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摆脱湿疹,高手有妙招!

 昵称25847639 2015-06-05

小编导读

气候炎热潮湿的夏季,也是湿疹的高发季。湿疹是比较难缠的一种皮肤病,夏季若惹上湿疹,令人格外厌烦和无奈。面对高温的炙烤,已让人心浮气躁,再加上湿疹的骚扰,更是心急火燎。摆脱湿疹的困扰,刻不容缓。如何摆脱呢?中医高手有妙招,正文精彩等您瞧!

1对于手、足等局部慢性湿疹的处理

(1)去污的产品都是碱性的,不妨在洗手水中滴几滴白醋。

(2)湿疹外搽方:苦参40g,土茯苓20g,地肤子20g,蛇床子20g,蒲黄6g,明矾6g,乌蛇皮20g。共研为末,过箩,加酒精500ml,浸泡7天,涂搽患处。

(3)内服方:黄芪300g,补骨脂150g,地骨皮150g,乌蛇60g,蝉衣50g。共研为末,冲服,每服6g,每日两次,早晚饭后服。

(4)禁食酒类、辛辣刺激性食品、海鲜及其制品;忌涂含激素的外用药膏。

2大面积广泛湿疹的治疗

要分型论治,临床上我首先分三型,然后再辨证施方。

(1)急性湿疹

表现为肌肤表皮对称性发红,肿胀,发痒,继而在患部或其周围的皮肤上出现较小的丘疹、丘疱疹、小水泡,基底潮红,常群集或密集成片,瘙痒剧烈,搔抓后形成糜烂和浆液渗出,结痂,继发感染则出现脓包或脓痂,皮疹广泛者,可有低热。瘙痒常阵发,夜间加重而影响睡眠。发病和发展都比较快,全身任何部位都可出现,四肢多见。苔白或黄,脉浮数或浮滑。中医认为急性湿疹大多为风、湿、热相搏,郁于肌肤腠理。

治法:清热燥湿,疏风止痒。

方药:消风散为最常用的主方,酌情可选用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萆薢胜湿汤,二妙、三妙、四妙等。

加减:痒甚可加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等杀虫止痒之品;风著加乌蛇、蝉衣等虫类药;热毒内郁者加五味消毒饮。

这一型考虑病原因素,采用疏风解表药,令邪从表出,服中药的同时可适当配合抗过敏的西药,以抓住治疗时机,防其慢性化。

(2)亚急性湿疹

常由急性湿疹失治或误治而迁延日久形成。以病损部位出现鳞屑和结痂为分型依据,基底深红,瘙痒剧烈。若无感冒,则无明显浮脉。风、湿、热等邪气日久,阴血暗耗,血虚风燥,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肌肤失于濡煦。

治法:滋阴养血,和血息风。

方药:常用养血润肤饮、当归饮加减治疗,常加虫类药。

加减:便秘者可加火麻仁、郁李仁、胡麻仁。

这一型以养血活血为主要方法,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慢性湿疹

因急性和亚急性反复发作不愈而形成。其特点是患部皮肤增厚,呈苔藓样变,触之较硬,呈暗红色或暗褐色,或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脱屑、脱皮、脱痂,有的结痂皲裂,开口流血疼痛,继发感染时流脓血,瘙痒较重,易复发,经久不愈。舌干瘪瘦小、质红少苔,脉沉细或沉弱无力。慢性湿疹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甚则十几年,乃至数十年,长年累月,不但耗伤阴血,亦消耗阳气,正气不足,阴血虚少,多见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滋肾健脾,养血润燥。

方药:益气养阴汤合阳和汤为主加减。加大量虫类药,重用生黄芪30~60g,生白术30g,土茯苓60g,生薏苡仁30~60g。

加减:有渗出者加薏苡仁、冬瓜皮;皲裂溃破而感染流脓者,加鳖甲、皂角刺、当归、制乳没、穿山甲;继发感染流脓者,可适当配合抗生素。

慢性湿疹的治疗上,要采取扶正祛邪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顾及机体的反应性。这时不能急于求成而用清热解毒、疏风燥湿药,否则易伤阴动血,会加重气阴虚之病机,欲速则不达。

对于阴囊、乳房、外阴、肛门、手脚等局部顽固湿疹可按上述思路选方用药,再加入对应引经药,同时配合外洗和外搽药。

新媒体编辑:王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