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薛城古镇游记

 昵称18892371 2015-06-12

        游览薛城古镇纯属偶遇。车过理县时,看到路旁有一处造型别致、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就想顺便看一下,发现却是曾有耳闻的薛城古镇。

       在古镇的景点介绍栏中看到:薛城镇,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境内,距离理县县城24公里,距成都180公里,属理县四大建制镇之一。古为氐羌之地,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隘口的大唐边陲重镇,薛城古镇有筹边楼、箭山寨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等;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理县,在薛城的梓潼宫等地发生激烈战斗,还在薛城镇建立过红军的造币厂、被服厂、红军医院等,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红四方面军在此地开始了爬雪山过草地的长征,于是薛城也成了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薛城古镇游记
薛城古镇的标志性建筑——筹边楼屹立在从古镇穿过的公路一旁,很是显眼。
薛城古镇游记
       这座拔地而起、尖峰突兀的山峰称为“笔架山”,那朝天耸立的尖顶恰如一支巨大的毛笔尖。这就是著名的薛城十景之一的“笔架献奇”。薛城之所以成为古代的军事重镇,是因为它位居高山之间的隘口,一边是是熊耳山,一边是笔架山,杂谷脑河流顺着古镇前流过。小镇四周群山环抱,山势险峻,易守难攻。险要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薛城的特别景色,除此处的“笔架献奇”外,还有“熊耳秋风”、“狮头望月”、“陇山古雪”、“沦水东流”、“石门遗响”、“箭山晚照”、“夷关暮茄”、“古灯夜明”、“封侯挂印”等薛城十景,引人入胜。

薛城古镇游记
     “5.12”地震之前,老317国道线穿镇而过,震后改建的新国道在小镇的河对岸与古镇隔岸相望,薛城古镇恢复了昔日的宁静。薛城镇是以羌为主的羌、藏、汉杂居区。薛城古镇是藏羌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是孟屯河谷风景区的入口,是蒲溪、木卡、上孟、下孟等地的商贸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薛城古镇游记
      由于是地震之后重建,现在的薛城古镇看起来更像是新修的仿古城,不过从历史来看,薛城的历史确实十分悠久,唐、宋、元、明、清朝,它一直都是州县所在地,同时,这里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成为大唐的边防重镇。最早在隋开皇四年(584年)建薛城戎,唐贞观二年(628年)置薛城县;五代孟蜀置保宁县。明供武六年(1373年)去“宁”字称保县,东西叫宁江门,西面叫伏羌门。乾隆十七年后置理番直隶厅,撤保县。民国2年(1913年)改厅为理番县,1946年改名为薛城镇。

薛城古镇游记
       薛城镇是以羌为主的羌、藏、汉杂居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接木卡,南靠蒲溪,西倚甘堡,北通下、上孟,下辖11个村和一个居委会。薛城是古城,历史悠久,为历代兵家必争边防重镇和州县治地。隋开皇四年(584年)建薛城戎,唐贞观二年(628年)置薛城县;五代孟蜀置保宁县。明供武六年(1373年)去“宁”字称保县,东西叫宁江门,西面叫伏羌门。乾隆十七年后置理番直隶厅,撤保县。民国2年(1913年)改厅为理番县,1946年改名为薛城镇。薛城古镇游记
      薛城最值得一看的地方当属这座“筹边楼”,英国皇家地理协会会员伊莎贝拉·伯德所著的《长江流域旅行记》一书中,封面的照片就是这座建于始建于唐文宗太和元年(公元830年)的筹边楼,筹边楼是剑南道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为筹划川西防务所建,当时唐蕃对峙,他率领将士在此楼进行戒备,筹划边关事务,于是得名“筹边楼”,它距今已有1180多年的历史。

       红四方面军长征时路过此地,也是在筹边楼上确定了建立苏区的决策,经此楼北上翻雪山、过草地、留下长征足迹,为解放边疆建立新中国铺平道路,正因如此,薛城古镇也是一个红色旅游景点。

薛城古镇游记
       这是薛城民俗博物馆,就在筹边楼的下方。该馆是在原将军楼,“5.12”汶川大地震受损后进行修复,为保护和传承薛城的藏羌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修建了薛城民俗博物馆。包括将军庙、临江楼、大门、河边走廊亭、桥廊等建筑,共计700多平方米。

       可能是淡季的原因,没有什么游客,当地的百姓也将此作为一处休憩的好地方。
薛城古镇游记
       古镇中也有一些接纳游客住宿的民居,我们走进这座大门敞开的院子却发现没有人,难得这里真的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薛城古镇游记
    古镇的老街叫做顺城街,用青石板铺成的路面,两旁的店铺和人家是仿古的木质建筑物,据说是大唐的建筑风格,可惜给人感觉像是新修的古镇,这些也应该是“5.12”大地震之后重建的。
薛城古镇游记
    我们去的时候不是旺季,薛城古镇里几乎没有游客,当地人在休假,除了几家杂货店之外,街道上的店铺大多数没有开门,显得有点萧条。街道干净而安静,偶见当地的老百姓数人聚集在树荫下打点小麻将。如果时间充裕,在这里待上几天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薛城古镇游记
这里是羌族、藏族和汉族杂居的地方。这户人家估计是藏族,大门的装饰显示的浓郁的藏族风格
薛城古镇游记
    筹边楼的基础和楼体都是石块垒起来的,台阶也是大的石块建造,感觉非常结实。据介绍,筹边楼本来不在此地,而在河对面,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筹边楼被大水淹没,后来经过迁移到此处。从上楼的台阶来看,边上的栏杆似乎都经过重修。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使筹边楼部分受损,理县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维修。
薛城古镇游记
    老街的尽头,看到了一个厚厚的石头砌成的墙,街道左面墙体条石上还刻有标语,是当年红军写的口号“蒋军士兵门,你们拖枪过来参加红军!”;右侧墙体上,写着“共产党万岁!”。再走向前过去,就是一座城门,叫做宁江门。

薛城古镇游记
    薛城古镇经过了改造,在依托古镇的基础之上,开发了原有的茶马古道,并且改造了薛城古镇、大唐遗风另两个景点的建设,完成筹边楼修葺和红军石刻标语抢救工程,安装仿唐式路灯和灯笼,打造文化浮雕墙。
薛城古镇游记
    街道上,过去的老建筑随处可见,虽然有些修缮或者重建,不过依旧保留了当年的大唐建筑风格。石头加上木质结构,原始古朴,但又坚实耐用。
薛城古镇游记
      这是薛城古镇老街的入口——宁江门,始建于明代,后因毁于战火,于清代重建,是清代理藩府城址保存较为完好的遗迹。城门宽2.75米,高6.5米,呈拱形顶,均由条石砌成。城门洞题记年代为“乾隆五年”,上有修筑时所刻“宁江门“、“保障边陲”,城门洞的拱形上方可以看见当年红军石刻红色标语:“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奋斗到底!”

薛城古镇游记

      我们离开薛城的时候,走出宁江门,回首相望,背后就是笔架山,右前方就是熊耳山,北临薛城边上的杂谷脑河。身临其境地想到了唐代诗人薛涛吟唱薛城的佳句:“梓橦塔下南沟水,笔架奇峰穿入云,高登熊耳望美景,赛过江南是薛城”。薛城古镇是从成都到米亚罗的必经之地,也是藏羌文化走廊的一处重要景观,如果经往米亚罗等地,不妨在此稍作停留,感受一下这座千年古镇的风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