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二)

 YIFU_APS 2015-05-20

 二、柱网的地盘分槽形式

               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

            (一)、金厢斗底槽

                  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二)、分心斗底槽

                  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

            (三)、双槽

                  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

            (四)、单槽

                  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

              除了上述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中使用了满堂柱的柱网布置形式。

                  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的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这种形式常用于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宫殿、塔等。

                  另外,在秦、汉时期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发现有仅在平面中央设一根柱子的,汉文献中称为都柱。估计这可能是人类半穴居时代的遗风。当然这种建筑的规模都是不大的。

       三、柱的生起侧脚

             (一)、生起

                  建筑物檐柱的柱高有当心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在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营造法式》规定当心间柱不生起,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即五开间建筑物的角柱比当心间柱高四寸,七开间高六寸。这种做法在汉代和南北朝时期尚未采用,宋、辽建筑却广泛采用,到明、清时期也就少见了。

             (二)、侧脚

                   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檐柱)的柱脚向外移出一定尺寸,而柱头位置保持不动,使最外一圈柱子略向内倾斜,这种做法叫做侧脚。宋代规定面阔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进深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均倾斜。这样,就形成柱脚和柱头位于不同的平面位置的情况。楼阁式多层建筑的楼层柱,在下层柱侧脚上在加侧脚,并逐层依此向内收进。侧脚只有外圈的檐柱才采用,里面的金柱、中柱是不采用的。

       四、柱的收分卷杀

              (一)、收分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圆形木柱,除去瓜柱等矮短的柱子外,一律做成上端(柱头外)直径小,下端(柱脚处)直径大的形式,这种做法叫做收分,又称收溜。做出收分的柱子显得稳定、轻巧、视感舒适。小式建筑的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为7∕1000

              (二)、卷杀

                     为使柱子外轮廓线挺拔、优美、富有张力,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在柱头以下1∕3柱高处做成弧形,每1∕9柱高收进1°1∕3柱高共收进3°,加上柱肩处收1°,实收进4°,使柱子外形称为梭柱,这种做法叫做卷杀。有的在柱子下段也有卷杀。

       五、柱础与石质

              柱础是柱脚下面垫的一块石头,用以保护柱脚。柱础有各种形式,并可雕上多种花纹和图案。

石质是柱脚底下,柱础上面一种垫状构件,木制的称为木质,铜制的称为锧,石制的称为石质。

枋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它是一种辅助性构件,可以加强构架的整体稳定性。

     一、额枋与平板枋

         额枋简称”,它是柱头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并可承托斗拱和横向梁架。位于檐柱头上的额枋又称檐枋

         额在汉至唐的时期称为。隋代以后,楣多放在柱头顶上,乘托斗拱和梁。隋唐时期,楣开始放在柱头之间,上皮与柱头平,两端插入柱中。有得做上下两道楣,上的旧做法为檐额;清代称阑额,下层楣叫做由额,而称随以前压在柱头上的旧做法为檐额;清代称阑额为大额枋,由额为小额枋,大、小额枋之间为由额垫板。阑额和柱头上水平放置的一块长度与每间面阔相同的木板,宋称普拍枋,清代叫平板枋,上面乘托斗拱。

     二、脊枋与金枋

          在正脊处,脊檩(桁)下面的枋子叫脊枋。在脊檩(桁)与脊枋间有脊垫板

          位于檐枋和脊枋之间,沿屋面坡度逐层放置的枋子都叫做金枋。按金枋所处的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枋中金枋下金枋之别。每根金枋对应一根金桁。在金枋与金桁之间为金垫板。

           脊枋或金枋的两端或交与金柱、或交与瓜柱(包括金瓜柱或脊瓜柱)、或交与梁架的侧面。

     三、箍头枋(又称搭脚大额枋

          箍头枋是檐枋的一种特殊情况,即檐枋的一种。在建筑物的梢间或山面的转角处与角柱相交的檐枋叫箍头枋。在多角的亭子建筑中,与角柱相交的檐枋都是箍头枋。

          箍头枋有单面箍头枋与搭脚箍头枋之分。单面箍头枋用于悬山建筑的梢间;而搭交箍头枋用于庑殿式、歇山式建筑的转角或多角形建筑的转角处。

          箍头枋也有大式、小式之分。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箍头枋的外伸端部常做成霸王拳的形状;无斗拱的小式建筑中则做成三岔头的形状。

     四、穿插枋

          位于抱头梁或桃间梁下,连系檐柱与金柱的枋叫穿插枋,位于桃间梁下的,也叫桃间随梁。位于角檐柱和角金柱间的叫斜插金枋

     五、天花枋及天花构造

          天花枋是承托天花的主要构件之一,它与天花梁共同构成室内天花的承托构架。其中,位于面阔方向的称为天花枋,位于进深方向的称为天花梁。天花枋与天花梁断面不同,但其上皮均与天花上皮平。

          天花上另一种半圆形断面构件叫做帽儿梁,常与天花支条连做,沿面阔方向布置。其作用相当于现代吊顶中的大龙骨。贴附于天花枋或天花梁侧面的天花支条又叫贴梁

     六、雀替

          雀替又叫角替,置于梁坊下与柱交接处,可加固梁坊与柱的连接,缩短梁坊的净跨距离。

          雀替在宋代叫做绰幕枋雀字是由字演变而来,替是替木的意思。

          雀替主要有以下几类:

          1、雀替。指的是普通雀替。

          2、大雀替。常用于喇嘛教建筑。它比普通雀替大,长而且厚,下面用柱支撑。

          3、小雀替。出头很小。

          4、通雀替。在梁下立中柱,上安穿越柱头的长雀替。

          5、骑马雀替。在建筑物末端,或廊子及垂花门侧转角的开间较窄,常使两个雀替连为一体,称为骑马雀替。

          6、花芽子。常用在廊子上,刻成卷草等图样。四川叫做弯门,使用很普遍。南方常用雕刻很华丽的弯门,不过弯门做的很长时,就变成了花罩。

          7、龙门雀替。这是一种非常华丽的大型雀替,柱旁雀替下设有梓框,雀替上装设三伏云等雕饰件。

       七、地栿

            地栿是连接柱脚的水平构件,以加强柱下部的整体刚度。在开门处也做为门槛。在栏杆下面,须弥座上,有一层水平条带,也叫地栿,用以安装栏杆。

                                           

              梁和柱一样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不过梁是水平放置的构件。它的公用是承接其上部构架和屋面的荷载,并将其穿到柱上。

                 主要的梁两端放在前后两金柱上;若建筑物没有前后廊,则可放在前后两檐柱上(T310)。梁的长短随房屋进深而定。

          一、梁的分类

           (一)、按梁的外观,梁可以分为直梁和月梁两大类。顾名思义,直梁是指梁正投影的上下两边线为两条平行的直线。而月梁的梁肩呈弧线,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雕刻,外观秀巧(图321)。汉代称为虹梁

            ()、按梁的位置和功用分类

               1、在抬梁式构架中,层叠而置,并向上逐层缩短的梁,与各层瓜柱组成梁架。梁架中最下面的一根梁最长,叫做大柁大柁上面的一根梁叫二柁;再上面一根梁叫三柁。在清代,各柁按本身所承檩(或桁)的总数来称呼,分别叫做几架梁。如所承共有七檩,则称七架梁,其上一层称五架梁,再上一层为三架梁。这是因为从自大柁始,每向上升一架,则梁的两端各收进一个步架。  +

               宋代的梁称为,以每根栿本身所承椽子的总数来命名。因为一步架为一椽,所以,清之七架梁,宋称六椽栿;清之五架梁,宋称四椽栿;清之三架梁宋称平梁。

               2、三架梁及角背和脊瓜柱

               三架梁两端搁置在五架梁五架梁上面的瓜柱上,三架梁上正中立脊瓜柱,支撑脊檩。

               所谓瓜柱指在抬梁式构架中立在梁或顺梁上,将上一层梁支起,并使之达到所需要的高度的构件。若其本身之高大于本身之柱径长,称为瓜柱;反之,小于本身之径或长宽者,称为柁墩。瓜柱按其所处位置不同,又有金瓜柱、脊瓜柱,交金瓜柱等名称。

               角背是保持瓜柱稳定的辅助构件。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柱径2倍时,均需要安设角背,而脊瓜柱必须安设角背。                                  

               3、四架梁与六架梁

                四架梁、六架梁系用于卷棚顶(也叫元宝脊)上。卷棚顶没有正脊,脊部做成圆弧形,下用月梁支撑,月梁两端各设一根脊瓜柱,承受月梁传下的荷载。

               4、桃间梁

               在带有斗拱的大式建筑中,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间,将檐柱与金柱拉结起来,并将端部挑出于檐柱之外,刻做成桃形的梁叫做桃间梁

               5、抱头梁

               抱头梁用在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中,它的位置与大式建筑中的桃间梁相同,也是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间,梁头放在檐柱上,梁尾托在金柱(或老檐柱)上。

     二、梁头形式

          在汉代明器中显示的梁头为垂直截割,唐代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使用的是批竹梁头,宋元建筑中常用蚂蚱头,明、清建筑中则多用卷云或桃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