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坏老太”,让我们找回了自信 邓海建 中国有“礼失求诸野”的传统,说社会要是礼崩乐坏的时候,民间还是可以河清海晏的。因为民众最为淳朴,熟人社会靠血脉、亲缘等构建起来的交际规则,断断不至于冷酷到底。
前一段,大家都在热议四川达州的一件事: 2013年6月15日,达州城区正南花园附近,年过七旬的蒋婆婆摔倒在地,造成大腿根部粉碎性骨折,共花去医疗费、护理费等2万余元。蒋婆婆摔倒后,死死抓住一名9岁小朋友的手。小朋友家人表示,3个孩子当时是去搀扶老人,却被诬陷,而蒋婆婆则称是小孩将自己撞倒。事件拉锯半年后,日前,小朋友家长以敲诈勒索为名向派出所报案,公安机关给予了蒋婆婆和儿子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本以为事情至此应该可以告一段落,没有想到老人一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仍坚称自己是被小孩撞倒的,并且下跪赌咒发誓,称砸锅卖铁也要找回公道。
耐人寻味的是,在整个事件不断发酵的过程中,刚开始一众媒体就给我们传递了一些很有倾向性的线索,譬如“已有7位现场目击证人表示愿意出来帮忙作证”,证明蒋婆婆是自己摔倒的,孩子何其无辜……在当事老人出面接受媒体采访前,以及在警方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前,大部分的舆论已迫不及待地以审判的姿态,将蒋婆婆狠狠钉在了“坏老太”的耻辱柱上。讹诈、碰瓷儿、为老不尊,一切或善或恶的鞭子,统统甩向当事老人。每个人都义愤填膺,每个人都居高临下。
是的,等了这么久,我们太需要一个“坏老太”了。
“坏老太”是多功能合一的安慰剂,说不出的丝丝顺滑、熨帖人心。有了这个“坏老太”,很多事情都“合情合理”了。比如我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孩子说,“以后见到老太太,绝对不许搀扶,让那些‘搀扶老人指南’见鬼去吧”;比如我们自己也可以“该出手时不出手”,谁知道那些惊心动魄的危难是不是“坏老太”们在演戏呢;比如我们依然可以假装这个社会是道德勃发、温情盎然的,因为它们都躲在“坏老太”们的后面玩去了……有了“坏老太”,私利主义宛若忽然有了那“不胜凉风的娇羞”;有了“坏老太”,千疮百孔的道德生态忽然穿上了“皇帝新衣”。还有什么比这更“喜大普奔”的呢?即便面对那些因为看客冷血而殒命在马路上的老人,那些龌龊而漠然的灵魂,终于也可以在悼词里这样写道:亲,不是我血冷,是“坏老太”们害了你!
所以我们等不及真相,所以我们并不太关心那三个疑似学雷锋的少年。
大千世界,人世百态。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一两朵奇葩,在概率上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且不说蒋婆婆究竟是不是真的“坏老太”,即便真是,又能佐证些什么呢?她既不能代表倒在中国马路上的千百个亟待搀扶的善良老者,也不能证明千万袖手旁观的看客就有了道德豁免权—这就像不能因为有医生收了红包,就把天下所有医生都刻画成谋财害命的嘴脸;不能因为有幼师体罚了孩子,就把天下所有的幼师都推定为心理变态一样。
我们需要一个“坏老太”来解嘲、疗伤或自我安慰,只是,这种饮鸩止渴的逻辑幻觉,既保护不了弱势者的利益,也增益不了社会的良善预期,反倒像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高高撅起的屁股,已然丑陋不已。只是,时下道德上的焦虑,又岂是“坏老太”能解决的命题?
感动美国法律的爱心 胥子伍 有一位老人,一生靠修鞋维持生活。他的修鞋摊安置在当时美国的波士顿法院门外的大街上。老人在法院门外修鞋,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法院开庭,他总是收起鞋摊,随着人流进入法院,去旁听各种案件的审判。
一天早晨,一个衣衫褴褛满脸悔意的年轻人被带进了法院。凭修鞋老人多年积累的经验,这个青年又是一个在公共场所酗酒闹事者。那时候,在麻省的法律中“酗酒闹事”只是一种轻微的罪行,只需被告人委托别人交一笔保释金,便可判一年“监外守行为”;若被告人无人替他交保释金,那等着他的便是冷酷无情的监狱生活。在充斥各种罪犯的监狱里关一年,即使原先知错就改的青年,出来后,也极有可能变坏了,变成一个对社会充满怨恨,对法律满腔敌意的职业罪犯。修鞋老人在法庭上见过不少这样的案例,此时,老人看着眼前这个脸上充满悔意和惶恐的青年,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恻隐之情。
老人按捺不住,径直来到年轻人的身边,悄悄地问起他犯罪的经过和家庭情况。
青年诚恳而内疚地告诉老人,他因喝醉酒打了人,很对不住年老的爷爷,他的父母早已离异,他一直跟着爷爷生活,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且谈了女友……说着说着青年就泪流满面了。老人对青年充满了同情,他敢肯定青年是个穷苦人,很难拿出保释金。
开庭时,老人从容地走向法官,表示自己愿意做被告人的担保人,保释青年出去。
青年当场向老人和法官哭着保证:一生戒酒,好好工作,疼爱女友,孝敬老人……老人的古道热肠和青年的悔意,深深打动了法官。法官随即灵机一动,同意了鞋匠的请求,下令此案延期三周审判,三周后根据被告人的具体情况做出最后判决。
三周后,老人亲自陪同被告返回法庭,容光焕发的青年令法官为之一振。这时,老人向法官呈上一页报告——以上帝的名义发誓作证,这个青年3周来滴酒未沾,一直勤劳工作,照料祖父,空余时间还去做义工。报告上还有青年所在街区的警察的签名。法官一见大喜,当场宣布释放青年,并象征性地对他罚款一美分。走出法庭,青年紧紧拥抱修鞋老人,喜极而泣。这个青年从此变成了一个终生戒酒、守法勤劳的好公民。
修鞋老人的爱心和法官的灵光一闪,开创了美国法律史上一个全新的思维——“惩罚与教育”相结合。
以后的17年里,修鞋老人共为2000多人担保,他的爱心改变了2000多人的命运;老人的善举同时也影响了美国司法制度的文明进程,以至于后来,麻省正式通过一项法律,专门成立了一个称为“缓刑司”的机构,实施“仁心仁术”的新刑事司法制度。不出几年,全美国30多个州纷纷效法,取得可喜的业绩。
这位修鞋老人就是100多年前载入美国法律史册被誉为“缓刑之父”的——约翰·奥古斯都。他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力不亚于任何一任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