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惩罚法(良方34)--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要惩罚孩子而不是惩罚家长自己,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这是应得的下场。但是家长要注意惩罚的时机和方式,惩罚应适当,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惩罚孩子的技巧“三要、四不要”:一要长期设计;二要父母协调操作;三要有选择余地。不要隐藏愤怒;不要轻视道歉;不要忽视个性;不要即刻惩罚。 (六)批评法(良方35)--坚持善意与严肃的统一 批评就像一剂良药,总会带有一点苦涩。“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孩子们总是不太容易接受。不妨来点甜口良药也治病的秘方,然而不同类型的批评各有其秘诀:(1)直接性批评,就错论错,立即改正。(2)暗示性批评,给孩子点自尊,让孩子有改正的时间,下不为例。(3)择时性批评,找适当的机会,给孩子一个台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尽快改正。(4)渐进性批评,根据错误性质,抓住孩子的心理特征,指出要害,一次比一次深刻地批评,目的是纠正孩子的错误。(5)代理性批评,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好直接去说,不妨来一个“杀鸡给猴看”或许效果要好一些。 (6)建议性批评,这是一种忠告式教育方式,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是对的。(7)经验性批评,孩子不是故意犯错误,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是错误的,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孩子,间接地批评,提示孩子怎么去做。(8)体谅性批评,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做错事,可以原谅,但要改正错误,错是难免的,不犯错是不正常的,每一个成功者都犯过错,知错就改。(9)刺激性批评,这是一种“激将法”,用孩子敏感的话题,旁敲侧击,让孩子意识到错误的危害性。另外,批评更要讲究原则:(1)明确教育目的,让孩子知道错在哪,应该怎么去做。(2)批评必须具有客观性,就事论事,言之有物,有的放矢。(3)批评要有权威性,只有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威信的家长,方能达到批评的效果。(4)批评必须适度,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注意适当的场合,具有艺术性,使孩子在承认并改正错误时有一种感激的心理。(5)批评应当有利于建立孩子的自信,并且高于孩子的心理特点。 (七)介入法(良方36)--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 如果你管不了孩子,不如介入孩子中间,尝试和孩子交个朋友。朋友嘛,就应该相互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话”,找出原因,增进沟通。今天,你和孩子交谈了吗?与朋友相处关系平等吗?站在孩子的角度,不妨来一个心理换位,让你的朋友明白,错误的原因及不良的后果。那么通过做游戏,变换角色进行对话,说出感受,回忆往事。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曾犯过类似的错误,达到批评教育的良好效果。
做到以上各点并不难,难能可贵的是坚持经常。针对良方三十六“剂”,希望读者各有所获,并结合速记技巧打造一个亮丽的未来,是笔者的一点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