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是不可复制的

 尼古丁与茶多酚 2015-05-20

    继有人质疑北京十一学校之后,如今又有人认为杜郎口中学的办学模式是一个大忽悠,还有人将深圳福田区“教与学方式转变”视为一场作秀。从而影射到当中领军人物李希贵、崔其升等,并进一步波及到魏书生和衡水高中等教改先驱和试验田。而且分析得出:他们的成功秘笈不外乎加强媒体攻势、占尽地缘优势、洞悉政策形势等,最后结论:他们的成功经验无法推广,他们的办学模式无法复制。

    是的,教育是不可复制的。其一,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学校之间的学生来源和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是存在的,因此无论是起点还是过程甚至结果都没有可比性,要比就比较它们之间的投入和产出比,从起点看发展。其二,教育是个复杂的混沌体系,它集随机性和确定性于一体,线性和非线性共处,有序和无序并存,短期内可以预测而长期内无法预测。在线性思维占主导的今天,不少人总认为教育就是一份耕耘必有一份收获,善因必有善果,复制他人成功经验必定会获取成功。受线性思维左右,人们将教育简单化,把教育过程粗糙化,如此生吞活剥地拿来别人的经验,无异于削足适履,无异于东施效颦。其三,至今还未有成功复制的个案。无论是今天的北京十一学校、杜郎口中学等,还是过去倾政府和全民之力而兴办起来的重点学校,他们或因办学条件一流,或因办学规模超级,或因升学率名列前茅,从而引来了全国各地甚至境外接踵摩肩的朝圣者。可现实是怎样的一幅场景?看到宣传心动,来到现场激动,刚一回家冲动,久而久之不动。原因很简单,生硬地照搬、简单地复制在教育这行当行不通,因为它毕竟所面对的是个性鲜明、同体异质的人!也许有人要问:集团化办学是否是教育复制的成功?回答是否定的。集团化办学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国人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精英教育的心态。要知道教育要在精细化、个性化上面做文章,而不是在超级规模上煞费苦心。再者现实中重点名校孵化出来的子学校能够大放异彩者仍然寥若晨星。

    “当作秀成了一种习惯,作秀也是优秀了。”作秀在其它行业中可能是一个贬义词,在教育当中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作秀可以吸引眼球赢得关注度从而制造马太效应,因为有作秀的舞台和机会以及热血沸腾的粉丝,作为好表现、好表扬的学校师生就有了作秀的原动力,当得到热捧之后又跃升为将作秀进行到底的习惯。学校里有了喝彩,教育从此不再寂寞,师生成长成为了有人观赏的连续剧。

    虽然教育不可复制,但李希贵们的精神可以传递。当体制内一些人在等、靠、要或者说三道四的时侯,他们敢于出位、敢为天下先,盘活有限的教育资源,在人家怨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时抢先分得一杯羹。有人将十一学校的成功嗤之以鼻,认为无非是美国课堂的翻版。可有谁知道,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杜威的“做中学”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再到今天的课改,几百年来我们的这一脚步抬得多么艰难、迈得多么沉重!试问,这些年出访美国、考察异国教育者不计其数,而像李希贵这般“翻版”美国课堂、最终让学生受益者又有几何?

    教育不可复制,精神值得传承,改革的脚步更需要应有的尊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