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评价知乎(2015 年初)的 UI 与交互设计?

 七月撒丫子 2015-06-16


好了言归正传=_=
如何深入解读一款产品?以知乎为例:

我试着从web、ios和Android三种操作环境,
可用性、易用性、爱用性三个维度,
对比其竞品quora作答

一、如何欣赏知乎?
第一眼→ →
  • 用黄金分割割屏幕
  • 用水平分隔线来分割屏幕
  • 同时突出登陆的重要性和展示部分内容去吸引用户


沉静而寒冷的知乎
思考:视觉要符合所处的环境,其次才是品牌色。鲜艳的高冷的大块蓝色只适合首页,内容页则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以突显信息本身,但是完全素色的界面又显得死气沉沉。可以在控件反馈样式上使用蓝色,让蓝色使界面更有个性的同时不抢内容。

我们欣赏一下知乎app的展示web
  • 去掉页头和页尾
  • 吻合屏幕,没有滚动条
  • 内容极度聚焦
  • 一屏以内,清晰,令人耳目一新


强化重点,弱化周边
  • 凸显入口模块
  • 增加用户识别的准确性
  • 一块朱红衬着LOGO作为品牌色有效地抓住了浏览者的视觉中心
  • 输入栏和Button作为功能核心占据了页面的心脏位置
  • 突出注册表单,弱化登录
    • 登录长期有效
    • 大部分时间看到的首页并不是未登录时的首页
    • 只有在登录周期失效、更换浏览器、电脑时重新“登录”


quora的情绪
quora的红,红得发欢,冲击着我的视网膜
那种醇郁的朱红,是一种精神的仪式,一种炙热,一种成熟


二、知乎的网站结构
知乎网站的信息架构树形结构图

深广度平衡
  • 深度过大的网站不利于用户快速获取信息
  • 广度过大的网站则容易让用户在无数并列的超链接面前不知所措

培养用使用情景的思方式


知乎没有凸显提问模块
  • 不鼓励提问→ →


quora把提问放得非常明显
  • 鼓励用户提问

悬浮点赞窗,点击其他区域关闭
2.知乎的导航
知乎的全局导航过于明显,分散了用户的注意力,那么大一团拟物蓝=_=

quora比较值得学习

知乎的抽屉导航
场景:
  • 分支类目多
  • 类目层级深
优势:
  • 隐藏多余的类目
  • 使当前页面简洁
劣势: 
  • 部分类目,当前页不可见
  • 类目间切换成本高

quora的上下tab导航

场景
  • 导航条目少
  • 使用频率相差不太大
优势
  • 所有入口可见
  • 容易找
  • 扁平信息层级
劣势:
  • 占据屏幕下一条栏
  • 阻挡内容
  • Tab的数目有限


3.知乎的栅格


quora的看回答
点击内容区域

文字第一次被展开
再点击内容区域→文字完全展开

告诉你上次翻到了哪里

纵向浏览的信息流
点击问题

进入回答后下拉

3.知乎怎样转移焦虑情绪?

前提:用户反感漫长的等待,让心情变坏,影响情绪

(1)用户关注的焦点从等待转移到一个趣味的画面、一句简短的文案
(2)缩短用户心理等待时间:
  • 挪动变化着的三个点,让用户在等待的情绪中剥离出来
  • 转移注意,为用户等待的的耐性争取了时间
  • 让我不得不希望网速慢下来,多欣赏一会这个设计

页面载入的进度反馈

发布答案的加载动画——保持积极响应


  • 网络状态不佳,总进度进展缓慢甚至停止,需要用户等待
  • 呈现活动的载入状态,灌水似的logo保持积极的响应,告诉用户后台在努力加载
  • 积极活跃的动画,加强用户对快速的感知,掩盖缓慢的现实
细节:
  • 先是迅速的浮到某个预定的位置,给与用户页面加载迅速的感受
  • 而实际进度却在追赶加载进度的logo

结果提前呈现,随后实现

用设计掩护程序的响应速度,让用户感觉到在使用时是流畅的。

  1. 用户发出指令,
  2. 用户界面上迅速反馈操作结果,
  3. 而实际数据由后台处理→ →

  • 点击发布后,该图片通过动画从发布器跳转到浏览的信息流中
  • 在用户看来,已经发布成功,而后台依然在上传过程中

告诉用户为什么要在这里提交内容
  • 给用户一个提交内容的理由。
  • 简单告诉用户建立内容的好处
  1. 比如你可以认识更多人
  2. 可以更有条理也更高效地管理信息
  3. ……
  • 帮助用户产生使用目的:

如quora的问和答里——

“快去提问吧,等有答案的时候我们将会告诉你的!”

“开始在quora上写然后看多少人看过你的内容。”


ios

android

五、浅析知乎的文字及排版
——适合老年人查看的字体和样式


夜间模式
背景

白色是全频光,全放射光对人眼睛的最有刺激

浅色模式时,使用乳白色、浅灰色、淡黄色的纸张

提高:

  • 浏览的舒适度
  • 效率

带有纸张纹理的背景长时间阅读舒适度最高。

为了让用户有效使用,降低用户辨识时间,必须保证清晰度
  • 字体
(1)饱满
(2)简洁
(3)字的长宽比
饱满
无称线的字体清晰简洁,无需花费额外的时间加以辨认
  • 字号
  • 环境对比度

Fontcolor: #444444 / 68,68,68

Background: #F7F7F7 / 247,247,247

size: 18pt





行长

不会超过40个汉字。

文本宽度控制在450-700px为宜,此范围内参照字号大小;

胡痴儿数了数

  • 知乎web每行42个汉字,稍密了些!
  • 知乎ios在iPhone6上每行20个汉字
  • 知乎Android在nexus5上每行18个汉字

  • quora每行76个字母(空格算一个字母),正好适宜!
  • quora for ios在iPhone6上每行54个字母
  • quora for Android在nexus5上每行46个字母


间距
对于知乎这种篇幅长且偏学术的比较枯燥的文章:
  • 控制文字的密度
  • 用段距把握文章的节奏
  • 给读者喘息和思考的机会
  • 使文章更有层次和可读性

Fontcolor: #979D9F / 151,157,159


Background: #1D1F21 / 29,31,33

size:18sp




六、知乎的搜索框

运行结构:
  1. 点击“搜索”
  2. 启动搜索输入框
  3. 输入和提交搜索请求
  4. 显示反馈搜索结果

知乎for ios的“搜索”——持续式搜索
  • 将搜索框、文本融合
  • 随时准备接收用户的激活

假如没有搜到相关问题和回答可以“添加问题”

知乎for Android的“搜索”——可扩展搜索
  • 不是主要的功能。
  • 搜索按钮(放大镜图标)放在工具栏中
假如没有搜到相关问题和回答怎么办?

quora for ios的“搜索”——可扩展搜索

quora for Android的“搜索”——可扩展搜索

如何优化知乎目前的搜索体验?
提供语音搜索功能
Pre.搜索前,显示cookies(搜索历史)、搜索建议
ing.搜索中,即时匹配,输入时提供即时数据

根据用户输入的字来判断用户是搜索问题还是用户


七、知乎的用户体验金字塔
根据不同的用户定制产品操作入口
同一界面不同用户需求
用户维度的划分
  • 新手→中间用户→资深用户
  • 中间用户(大部分)→资深用户
  • 资深用户
新手和中间用户都会变成资深用户
每种用户都有不同目的,那么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

思考:
  • 这个页面是干什么的?
  • 我大致能通过这个页面做些什么?
  • 接下来我该去哪里?

逐步完善

1.有效性——基础体验建设(可用)
色盲(8.65%的男性用户和0.43%的女性用户)眼里的知乎和quaro
如果把它当做一幅素描,会发现他画灰了,知乎的字体和明度所形成的对比度明显不够

建议:使用形状+色彩的信息提示
夏至日中午坚持刷知乎和quora

近视眼和弱视眼里的知乎和quora

坐在颠簸的车上的人眼里的知乎和quora

坐在加速的火箭里的人眼里的知乎和quora

2.高效性——优化升级体验(易用)

图标语义优化
降低用户使用和学习成本

突破点:从用户痛点出发
图文结合,加入文字指示

3.满意度——用户深层需求满足(爱用)满足使用需求→满足心灵需求
  • 个性化
  • 情感化

案例:
刘看山

让错误成为不可能。很美好。
404

基于用心里模型,而非工程实现模型

  • 把复杂的后台通过设计符合用户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浏览、操作方式
  • 生活中的细节和数据结合

随便看看




八、知乎有哪些不足?
quora是怎么做的?
该怎么学习和改进?

界面风格不统一


web端是拟物蓝

color: linear gradient

* 0% - #0E7BE4 / 14,123,228

* 100% - #006CBB / 0,108,187

border: #006CBB / 0,108,187


移动端是扁平蓝

color: #0077D9 / 0,119,217


渐变+阴影

shadow:

* x & y - 0px, 2px

* blur - 4px

* #CCCCCC / 204,204,204 (60%)


胡痴儿按
这里还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 “取消”是二级按钮的链接方式,为消极操作
  • “发布”为积极操作,具有“肯定”、“确定”的潜在暗示
  • 但是quora用颜色和字体拉得更开!消极操作为灰字且细

但,这里quora的流程非常顺畅
操作入口出现的时机是适宜的

这里值得学习的地方——简化操作方式
  • 令他们快速实现目标
  • 操作时尽可能地采用“选择”的方式而不是“填写”
不足:
  • 单项任务流
  • 缺乏主题

改进建议:
  1. 清晰划分 用户在此页面需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
  2. 高亮显示 需要进行的、当前所处的操作阶段
  3. 介绍 还未进行到的操作
  4. 告诉用户他们:

  • 完成了什么?
  • 将要做什么?
  • 还有什么没有做?
  • 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任务成功?

遇到Input Box的控件
  • 让用户少输入
  • 智能给出参考

操作入口
  • 按钮控件
  • 输入框
  • 文字链
  • ……

正常&鼠标停留

鼠标按下
视觉不明确:
  • 清晰度
  • 可识别性

我们看看quora的按钮:
正常

鼠标停留

鼠标按下

quora有哪些地方值得知乎学习?
横屏


避免用户出错
给用户行为约束——封闭掉不正确的道路



比如这一位,明明把我拉黑了,却显示在我的“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里

然后我点击关注——

建议:

  • 显示剩余邀请次数为蓝色
  • 当邀请次数为“0”时,不能邀请更多人,操作项被置灰,不可点选。
  • 避免误操作

模态弹窗的反馈,打断了任务流
谁也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可以准确无误地走完一个流程,
我们来看看这个失败的弹窗:
  • 信息干扰
  • 用户使用进程中断
  • 增加用户达成目标的难度
  • 给用户造成干扰
  • 影响用户完成任务
  • 在iphone OS中称作:Alert-box
  • 在Android OS中称:Pop-up box

模态弹窗很不友好,用户在填写问题时可能会被打断三次,所以降低了用户的参与度。


建议:适时地给用户相应的帮助

我们来看看quora是怎么做的?
  quora采用了Toast list的方式,提醒纠正,非模态的处理,让流程更加顺畅和轻松自如。
  • 用户第一次使用或需要帮助,及时出现,有选择的余地
  • 用户已经出错或者将要出错时,及时提醒
  • 用户遇到不明白时,给出解释
细节:黄色代表警告,绿色代表成功

假如我的问题不存在就自动添加问题

入口信息不明确

1.无论点击我的主页还是我的头像和名字都进入“我的主页”

2.消息流的“被评论”热区
只有web端可以跳到被评论上

ios和Android的三个热区
  • “评论者名”→“评论者列表”
  • “标题”→“问题列表”
  • “内容区域”→“回答内容”
胡痴儿按:劳资就是想看谁评论了我啊啊啊啊

告诉用户是什么
告诉用户怎么作才能完成整个流程

未激活按钮的设计——拉得不够开
预设用途:
一个界面或者控件,要让用户一看见它就知道如何使用
知道这个控件可否操作
”激活”和”未激活”两种状态而目前处于”未激活”状态的按钮

呈不可操作的视觉效果(比如灰色)

可点赞和不可点赞
对比区分不够明显

隐藏部分功能

quora,按步骤拆分的用户教育——
通过明确的步骤性的引导用户如何操作
结果呈现给予正向鼓励
给予用户必要的预判性错误提示
——告诉用户,这样走可能会错
当用户的一个行为很可能会引发预见性的错误,越早提示用户,并给出可行性的建议,错误越容易被接受和改正,用户的损失也就越小。

胡痴儿按:黄得漂亮(发灰),太他妈文艺了!

quora
胡痴儿按:黄得正,起到了警示的作用!

对登录流程进行优化
  • 糟糕的“邮箱已存在”


通常的登录和注册是分开设计的
如果将登录和注册整合
每一步骤都只有一个表单
注册和登录没有任何冲突
这样避免了”用户已存在”然后又要重新填写表单的不良体验
在流程上有很大的优化

优秀案例:

登录时,以为没有注册,遂跑去注册
注册时,又提醒你已注册,直接登录

设计规范
不同于一般的48dp的韵律,知乎用的56dp
间距为16dp
参考quora

标题应右退11dp
汉堡按钮应左进2dp


搜索输入框应拉长16dp

赠诗一首《致知乎》
——如果找工作是追女孩,投简历是一次表白
那么知乎一定是我当初暗恋的女孩。

当年,没任何工作经验的我
见到人生中第一家心仪的公司——知乎
我那么在乎这家公司和它的产品
甚至可以忍受廉价的工资
可是我的简历还是被扔到垃圾桶里
我投了一千份简历,全部石沉大海
没有回音
……

像我的爱情:

没任何感情经历时
我第一次见到心仪的女孩
我要把身上和脑袋里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和她分享
但,她拒绝了纯洁的我
……

我的老师——知乎,你的学生胡痴儿,敬上。
我要开始用我的知识反哺你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