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连加的数才能适合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长沙7喜 2015-06-08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其实教了两课时后,我发现转化的策略其实是无定法的,只要学生理解,觉的自己的方法简单,都可以认可,只要学生有转化的意识就行。同样的方法除了适合教科书上举的例子以外,它可能还适合运用于更多、更广的地方,只要你能抓住学生每一个疑惑的眼神,加以引导,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是“转化”的魅力。

比如教学教科书第108页,“练一练”的第2题“下面是一个装满了铅笔的铅笔架。你能联系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出铅笔的支数吗?”

这一题我先让学生数一数图中每层铅笔的支数,并列出相应的连加算式,即6+7+8+9+10+11+12+13+14+15,然后要求学生联系梯形的面积公式想出一个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列式为(6+15)×10÷2,这种方法确实利用了题目中的要求,可有一部分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这时不一样的方法其实就是检验刚才这一方法的新途径,有学生列式(6+15)×5,解释道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相加是21,依次这样加一共有4组,这种方法学生早就接触过,一说大家都能理解,这样算出来的结果和刚才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出来的是一样的都是105,证明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折线铅笔的支数是可行的。

师:什么样的数才能利用这样的方法呢?

生:自然数。

生:都是相差1的数。

生:都是相差1的自然数。

正确答案在学生的逐个回答中慢慢碰撞出来,有了这样的一个共识学生很快利用这一方法算出接下来出示的题目,15+16+17+18+19+20+21+22+23+24=(15+24)×10÷2=195。

生:老师,能不能是连续的奇数或者偶数呢?

这个问题打乱了我的教学方案,对于学生的提问我们也不能置之不理啊?

师:怎么办?

生:举例验证。

学生已经学会了这套老师常要求的对于不确定的猜测所采取的方法。

生1:1+3+5+7+9+11+13=(1+13)×7÷2=49

生2:6+8+10+12+14+16=(6+16)×6÷2=66

……

每一个例子举出来,都再用常规方法验证一下结果,发现这种利用梯形公式求出结果的方法,不但适用于连续的自然数,还适用于连续的奇数和连续的偶数。这是同学们共同发现的结论,我相信在以后的运用中肯定更得心应手。

在中午完成补充习题后,有一位同学发现其中一道题2+7+12+17+22+27+32+37 =(2+37)×6÷2=117,这样做也能算出正确答案。

这样很多学生就纳闷了,到底这样的转化方法适合运用于多少地方呢,现在这一题的出现又打破了课上同学们的发现了。于是又组织学生继续课上的探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发现只要是头尾两数相加,第二个数和倒数第二个数相加,依次以此类推得数相等就能利用计算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求得结果,其实这些数已经不能再画出梯形的形状了,但是学生的发现却让这一方法发挥了它的最大的价值。作为老师,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疑问,因为只要老师稍加引导,就可以变成一个学生引以自豪的重大“学术发现”。



更多内容,请关注标题下方的数学好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