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破 放下 自在

 净土崇文馆 2015-06-03



看破 放下 自在


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 编辑:惟华

佛教问答

  一位将军在家中拿出他所收藏的珍宝古玩来,欣赏把玩,一不小心,差一点把一只玉杯打碎。幸亏他手快,抓住了滑下的杯子,但已经满头大汗了。待他定下心来,他想:“我率领千军万马,出死入生,从来没有害怕过,为什么今天一只小小的杯子就让我惊吓成这个样子了?”他由此悟出,有了爱憎之心,有了贪恋之心,才让他如此惊怖,如此失常。于是,他把那只玉杯打碎了。


  这故事,告诉了我们,人,应该“放下”什么。可是生活中,许多烦恼,许多执著,许多不开心,有几个肯放下,有几个能放下?人总会遇到难堪的处境,最怕的是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郁结、不肯放下,就留在心上。留在心上,又承受不了内心的压力,那就麻烦多多了。人的内心世界真奇妙。有时候难以理喻,有时候又无法用“情”字来概括。


  有人说,生活太复杂,这个世界太复杂。其实,生活并不复杂,社会也不复杂,复杂的是人。人太复杂。人为什么复杂?因为人的心太复杂。人的脑子里(心里)念头太多。有许多念头,似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无法控制它。该想的,想不出,想不起,它不来。不该想的,不请自来,甚至挡也挡不住。特别是人在面对矛盾、面对困惑、面对“不如意事常八九”的时候,杂念纷至沓来,排遣不去,越想越想不开,想不通,吃不下,睡不著。落到这种困境,别说你是作家、诗人、科学家,即使是心理学家,你也找不到主宰自己念头的出路。在李后主那里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在李清照那里叫“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人就是这么奇怪,丢不了,放不下,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实际上是自己做不了自己念头的主。人对自己的念头没有自由。于是什么样离奇的、出人意外的蠢事、傻事、损人不利己的事、害人又害己的事,都会不断地制造出来。


  在旁观者的眼里,也许会认为这个人的念头、想法、做法、行为,太离谱,太不合情理,太出格,太失常,可是在本人,他认定他那个念头是不可替代的,不可动摇的、甚至不惜一切,不计后果的做去,至死还自我感觉良好。多少人间悲剧,就这样毫无理性地在一幕幕上演。为什么?人不肯放下。人,又往往被自身的许多假相掩盖著。


  一个人爱吹牛,说大话,极力显示自己的能耐,其实,他掩盖的是他的自卑和空虚。吹牛,说大话,是假象,正是他不肯放下他的自卑和空虚。如果他能看清(观照)自己的这个“如实”真相,他就会惭愧,再不愿吹牛,说大话了。一个暴跳如雷的人,他的脾气、怒气,也是假相,掩盖的正是沮丧和恐惧。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并且游刃有余的人,是不会发脾气,不会那样失去理性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突显其暴力的非理性的发作之时,恐怕正是不肯放下他的失败、挫折而又无能为力之际。


  所以研究一下人们内心的种种变化、各种妄念的显现、各种执著的暴露,你便能判别出什么是迷?什么是悟?


  据说,东南亚有一种捕捉猴子的方法:用一只木箱,将一些美味的水果,放在里面,箱子上开了一只小洞,大小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猴子伸进手去,抓住了水果,手就抽不出来,除非它把手中的水果放下。但大多数的猴子,都不肯把手中的东西放弃,以致当猎人来的时候,不费气力,就把猴子一个个捉住了。这是猴子的悲剧。像猴子一样不肯放下的人的悲剧,在生活中还少吗?不肯放下,当然与不能看破有关。


  对于“看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但是,有一位老太太,她却做到了:她在路上碰到抢匪,把她的一只钱包抢走了。回到家里,她向一家人分享了下面的话:

  “我今天有四件事要感上天之恩:

  以前我从没有碰到过抢匪,今天碰上了。

  虽然他抢了我的钱包,但没有夺去我的性命。

  虽然抢走了钱包里的钱,但数量不多。

  是人家抢了我的,不是我去抢了人家的。


  怎样看待不幸?以感恩、赞美来看待,不仅释怀,而且充满喜乐,这是真正的“看破”。





人生处处是修行

  说起“修行”这个词,已经越来越大众化、生活化、世俗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僧道人士。经常听到作家说,写作是一种修行;画家说,画画是一种修行;书法家说,书法是一种修行;婚姻专家说,婚姻是一种修行。对于芸芸众生中的每个人来说,生活本身未尝不是一种修行。

  

  修行,需要修炼出一颗平常心。平常心,也并不容易做到,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慢慢修炼。遇到不公平的事情要冷静、客观地分析,不怨天尤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要盲目地去抗争,要审时处地,多做换位思考。拥有一颗平常心,需要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淡名利,多读经典好书,提升自己的素质,陶冶情操,润泽心灵,澡雪精神。

  

  修行,需要修炼出一颗包容心。无论是在单位里和同事们相处,还是在家庭里和亲戚们相处,都需要有一颗包容心。对人对事不要太苛求,也不要太挑剔,当然,自己的内心也要有底线,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所谓静坐常思己过,都可以当做自我修炼的准则。婚姻是两个人的修行。相爱容易相处难,两个不同性格、不同脾气、不同家庭背景的人处在同一个屋檐下,天天生活在一起,能够修行到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一颗包容心尤其重要,不仅要包容对方的缺点、弱点,甚至要包容对方家人的缺点、弱点。

  

  修行,需要修炼出一颗感恩的心。当一个人经常心怀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去看山看水、看树看人,看世间万物,都会是美的,是充满欣悦的,也是幸福知足的。

  

  修行,需要修炼出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境界,比如说对权对官位,比如说对金银财宝,比如说对人生磨难,有多少聪明人能够拿得起,却不一定放得下。郭子仪是唐朝的四朝元老,对于朝廷可是劳苦功高,若是没有他,唐朝皇上的江山早就玩儿完了。凭他个人能力以及掌握的军队武力和威望,郭子仪完全可以废掉皇帝,自己来个龙袍加身,享受九五之尊,也可以独揽朝政大权,可人家郭大人不贪恋,当皇上要收回他的军权时,他一点也不含糊,一点也不贪恋,职位军权说放下就放下了。皇上被宦官挑拨,还派人偷偷挖了郭家祖坟。古代人家族观念重,被人挖祖坟那可以说是天大的屈辱啊!即使是性格软弱的人也会拿起家伙来去拼命啊。郭子仪对于皇上偷挖祖坟也不龇牙以报,而是平淡地说:“陛下不要难过,我带兵几十年,我的部下挖了人家的祖坟不知道有多少,我想我这个是报应,不要管他是谁挖的了。”郭子仪如此大度,如此拿得起放得下,南怀瑾特别赞赏郭子仪的这种境界,说他“福禄寿考俱全,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人。”

  

  修行,还需要修炼出一种乐观豁达、明朗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要说东坡先生的修练功夫也是了得。苏东坡这一生可谓命途多舛,宋朝的大牢也蹲过,也曾被朝廷流放过,特别是在六十岁后连续数次遭到贬谪,越贬官职越小,越谪地方越来越偏远、生活环境也越来越恶劣,最远的一次是到蛮荒之地的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并受尽一些恶官的欺凌,生活惨迫到煮苍耳为食。要知道东坡可是一家父子三人中进士,东坡更是少年得志、才名远扬,地道的青年才俊一枚啊!想想这哪件事摊上了,还不得悒郁寡欢、借酒浇愁,甚至是忧愤交加、自杀了事?可人家东坡先生不仅才华横溢,也特别能抗打击,内心强大无比。面对种种遭际,东坡先生不仅没有得抑郁症,也没有自杀,他一样交友、喝酒、品茶、看山游水、自在自足,酒进去,茶品过,美妙无比的诗词文章出来。像《定风波》一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阙词写于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像《纵笔》一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是东坡被贬至惠州时写的一首小诗,被贬谪的东坡在当地开荒种地、抄经,为民众治病,苦中有乐,就因为这首诗,已经61岁的东坡又被章惇找借口贬到更远的蛮荒之地海南。这词,这诗,都写得多么好!我都喜欢得要紧,读一读,品一品,感觉神清气爽,心胸也为之明朗。诗词里这胸襟,这情怀,这境界,真是潇洒旷达,从容自足,什么荣辱得失、官场风波,何足挂齿。

  

  人生处处是修行,生活处处是道场。修行的“道行”深不深,随时可见分晓。一个小小的细节,一点小小的名利,就会把一个人的素养显露无遗。

  

  说起来,生命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所谓修行,就是在生活中,一点点历练自己,丰富自己的生命,涵养自己的情怀,提高自己的素养,提升自己的品格,完善自己的人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