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飞之死(一)赵匡胤和祖宗之法

 对酒对花 2015-06-08

岳飞之死(一)赵匡胤和祖宗之法

前面我们说了很多荤事,看官们可千万不要认为小编这几天是在被窝里猥琐地给各位写着那些东西,那是前几天的事。最近这几天小编除了为找工作和打理公众号发愁外,其余的时间就有些无聊了,闲来无事找了部电视剧《精忠岳飞》看,电视剧拍得怎么样小编就不敢评论了,以免被黄教主的粉丝们喷。但看着看着确实激起了小编探索为什么岳飞会被赐死这个问题的兴趣,如果小编说多看看《宋史》就会认为岳飞的下场几乎是必死无疑的话,肯定会惹来一篇骂声,小编也不想在这里争执,理由会在日后数帖中一一道来,谨供大家吐槽!

岳飞之死无疑是可以写一本书的大题目,所以不可能在一期内给大家说清楚,要理清来龙去脉是要下一番功夫的,预计分五期说完,今日先讲第一期,赵匡胤和他的祖宗之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自古就流传下来的牛逼帝王,并不只是今人这么说,早就有这种说法了,宋太祖赵匡胤不仅是宋帝国的开拓者,而且作为开拓者的他,有天然的义务为后世子孙们设计一套让帝国保持下去的制度,这个制度就是被后人称为宋代祖宗之法的那个东西。这个祖宗之法包含多方面的东西,为了便于叙事,我们今天只说在军事安排这一方面。

其实一提赵匡胤同志在军事方面的安排想必很多人都首先想到了著名典故——“杯酒释兵权”,这其实直接表明了赵匡胤在军事上的态度——对在外的强藩大将们很不信任。这也难怪,毕竟赵匡胤就是依着大将在外造反才登上地位的,深怕自己也被底下的将领们依葫芦画瓢给端了,不信任他们也是自然的。

赵匡胤祖籍是河北涿郡人,但他本人生于洛阳夹马营,据说他母亲杜老太太生他的时候赤光绕室,生下来的小孩身体有特殊的香味,几天才散,再一看孩子的身体还是个金色的娃娃,几天后才变成肉色,总之是比李夫人生哪吒时还热闹,中国人嘛,总觉得牛逼的人生下来就与常人不一样,其实很扯淡。不过长大后的赵匡胤确实是容貌雄伟、气度不凡,而且骑射武功出类拔萃,属于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一眼就能让人觉得与众不同的人,不像小编引起别人的注意也是由于十足的屌丝相。

由于家境不好,长大后的赵匡胤便外出谋生,开始也是四处碰壁,惨的时候都要在路边摆摊糊口了,所以城管们要小心了,摆地摊的也出大人物。一次混得最惨,只能到寺庙里吃免费施舍的粥,这次他碰到了方丈,方丈见他面相不凡还给他说了说了一番指点迷津的话:如今汉水以南社会稳定,水至清则无鱼,北方却兵荒马乱征战不休,乱世出英雄。少年英雄奈何南下,却不北上建功立业?赵匡胤一听,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也不客气,拿了老和尚赠送的一大笔重金厚礼,就去北方投军了。

赵匡胤到北方投在了郭威帐下,没错,就是后来建立后周的那位周太祖郭威。赵匡胤由于作战有勇有谋很快得到了郭威的赏识,第二年郭威发动政变建立了后周,赵匡胤则被提拔成了禁军东西班行首,大约相当于警卫队队长的样子。没两年郭威病死,由于自己没有儿子,便让自己柴皇后的侄子、自己的养子柴荣继了位,史称周世宗。这位周世宗柴荣在历史上口碑不错,赵匡胤也一直在跟着他干,此时成为他的亲信,被调到中央禁军中任职。后来由于自己的赫赫战功,赵匡胤一路高升,历任殿前都虞侯、忠武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俨然成了军队系统中最重要的几个将领之一。

这还不算,柴荣还委托赵匡胤整顿军队。赵匡胤平日为人质朴豪爽,重朋友讲义气慷慨大方,因此结交了一大批朋友。不管怎样,现在利用主持军队整顿的机会,他可以将许多可以交心的部下安排到掌实权的重要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又与十位中、高级将领结拜为著名的“义社十兄弟”,从而形成了在后周军队中极大的潜在势力。而且赵匡胤不光讲江湖义气,还结交了一批文人雅士,并把一些这样的人收为心腹,如赵普、王仁赡等,此二人在后来分别成了大宋帝国的宰相副宰相,这一点可是当时一帮丘八大老粗所不具备的品质,由此也可以看出赵匡胤非池中物了。

赵匡胤与义社十兄弟及赵普《蹴鞠图》

应当说柴荣对赵匡胤是极信任的,公元959年春天,周世宗柴荣在进军契丹的路上病了,还捡到了一块写着“点检作天子”的木牌子,点检是当时朝廷禁军的官职名,也就是身边要有人篡他的位子的意思,这下柴荣心里更加不安了,就在路上下令撤去了几个点检的职位,换上他最信得过的赵匡胤,就这样,赵匡胤变成了全国最重要的一支部队的一把手。

不过真是好运来了拦也拦不住,接下了的几个月,宰相王朴、世宗柴荣相继逝世,偌大的国家没了主心骨,上来的小皇帝哪能治得住赵匡胤,很快赵匡胤就让京城周边的也是后周最精锐的部队将领都成了自己的心腹。半年后边境传来急报,说是契丹和后汉的联军要向后周大举进攻,赵匡胤自然请缨出战,结果大军在第二天走到距离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时就不走了,驻扎下来,当天夜里,赵匡胤一反常态喝得酩酊大醉,躲在自己的军帐中一夜没有露面,任凭弟弟赵光义和心腹谋士赵普与全军将领开了一晚上的会。第二天赵匡胤酒刚醒酒就被部下们不由分说地披上了黄袍,赵匡胤一边骂他们混蛋,一边熟练地穿上了早就制好的黄袍,“无奈”做了皇帝。还哭哭啼啼地说是这帮贪图富贵的部下们让他做了不忠之人,发誓要善待柴氏子孙和百姓,这就是陈桥兵变和黄袍加身的故事了,之后赵匡胤带部队开回开封,当了大宋的开国之君,时年33岁,这在开国之君中可实在算得上很年轻的了。

赵匡胤确实说到做到,对柴氏很是优待,我们在《水浒传》中看到小旋风柴进一直拿着丹书铁券做贵族就知道了。在历代开国之君中他也算得上对功臣们最好的,玩了招“杯酒释兵权”。

宋之前的五代十国,短短五十几年间八姓十四君,朝代更迭频繁,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像赵匡胤这样的大将军造反了,所以完全可以想象赵匡胤对手底下这些将领的猜疑。而我们又说赵匡胤是以兵起家,可谓历代皇帝中最知兵的一个,加上北方游牧民族的虎视,这又让赵匡胤不得不采取重视军事的政策,二者相碰,便让赵匡胤很为难。

这里还有一个事件很重要,就是燕云十六州的割让,这让大宋王朝只有更加重兵才能自保。当年建立后晋的石敬塘也是谋反上位,不惜认了比自己小十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自己做了儿皇帝,作为耶律德光出兵的条件,石敬塘还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人。

这燕云十六州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不要小看这十六州的重要性,大体而言主要就是今天能看到的明长城北京八达岭沿线一代,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部与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敌人已经越过它,直接进入了中国本土,致使整个中原地带门户洞开,华北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后来金人灭北宋时没几天就打到汴京(今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宗便是明证。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赵匡胤为保安全,也曾积极储蓄力量夺回燕云十六州,但可惜49岁就年纪轻轻地去世了,他的弟弟赵光义在斧影中继位,两次对辽发动战争都惨败而回,自己还差点折在军中,最终签了个澶渊之盟,称臣纳贡才算了事。在无法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情况下,宋朝只能采取用大规模兵力保卫开封的防守之策,我们说林冲最初在东京做八十万禁军教头,其实不是很假,当时保卫都城的禁军确实够这个数。

如此规模庞大的军队在别人的带领下守在自己的卧榻之侧,皇帝们又岂能安睡?必须要想办法制止才行。其实再往前历数,自唐代安史之乱开始便是驻守一方的节度使起兵叛乱,这个节度使掌握着一方的军、政、财大权,太过放纵必然滋乱,赵匡胤以前就是节度使,所以赵对此深为忌惮,上台不久便积极压制节度使的权力,“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改由枢密院掌管军事。这个枢密院都是文人组成的了,在武夫中赵匡胤确实是爱读书也照顾文人的,还没事拿出能在马上得天下却不能在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来教导手底下这帮武将们,让文人的地位迅速上升,甚至军人“见大臣必执梃趋庭,肃揖而退”的情况也时有出现。后来赵匡胤亲笔“祖宗之法”告诫子孙:一、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罪加刑;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三、不加农田之赋。子孙不得背弃上述誓言,否则是为不祥,将遭天谴。誓言一字未提武将却特意强调不可杀士大夫,在赵家的行政传统下,完全是把文人的地位压过武将,其中隐含的就是对武将天然的不信任,这是日后岳飞之死很大的一个源流。

问:为什么赵匡胤还要把部队拉出去兵变?

前面我们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的过程,但他的这个过程好像设定地有些过于繁琐,还把部队先拉出再拉回来,多麻烦,既然赵匡胤在当时已经是京城中最具权势的人物,那为什么还这样大费周章呢?这还与当时政治体制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

宋代的体制显然脱胎于后周,在后周时已经注意分化制衡武将之间的权力,在当时的中央军制中是“枢密院—三衙体制”,比较注重军事权力的分割制衡,军队的调遣权掌握在枢密院手中,而军队日常的训练管理则在三衙手里,这三衙门分别为:殿前督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当时赵匡胤的职位是殿前督指挥使,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赵匡胤只能调动这一个部门下的军队,并不能直接领导其他部门的军队,所以他必须为自己找一个由头,说契丹大军来犯,那样他才名正言顺的掌管所有军队出事抗敌,这样就要把军队拉出去了,之后再率全部军队拉回来夺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