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让“病耻感”毁掉精神病人的一生

 渐近故乡时 2015-05-18

精神疾病患者在生活中是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疾病的折磨让他们的身心陷入困境,生活更加艰难;而偏见和歧视让他们承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痛苦。像彭素芳这样的精神科医务工作者们更加理解患者的艰辛和不易,并和病人们怀着共同的愿望:希望所有精神疾病患者像普通人一样生活,被爱、被尊重!

来源:上海名E


主人公:


  彭素芳,2010年研究生毕业,现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医师。


  精神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科室。与其他科室的病人积极就医的态度不同的是,来精神科就诊的病人大多都认为自己很健康,没有疾病。而家属即使知道家人有精神疾病,也不愿意面对这样的现实。因为很多家属和病人都有着深深的'病耻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根本不愿意与精神病扯上关系。然而,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病人,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年轻白领,从农村一路打拼到上海,最终找到了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收入可观。可是自从一次旅游回来以后,她老是觉得导游一直在跟踪她、监视她,通过迷信的方式控制她的言行举止并羞辱她,在网上散布关于她的谣言,周围人也伙同导游对她冷嘲热讽。虽然还在坚持工作,但她每日都陷入纠结与焦躁的情绪中,痛苦不已,工作能力也大不如从前。


  毋庸置疑的是,她患有精神疾病的典型症状,而且已经被明确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但是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坚决不愿意接受任何治疗。俗话说,养儿100岁,常忧99。焦虑的父母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么优秀的女儿怎么会有精神病?两位朴实的老人告诉我:'一开始,我们也相信她是因为在旅途中和导游产生不愉快,所以导游想报复她。后来她越说越不对劲,我们觉得她说的事情不太可能会发生,而且看她这么痛苦焦虑,我们觉得情况越来越严重了,所以不得不把她送到医院里来。'


  但是这个年轻的女孩子每天总是想着各种办法、寻找各种理由来威胁父母让她出院。我经常听到她哭着对父母大喊:'我是一个正常人!你们却把我送到精神病院!你们有没有人性?有没有良知?你们知道吗?如果让别人误解我有精神疾病,这将会成为跟随我一生的污点!你们知不知道这么做就等于毁了我一辈子?如果不让我出院,我一辈子都会恨死你们!'


  无奈、担忧、纠结的父母时常徘徊在病房的门外。面对女儿的疯狂与焦躁,他们甚至逼着自己相信女儿并没有精神疾病,他们实在是不愿意女儿被扣上'精神病'这顶帽子,而且也无法承受女儿一辈子都怨恨自己。终于,他们坚持不下去了,草草地整理了衣物就让女儿出院了。之后,他们再也没有来医院随访过。


  由于精神分裂症并不是自限性的疾病,不会自行好转,随着病情的进展,症状会越演越烈。我不能想象,如果这个女孩不接受治疗,她往后的人生道路该有多么曲折,她的生活品质该有多么糟糕。我觉得非常惋惜,从小生活在农村、能够考进重点大学、在竞争激烈的求职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家人的骄傲,这本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然而上天就是这么不公平,人生的遭遇就是如此无常,明明拥有让别人艳羡的锦绣前程,却被'病耻感'打败,放弃了治疗的机会,也放弃了自己的人生。


  此次经历总是不断提醒着我:勇于直面疾病,才能战胜疾病,从而拥有美好的人生。然而,要战胜这种深深的'病耻感',仅仅凭借病患及家人的自我觉醒是非常艰难的。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精神疾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我都会尽力对病人和家属做宣教工作,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精神疾病,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精神疾病,如果只是一味地逃避,最终受伤最深的还是自己。但是,如果仅仅只是病人和家属改变观念态度,并不能改善精神病人在这个社会中的特殊地位。


  很多病人出院后,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不得不忍受周围人的'有色眼镜',有些人甚至因此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悲观失望。也因为大家对精神疾病的这种态度,使得很多新发病人不愿意及时接受治疗,痛失治疗机会。


  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很多病人康复后都能够继续工作和生活。但是在患病的过程中,病人和家属却要遭受身心的巨大折磨。所以我希望这个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能够多一份宽容和理解,对他们多一些关爱,让他们勇敢地与病魔作斗争,康复后能再次融入社会,从而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