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创业板火爆真正原因

 MichelleCT 2015-05-20


来源:搜狐财经


延伸阅读:创业板的创世神话和创富泡沫


作者 : 张敬伟  来源 : 上海证券报


这是创世时代,也是创富时代。


蓝筹股疯涨之后,轮到了创业板。上周,在沪深主板高位震荡之际,创业板却屡创新高,股票总市值一举突破5万亿,达到了5.23万亿,在A股总市值中占比上升至9.28%,流通市值也达3.1万亿。以最新总市值计,乐视网、东方财富市值规模已经比肩宝钢股份、保利地产、北京银行、华夏银行了。


创业板在沪深股市发威,制造创世传奇,并不令人惊奇。就大环境而言,虽然我国宏观经济处于下行“新常态”,但也蕴含着结构调整的新气象,加之资本市场开放力道大,监管越来越到位,产业转型升级契合政策指向和符合市场方向,我国创业板最具这“两项”特色,在沪深股市形成资本融聚效应,符合市场逻辑。


“中国创(智)造”与“互联网 ”在实体经济中依然是缓步推进的节奏。但在极度敏感的沪深股市上,资本捕捉趋势信息的敏锐度是最强的,因而大机构和基金能以最快的速度和能力,制造涌向创业板的资本流。值得一提的是,在敏感的机构投资者看来,创业板的基因属性,最符合“中国创(智)造”和“互联网 ”的创世产业特质。这是创业板在股市制造创世神话的本因所在。


但股市另一效应就是跟风追涨,最终往往形成泡沫效应。这是股市永恒铁律——理性投资和跟风投机总是如影相随,因而,创业板的传世神话和创富泡沫,也许会循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步点而来,这是投资者不能不高度警觉的。


其实,创业板高歌猛进的同时,市场警讯已悄然响起。5月8日至12日的三个交易日连涨444点的速度,让投资者们在上周剩下的两个交易日(周四、周五),不免有了观望和彷徨之意。虽然行情有惊无险,但后市却堪忧:眼看所有市场各方的投机心理都被放大到了极致,如何赚得最多和选择最佳机会逃离,已成了市场关注创业板的典型心理。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从机构投资者到广大散户,每个人都在盘算着如何应对这场风雨欲来而又欲罢不能的“最后晚餐”,你想,这积聚了多大的风险!当创业板已变成神话,普通股民面对如此亢奋的“创业股”,无论是准备高位建仓的新股民,还是继续追涨的老“股东”,恐怕都在担心,一旦创业板走势变化,就是被深度套牢的苦日子来临。


即便是冷静旁观的观察者,也不得不追问:中国创业板是否将重蹈美国纳斯达克泡沫的覆辙?这也并非杞人忧天。美国著名财经网站MarketWatch今年3月曾经刊文,列举了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在过去15年里的种种变化,1999年底,该指数的市盈率高达“超脱俗世”的152倍,而到今年2月底,该指数的市盈率仅为26倍。股市上的泡沫本身就是非理性资本聚集造成的,从资本跟风聚变到蒸发流失,既有投机资本流动性和无常性的特点所致,也有机构游走引发的连锁反应,当然也看其在实体经济中的表现。但从中国创业板的情势看,主要是资本在股市上的进入和出走游戏,和创业板的实际表现并无直接关系。


前几天,市场纷传证监会对违反契约超配创业板的公募基金“约谈”,并对其投资创业板的行为进行窗口指导。虽然证监会对此作了“证伪”,称传闻不实没有所谓的窗口指导,也不会干预公募基金的正常运营。但须指出的是,市场上这些“耳语”,也绝非空穴来风,而反映了相当一部分投资人对创业板神话的焦虑情绪,以及对公募基金的投资行为的疑惑。证监会的“证伪”同时也留下了令人遐想的空间,虽然它不会干预公募基金的正常运营,但是对于潜在的违规行为,证监会又怎会袖手旁观?


创业板也许是引领中国经济未来的主力,但就现实看,基金和其他机构资本,或凭借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在来去匆匆的投机大扫荡中裹挟着散户牟利,大多数跟风的中小投资者,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赔钱赚吆喝”的宿命。正如有资深券商投资人士所言,股价炒到了这样的高位,基本上也就是大户和机构玩得起的击鼓传花游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