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故乡的桑葚

 Confucius365 2015-06-09

作者简介

过鸿:专栏作者。曾经小编,如今闲记,不理事的作协理事;字恋狂,拖延症患者,与生俱来的乐天派。

对所有的游子来说,离家久远的时候,故乡的一切都显得格外地值得回忆。陪伴我度过了整个童年的桑葚,也绝无例外地成为记忆里的一部分。

桑葚,在我们老家灌云,又叫“桑枣”或“桑果”。顾名思义,当然就是桑树上结出的果实。记得早些时候,我们那里都时兴养蚕,而养蚕是全然离不了桑树叶子作为“营养”的。于是家家户户,檐前屋后,都栽种了桑树以备蚕之食用。我不知道宋词词牌“采桑子”的产生,是不是跟采摘桑叶有关。但确定无疑的是:采桑养蚕这一农作,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

当桑树抽出嫩叶并渐渐茁壮时,蚕农便开始忙起来了。肥绿油亮的桑叶,既能养出好蚕,并抽出更多的丝来,也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惹得孩子们口水几欲流出。初夏将至时,桑葚就开始发青了。待到不久,果子由青变红。遇上天气和暖了,桑葚很快就会熟的。未成熟的桑葚,味道平淡无奇;透了红的桑葚,渐渐有了微酸的果味;红得发紫发乌的桑葚,才是最好吃的,咬起来冒了浆,煞是润口舒心。但也不是越熟越好吃。如果是等熟透了两三天才摘下,吃起来就觉得过了头,少了几分新鲜。正因此,桑葚将熟的那些日子,也成了孩子们盘算最多的时候。看着他们整天仰头望树的样子,也许你才知道“迫不及待”的确切含义。一旦发觉桑葚熟透了,孩童们会毫无顾忌地蹿上自家的桑树,东摘一颗,西抓一把,直吃得满足了才下来。由于桑葚的汁液特别丰富,吃多了会沾得满嘴唇都是汁。待下了树,望着彼此乌黑的嘴唇,小伙伴们都会忍俊不禁的。有些时候,大家忘了抹去乌黑,回到家里,说不准还会得到家人过多的关问与疼爱呢!

然而吃桑葚也是有“代价”的。桑树若不修剪,过了些年,会长得老高。到了枝叶繁茂的境地,结出的桑果也离地越来越远了。为了爬树摘桑葚,孩子们常常磨坏了衣物,蹭破了皮肉,闹不好回家还要挨份呵斥,或是吃顿“鞋底鱼”(我们那里对大人揍小孩的喻称)。即便如此,对孩子们来说,只要能吃上桑葚,这些代价也是在所不惜了。还有些时候,大家甚至结伴去偷桑葚。——看好了长在别人家地头上的桑葚,又不敢去征得大人们的同意便摘了,现在想想,不是偷又是什么?当然这种情况下吃桑葚,是要有些冒险的胆量与刺激的意味的。几个人一伙,拿着袋子,提上竹竿,蹑手蹑脚地挪到别人家的屋檐后,两人望风,一人在树下接应,余下人便开始行动起来了。先蹭上了树,摘几个桑葚解解谗,而后摘的便迅速往袋子里塞,远了够不着就用竹竿敲。偷来的桑葚,是不敢坐地就吃、及时行乐的,须得跑到老远的地方去分享才安全。万一“不幸被捕”,只好低头认罪,直至发誓痛改前非。然而下一次遇了桑葚,前些时候的害羞与誓语,却又忘得一干二净了。

后来上了学,读得书,我才明白桑葚的另一面。撇开食用性不谈,就是入药,桑葚也堪称是极佳的果实。中国医学认为:“桑葚味甘酸,性微寒,具有多种医疗功效。”难怪农家人生了小毛病,常会摘些桑葚来滋补。大概在经济不宽裕的时代里,吃桑葚也算是加添了些营养吧。

按理说,桑葚没有核,是称不上“枣”的,也从来不是登上大雅之堂的果品。充其量它只能算是一般的野果罢。更何况,桑葚的角色相对于桑叶的作用来讲,只是“副产品”而已呢。但这些,并不能掩饰得了桑葚味甜汁多、生津止渴的特点,也不影响我们对桑葚的偏爱。就连大人,偶尔嘴谗的时候,也会忍不住摘几颗桑葚润润喉的。可惜随着养蚕人家的渐少,桑树也愈显稀见了,桑葚在人们的视野里是越走越远了。但那汁液甘甜的味道和饱满透红的果状,总在我的记忆里徘徊。

桑葚是我记忆的乐章里无可取代的音符。怀念故乡的桑葚,不只是因为它给我带来了爽口的果味,更因为它给我的童年时代平添了无尽的乐趣。



阅品味小编微信:ypweditor3

小伙伴们请添加上面小编微信,以便随时找到回家的路,也通知其他小伙伴重新关注yuepinwei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