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农民赴市场购买蔬菜被县令打|水浒传|宋朝

 贾总 2015-06-06

北宋初年,东京开封城就有规模不小的菜园。保存至今的筹建开封繁塔的集资刻石,就记载了“菜园王祚,施菠稜(即菠菜)贰千把,罗卜贰拾栲栳”。从这位种菜专业户一次施舍的数量,可见其菜园规模不小。另一个事例也可以印证这一点。南宋建康府是长江防线上的军事重镇,又是一个大城市,蔬菜有赖周边补给。其中萝卜一项,是从长江的江心岛丁家洲(在今安徽铜陵)运来的。诗人杨万里经过这个岛,见岛“阔三百里,只种萝卜,卖至金陵”。之所以只种萝卜,显然是因为经得起多日的长途运输,也便于战备储藏。杨万里的诗是这样说的:“岛居莫笑三百里,菜把活他千万人。”可见丁家洲菜户之多。丁家洲菜园虽有其特殊性,但也说明一个大型城市的蔬菜生产与供应所达到的规模。据北宋末年人庄季裕的《鸡肋编》记载,“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南宋时,临安(今杭州市)人口达到150万,当时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所谓“东门菜”,即因城东横塘一带最宜种菜,故而“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而东门外桥下就自然而然成为菜市场,这座桥就被叫做“菜市桥”。因此,东门也就被百姓称作“东青门”或“菜市门”。

官营的菜园规模更大,熙宁年间,福州知州通过“岁鬻园蔬”放进自个儿腰包的钱每年不下三四十万。据罗愿说,政和四年(1114年),深州(今河北深县南)官廨拥有菜圃1600多畦,每年销售所得超过200万钱,即2000贯。菜农的利润比粮农丰厚得多,因此难逃政府的税收科敛。据晁补之说,一个小小的祁州(今河北安国县),“敛菜圃之课,当入于守者日二千钱”,一年下来就是700多贯。

宋代在农业生产方面,采取集约型的生产方式,注重精耕细作,讲究肥料施用,注意优良品种的培育(占城稻),实行复种套种,扩大稻麦的种植面积,一年两熟制的面积不断扩大,一般可亩产稻麦三四石。两浙路产量更高,可达六七石,因而到南宋中期有“苏常熟,天下足”之谚,而到晚期则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商品粮的出现,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很大的发展,以南方最为显著。出现了一些专营经济作物的农户,如园户、菜农、果农、蔗农、漆户、药户、花户、橘户、橘蚁户等。

北宋著名文人苏舜钦庆历五年(1045年)写了篇《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记中说:太湖之山,“名见图志者七十有二,惟洞庭称雄。其间地占三乡,户率三千,环四十里……皆以树桑栀甘(柑)柚为常产”。同时的范仲淹所作的诗《洞庭山》,有“万顷湖光里,千家橘熟时”之句。洞庭山专业化生产的程度,从庄季裕的《鸡肋编》中,可见一斑:平江府洞庭东、西二山在太湖,非舟楫不可到,……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

关于橘蚁户的记载,有学者引《南方草木状》所载“蚁赤黄色,大于常蚁。南方柑树若无此蚁,则其实皆为群蠧所伤,无复一完者矣”,认为宋代广州已有橘蚁户。橘蚁户专养橘蚁,以供橘农除虫。不过,《南方草木状》是西晋惠帝时广州刺史嵇含所撰,记载交趾郡(今越南北方)有此蚁。当时交趾郡是广州刺史所部。因此,引来作为宋代广州有此蚁和橘蚁户之证,似嫌牵强。当然,西晋有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七八百年后宋代广州也可能有,似也说得通。

宋代工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种农村专业户,城市也容纳了一些流入的农民,使得农民有了较多的生活出路,增加了社会的安定,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学界曾认为,这也是宋代无全国性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一个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