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伤事件背后的黑洞

 渐近故乡时 2015-06-10

导读:近年来,医伤事件屡见不鲜。我们对此等现象痛心疾首的同时,也不得不引起社会对于医生的职业本身、当今患者的复杂性及医患关系的深深思考。


来源:奇点网


  近又接连发生几起极其惨烈的伤医事件,大家伤心愤慨,但又无计可施。如果对比几年前的伤医事件,你会发现一切就像重演:依旧是无法理解的动机,依旧愤怒而又无计可施的医生,只会喊喊口号的职能部门,以及一边倒的空虚的体制批判。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剖析和理解这件事情?谁才是严重医患纠纷背后的真凶?遗憾的是,我们不确定,我们只知道这种现象背后有异常复杂的社会背景,单纯批判患者或者政府都无法抵达真相。


  中国患者的复杂性被严重忽略


  患者去医院只是就医,但作为群体,他们复杂程度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但我们能找出四点影响患者行为的共性因素。


  患者个体的不信任与脆弱。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最关心的是:治疗方案是不是最佳的,是不是最负责的,是不是可负担的,这些手术一定必须做吗,这些抗生素必须使用吗,医生的服务态度好不好等等。当这种不信任感先入为主时,加上公立医院的服务不能满足需求,不满之心和怀疑就会逐渐成为医患关系恶化的土壤,尽管这并不一定会触发伤医事件。另外,患者生病的时候,心理状态比平常更加脆弱,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容易烦躁、担忧、自怜,他们比任何人都容易产生怀疑,于是一点点矛盾就会触发他们的情绪底线,和同样人多的地铁站相比,在医院更容易发生暴力。


  社会整体充满不信感、缺乏信仰,医疗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群体仇视行为,社会上有仇富、仇公务员的心理,患者的心理也会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短时间内高密度暴发的伤医事件,很可能是这种群体仇视行为的扩散。又比如,社会普遍相信无神论,认为人死如灯灭,在这种信仰状态下,患者更容易索取物质回报,或者充满过高期待,或者花费一切代价延长生命。


  不同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患者,他们的医疗的期待和认识不一样,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反应也不一样。比如:公立医院VIP患者希望得到更好的服务,当服务不满意时他们就很可能会发怒,态度居高临下;一些公费医疗患者会成袋、成袋地往家里拿药,给朋友拿药,一些老干部看病常常也拒绝排队;而经济能力穷苦的患者则过分担忧医疗效果,手术后的难受会加剧他怀疑心理,认为自己的钱白花了。


  患者的医疗素养高低程度影响他如何理解治疗方案。举个例子,一项手术前医生可能会让患者检查艾滋病等血液传染疾病,以做出必要的防护和应对,但很多患者不理解为什么,加上前面先入为主的不信任,患者就会认为这是过度医疗。当一个患者能够充分理解医疗方案时,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隔阂感会降到最低。


  绝大部分公立医院的心思确实不在患者体验上


  面对这些复杂的群体,公立医院并不能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服务,更不能以患者为中心设计服务流程。


  绝大多数公立医院所关心的是做大流量、做大规模、争取政策资源。这是因为,中国医疗服务体系计划经济遗毒严重,各级医院严重等级分明,分灶吃饭,只有做大做强了,医院才能获得更高等级,才会获得更多政策支持。这是因为,公立医院无法自由决定自己的服务价格、药品价格、人力资源,如果必须在财务上养家糊口,它们唯一的法宝就只能做大患者流量了。


  这样的后果是,多数医疗资源全部都垄断在大医院,大医院粗放增长、盲目扩大,不管大病小病都拢在自己的手里;离群众最近的乡镇卫生院、卫生室、社区却发展困难,没有优秀的医生,有看上去高大上的设备,医生们却不会用。同时,社会办医无法提供足够丰富的基本医疗服务,无法对公立体系产生强大的竞争压力,促使其改进服务。


  这反过来导致大医院聚集了大量适合或者不适合的患者。原本为每天3000人设计的门诊聚集了上万患者,挂号、缴费、检查都需要耗费一上午甚至一天的时间。医生们没有时间和患者沟通,甚至会碰到不适合本科室的患者。一些专家甚至经常为那些只需要拿药的患者看病,浪费了专家的经验和其他患者的机会。


  各种矛盾就此爆发了。


(原文标题:伤医背后,究竟有多少双手在伸向医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