的是气虚者动辄气短,乏力懒言、动则气急等症明显,脉虚无力。治则益气,常用四君子汤等。阳虚者:畏寒,形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迟。治则补阳,常用肾气丸、参茸丸等。

气虚:

临床表现:

气虚病证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帅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1.肺气虚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调水道。肺气虚,则其主宣降、司呼吸、调节水液代谢、抵御外邪的作用就会减弱,出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2.肾气虚

肾居腰府,藏精气,司二阴开合。精气充五脏而上荣于脑髓。肾气亏虚,失于荣养,见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肾不纳气,则呼吸浅促,呼多吸少。

3.脾气虚

脾居中焦,主运化、司升清、统血行。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4.心气虚

心主血脉,藏神明。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亦不能养神,故见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5.阳(气)虚

气虚可见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辨证施治:

1.肺气虚

证候;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

治则:补益肺气。主方: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

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防风等。

2.肾气虚

1)一般肾气虚证证候;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治则:补肾益气。主方:肾气丸加减。

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党参、白术。

2)肾气不固证证候;除一般肾气虚证外,还有小便频数清长,或余沥不尽、夜尿多、遗尿;或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或月经淋漓不尽或胎动不安,滑胎者。

治则:补肾固涩。主方:肾气丸加减,或用金锁固精丸、缩泉丸。

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等。

3)肾不纳气证证候;在肾气不固基础上,见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短,动则喘甚者。

治则:补肾纳气。主方:七味都气丸加参附龙牡等。

方药:五味子、熟地、丹皮、泽泻、茯苓、山萸肉、淮山、枸杞子、菟丝子、附子、人参、龙骨、牡蛎、蛤蚧、冬虫夏草、海龙、海马等

3.脾气虚

1)一般脾气虚证证候: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治则:健脾益气。主方:六君子汤。

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法半夏、陈皮。

2)中气下陷证证候:脘腹重坠作胀,食入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见少气乏力,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治则:补中益气。

主方:补中益气汤。

方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当归、枳壳、法半夏、陈皮。

3)脾不统血证候: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治则:补脾摄血。

主方:归脾汤。

方药:黄芪、当归、元肉、木香、远志、酸枣仁、生姜、大枣、党参、白术、甘草、阿胶等。

4.心气虚

证候: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治则:补益心气。主方:四君子汤,养心汤。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远志、当归、柏子仁、酸枣仁等。

5.阳(气)虚

证候: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治则:补阳益气。主方:参附汤。方药:人参、附子、黄芪等。

阳虚:

临床表现:

1.畏寒怕冷,四肢不温 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阳气犹如自然界的太阳,阳气不足,则内环境就会处于一种寒冷状态。

2.腹泻、完谷不化 指的是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古人对此现象的产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食物的消化就好比要把生米煮成熟饭,胃就好比是煮饭的锅子,而阳气就好比是煮饭用的火,没有,米就无法煮成。所以当阳气不足时,则进入胃中的食物也就无法很好地腐熟”(消化),而直接从肠道排出。

3.精神不振 阳气不足,细胞的生命活动衰退,所以表现为萎靡懒动。

4胖大舌,是阳虚的典型舌像。舌淡而胖,或有齿痕 体内水分的消耗与代谢,取决于阳气的蒸腾作用。如果阳气衰微,对水液蒸腾消耗不足,则多余水分蓄积体内,导致舌体胖大。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而出现齿痕。

5.脉象沉细 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脉管,所以脉象沉细无力。

五脏阳虚:

心阳虚。兼见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失眠多梦,心神不宁。

肝阳虚。兼见头晕目眩,两胁不舒,乳房胀痛,情绪抑郁。

脾阳虚(又称脾胃虚寒)。症见食欲减退、腹胀、胃痛而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恶心呃逆,嗳腐吞酸,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肾阳虚。兼见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癃闭不通,阳痿早泄,性功能衰退。

肺阳虚。咳嗽气短,呼吸无力,声低懒言,痰如白沫。

辨证施治:

补阳的中药很多,用于保健的常用中药,可选用鹿茸、海狗肾、冬虫夏草、肉苁蓉、补骨脂、杜仲、菟丝子、沙苑子、怀牛膝、芡实、覆盆子、仙茅、仙灵脾、丁香等。可选用适合自己的补阳保健药方。

肾阳虚:  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全鹿丸等;

脾阳虚弱:可选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

(小建中汤加减:本方能甘温补中,益气散寒。

白芍15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饴糖30(兑服)、甘草10克。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温服。

 

(苓桂术甘汤加减:本方能健肿益气,温阳化饮

茯苓20克、桂枝12克、白术15克、法半夏10克、干姜6克、黄芪12克、甘草10克。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温服。

(实脾饮加减:本方能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茯苓15克、白术12克、大腹皮10克、干姜10克、草果10克、附片6克、厚朴10克、

猪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牛膝l0克。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3次温服。

加减: 脘腹冷痛,手足不温者:小建中汤加减 + 蜀椒6克、广木香10 (温中散寒 行气化湿)

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短少,伴气短乏力者:

实脾饮加减 + 黄芪15克、党参10克(益气温中)

若呕吐清水痰涎,伴脘腹胀满者:苓桂术甘汤加减 + 厚朴10克、砂仁8克、大腹皮10克(理气温胃)

脾肾两虚:可选用济生肾气丸等。

 

 

 

血虚:

 定义:

        血液亏虚,血的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以致脏腑百脉、形体器官失养的病理变化。 指体内阴血亏损的病理现象。可由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虚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由于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故血虚每易引起气虚,而气虚不能化生血液,又为形成血虚的一个因素。

血虚主症:为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脉虚细等。血虚至痛,多见于妇女。 

病因

血虚:是血液失常的一种表现,是指血液生成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状态。引起血虚的原因很多,现分述如下:

 失血过多:因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它慢性失血皆可造成血虚证。由于出血过多,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等原因,均可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足,而导致血虚。

慢性消耗:劳作过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呕吐下利等耗伤阳气阴液;劳力过度易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劳心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

临床表现: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血不载气: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状。 

       (1)脏腑失于濡养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

临床上血虚主要表现:在心肝二脏。心血不足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则面色无华,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雀目;不能濡养筋脉,则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肌肉颤动。

(2)血不载气

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

临床常见血虚而致气虚的慢性失血证。特别是在大失血情况下,气随血亡而脱,此时气脱反而成为主要矛盾。大气下陷则出现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气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血虚的原则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气生血、补肾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

        (1)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

补血必须先健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

方药:四君子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2)益气生血

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进精化为血,则以气为动力。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在临床用药时,依据气能生血,常在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

方剂: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等;常用的补气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黄精、山药、大枣等;配以养血之药,如当归、白芍、阿胶、熟地等。

        (3)补肾生血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包括五脏六腑后天之精。精能生髓,髓能化血。同时,肾中之命门为原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温熙、促进血液生化的原动力之所在。所以,中医有生血根本在于肾。临床上,治血虚,必当补肾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

方剂:菟丝子饮、二仙丹等。常用补肾药有鹿茸、鹿角胶、阿胶、龟板胶、巴戟天、锁阳、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附子、肉桂、首乌、熟地、枸杞子、紫河车等。

        (4)祛瘀生血

无论脾胃所化之营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须通过经脉和髓道进行释放和传输,并循环全身。精髓化血,禀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后天水谷之精微,五脏六腑之精,亦赖经脉输送,汇于冲脉——血海,与肾之大络相会以滋肾,以营骨髓。如气血虚阻,脉道不通,就会造成骨髓乏养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无由。

方剂: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活血化瘀药,如当归、川芎、丹参、三七、丹皮、香附等。

        (5)解毒生血

中医认为,不管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淫,郁久均可化火,火热之气最易耗血伤阴。再者,象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内陷,下及肝肾,可直接造成精髓亏乏,以致生血无源。内陷邪毒或七情郁火,又可阻络成瘀,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清热解毒。

方剂:犀角地黄汤、三黄石膏汤、茵陈蒿汤、五味消毒饮、清营汤、清瘟败毒饮等。常用清热解毒药有蒲公英、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大青叶、黄连、黄芩、黄柏、紫花地丁、大黄、紫草、茵陈、半枝莲等。临床多用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等。

        (6)补铁生血

  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参与氧的运输和存储。由于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一般会在持续缺铁35个月时发生。补充铁剂,一定要与餐共食或餐后服用,可以降低铁质对肠胃到的刺激性,同时食物中的蛋白质,更可以提高铁质的吸收率,可服用含有乳酸亚铁的补铁制剂,如果能够随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或果汁服用,吸收率会更佳。

  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选用刘贵珍编创的内养功、强壮功、保健功和行步功,以及简化太极拳。 

养血中药方:

 桑椹50g,枸杞子20g。水煎服。

黄芪50g,大枣10枚,当归9g,枸杞子9g。水煎服。

人参6g,大枣10枚,水煎服。治失血性贫血,大出血后引起的虚脱和身体虚弱。

熟地12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 。水煎服。

生地30g,麦冬12g,枸杞子12g,先煎汤,再煮鸡、鸭血汤,放调料。用于缺铁性贫血阴虚型患者。

熟地12g,首乌12g,黄精12g,灵磁石30g,代赭石30g,麦饭石30g,大枣5枚,水煎服。适用于缺铁性贫血。

       黄芪30g,当归12g,水煎服。用于气血两亏型的贫血。 

 中成药:

 八珍丸: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组成,具有气血双补的作用,对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失血性贫血引起的形体瘦弱、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动辄气促等气血不足的症状尤为适宜,久服无妨,并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人参养荣丸:由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肉桂、陈皮、五味子、远志、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补益气血,安神定志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兼有失眠症者。

归脾汤:由人参、黄芪、白术、茯神、甘草、当归、龙眼肉(桂圆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补脾养心,益气生血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兼食少心悸的患者。

七宝美髯丹:由何首乌、茯苓、牛膝、枸杞子、当归、菟丝子、补骨脂组成,具有滋补肝肾,补血乌发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属肝肾阴虚者。

龟鹿二仙胶:由龟板、鹿角、人参、枸杞子组成,具有补阴填精,益肾壮阳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属肾虚精亏者。

河车大造丸:由紫河车、熟地、杜仲、天冬、麦冬、龟板、黄柏、牛膝组成,具有补肾填精,滋阴泻火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属阴虚内热者。
      
血虚体质如何养护:

饮食调养 平时常吃补血养血的食物,如菠菜、花生、莲藕、黑木耳、鸡肉、猪肉、羊肉、海参等。水果可选用桑椹、葡萄、红枣、桂圆等。

药补调养 常用的补血中药有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阿胶等。用这些中药和补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如当归羊肉汤、四物鸡汤(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炖鸡汤)等,均有很好的养血效果。

       眼睛调养 传统中医学认为久视伤血,所以血虚体质的人要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因为过度用眼而耗伤身体的气血。
        
预防

  (1)健脾和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

方药:四君子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2)益气生血

临床用药时,依据气能生血,常在补血药中,配以益气之品。

方剂:归脾汤、当归补血汤等;常用的补气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黄精、山药、大枣等;配以养血之药,如当归、白芍、阿胶、熟地等。

 (3)补肾生血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中医有生血根本在于肾。临床上,治血虚,必当补肾以填精,精髓足,血自旺。

方剂菟:丝子饮、二仙丹等。常用补肾药有鹿茸、鹿角胶、阿胶、龟板胶、巴戟天、锁阳、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附子、肉桂、首乌、熟地、枸杞子、紫河车等。

 (4)祛瘀生血

无论脾胃所化之营血,或精髓所化之血,都必须通过经脉和髓道进行释放和传输,并循环全身。精髓化血,禀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后天水谷之精微,五脏六腑之精,亦赖经脉输送,汇于冲脉——血海,与肾之大络相会以滋肾,以营骨髓。如气血瘀阻,脉道不通,就会造成骨髓乏养而枯竭,致使血液生化无由。

方剂: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活血化瘀药,如当归、川芎、丹参、三七、丹皮、香附等。

 (5)解毒生血

中医认为,不管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淫,郁久均可化火,火热之气最易耗血伤阴。再者,象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邪毒内陷,下及肝肾,可直接造成精髓亏乏,以致生血无源。内陷邪毒或七情郁火,又可阻络成瘀,而致新血不生,因此需要清热解毒。

方剂:犀角地黄汤、三黄石膏汤、茵陈蒿汤、五味消毒饮、清营汤、清瘟败毒饮等。常用清热解毒药有蒲公英、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大青叶、黄连、黄芩、黄柏、紫花地丁、大黄、紫草、茵陈、半枝莲等。临床多用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等。

阴虚:  

        定义:

        阴分不足,津血亏损,滋润、荣养不够的病理变化;因阴不制阳,也可出现阳相对亢盛的虚性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 

 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属阴,故称阴虚,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由于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而更虚,两者常互相影响。

阴虚主症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

阴虚有哪些具体表现?

阴虚多因血虚,阴虚生内热,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 咽燥,神烦气粗,尿黄便干等;体质虚衰、心悸气短、头晕眼花、精神状态差;月经不调、面色无华、黑色素沉着,黄褐斑、蝴蝶斑滋生;更年期困扰;过早进入更年期;一般多见于女士、各种机能亢进性疾病如肺结核、长期低烧等。

阴虚的人应该多吃一些滋补肾阴的食物,以滋阴潜阳为法。常选择的食物,如糯米、绿豆、藕、马兰头、大白菜、黑木耳、银耳、豆腐、甘蔗、梨、西瓜、黄瓜、百合、山药、乌贼等。这些食品性味多甘寒性凉,都有滋补机体阴气的功效。可适当配合补阴药膳有针对性地调养。

  阴虚火旺的人,应少吃辛辣的东西,火锅最好少吃,鸡肉也不要多吃,煎、炸、爆、烤的食物也应少吃些,水果中龙眼肉、荔枝能不吃就不吃。阴虚是惟一不用忌食冷饮的,冷饮对阴虚有调整作用,当然,鼓励多吃但也不能过。

 病因病机

 阴虚多由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使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机体失去濡润滋养硕土,同时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故表现为多次一派虚热干燥不润虚火躁扰不宁的证候。

阴虚可与气虚血虚阳虚阳亢精亏津液亏虚以及燥邪等证候同时慢性存在或互为因果,表现为病人气阴亏虚证、阴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阴精亏虚证、阴津(液)亏虚证、阴虚内燥证等阴虚,进而可发展成阳虚,亡阴阴虚可导致动风气滞血瘀水停等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肾虚病症有阴虚阳虚之分,补肾应当针对肾阴肾阳的不同就读采用对症的相应方法进行理论。

肾阴虚者:常见有肺热、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苔偏红等症状,可选用海参、枸杞、甲鱼、银耳等进行滋补,饮食中应多吃清凉食品如山药、芡实、金银花、绿豆、决明子、鱼汤等;

肾阳虚:者常见有肢体畏寒、精神萎靡、腰酸耳鸣、舌淡体胖等症状,应选择羊肉、鹿茸肉、苁蓉、肉桂、益智仁等补之。

  四句科普: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这四句话虽然不能涵盖辨证的全部,确使很多人理解了不同的虚症。而阴虚可见于多个脏器系统组织的病变常见者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以并见各脏器的病状为诊断至今依据。 

1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是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咳伤阴,痨虫袭肺,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

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

肺阴虚证,以肺病常见症状和阴虚内热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肺主清肃,性喜柔润,肺阴不足,虚热内生,肺为热蒸,气机上逆而为咳嗽;津为热灼,炼液成痰,量少质粘。肺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咽干口燥,外不能濡养肌肉则形体消瘦。虚热内炽则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热扰营阴为盗汗;虚热上炎则颧红;肺络受灼,络伤血溢则痰中带血;喉失阴津濡润,并为虚火所蒸,以致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皆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疗

肺阴虚感冒有哪些常用中成药?

(1)桑叶薄荷煎汤冲服;莱阳梨膏 菜阳梨膏适用于肺阴不足,肺气上逆所致的阴虚咳嗽等。方取莱阳梨为君药,性味甘寒,生津润肺,清肃肺气,善治肺热之咳嗽;浙贝母为臣药,清泄肺热,止咳化痰;法半夏、橘红、陈皮为佐,理气化痰,使气顺而不戕肺;白糖为使,甘能补、能缓、能润,并能调和诸药。共奏养阴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桑叶、薄荷煎汤,辛凉解表,与莱阳梨膏合用,表解里清,自无后患。

(2)风热感冒冲剂合养阴清肺膏 风热感冒冲剂有辛凉解表及清热解毒的功效。养阴清肺膏系养阴清肺汤的成药制剂。两药合用,主治肺阴虚感受风热,病情较重者。

(3)润肺止咳冲剂 方用雪梨、沙参、百合滋阴润肺为君药;桔梗、远志、杏仁止咳祛痰为臣药;佐以薄荷辛凉解表;使以麻黄透窍宣肺。麻黄虽为辛温燥烈之品,与肺阴虚证不符,但麻黄的宣肺解表作用较强,在多味滋阴润肺药物中,加入一味麻黄,使其宣而不燥,透而不烈,利于表邪的疏散和内热的宣泄。全方适于肺阴不足,痰热不散,复受风热外感的病证。

(4)小儿止嗽金丹 方用玄参、麦冬、知母、天花粉滋阴清热;杏仁、苏子、桔梗、桑白皮、川贝母、瓜蒌仁、胆南星、竹茹清肺止咳化痰;并用槟榔导滞行气;苏叶解表;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滋阴润肺,化痰止咳,调胃行滞之功,并兼有解表之功。适于素体阴虚夹痰,脾胃积滞,复受风热外感的小儿。

(5)桑菊感冒片合秋梨膏 桑菊感冒片为辛凉解表轻剂。秋梨膏以秋梨为君药,甘寒生津,化痰止咳;浙贝、麦冬为臣,清热润燥止咳;鲜藕为佐,生津止渴,兼能止血;青萝卜为使,顺气消痰。诸药合用,养阴润肺,止咳化痰。加之桑菊感冒片疏风解热的作用,于感冒病肺阴虚证之轻者,较为适宜。

6)治则:养阴清肺。

主方:沙参麦冬汤,补肺胃之阴,

百合固金汤。补肺肾之阴。 

2心阴虚证:

       主证:本证以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失眠、多梦、心悸、健忘,虚烦、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尖红,少苔,脉细数等。或有两颊发红,心烦怔忡,头晕目眩等虚火上炎之症。

       辨证

多见平素肝肾不足,真阴亏耗,或热病后期阴伤未复者,阴血不足,血不能养心宁神则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阴虚内热则见盗汗,虚烦、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尖红、少苔、脉细数等。两颊发红、头晕目眩等为虚火上炎之症。

       治法

滋补心阴,清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化裁:当归、阿胶、玉竹、元参、麦冬、枣仁、柏子仁、龙骨、牡蛎、琥珀、珍珠母、石决明、黄连、竹叶、连翘、石莲子、灯芯草等。   

     3胃阴虚证: 

       主证:由胃热、胃火炽盛,或温热病耗伤胃阴所致。证见口干唇燥,嘈杂,干呕,饮食减少,或吞咽不利,食后胸膈不适,大便干结,舌红中心干,少苔,或舌光、干绛,脉细数等。治宜养阴益胃。

       临床表现

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呕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

      本证以胃病的常见症状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胃阴不足,则胃阳偏亢,虚热内生,热郁胃中,胃气不和,致脘部隐痛,饥不欲食。胃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濡润大肠,放大便干结。胃失阴液滋润,胃气不和,可见脘痞不舒,阴虚热扰,胃气上逆,可见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是阴虚内热的征象。

    治则:滋阴养胃,健脾益气。处方:山药、党参、黄精、玉竹、石斛、荷叶、柴胡、扁豆、佛手、焦三仙等。水煎,日1剂,分3次服。

         4脾阴虚证:

脾阴虚证,是脾脏阴液不足,濡养失职,运化无力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温热病后,阴液耗伤,或素体阴虚,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灼伤阴津,或过食辛辣之品,或误服辛温之剂所致。

[临床表现] 纳少,口淡乏味,食后作胀,消瘦倦乏,涎少唇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短赤,舌红干苔少或光剥,脉细数或细涩

[证候分析] 脾阴虚证,以脾运无力兼以虚热之象为辨证要点。脾阴不足,运化受累,则纳食减少,口淡乏味,食后腹胀;化源匮乏,气血不充,则神疲乏力;阴液亏虚,机体失养,则身体消瘦;津不上承,则涎少唇干;津不下润,则便秘尿赤;阴虚化燥生热,则五心烦热。舌红干苔少或光剥,脉细数或细涩为阴液不足之征。

       若以肠燥便秘、脉细涩为主要表现者,称为脾约证。

 治则

滋养脾阴,养阴和营。

主方

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方药

沙参、麦冬、玉竹、白芍、天花粉、生扁豆、乌梅、佛手、甘草、五味子。

以上方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温服,分23次服用,每日1剂。若兼呃逆,声急促而不连续,可加枇杷叶、石斛、柿蒂等降逆止呕;若时作干呕,可加石斛、知母、竹茹以生津降逆止呕;若大便干结者,可加瓜蒌仁、生首乌、火麻仁以清热润肠通便而不伤正。

     5肝阴虚证:

指阴液亏损,肝失濡润,阴不制阳,虚热内扰,以头晕、目涩、胁痛、烦热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肝虚热证。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胁肋隐隐灼痛,面部烘热或两颧潮红,或手足蠕动,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乏津,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耗伤肝阴;或热病后期,灼伤阴液;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累及肝阴。以致肝失濡养,头目、筋脉失润,阴不制阳,虚热内扰。

肝阴不足,头目失濡,故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络失养,虚火内灼,疏泄失职,故胁肋隐隐灼痛;筋脉失滋,筋膜挛急,则见手足蠕动;阴虚不能制阳,虚热内蒸,故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阴虚内热,迫津外泄,则为盗汗;虚火上炎,故面部阵阵烘热,两颧潮红;阴液不能上承,则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为肝阴不足,虚热内炽之征。

本证以头晕、目涩、胁痛等与虚热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肝血虚与肝阴虚均属肝的虚证,均有头晕等表现,但前者为血虚,无热象,常见眩晕、视物模糊、经少、肢麻手颤等症;后者为阴虚,虚热表现明显,常见眼干涩、潮热、颧红、手足蠕动等症。

 肝阴虚主要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所致。

1.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肝属木,主疏泄,主调畅气机和情志,促进着气升降出入的有序运动和气血运行。若肝失疏泄可以致肝气亢奋或肝气郁结;反之,若情志不遂,抑郁或恼怒亦可导致肝疏泄失常,气血不调,恼怒抑郁日久化火,灼伤阴液即可导致肝阴不足。

2.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

温热病,如风热、暑热、燥热等病症,温热者,均为阳邪,易灼伤阴液。热邪炽盛,高热不退时,阴液损伤尤甚。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所言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而肝脏体阴而用阳,易致肝阴耗伤。

3.肾阴不足,水不涵木

中医讲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精血同源,即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肾精与肝血,荣则同荣,衰则同衰。肝属木,肾属水,肾水可以滋养肝木,加之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则导致肝阴不足从而导致肝阴亏虚。

辨证施治

1.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1)证候病起生气或与人争吵后,证见胁痛,嗳气,吞酸吐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两目干涩或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2)治则:滋阴清热,疏肝理气。

3)主方:一贯煎加减。

2.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

1)证候病起温热病后,证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手足蠕动或痿软,舌红少津,脉细数。

2)治则:滋阴降火,育阴潜阳。

3)主方:大补阴丸加减。

3.肝肾不足,水不涵木

1)证候头目眩晕,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腰膝酸软,自汗盗汗,口燥咽干,舌光少苔,脉细。

2)治则:滋补肝肾。

3)主方:左归丸加减。

总而言之,肝阴虚属于一个证候,可表现诸多症状,同时常有一定的诱因所致。在治疗上首先也需要辨明原因,从病因入手;肝阴虚也常常伴随着化火、阴不制阳所导致的肝阳上亢,阴虚引起的气滞血瘀等,往往虚实夹杂,在治疗上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准确的辩证施治。

         6肾阴虚证:

肾脏阴液不足,滋养和濡润功能减弱所表现的证候。多因素体阴虚,或久病伤肾,或房事过度,或热病伤阴,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所致。

临床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男子兼见遗精,女子经少或经闭等。

肾阴虚以肾精亏虚兼有虚热之象为辨证要点。肾藏精、主骨,骨主髓,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骨骼失养,故腰膝酸软无力;肾阴不足,则髓海失充,故头晕耳鸣;阴虚则生内热,虚热内蒸,则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弱;阴亏血少,故月经量少,经闭。

治宜:滋补肾阴。

方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男性肾阴虚用什么中成药好?

肾阴虚、肾阳虚是中医的一个术语,比如说出现了一些腰膝酸软、四肢乏力、头晕耳鸣,包括一些脱发,还有一些牙齿松动,记忆力减退,容易衰老的也比较早,也还包括临床上的性欲减退,还有容易遗精、早泄等等,这都归为肾阴虚的症状,肾阴虚还容易出现虚热,中医有一个理论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所以有时候容易出现五心烦热,就是两个手心,两个脚心,心口感觉热的感觉,还有睡觉的时候,容易盗汗,就是睡着了,一醒身体有汗。他的特点,肾阴虚多发生在中青年的时候,中青年活动量比较大,无论是学习、锻炼,精力上物质耗损比较多,对性功能这块,性欲不是特别低,但是射精容易快,有遗精现象。

肾阳虚,大多数多少功能性的差,也有和肾阴虚相同的情况,比如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还有性欲减退,但是因为它是阳分虚了,肾气虚了,所以出现一些怕冷的一些症状,中医有句话,阳虚生外寒,这样的人面色比较虚白,比较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小便清长,大便汤薄。这种人性欲比较低,和现代医学说的雄性激素低有相同之处。所以阳虚表现的是外在的,一般也可能由于身体比较弱,有肾阳虚的情况,但是大多数的是在中老年容易出现这种肾阳虚的情况,中青年肾阴虚比较多。

这两个特征,一个是年龄上的特征,肾阴虚多发生在中青年,肾阳虚多发生在中老年,肾阴虚容易有虚热的一些症状,肾阳虚有怕冷的症状。在性功能这块,肾阴虚是容易早泄遗精的比较多,肾阳虚的阳痿的比较多。当然有共同之处,比如说腰酸乏力,四肢酸软等等。

         症状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而阴虚是一种非平衡状态,就是说你的身体出现了问题。阴是指体内的体液,包括血液、唾液、泪水、精液、内分泌及油脂分泌等;阳则指身体的机能。

阴虚者表现为阴津不足,身体呈缺水状态,以致眼干、鼻干、口干、皮肤粗糙、头发干枯等。其典型症状是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小便次多量少、心跳偏快、夜间盗汗、手足心发热、耳鸣等。

此外,阴虚体质者还容易上火,表现为性情急躁,心烦易怒,情绪易波动,动不动就要来火气。所以,阴虚者应该经常提醒自己安神定志,保持稳定心态,还要学会及时转移不良情绪。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性欲亢奋,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或崩漏,形体消瘦,咽干口燥,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女性阴虚严重者可导致亡阴症,症状为:汗热而粘、呼吸短促、身畏热、手足温、躁妄不安、渴喜冷饮,或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此属体液大量消耗而表现出的阴津枯涸的病变,为危重症候,应及时予以滋阴补津。

补阴可以缓解女性阴虚症。由于阴虚造成人体营养不良,将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与生命活动,尤其是都市里工作的白领女性,很容易出现手足心热、盗汗、咽干、口燥等现象。若能及时补阴,不仅可以预防阴虚症状的出现,还可以对已出现的不良症状进行调节,起到治疗的效果。

         饮食调理

宜忌原则:凡阴虚体质者,宜多吃些清补类食物,宜食甘凉滋润、生津养阴的食品,宜吃新鲜蔬菜反应果或纤维素及维生素较高的食物,宜吃含优质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忌吃辛辣刺激性食品,忌吃温热香燥食品,忌吃煎炸炒爆的物品,忌吃性热上火食物,忌吃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的食物。

阴虚之人宜常吃下列食物:鸭肉:猪肉皮:鸡蛋:牛奶:甲鱼:龟肉:干贝:海参:蛤蜊:蚌肉:乌贼鱼:鳆鱼:梨:桑椹:枸杞子:燕窝:银耳:西洋参:阿胶:

忌食物品

凡阴虚体质者忌吃或少吃狗肉、羊肉、雀肉、海马、海龙、獐肉、锅耙、炒花生、炒黄豆、炒瓜子、爆米花、荔枝、龙眼肉、佛手柑、杨梅、大蒜、韭菜、芥菜、辣椒、薤白、胡椒、砂仁、荜拨、草豆蔻、花椒、肉桂、白豆蔻、大茴香、小茴香、丁香、薄荷、白酒、香烟、红参、肉苁蓉、锁阳等。

 

 

 

阴阳

表、实、热证属于阳证,里、虚、寒证属于阴证。

阴证多指里证的虚寒证,阳证多指里证的实热证。

阴证与阳鉴别表

证侯

四诊

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萎靡不振,舌质淡而胖嫩,舌苔白而润滑

面色潮红或通红,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质红绛,舌苔厚,甚则燥裂,或黑而生芒刺

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

语声壮历、烦而多言,甚则狂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

饮食减少,喜温热,口不渴,口淡无味,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或少

口干口苦,喜凉,烦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

疼痛喜按,身寒足冷,脉沉,细、涩、迟、弱、无力

疼痛拒按,身热足暖,脉浮,洪、滑、数、实而有力。

 

亡阴亡阳的鉴别表

  

四肢

其它症状

治则

亡阴

汗热、味咸而粘

尚温畏热

面色潮红、全身灼热、烦躁、昏迷、气促、渴喜冷饮

红绛而干

细数疾而按之无力或虚大

益气敛阴

救阴生津

亡阳

汗冷、味淡不粘

厥冷畏寒

面色淡色,全身发凉、淡漠、昏迷、气微、口不渴或喜热饮

淡白滑润

微细欲绝或浮而空

益气固脱

回阳救逆

 

亡阴者,应益气敛阴、救阴生津,大补元气以生阴液而免致亡阳常用方有生脉散;

亡阳者,应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常用方有独参汤、参附汤等。

 

 

 

 

 

 

 

 

 

 

 

 

 

 

 

 

 

脏腑器官阴阳辩证具体症状变现

 

阳证阴虚--必见

阴证阳虚--必见

阳证和阴证

阳证:指病变表现为: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火热炽烈,阴液耗伤等病证。

阴证:指病变表现为:阳气不足,机能低下,阴气偏盛,寒象明显等病证。

面色红赤,躁动不安,舌红,苔黄燥或黑燥。

面色苍白或暗淡,神情萎顿,倦怠少语,舌淡胖,苔白润

语声重浊,呼吸粗大,或有痰壅气喘。

语声低微,呼吸微弱,气息短促。

恶热,心烦,渴喜冷饮,腹胀满痛,便秘,小便短赤等

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

皮肤灼热,腹部硬满拒按,脉数有力。

四肢清冷,腹软喜按,脉沉弱微细无力。

 阴虚:是指机体阴液不足的证候,主要表现开体消瘦,面色憔悴,目眩耳鸣,口燥咽干,唇舌淡白少苔或无苔,脉细,伴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为阴虚内热证,也称“虚热证”。

阳虚:是指阳气不足的证候,主要表现:面色白,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蜷卧自汗口干,心烦,遗精,品淡乏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红,苔白,脉细迟无力等。 

气虚: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的证候,主要表现:神疲乏力,声低懒言,气怯气短,头晕,自汗,纳呆少食,舌淡胖嫩,脉虚无力。气虚严重者可表现为气陷,腹部坠胀,腰酸脚痛,甚至脱肛,子宫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

血虚:主要表现为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指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可见月经失调,舌淡,脉细弱。

 

 

 

 

 

 

 

 

 

 

心悸气短,或有心胸憋闷,畏寒肢冷,面色少华、虚浮,舌淡胖,脉微细。

气虚:症状为面色苍白、健忘、心烧等。

心悸易惊,失眠或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血虚:心慌,心烦,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唇舌色淡,多发生在体质虚弱者。

咳喘无力,气短,痰液清稀,面色淡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

气虚:症状为咳嗽声音低、咳痰无力,易得感冒。

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声嘶,形体消瘦,潮热骨蒸,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阴虚:腹胀纳少,食后加剧,大便干结难解,形体消瘦,肌肤干燥,手足心热,口干唇红,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无力。

 阳虚: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口淡无味不渴,大便稀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伴有水肿,畏寒肢冷,舌淡而胖,面色虚白,女性白带清稀而量多,甚至胃痛,得温痛减,遇冷加重。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气虚:饭后胃部胀满不舒,大便稀、不成形,消化功能差,饭量少。阴虚症往往表现为体形消瘦,口干、鼻干、咽干,午后发热或手心、足心发热。具体又分为:肺阴虚: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睡眠状态下出汗,醒后出汗自止(俗称盗汗)。

胃脘疼痛,喜暖喜按,不思饮食,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心烦,口干多饮,大便秘结,或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舌体瘦少,脉细数。

胸胁牵引作痛,或涉及少腹睾丸,得温稍缓,遇寒更剧,形寒肢冷,干呕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细。

头晕耳鸣,两目昏花,面部烘热,胁肋疼痛或有灼热感,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血虚:看东西时两眼昏花、干涩,指甲无光泽、色淡、脆而薄,甚至变形,夜盲,看东西模糊,耳鸣,手脚肢体麻木,体形消瘦,女性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失眠多梦,易惊醒。

 

容易上火,腰膝痠痛,眩晕耳鸣、健忘、牙齿和头发容易脱落,男性容易性冲动,但是精关不固,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性月经量少,甚至闭经或崩漏,形瘦潮热,心烦盗汗,失眠多梦,颧红,五心发热,口干咽燥,溲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虚:遗精、夜尿多。

腰膝痠软,畏寒肢冷,四肢冰凉怕冷、精神萎靡,小便清长或遗尿,夜尿频多,浮肿(腰下多见),阳萎遗精,头目眩晕,易疲倦,面色苍白或黧黑,或有阳萎、白带多而稀白,性欲减低,女性则不容易怀孕或黎明前脐周围作痛,肠鸣腹泻,泻后痛减消失。下肢浮肿,苔白滑,脉沉弱。、没有性欲等,男性会阳痿、早泄、滑精。

体质调养

(一):阴虚体质综合调养

中医将人的体格特质划分成十种。它们分别是阴虚、阳虚、血虚、气虚、血瘀、气郁、湿热、痰湿、平和、特禀等。

 第一节  阴虚体质综合调养

 (一)体质特点

 阴虚的人瘦而怕热,约占人群的百分之九。形体多半比较消瘦,经常自觉手心、足心、口唇(五心)烦热、多汗,手指发麻,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喜爱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少;好熬夜,睡眠少,容易失眠;常有头晕眼花,偶有心慌;面色潮红或苍白或者萎黄,唇色淡白,舌质淡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无力;指甲上的半月形月晕少、面积小、边缘不规则;体检有低热;性格多外向好动,急躁易怒;春夏容易患病。

 五脏阴虚有所偏重:

偏肺阴虚的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

偏心阴虚的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偏肾阴虚的则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

偏肝阴虚者,肋胁疼痛,眼睛昏花,视物模糊。

 (二)综合调养

 阴虚在五脏中,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为下焦,所以,要以补阴清热,滋养肝肾二脏最为重要。

 1、精神调养:阴虚者性情急躁、经常心烦不宁,遇事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对非原则性问题要宽容相待,或回避退让,少与人争吵,减少震怒,要少参加对抗性体育活动。要节制性欲,中午要保证午休。

 2、环境调适:这种人体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熬,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冬春季节取暖防冻。

 3、饮食调养:保阴潜阳要饮食清淡,远离腻厚、燥烈食品;多吃芝麻、糯米、蜂蜜、甘蔗、乳制品、鱼类等甘凉滋润清淡食物;少吃羊肉、狗肉、葱、姜、蒜、韭、薤、椒、葵花子等性温燥烈辛味食物。

 补阴虚食品效果较好的有:甲鱼、黑鱼、燕窝、海蜇、鸭肉、百合、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银耳、莲子、红枣等,可经常交替食服。

 补阴药膳方:

 a银耳红枣羹(或百合莲子羹):银耳、红枣(或百合、莲子)适量共煮羹当点心服食。

 b甲鱼二子汤:甲鱼1只与女贞子、枸杞子各20g同煮汤,加调味,食甲鱼饮汤,连吃数剂,可补阴虚和治肝肾阴虚所致的腰痛,遗精、头晕、眼花等症。

 c石斛河鱼汤:石斛6g,河鱼1条共蒸吃可滋阴。

 d虫草老公鸭:虫草9g与三年老公鸭1只共煮,吃鸭肉喝汤,可补阴虚。

 4、节制性欲:阴虚者精少,尤其应当护阴,性生活太过会伤渴阴精,因此应当节制性生活。

 5、药物治疗:肺阴虚----用百合固金汤;

心阴虚-----服天王补心丸;

肾阴虚-----服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但有明显肾阳虚、脾阳虚的人不宜服用。

肝阴虚-----用一贯煎。

(二):阳虚体质综合调养

第二节  阳虚体质综合调养

 (一)体质特点

 阳虚的人胖而畏寒,约占人群总数的百分之八。体型多胖白。自觉畏寒怕冷,容易困倦乏力,常有虚汗或自汗,手脚潮湿冰凉,面色淡白,唇白舌胖,脉沉乏力;尿多清长,大便稀薄、容易腹泻;指甲月晕大而少(一般只有拇指、中指);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性欲衰退,男阳痿滑精、女宫寒不孕、白带清稀。性格多沉静、内向,有气无力,不爱说话;即使再热的暑天,也不能在空调房间里多待。不敢吃凉的东西。长期偏嗜寒凉食物也会形成这种体质。

 患病时最容易出现腹泻、畏寒、四肢冰冷;脚腂、面部浮肿,咳喘心悸;胸背剌痛、腹中隐痛,尿少混浊,夜尿频多、失禁等。

 (二)综合调养

 主要做好防寒保暖。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要除祛阳寒必须补脾肾,阳虚的关键在温补脾肾。

 1、精神调养:肝气虚则恐心气虚则悲,意思是肝脏功能差的人,容易恐惧害怕;心功能低下,精神上容易出现悲哀的情绪。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阳气不足常表现出情绪不佳,容易悲哀忧郁,平时多与别人交谈,多听一些激扬、高亢、豪迈的音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感,去除忧悲、防止惊恐、平衡喜怒、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2、环境调适:这种体质的人多畏寒肢冷,喜暖怕凉,喜欢夏秋不耐冬春。阳虚体质尤应重视环境调适,提高人体抵抗力。有人提倡夏季进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20分钟,获得的紫外线能储存体内使用一年。对于年老体弱之人,夏季不要在外露宿,不要让电扇直吹,亦不要在树阴下停留过久。

 3、体育锻炼:因为动则生阳,春夏秋冬,每天必须12次户外活动,具体项目因个人体力自定。慢跑、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操。

 4、经络按摩: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穴,或经常灸足三里、关元,可适当洗桑拿、温泉浴。

 5、饮食调养:阳虚的人要多吃葱、姜、蒜、韭菜、辣椒、胡椒,花椒、淡菜、胡桃肉、桂圆、桂皮、茴香,羊肉、狗肉、鹿肉、黄牛肉、牛鞭,鸡肉、鹌鹑,鳝鱼、虾、海参,可经常交替选服。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等。根据春夏养阳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

 补阳药膳方:

 a、海马童子鸡:海马9g,童子鸡1只,共蒸食,可补阳虚。

 b、韭菜白米虾:韭菜200g,白米虾(或虾仁)100g,共炒,加调味,常服食。

 5药物治疗:偏心阳虚者----用桂枝加附子汤;

脾阳虚----可选理中汤;

肾阳虚----宜服金匮肾气丸。

(三):血虚体质综合调养

三、血虚体质综合调养

(一)体质特点

血虚的人虚而烦躁,脏腑失养、血不载气。自觉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心慌,手足发麻、拘挛,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爪甲淡白无华,舌质淡,脉细无力,皮肤干燥,头发枯焦,大便干燥,小便黄少,心情烦躁不安。

血虚的人常常伴随气虚:气虚则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

(二)综合调养

1、饮食调养:补血虚的食品有菠菜、胡萝卜、赤豆、黑木耳、红糖,桑堪、荔枝、松子,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乌骨鸡、猪肉、猪血、羊肉、牛肝、羊肝、甲鱼、鱼类、海参等。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养血的作用,可经常交替选用。

补血药膳方:

a当归乌骨鸡:当归、黄芪各15g放入纱布袋中与乌骨鸡一只共蒸煮,吃鸡肉喝汤。

b阿胶糯米粥:阿胶9g(打碎)与黑糯米60g共煮粥服食。

2、药物养生: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归脾汤。

如果是气血两虚,必须气血双补,可选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服丸剂长久服用。

四物汤补血、养血,中医临床主要用于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从方中四味药的含义来看,熟地以补血为主,具有补肾填精的作用;当归补血、活血,是补阴中之阳,单味药具有壮阳、兴阳的作用;川芎入血调理血中之气;白芍则为敛阴养血。川芎和白芍配伍能缓解血管痉挛,增加动脉供血。不管男女用四物汤调养,可以同时补气、滋阴、补阳、补血,在传统四物汤的药方中,还可以加白扁豆、党参、茯苓、玉竹、黄精等一起调养,女性用法上是在月经结束后开始服用35天。

3、精神修养:血虚的人,平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应振奋精神。当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多听音乐,欣赏喜剧、幽默相声或哑剧,能使精神振奋。久视伤血,不可以长时看电视、看书,不可劳心过度。

(四):气虚体质综合调养

四、气虚体质综合调养

(一) 体质特点

气虚的人凉而乏力,约占人群总数的百分之十三。这种人形体多消瘦或虚胖,饭量少,经常出虚汗,稍动更甚;面色苍白,舌质淡胖而嫩,苔白,脉细弱,呼吸短促,经常疲乏无力,容易患感冒、胃下垂等。

这种人性格一般内向,不愿说话,语声低微;疲倦无力,情绪不稳定,比较胆小,不爱活动。

肺气虚:以呼吸短促、气少懒言,语音低微等突出,并有咳嗽、咯痰等为主;

心气虚:主要是气短、心悸怕惊、精神萎顿等突出,并有脉搏迟数,虚软无力,心神不宁;

脾胃气虚:是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四肢无力,食欲减退,并伴有上腹部胀闷、消化不良、大便溏薄及中气下陷脱肛、尿频、子宫脱垂等;

肾气虚:为面色晦暗,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舌淡润,尺脉虚弱等,并有腰膝酸软、尿清长、性机能减退,男滑精早泄、女白带清稀。

(二) 综合调养

1,肺主大气(全身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化之源,故脾、胃、肺、肾都应温补养气。

2、食品温补:多吃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粳米、糯米、小米、黄米、籼米、大麦、燕麦,大豆、豆腐、白扁豆,大枣、蘑菇、山药、马铃薯、胡萝卜、香菇,鸡肉、鹅肉、鹌鹑,牛肉、猪肉、狗肉、兔肉,青鱼、鲢鱼、鲫鱼、鲤鱼、黄鳝、泥鳅、虾等,可经常交替选用。气虚过甚者,当选用人参莲肉汤。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槟榔、空心菜、生萝卜等。

3、经络调养:平时按摩胃经的足三里穴。

补气药膳方

a、玉珍鸡:母鸡一只杀后去内脏,放入桂圆、荔枝干、黑枣、莲子、枸杞各30g,加调味蒸食。

b、黄芪蒸鹌鹑:黄芪6-9g,鹌鹑1只共蒸食,补气养精。

4、药物:肾气虚----宜服金匮肾气丸;

脾气虚----用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

肺气虚----用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只有黄芪、防风、白术3味药,是中医预防气虚自汗、感冒的专方,主要提升患者的正气以抵御外邪,还能治疗早期感冒鼻塞、怕冷等。

黄芪是健脾补气的代表药,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特别适合治疗肌表卫气不固导致的体虚盗汗;白术健脾益气,帮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的功能;防风(屏风)解表祛风。前两药以扶正为主,防风则祛邪为主,是标本兼治的巧妙结合。

两虚:体虚者常常出现双虚,两虚体征有以下三种:

a气阴两虚: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

b阴阳两虚: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

c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等,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

对两虚体质的食补可分别选用上述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食品及药膳进行辨证辨体施补,更应根据虚弱的轻重交替选服,做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避免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进补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五):血瘀体质综合调养

五、血瘀体质综合调养

(一)体质特点

血瘀的人面色晦滞;眼眶暗黑;肌肤干燥,指甲容易裂开出血;口唇色暗;舌紫暗舌下有瘀点;脉细涩。

如果患病,可有头、胸、胁、小腹或四肢等处刺痛。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吐血、便黑;妇女痛经、经闭、崩漏等。

(二)综合调养

1饮食调理:经常进食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等有活血祛瘀的食物;可以少量饮酒、醋、山药粥、花生粥都能活血化瘀。

2精神调养:精神愉快能使气血、营卫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经常苦闷、忧郁可加重血瘀。

3药物养生:可选用地黄、丹参、川芎、当归、五加皮、地榆、续断、茺蔚子等活血养血中药。

4、药物:桂枝茯苓丸。原方由5味药组成:桂枝温经解瘀;茯苓渗湿健脾;丹皮既散血行瘀,又清瘀化热;桃仁是化瘀要药;芍药和血养血,与诸祛瘀药合用,有活血养血之功;白蜜缓和诸药破泄之力,可用于妇女经行不畅、闭经、痛经,以及难产、因瘀血阻滞胞宫或者死胎不下等。

(六):气郁体质综合调养

六、气郁体质综合调养

(一)体质特点

气郁的人形体多消瘦,偶有偏胖。气郁体质约占人群总数的8.7%。表现为面色晦暗或萎黄;咽喉有异物感,经常鼻衄;头痛眩晕,常有肌肉痉挛;舌淡红,苔白,脉弦;脾胃不合,泛吐酸水,呃逆哎气;或腹痛肠鸣,大便稀薄;如果患病,胸部胀痛或窜痛;女性乳房偏小,月经不调,痛经,小腹胀痛。

气郁体质多愁善感、忧郁寡欢。经常闷闷不乐,无缘无故地叹气。容易罹患失眠、心慌、胸闷、抑郁、神经官能症等。性情易于激动、急躁易怒,多是年轻人,而且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人们容易出现情感压抑,情志不畅,造成气郁的人也越来越多。

(二)综合调养

1、精神调适:性格内向的人神情容易抑郁,应多参加社会、集体活动,多与性格开朗的人交往,多听轻快、明朗、激越的音乐,多读积极的、上进的、富有乐趣的、展现美好生活前景的书刊杂志,以培养开朗、豁达的思想意识,不在名利场计较得失,做到知足常乐。

2、体育及旅游活动:运动身体,可以疏通气血,既欣赏到美景,调剂精神,呼吸新鲜空气,又能沐浴阳光,增强体质。强壮功、保健功、动桩功等吐纳气功,可以开导郁滞。

3、饮食调养:少量饮酒,活动血脉;多进食能行气活血的佛手、韭菜、水葱、大蒜、刀豆、萝卜、金橘、山楂、香橼、橙子、柑皮、茴香、荞麦、小麦、蒿子杆、高粱皮、火腿、海带、海藻等。

4、药物养生:以香附、乌药、川栋子、小茴香、青皮、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的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如舒肝和胃丸、开胸顺气丸、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若气郁引起血瘀,当配合活血化瘀药。

逍遥丸源于宋代,为疏肝、养血、健脾名方。方中当归、芍药养血柔肝;肝病最易传脾故用茯苓、白术、甘草、生姜以健脾和中;肝郁需要疏理,以柴胡疏肝解郁,配以薄荷调理肝木,疏郁散热,肝郁得到和缓,诸病才能自愈。诸药配伍,肝脾并治,补疏共施,气血兼顾,对各科疾病出现肝郁气滞都有较好效果。适用因肝郁、血虚、脾弱所引起的胁痛、郁闷、低热、乳癖、月经不调、内眼病等。

(七):湿热(阳盛)体质综合调养

七、湿热(阳盛)体质综合调养

(一)体质特点

湿热又名阳盛、阳亢,阳盛体质的人怕热心烦,约占人群的9.9%。形体比较壮实,脸部和鼻尖油光发亮,容易生粉刺、疮疖;口内发苦、发干,经常口渴喜冷饮;舌苔黄腻;爱吃辣,容易上火,多有口嗅,一开口就能闻到异味;眼现红丝;大便黏滞熏臭,小便发黄,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心情烦躁,容易发火。如果患病容易从阳化热,出现高热、脉洪大,口渴等。

(二)综合调养

1、精神修养:阳盛的人好动易怒,要加强修养和意志锻炼,用意识控制情绪,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冲动。

2、体育锻炼:避免熬夜、过于劳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多余阳气散发出去,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可根据爱好选择运动锻炼项目。盛夏暑湿较重的季节,要减少户外活动。

3、饮食调理:饮食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空心菜、苋菜、芹菜、黄瓜、冬瓜、苦瓜、番茄、莲藕,香蕉、西瓜、柿子等蔬菜、水果;忌辛辣燥热如辣椒、姜、葱等食物,对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也要少食;切戒烟酒。

4、药物调养:常用菊花、苦丁茶沸水泡服。便秘时用麻子仁丸,或润肠丸;口干舌燥用麦冬汤;心烦易怒服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软胶囊。平时可服六一散、清胃散、甘露消毒丹等。

中医传统名方龙胆泻肝汤内含龙胆草泻上焦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有清热燥湿、导热下行之效,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可使湿热从小便而解为佐药;生地、当归有滋阴养血,柴胡有疏肝解郁和引经,为使药;甘草调和诸药性。

龙胆泻肝丸泻肝而不伤肝,利湿而不伤阴,其配伍相辅相成,疗效为医家和患者所称道。而龙胆泻肝软胶囊是根据《中国药典(95版)》中龙胆泻肝丸的配方,改变剂型而研制成的新品种。针对龙肝泻肝丸中有关木通的肾毒性,经过反复的实验,最终使用生于四川、云贵一带的川木通,成功代替有肾毒性的关木通。川木通与关木通相比,它的清热泻火力量较为缓和,而长于通利血脉,避免了肾损害,更适用于湿热体质调理身体。

(八):痰湿体质综合调养

八、痰湿体质综合调养

(一) 体质特点

痰湿的人肥胖懒动,喜吃甜食,眼胞微浮,腹部松软,面皮油亮、多汗且粘,色淡黄而暗;舌胖、苔白而粘腻;脉濡而滑;大便正常或溏薄;尿少微浊;精神疲倦、懒动、嗜睡;性格温和、稳重,善于忍耐。

当人体脏腑、阴阳、气血、津液运化失调,体态肥胖或由瘦变胖,这种体质即为痰湿体质,这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富贵体质类型。

痰湿体质常有胸闷、咳喘、痰多;食纳少,恶心呕吐,四肢浮肿,小便不暢或浑浊;关节酸痛,肌肤麻木;妇女白带多。痰湿体质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哮喘,痛风,冠心病,代谢综合征,脑血管疾病等。

(二) 综合调养

1、环境调适:居所应干燥通风,阴雨季节,要防湿防潮。

2、饮食调理:少吃肥、甜食物,不宜饮酒,切勿过饱;多吃蔬菜、水果,和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批杷、白果、黑木耳、大枣、扁豆、薏米、红小豆、蚕豆、包菜等。

3、运动锻炼:痰湿的人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锦、各种舞蹈均可选择。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还可以做动桩功、保健功、长寿功加强运气功法。

4、药物养生:痰湿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如果肺功能失调,津失输布,液聚生痰,当宣肺化痰,方剂可选二陈汤;若脾不健运,湿聚成痰的,必须健脾化痰,可选平胃散、六居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如果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当温阳化痰,方剂选金匮肾气丸。

平胃散中苍术燥湿健脾为君药;厚朴除湿散满为臣药;陈皮理气化痰为佐药;甘草、姜、枣调和脾胃为使药。燥湿祛痰,行气健脾用于脾土不运,湿浊困中,口淡不渴,或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古人说它是治脾圣药。大凡脾胃病变,属于脾胃湿滞,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腻的,都可用它来治疗。后世有许多健胃方剂,都是从它扩展演变而来。

(九):平和体质维护保养

九、平和体质维护保养

(一)体质特征

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阴阳平和,脏腑气血运行正常的人大约占人群的33%。这类体质的人体形匀称、肌肉结实,精力充沛,面色红润有光泽,头发润泽有弹性,食欲、睡眠、性功能良好,大小便正常;性格随和开朗、乐观积极;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免疫抗病能力,不容易患病,倘若得病也能较快康复

(二)维护调养

1、平和体质日常不要吃得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生、冷、热食;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

2、体育运动,年轻人可选择一些强度大的运动,比如跑步、打球,中老年人则适合散步、打太极拳之类。

3、以药养生

自古就有有病无病,防风通圣之说。防风通圣丸方剂中有防风、荆芥、麻黄、薄荷能疏风解表,让邪气从汗水中疏解;桔梗上浮,清除肺热;大黄、芒硝泻热通便;山栀、滑石清热利湿,使热从便解;石膏、黄芩、连翘能清肺胃之热;川芎、当归、白芍养血活血;白术健脾燥湿,主降主入主合;甘草和中缓急。以升降出入开合共求平衡,使汗不伤表,下不伤里,调节气机,以应天地之气,内能激发人体生理功能,外可祛邪入侵,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系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故名通圣

(十):特禀体质调养

第十节 特禀体质调养

(一) 体质特征

过敏体质在中医医藉中称为特禀体质。有些人每到春天花粉季节,总是发生皮肤瘙痒、红疹、鼻炎、腹泻等过敏现象。风疹、湿疹,是由风湿或风热侵袭人体,浸淫血脉,留存于肌肤腠理造成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抓破后流溢等。

(二) 百病一方:消风散

治以疏风为主,佐以清热除湿。以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辛散透达,疏风散邪,风去痒止,共为君药;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以上均为臣药;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为佐药;甘草为使药,清热解毒,和中调药。用于急性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

临床八纲四十三证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 
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十、血证 
 1.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2.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3.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3)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十二、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6)阳气虚哀: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不寐 
 1.实证

 1)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 

2.虚证 

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 

2)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 
十四、厥证 
 1.气厥

 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五、郁证 
 1.实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3)气滞痰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2.虚证 

1)心神惑乱: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十六、癫狂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3)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4)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十七、痫证 
   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内盛: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心肾亏虚: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十八、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 
  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 

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二十、呕吐 
  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二十一、呃逆 
  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顺气降逆-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二十二、泄泻 
  1)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2)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

 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4)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

 5)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十三、痢疾 
  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加银花

2)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

 3)寒湿痢:温化寒湿-胃苓汤

 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真人养脏汤 

5)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十四、腹痛 
  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 
二十五、便秘 
  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虚秘:气虚:益气润肠-黄芪汤血虚:养血润燥-润肠丸 
二十六、胁痛 
  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肝阴不足:养阴柔肝-一贯煎 
二十七、黄疸 
  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阴黄: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4)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 
二十八、积聚 
  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

2)食滞痰阻: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

3)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二十九、鼓胀 
  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胃苓汤

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

 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五苓散 
三十、头痛 
  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6)血虚头痛:养血为主-加味四物汤

7)痰浊头痛: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三十一、眩晕 
   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阳虚: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三十二、中风 
1.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

 1)阳闭: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2)阴闭:豁痰熄风、辛温开窍-苏合香丸 

3.脱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4.后遗症

 1)半身不遂:

1)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2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2)语言不利:

1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

2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 

3)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 
三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刚痉: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5)柔痉: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三十四、疟疾 
  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三十五、水肿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5)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三十六、淋证 
  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3)尿浊湿热内蕴:清热化湿-程氏萆解分清饮 
三十七、癃闭 
  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三十八、腰痛 
   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3)肾虚腰痛:偏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偏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十九、消渴 
   1)上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3)下消: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四十、痹证 
  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 
四十一、痿证 
  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四十二、内伤发热 
  1)肝郁发热: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4)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四十三、虚劳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右归丸

 

 

中医诊断之常见症状鉴别

 发热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古代医家认为发热是指病人自觉有发热感,或医生在诊察病人过程中觉察有发热,现在还包括指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不管外感热病,还是内伤杂病,均可出现发热。

 

    发热热型及伴有的其他临床表现,可以反映不同的病证。

 

    【发热恶寒】

 

    是指发热同时伴有恶寒,即发热恶寒同时并见(恶寒与恶风都是怕冷的症状,性质相同,只是程度有轻重之分,恶寒重,恶风轻),它是诊断表证的主要依据之一。发热恶寒常见于外感热病中,凡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体表,人体卫气受邪,卫气被遏,温煦功能减弱则恶寒或恶风,卫气抗邪,邪正相争则发热。根据发热恶寒这一热型伴有的不同临床表现,可诊察辨别不同的表证。

 

    ——发热恶寒伴头痛,自汗,脉浮缓者,是太阳中风证,八纲辨证属表寒证。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所致。

 

    ——发热恶寒伴头痛,身痛,骨节疼痛.无汗,脉浮紧者,是太阳伤寒证,八纲辨证亦属表寒证。为风寒袭表,营阴郁滞所致。

 

    ——发热恶寒或微恶风寒,伴头痛,口渴,咳嗽,咽红肿痛,舌边尖红,脉浮数者,是卫分证。八纲辨证属表热证。为温热之邪袭表,肺卫受邪所致。

 

    ——发热恶寒伴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痛,身重,胸闷不舒,苔白腻,脉儒缓者,是湿遏卫分证。为湿邪侵袭,卫气受邪所致。

 

    ——发热恶寒作头痛,少汗,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鼻燥,口渴,咽干,舌红苔白,脉数,发于秋季者,是燥邪犯表证。为燥邪侵袭,肺卫受邪所致,有温燥与凉燥之区别。

 

    ——发热恶寒或微恶风寒,伴身重,疼痛,汗出,口渴,脉弦细芤迟,发于夏季者,是暑邪犯表证。为暑邪侵袭,卫气受邪所致。

 

    【壮热】

 

    又称高热。是指发热较高,热势较甚.常不伴恶寒而反恶热,又称但热不寒,或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是里实热证的主要症状之一,为邪正斗争激烈所致,常见于外感热病的中、后期。

 

    ——壮热伴汗多,面赤,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MrN.9P7脉洪大或滑数者,是阳明经证及气分证。为阳明气分热盛所致。

 

    —一壮热伴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者,是心包证。为热陷心包,心神被扰所致。

 

    ——壮热伴头痛头胀,手足躁动,口干唇燥,甚则抽搐神昏,舌红苔黄燥,脉弦数者,是热盛动风证。

 

    为热盛心神被扰,津伤筋脉失养所致。

 

    ——壮热夜甚,伴头痛,口渴,肌肤斑疹隐隐或显露,或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者,是气血两燔证。为里热炽盛,营血被扰,血热妄行所致。

 

    ——壮热伴胸痛,胸闷,咳嗽,痰多色黄或粘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是邪热壅肺证。为邪热壅肺,肺失宣肃所致。

 

    【潮热】

 

    是指发热有定时现象,或发热的病人,到了一定的时间其热势升高。为邪正斗争所致,既可见于外感热病,又可见于内伤杂病。

 

    ——潮热日前而发,伴有腹胀腹痛,便秘,或下利,心烦,谵语,舌红,苔黄燥,脉沉实有力者,是阳明腑证。为阳明热盛,肠胃有实热之邪结聚所致。

 

    ——午后潮热,身热不扬,伴头身困重,胸脘痞满,腹胀便溏,口渴不欲饮,泛恶,舌苔厚腻,脉濡数者,是湿热留恋气分证。为湿热留恋气分,湿遏热伏所致。

 

    ——午后潮热,伴颧红,咽干口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疲乏力,心烦,舌红少津,脉细数者,是阴虚内热证。为余热未尽,阴虚内热所致。

 

    ——午后潮热,伴干咳少痰,失眠,盗汗,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者,是肺肾阴虚证。为肺肾阴虚,津液亏损所致。

 

    【往来寒热】

 

    是指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即发热时不觉恶寒,恶寒时不觉发热,两者交替出现。为邪正斗争所致,常见于外感热病中。

 

    ——往来寒热,伴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者,是少阳病证。为邪人少阳,正邪分争所致。

 

    ——往来寒热,甚则高热寒战,休作有时,肢体酸痛,周身乏力,头痛,口渴引饮,汗后热退身凉,反复发作,脉弦者,是疟疾病证。为疟邪侵入,邪正相争所致。

 

    【烦热】

 

    是指发热伴有烦躁不安等症状。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均可出现。

    ——烦热伴胸膈灼热,心中懊(忄农),烦躁不安,口干欲饮,舌红苔黄燥,脉数者,是热扰胸膈证。为热邪留扰胸隔所致。

    ——烦热伴身热不得卧,心烦,失眠,舌红,苔黄,脉细数者,是阴虚火旺证。为肾阴虚,心火亢所致。

 

    【微热】

 

    是指发热不高,热势不甚。常见于外感热病恢复期或内伤杂病。

    ——身有微热,伴干咳少痰,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虚者,是外感病恢复期,肺胃阴伤证。为邪热未.尽,肺胃阴伤所致。

    ——身有微热,长期不退,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神疲乏力,舌红绛,少苔,脉虚数者,是外感热病后期,肝肾阴伤证。为余邪未尽,肝肾阴伤所致。

    ——身有微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劳累后加剧,反复发作,伴神疲乏力,心烦,少气懒言,自汗,食少,舌淡,脉虚者,是气虚发热证。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致。

    其它常见症状鉴别:出汗  咳嗽  气喘  出血  疼痛  呕吐  泄泻与便秘 小便不利与水肿 黄疸 眩晕 心悸 不寐 抽搐 昏迷 噎膈与积聚 臌胀 痿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