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漳州黄氏源流

 广东黄汉光 2015-06-09

漳州黄氏源流


一、溯源

黄姓一说出自嬴姓,为“五帝”时金天氏少昊的后裔,少昊是黄姓的远古始祖,伯益是黄姓的血缘始祖。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黄氏是其中的一支。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黄国为嬴姓国,系伯益后裔所建。又一说为黄姓出自黄帝第六世孙陆终。周初,陆终的子孙封于黄国。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在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建立黄国。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四年(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姓,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族源之一,后裔大批迁往湖北省等地。公元前16世纪,原属于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成汤的领导下不断强盛起来,最后灭了夏王朝,建立殷商帝国。黄国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黄国人参加商族反夏、灭夏的斗争。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商之联盟。黄尹阿衡时任商汤宰相。

战国晚期,以黄歇为代表的黄氏族姓在沉沦了数世纪之后首次崛起,成为黄姓中兴的代表。黄歇仕楚期间,官任左徒,后至楚相,封春申君,为战国四君子之一。封地原在黄国故地淮北江县,后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黄歇家族自河南潢川一带东迁至东吴一带。因春申君黄歇与王舅李园之间的斗争,黄歇被李园杀死后,诸黄避李园之祸,始别著籍。战国后期,江夏一直是黄氏的发展蕃衍中心,故以“江夏”为堂号。

迄至西汉中期,以黄霸为代表的中原淮阳黄氏的再次崛起。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官至丞相。黄霸后裔兴盛,分支众多。黄霸共有9子,第五子黄刘一支留居于淮阳阳夏,其余各子,一支分居陕西云陵(今淳化),一支迁杜陵县(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一支居其封地建成侯国(今河南永城县),还有的居住在颖川。黄霸后裔分支,还有一支是有名的汝南慎阳黄氏。东汉时,汝南慎阳黄氏因出黄宪而名扬于世。

汉魏之世,江夏黄氏是黄氏家族中支派繁盛的显赫望族,世居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东南)。黄香被尊为后世江夏黄姓之共祖。黄香,字文强,出自官宦人家。名列“二十四孝”之一,传见《汉书》、《东关汉纪》、《楚国先贤传》等书。黄香长子黄琼,字世英,自幼随父在京师台阁,东汉延熹二年(159年),封邟乡侯(邟乡侯国在今河南颍川县),史称邟乡忠侯,敕葬江夏。

黄姓的来源中也有出自少数民族黄姓。秦汉时期,黄国遗民散处于江南、闽粤和湘、鄂、川、黔交界地带广大地区。楚国江南地区在先秦时是巴、濮、蛮、越等少数民族居住地,黄氏遗民南迁江南后,同化到这些蛮越民族中,却保留着黄姓的血缘徽记。六朝至隋唐时期,衡州黄洞蛮便是由南方蛮越黄氏族姓发展变化而成。广西壮族和贵州、湖南的布依族以至越南京族中的黄氏族姓,也是隋唐时期的黄洞蛮迁徙前来演变的。向湘、鄂、川交界地带迁徙的黄国遗民,后来成为后廪君蛮、板楯蛮、武陵蛮、五溪蛮等少数民族中的一支,至今演化为土家族中的黄氏宗族。漳州有畲族、壮族、高山族、土家族等18个少数民族154人使用黄姓。台湾黄姓在日据时期曾被迫改用日本姓,台湾光复后,全部复姓。

战国、秦汉时,黄姓大批播迁湖北,向江南发展。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进入福建。隋唐时黄姓主要一支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另一支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经安徽、江西进入福建。宋元之际,黄姓称盛于闽、粤,明清之际,开始移居台湾。黄姓主要聚居于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北、湖南、浙江、台湾等省。

江夏黄氏的后裔遍布全国,散向世界。黄姓在历史上形成的郡望主要有江陵、江夏、颖川、栎阳、颖川、安定、房陵、江东、上谷。


二、入闽

黄姓入闽始于东汉,黄道隆任官东郡会稽市令,顺帝建康元年(144年),见世乱不已,弃官避地入闽。会稽县令黄隍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避乱入闽。江夏黄香后裔黄彦丰,字元方,西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与中原“衣冠八姓”渡江,南下入闽,东晋成帝授为晋安(今福州)太守。黄彦丰晚年致仕,隐居于侯官乌石山黄巷,后裔繁衍于八闽大地。黄元方历传仲、雍伯、如意、齐、贵林、端仪、若、韬之、芳、冲。黄冲生长子黄岸,居莆阳,为黄岸派始祖;次子黄崖生长子守恭,居泉州,为紫云派始祖,次子守美(由于年代久远晋安黄氏谱系错乱,有待研究考证)。此外,两晋之际黄裳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落籍邵武。

唐贞观六年(632年),史称河南10姓入闽,聚族于福州闽县,中有黄姓。

成为支派而繁衍至今的江夏黄氏进入福建主要有13支派:黄鞠派、黄岸派、黄守恭派、圣王部将黄氏派、黄鼎派、黄杰派、黄敦派、黄膺派、黄峭山派、黄隐派、黄椿派、黄天从派、燕山派。目前查到进入漳州繁衍生息的有8支派:黄岸派、黄守恭派、圣王部将黄氏派、黄杰派、黄膺派、黄峭山派、黄天从派、燕山派,其中直接进入漳州的有圣王部将黄氏派、黄杰派、黄天从派3支派。


(一)黄鞠派

隋大业二年(606年),黄鞠迁徙至福建宁德石桥乡,成为石桥黄氏开基始祖,衍传至今成为福建黄氏望族之一。


(二)黄岸派

黄岸迁居莆阳,传至黄滔,为唐末进士,任四子门博士,后升任监察御史。当王审知占据福建后,黄滔便成为东南儒士首领。其后裔,除留居莆田东里外,又分支邵武、汉西、南城、临川、金溪、广东南雄、珠玑。子孙中有许多显赫大官,如第七代孙黄公度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高中状元在岭南任官,深受百姓拥护。迁居南雄裔孙黄澄洛子黄由字居正,又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高中状元。九世孙黄洽,官至御史、资政殿大学士,成为南宋孝宗、光宗两朝名臣。


(三)黄守恭派

唐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献桑园建开元寺。因建寺时常有紫云盖顶,又称紫云寺,此即紫云黄氏开基之由来。黄守恭在献田宅建寺后,分遣五子奔赴各地开基创业。长子黄经居南安县北芦溪,又名隍山、埔头,即今南安市罗东镇;次子黄纪居惠安县东黄田,五代时更名锦田,即今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三子黄纲居县西葛磐(今安溪县凤城);四子黄纶居县南金柄(今同安区新圩镇);五子黄纬居绥安南诏(本支系未找到嫡系裔孙,或外迁?)。


(四)圣王部将黄氏派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固始人陈政兄弟及子陈元光奉朝廷之命入闽平定故绥安地“蛮獠啸乱”,驻守戍边。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58姓府兵有军谋祭酒黄世纪等黄氏将士亦随之入闽。


(五)黄鼎派

黄鼎(716-786年),字器之,行六,唐谏议大夫。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自光州固始县避刘展之乱入闽,卜居浦城县永兴乡永康里之溪东,即今浦城县仙阳镇溪东村,浦城黄氏自此始。黄鼎与夫人庄氏携儿在此繁衍,成为闽越一大著姓旺族。


(六)黄杰派

黄杰居河南光州固始。一世祖黄杰,唐天宝(742-756年)间,枢密使。二世祖黄金鲜,字光灿,唐建中(780-783年)间,左仆射。三世祖黄景玄、黄景元。传至四世黄文夔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任漳镇云霄总管,始迁入闽,住龙溪篁坑(今龙海市角美镇石美东门)。黄文夔生三子:传度、传护、传保。传度为苏派始祖,传护为漳派始祖,传保为潮派始祖,后人称为“三黄派”。


(七)黄敦派

黄敦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偕弟黄膺随父携家自河南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初居清流泰宁乡,他志乐山林,筑庐闽清梅溪村凤栖山下,乃黄氏虎丘派始祖。裔孙黄洽,宋隆兴元年榜眼,官御史中丞、参知政事。黄淮,明仁宗时官户部尚书兼太学士,黄氏虎丘派子孙繁衍传布于闽台及上海各地。


(八)黄膺派

黄膺,字世铭。黄膺出自于唐太宰之后,于唐末乾宁年间,同兄弟黄敦从河南光州固始随闽王王审知入闽,官授中书令,此后在八闽大地生息繁衍。由于历史上有“黄膺”重名现象,有待考证研究,本支系在漳州地区有后裔分布。 


(九)黄峭山派

黄峭山,唐末五代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初居浦城,又迁邵武平洒乡。黄峭山娶三妻生二十一子,世称“峭山黄”,成为邵武黄氏始祖。本支系在漳州地区分布人口最多、最广,占漳州黄氏人口70%以上。


(十)黄隐派

宋朝,黄隐入闽,开基宁德大岭头村,蓄积富盛,成为望族。黄隐为始祖,妣郑氏,生五子:璟、世、明、渐、澄。长子黄璟于宋代迁罗源吉际村开基;次子黄世于宋代迁虎坝横坑村;三子黄明于宋代迁石堂(今文峰村);四子黄渐留大岭头村;五子黄澄迁古田平湖开基。


(十一)黄椿派

宋朝,黄椿入闽,其祖先是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


(十二)黄天从派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杭州被元兵攻破。黄天从及子黄材是宋朝皇家赵室驸马,携全家随宋室赵家王朝南逃广东崖山。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在崖山又遭元兵围剿,情势危急,黄天从父子奉杨太后懿旨,同许达甫、张世杰以十六船保护赵氏仅存遗孤赵若和冲出重围,欲往福州再图恢复宋王朝。船行至厦门至浯屿海面,突遇强台风,张世杰、许达甫等十二船翻沉,唯剩黄天从、黄材父子和赵若和四船,桅、帆、桨均损坏,被飓风刮入漳浦港尾港鸿江浦东(今龙海市港尾镇店地村境内)就地落籍开居。


(十三)燕山派

燕山派始祖黄真,号忠勇,官至达鲁花赤天官银台,后降职武荣州,乃在南安开族。元配林海棠,次配赵秋喜。生十子,长子黄沙裕,次子黄沙的,三子黄海达,四子黄安童,五子黄武贤,六子黄宾哥,七子黄荣显,八子黄璋童,九子黄富童,十子黄贵童。惟长子黄沙裕、次子黄沙的回归燕山原籍,其他八子住南安。


 

三、迁漳


黄峭山派系

黄峭山派系在漳州地区分布最广,人口最多,占漳州黄氏人口70%以上。黄峭山第九子黄化支系,在平和、云霄、诏安、漳浦、南靖等地繁衍,后代人数众多。化公之后自汀州府上杭金丰里开基平和琯溪、大坪、霄岭,南靖书洋、诏安秀篆、云霄霞洞、漳浦高山、龙溪、海澄等地,这一支系在明清时期大量迁台入粤,现在台湾黄氏人口近60%为黄峭山派系。

 

黄天从派系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黄天从父子保护赵若和在浦东登岸后,将赵若和改成黄姓,在浦东隐居。黄天从生二子:长文忠、次文简。二世始祖黄文忠:讳材,字国栋,谥文忠。黄文忠生二子:长理(燮翁),次昱(炳翁)。三世祖燮翁,讳理,生二子:长制库,次盈库。三世祖炳翁,讳昱。四世祖制库、盈库、置库、永库。五世祖宽夫、信夫、敏夫、惠夫、廉夫、庸夫、应夫、膺夫、必夫、寿父、仁夫、慎夫、义夫。传至第六世有十六个堂兄弟,都以“均”字命名,所以有“十六均黄”之称。

 

圣王部将黄氏派系

唐垂拱二年(686年)建置漳州,部将黄世纪等人在漳州、厦门、金门等地开发繁衍。始祖黄世纪原为高宗皇帝礼部侍郎兼祭酒,因不执行武后“命改庙制”被调离,发配随同陈政父子入闽故绥安县地。在李辅胜(李伯瑶)营中,于今厦门专司监造海上战船和兼管浯州(今金门)牧马事。黄世纪生有3子,各房系传宗蕃昌,后代子孙遍布闽南、台湾、粤东等地。随陈元光父子入漳的将士亦大多留漳娶妻繁衍后代。传衍至今有后店、东珊、笔峰、丰田、美山、前坑、蓝田、乌石等地。


黄杰派系

元和六年(811年),黄文夔抵漳州篁坑娶林氏生漳派祖黄传护。六世祖黄温,号永尃。七世祖黄世昌(897-936年),号兴嗣,谥鉴湖。后梁贞明(915-920年)初,黄兴嗣为“唐钦点兵部员外郎转安南副都护,充经略招讨处置等使,兼福建八路大提点”。八世祖黄厚,字邦用,号济州。由襄阳主簿致仕,迁石美涂下。迨宋庆历元年(1041年),九世祖黄智明,生六子:黄鍼、黄瞻、黄溥、黄察、黄箴、黄薛。三子黄溥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中进士,知祈门县事。分居石美壶西、郭坑渡头、黄卿等地为始祖。


黄岸派系

黄硕卿于唐垂拱年间远祖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出任闽藩都镇抚,任职4年后,卜居莆田涵江。至十六世黄经,号致政,任龙岩尉时与朱熹交往甚善,朱熹择地漳州龙溪北斗曰:“此地大难不忧,大旱丰收”,随即定居于龙溪北斗(今芗城区北斗村)。宋嘉定六年(1213年)黄经携第五子黄桂迁至龙溪霞苑贤舍(今龙海市海澄镇莲花一带)。晋江东石蘗谷分派今龙海市榜山镇北溪头村。北溪头又分衍张坑、书厅、霞寨、路头社、后径、凤皋、小浦南。


黄守恭派系

黄守恭分遣五子奔赴“五安”开基创业。三子黄纲择居安溪龙亨里黄口渡参山岭下。元至正二年(1342年),黄纲17世孙黄振祥迁居长泰县善化里赤岭社。四子黄纶十七世孙黄振田从同安金柄迁龙溪锦宅。五子黄纬居绥安南诏(本支系未找到嫡系裔孙,或外迁?)。


黄膺派系

由于历史上有“黄膺”重名现象,有待考证研究,本支系在漳州地区有后裔分布。


燕山派

燕山派黄氏在漳州历史上尚未见成规模的迁入,只有漳浦大南坂新民村少数燕山黄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