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的性格能被改变吗?

 梦云彩蝶 2015-06-19

  第四讲 气质和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 作者:韩三奇
  一 人格的涵义
  二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或造成人格差异的因素)
  三 人格的结构
  四 良好性格的特征
  五 几种常见的人格障碍
  【教学目标】了解气质和性格的基本概念及其对一个人的情绪、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设想】每个人都非常关心自己的气质和性格,但他们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存在不少偏差。比如,把气质和性格混为一谈,认为气质可以改变而性格是天生的,不知道人格与气质、性格的关系,认为'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中的'本性'是性格,把道德意义上的人格概念等同于心理学上人格概念等等。澄清一些常识错误,是本讲的重点与难点。另外,之所以把'气质和性格'这一讲的内容安排到前面,主要是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得来的经验,因为教学的对象不是心理系的学生,而是非心理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动机首先是了解自己,如果按部就班地教学,枯燥的理论会让学生丧失兴趣。

  【教学过程】
  首先澄清一些关于气质和人格方面的认知偏差,导入科学的'人格'概念。
  在生活中,气质和性格是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决定着人生的成功与失败,也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幸福。
  1、《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生活在大致相同的环境中,但命运却各有不同,林黛玉多愁善感,不世故,却过于敏感,最后饮恨而终;薛宝钗沉稳教练,却得不到宝玉的真心;王熙凤嘴甜心毒,两面三刀,持家有方,但也是机关算尽,结局悲惨,等等,这些人的命运虽则有种种外在的、甚至是不可知的因素的影响,但无不与其自身的气质和性格有很大关系。
  2、青年男女大都经历过失恋的痛苦,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承受住失恋的打击、以'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心态来调整自己的失落的情绪?而有人却由爱生恨,甚至残忍地报复'负心人'?

  3、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余年,始报会稽之耻,为什么项羽却死要面子不肯渡江,错过了东山再起的机会?有些人把自己的财富用于慈善事业,本·拉登却用自己的金钱制造恐怖。
  4、周瑜与诸葛亮一样机警善变、足智多谋,但何却被诸葛亮活活气死?
  诸如此类的案例不胜枚举,如果每个人都能恰当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人格特征中气质和性格的优缺点,进而扬长避短,形成健康的人格,更好地改善和塑造自我,就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心理学上研究个别差异时,在主题上一向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能力差异现象的理论解释,及能力差异鉴别方法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对人格差异现象的理论解释,及人格鉴别方法的研究。

  人格与能力两个主题,有以下两点不同之处:
  第一,能力方面的差异现象较为具体。无论能力一词所指的是成就(实际能力),或是性向(潜在能力),其个别差异之程度,均可采用统一量度为标准,从而鉴别个体间能力的高低(如智商)。甚至可以根据同一标准,将所有人的能力,按高低分等排列,做成常态分配,从而确定个人能力在群体中所居的位置。如此,将原属品质性的个别差异,经由心理学上的科学方法(能力测验)的处理,将之转变为数量化的个别差异。这种作法无论对教育上因材施教或在社会上选拔人才,均具有极大的价值。人格方面的差异现象,但却不能在同一标准之下,鉴别人格的高低。纵然有所谓'人格高尚'之说,但此说并非心理学上的意义,心理学上所指的人格,只有'差异'之别,绝无'高低'之分。

  第二,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观点看,人格方面的研究,较之能力方面的研究更为困难;但从理论与实际的观点看,对人格的了解,较之对能力的鉴别更为重要。原因是人格的可变性远较能力为大,个体能够在其生活与教育中学习到如何适度地改变自己。能力与人格二者是决定人生成败的两大因素,它们影响一个人的学业与事业、婚姻与家庭。
  一 人格的涵义
  心理学上人格(personality)一词,又称个性,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意指古希腊时代的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面具随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人物性格,犹如我国戏剧中的脸谱。
  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戴的面具,表现出一个人外在的人格品质。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人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人格一词在涵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是社会上的一般解释;二指权利义务主体之资格,是法律上的一般解释;三是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是心理学上的解释。在心理学中人格的准确涵义是什么呢?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到目前为止,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G.W.)对人格的定义做了统计,发现心理学家关于人格的定义不下50个,在对此总结的基础上,他指出'人格是一个人内部决定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米谢尔(Michel,M.)则把人格定义为:人格是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它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区别。人格包括个人的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性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人格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心理特征在不同程度上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理想,等等,主要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集中反映了人性独特的一面。因为人格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所以,如果个体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就具有正常的人格。反之,如果个体的情绪反应、言行举止、态度、信仰体系和道德价值特征等都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人际关系紧张,则可能患有人格障碍。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本质特征有两个:
  ⒈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正说明了人格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另一方面,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如中国人含蓄内向,西方人直率外向;德国人保守,法国人浪漫;英国人的绅士风度,美国人的创新精神,等等。

  ⒉统一性
  人格是由从种成份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调控。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人格分裂。
  ⒊稳定性
  一个人的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持续呈现出一种明显的特征,不容易改变。当然,人格也并非是不可改变的。
  二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或造成人格差异的因素)
  人格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父母的言传身教、同伴的影响、社会风气、民族习俗、遗传基因、外貌体格等,概括起来不外乎先天的遗传因素与后天的环境因素。所以,每个人的人格不尽相同。
  1、先天遗传因素
  人的心理能否遗传?历史上历来有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之争。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是19世纪末的英国学者高尔顿(Galton,A.),他对300多对同卵或异卵双生子进行了观察研究,对数百名法官、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神学家、政治家的家谱进行了调查,发表了《遗传的才能和性格》(1865)、《遗传的天才》(1869)等一系列著作。他认为人的才能和性格都是可以遗传的。他的观点遭到许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反对。但根据对刚出生的婴儿的观察发现,有的婴儿哭声洪亮,好动,是兴奋型;有的婴儿哭声细微,安静,是抑制型。这样的神经类型的特点显然是遗传的。而且,有人对双生子的精神病'同病率'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同卵双生的同病率显著高于异卵双生的同病率。'寄养'研究也表明通过寄养的精神病人的子女患精神病的概率比正常人的子女高得多。说明血缘关系越近,病态人格的发生率越高,表明遗传对人格的影响确实存在。

  近三四十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如:某一基因的突变会引发躁狂忧郁症、人体血液内的5-羟色胺(5-HT)具有保持情绪稳定的作用等,表明已有可能揭示遗传因素影响的物质基础。当然,这些遗传因素只是影响人格差异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格形成过程中来自周围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
  补充材料:双胞胎的秘密
  在美国,一批儿童精神病学家决定从把双胞胎分开养的那一时刻起就对他们进行跟踪研究,看他们是如何成长的。
  研究人员不间断地对一对双胞胎贝丝和埃米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这对双胞胎在只有几个月大时就被分开。
  贝丝的养父母慈爱,漂亮,富有。
  新母亲谈起贝丝来总是赞不绝口。而贝丝的孪生妹妹埃米的命运就不同了。

  收养埃米的夫妇比较贫穷,事业上也不太成功。埃米的新母亲身体超重,整日局促不安。谈起埃米来就说她很缠人,难伺候。她的丈夫也逐渐同意她的看法。
  埃米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和胆怯。她夜里做恶梦,尿床,发展成严重的学习障碍。
  在精神病学家看来,显然埃米是父母教导无方的牺牲品。如果养父母对埃米多鼓励一些,更慈爱一些,像贝丝的养父母那样,她就不会变成这样一个忧伤不安的孩子。但是,实际上,他们错了。
  虽然贝丝的养父母对她爱护有加,她却与埃米一样烦恼不安,郁郁不乐。
  当出现烦恼不安郁郁不乐的情况时,通常人们都指责父母。但是当这对双胞胎出现这种现象时,则无人可指责。根源在血脉中。无论如何它要表现出来。
  贝丝和埃米现在都已是大人,但她们仍不知道她们是这项研究计划的一部分,她们仍不知道自己是双胞胎。

  然而有些分开收养的双胞胎结局却是幸福的。
  珍妮和玛格丽特1998年5月相聚。这是从她们生下几周分开后的第一次相聚,两人都激动不已。
  珍妮和玛格丽特1930年出生在英格兰,生下几周后就分开了。两人谁也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孪生姐妹,直到珍妮决定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没有想到有了一个惊人的人发现。
  珍妮在美国的伯恩茅斯长大,玛格丽特在威尔士长大。虽然她们多年完全隔离,在某些方面却令人不解地相似。从学校毕业后,她们都做了秘书工作。21岁时两人都进入英国广播公司。
  后来两人都嫁给了为英国广播公司工作的男人。玛格丽特在威尔士分支机构工作,珍妮在伦敦广播室。尽管在同一时间为同一组织工作,她们从未见过面--虽然在60年代初她们有一个相遇的机会,但是失之交臂。

  (珍妮):我是从1962年11月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工作。我每天都到这里来吃午饭,因为到这里来吃饭快而方便。
  (玛格丽特):那时我在英国广播公司加的夫分支机构工作,我们因公到伦敦英国广播公司出差。我们来到这个食堂,我坐到一张桌子旁,我丈夫走过来对我说,他看到一个人长得和我一模一样。
  又过了36年珍妮和玛格丽特才再有机会见面。珍妮和玛格丽特在同一组织内从事同样的职业,这实在是一件奇怪的事。不过大多数同卵双胞胎都有令人感到奇怪的故事。
  (尼尔):一家星期日出版的报纸有一次问我们是否愿意到同一个商店里单独购物,两人要在不同的时间进去,不许互相见面,直到采购完毕。我们要买的东西是裤子,茄克衫,衬衣和鞋子。他们要我们在两间不同的试衣室内换装,准备拍照与报纸社论一块刊登。我们穿着同样式样和品牌的服装从试衣室内走出。天呀,实在太让我们惊奇了。

  我们不仅是个性相同,简直就是一个人!
  如果双胞胎的这类故事不是偶然的话,研究人员就必须寻找一种解释。一种通行的解释是双胞胎之间的心灵感应。
  研究人员决定在英国的赫德福德郡大学精神病学家的帮助下,对玛格丽特和珍妮的心灵感应能力进行测试。
  玛格丽特选择一张明信片,然后心里想着把它寄给珍妮。她们两人分别在两个隔音的房间,中间用单向镜子隔着。
  然后研究人员交给珍妮4种明信片,让她说玛格丽特正在看着哪一种。
  令人惊奇的是,她选对了。
  她们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做这个试验。最终总的结果如何呢?
  (怀斯曼医生):这里的结果的确有意思。我们猜想,她们选择每一种明信片的随机概率是25%。然而,我们发现她们猜中的比例数是50%,大大高于随机概率。

  所以在玛格丽特和珍妮之间确实有什么东西相通。但是那一定是心灵感应吗?研究人员决定进行第二次试验。这一次,不让珍妮自己选择要发出的明信片,而是由怀斯曼医生代她选择。
  如果玛格丽特与珍妮之间确实存在着心灵感应,最后的结果应当与第一次试验的结果一样。结果到底如何呢?
  (怀斯曼医生):我们预计,猜对的随机概率应当是25%。实际上,这个下午所进行的测试,她们猜对的概率正是25%。
  所以,从测试结果看,她们之间并没有心灵感应。实际上,对其他各对双胞胎所进行的测试也是如此。看来对所谓双胞胎心灵感应现象应当另有解释。
  (怀斯曼医生):对双胞胎所讲的心灵感应体验,很可能可以用正常的方法进行解释。
  他们往往在相同的时间做出相同的决定,这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爱好,相同的憎恶,相同的思维方式。这就很可能促使他们认为自己有心灵体验,虽然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这种能力。

  怀斯曼医生认为,珍妮和玛格丽特只是因为有非常类似的爱好才在第一次测试中表现超常。然而,两个中年人,过去从不在一起,一生中只相逢8次,怎么就会有这样相同的好恶呢?显然,她们共同的基因使她们有共同的情趣。
  有些双胞胎的故事的确令人迷惑不解。
  吉姆·刘易斯和吉姆·斯普林格尔的姓氏不同,模样也不太一样。但是他们是同卵双胞胎。吉姆兄弟小时分开,39岁时才又相聚。
  吉姆兄弟相聚后很快发现他们生活中充满着巧合。
  像珍妮和玛格丽特一样,他们也有某些相同的职业和业余爱好,有出于他们个人的原因做出的相同决定,两人都在对方的生活中看到了自己的镜像。
  如果我们任选两个人对他们仔细研究,我们总能找出某些巧合的东西。但是两个吉姆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由不同的父母养大,相同点竟如此之多,不能不让人想到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他们,这种力量潜藏得更深,比家庭环境更重要。

  (汤姆·布沙尔):从某种意义上说双胞胎打开了我们的眼界,要求我们考虑问题时更有想象力: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所以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秘密,使我们激动不已。
  心理学家汤姆·布沙尔会见了许多被拆散的双胞胎,比世界上任何人会见的都多。孪生兄弟吉姆二人是他当面调查的第一对。他们揭开了20年研究的帷幕,改变了我们对人的看法。
  双胞胎的智商和性格惊人地相似。就好像对同一个人测试了两遍一样。
  (汤姆·布沙尔):我们开始对他们进行测试的第一天上午,一对孪生兄弟中的一位把手放在桌子上,我发现他在用嘴咬指甲。当时我想,有意思,如果他的孪生兄弟也咬指甲,那才有意思呢!当我正在这样想时,他的孪生兄弟把手放在桌子上,也开始咬指甲,他们两人都咬指甲。我说,我们的心理测试或心理特征调查上没这一项,但这确实是一种有意思的现象。

  吉姆孪生兄弟只是布沙尔研究的成百对被拆散的双胞胎中的第一对。像他们这样相似的双胞胎很少,实际上有一些差别很大。
  (汤姆·布沙尔):有些双胞胎并不是一模一样,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很大,所以各有自己不同的性格。但是当你同他们在一起,对他们进行研究时,你可以看到他们在潜在气质方面的某些类似。一对双胞胎像是同一主旋律的两首不同的乐曲。
  行为学家发现,可以用心理测试法可靠地测量双胞胎的最主要的特征,如智力、性格和职业爱好等,基因的影响占到40-50%。一般是这个水平。基因的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影响的程度通常是这个水平。
  总的看来,不同家庭中长大的双胞胎与一起长大的双胞胎相比,在心理和体质方面相似。

  布沙尔根据20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形成个性和社会态度方面基因与生活环境一样重要。对双胞胎是这样,对其他人也是这样。
  (资料来源:中央电视台《环球》2001年8月8日,第十八集)
  2、后天环境因素
  ①家庭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间不仅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的合理性表现在父母在待人接物、情感交流等方面对子女的人格形成所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质。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影响。

  人格中的信任感、语言能力、交往能力、情绪的稳定性和攻击性、爱的表达能力及自我认同感等,都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家庭环境影响主要是指父母的个性、家庭教育方式与家庭心理气氛对子女人格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过分苛求、粗暴打骂或放纵溺爱的教养方式都会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比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是父母对孩子有高标准的要求,同时又能给孩子相对的自主性。这样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
  一般研究者把家庭的教养方式分成三类,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
  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
  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家庭的心理气氛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亦具有重大影响。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58%的品德不良少年来自缺损家庭,25%来自经济残破家庭,而且双亲不和比双亲不全影响更坏。父母长期的敌对争吵会使子女心理产生严重的焦虑、多疑或神经质,甚至引发人格障碍。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往往比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性格更孤僻,缺乏对社会的信任感,这和这些孩子从小就缺少母爱有关。由此可见,家庭心理气氛对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②童年的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
  为什么人格心理学家们会如此看重早期经验对人格的影响呢?
  斯毕兹(Spitz,1945,1946)对孤儿院里的儿童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早期被剥夺母亲照顾的孩子,长大以后在各方面的发展均受到影响。许多孩子患了'失怙性忧郁症',其症状表现为哭泣、僵直、退缩、表情木然。彼得森等人(Peterson,1979和Yates,1981)的研究也指出,在儿童早期,父母的忽视和虐待对子女的心理有明显不良的影响。伯恩斯坦(Bumstein,1981)提出,弃子会使儿童产生心理疾病,孩子会形成攻击、反叛的人格。鲍尔毕(Bowlby,1951)受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委托,对在非正常家庭成长的儿童和流浪儿做了大量的调查,在提交的(母性照看与心理健康)的报告中,他得出的结论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婴儿和年幼儿童与母亲建立的一种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西方一些国家的调查发现,'母爱丧失'的儿童(包括受父母虐待的儿童),在婴儿早期会出现神经性呕吐、厌食、慢性腹泻、阵发性绞痛、不明原因的消瘦和反复感染,这些儿童还表现出胆小、呆板、迟钝、不与人交往、敌对、攻击、破坏等人格特点,这些人格特点会影响他们一生的顺利发展,出现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

  总之,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③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所谓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人从诞生之日起,就无时无刻不在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关系中不断地成长、成熟。从这个意义而言,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个体,更多地体现为一个社会成员。生物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随时随地地对社会要求作出各自独特的反应,调节个体生物需要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主动或被动地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形成独特而稳定的人格。所以,社会文化环境的方方面面都对人格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孟母三迁'就是这一个很好的例子。
  ④学校影响
  学校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主要是指教师和同伴的影响。因为人格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情绪反应方式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待人处事的方式、学习态度或对自己的看法等。
  同伴的影响在中学生和大学生中更为显著。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更倾向于赢得同龄人的赞许和认可,从众现象在群体里普遍存在。但由于人格尚未完全成熟定型,故良好的集体环境对他们很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⑤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一个著名的研究实例是,巴理(Berry,1966)关于阿拉斯加州的爱斯基摩人(Eskimos)和非洲的特姆尼人(Temne)的比较研究。这个研究说明了生态环境对人格的影响。爱斯基摩人以渔猎为生,夏天在船上打鱼,冬天在冰上打猎。主食为肉,没有蔬菜。过着流浪生活,以帐篷遮风避雨。这个民族是以家庭为单元,男女平等,社会结构比较松散,除了家庭约束外,很少有持久、集中的政治与宗教权威。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原则能够适应成人的独立生存能力。男孩由父亲在外面教打猎,女孩由母亲在家里教家务。儿女教育比较宽松、自由,不打骂孩子,鼓励孩子自立,使孩子逐渐形成了坚定、,独立、冒险的人格特征。而特姆尼人生活在灌木丛生的地带,以农业为主,种田为生。居住环境固定,形成300~500人的村落。社会结构紧固,有比较分化的社会阶层,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部落规则。在哺乳期内,父母对孩子很疼爱,断奶后孩子就要接受严格的管教。这种生活环境使孩子形成了依赖、服从、保守的人格特点。

  中国的北方人与南方人的差别,北欧人的极地生活特点对其人格的影响,日本人对樱花的热爱,等等,都无不证明自然环境对人影响。
  另外,气温也会提高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的反应,发生反社会行为。世界上炎热的地方,也是攻击行为较多的地方(Griffitt,1970,1971)。
  总之,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三 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气质和性格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1.气质
  气质(temperament)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孩子刚一落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有的孩子爱哭好动,有的孩子平稳安静。

  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一个人的活泼与稳重不能决定他为人处世的方向,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既可以成为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也可以成为道德败坏、有害于社会的人。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平庸无为的人。
  关于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种影响较大的理论:
  ①体液说
  早在2000多年前,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Hippcrates)就提出了著名的体液说。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不同的体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黏液。血液出于心脏,黄胆汁出于肝脏,黑胆汁出于胃部,黏液出于脑部。根据这四种体液的混合比例在人体内谁占优势,决定人有相应的四种类型。后来,古罗马的医生盖伦(Galen)发展了体液说,正式提出了人有四种气质: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黏液质。 今天的心理学家赋予这四种气质更新的内涵。

  多血质的人像春天,敏捷好动,开朗活泼,善于交际。对一切吸引他注意的事物都会做出兴致勃勃的反应。在群体中比较受欢迎,言语富有感染力,表情生动,反应灵敏。但情绪不够稳定,喜怒易变,常有不守信用的行为表现。注意力容易转移,对事物的热情维持时间不长。
  胆汁质的人像夏天,热情奔放,情绪兴奋,乐观向上。为人直率坦诚,工作主动,行为果断,爱指挥人。但自制力比较差,容易感情用事,脾气暴躁,行为具有攻击性。对工作、生活中碰到的眼前困难能坚决克服,但如果短期内不能解决困难,则会情绪低落,心灰意冷。
  抑郁质的人似秋天,沉稳冷静,感情细腻,体验深刻,富于想像。工作认真,不轻易许诺。在群体中会周到地领会别人的想法和感觉。但不善与人交往,在处理事情时优柔寡断,多愁善感,主动性较差。

  黏液质的人如冬天,富于理性,情感不易发生且不外露,自制力强。行动缓慢沉着,善于完成需要意志力和长时间注意的工作。但有时情感过于冷淡,行动拘谨,不善随机应变,缺乏创新精神。
  不同气质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反应是完全不同的。
  ②血型说
  日本的学者古川竹根据人的血型把气质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
  A 型的人消极、保守、顺从、多疑,富感情。
  B型的人外向积极,善交际,不怕羞,好管闲事。
  O型的人积极进取,胆大好胜,自信,爱指挥别人。
  不过,许多心理学家的调查研究表明,气质与血型无必然或密切关系。所以,关于血型和气质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总之,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积极面也有其消极面,气质是性格的生理基础。

  2.性格
  性格(character)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取决于他性格上的伟大。良好的性格是健全人格的核心内容,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条件。
  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罗和富尔顿(Rowe&Fulton,1979)的研究发现,脑损伤或脑病变对人的性格有影响。一个额叶受损伤的人,性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病人变得动静无常,有时爱说粗俗的下流话,对伙伴缺少尊敬,不能容忍约束或劝告,时而极端顽固,时而反复无常,时而犹豫不决……这一研究说明,大脑皮层的额叶与人的性格有关。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形成都经历了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哪一个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社会上曾有人把性格与人的出生年月、指纹、面相等相联系,这实际上是由于对人的心理现象不了解而产生的迷信。比如,算命的人说四月出生的人善于团结他人,处事周到,通情达理。可希特勒四月出生却毫无人性,滥杀无辜,给整个世界造成巨大的灾难。

  从性格的形成和改变过程来看,性格离不开人的社会活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性格形成都会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如你经常帮助别人,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热心助人的性格特征。当然,如果一个的行为总是得不到强化,比如一个学生的努力每次都换来不及格的分数,那么最终可能导致这种行为的,减弱和消失,换言之,他对'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观念的怀疑和相应的努力行为的退化,从而影响该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自信心。所以,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日铸就的,性格一旦形成必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性格是不可改变的。'文革'中,由于受到迫害打击,很多人原本开朗、直率的性格变得谨小慎微、缄默内向。所以性格本身带有深深的社会烙印,反之,大多数人的社会生活经验都含有性格的意义。

  关于性格的类型及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①内一外向性格
  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C.G.Jung,1875-1961)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一外向性格类型学说。荣格认为,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性格(extroversion);而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性格(introversion)。在荣格看来,任何人都具有外向和内向这两种特征,但其中一种可能占优势,因而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外向性格的特点是,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轻率。内向性格的特点是,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有时适应困难。

  ②A-B型性格
  福利曼和罗斯曼(Friedman&Rosenman,1974)描述了A-B性格类型。
  A型性格(A-typepersonality)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他们的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美国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次纵向调查表明,在257位患有冠心病的男性病人中,A型人格的人数是B型人格人数的两倍多。
  A型人格或称A型行为模式的提出是心理学对于身心疾病研究的一大贡献,长期以来医学界认为诱发心脏病的原因是高血压、血清胆固醇、吸烟等,但这些因素解释或预测不到心脏病的半数。后来心理学提出易患心脏病的人有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称为A型行为模式。A型以外的行为模式称为A型行为模式。现在在临床上用是否为A型行为模式预测心脏病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A型行为其特征如下:
  其一,雄心勃勃,争强好胜,对自己寄予极大的期望;其二,苛求自己,不惜任何代价实现目标;其三,以事业上的成功与否,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其四,把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试图在极少的时间里,做极多的工作;其五,终日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不知道放松自己,极不情愿把时间花在日常锁事上。
  A型性格的人,由于对自己期望过高,以致在心理和生理上,负担都十分沉重。他们被自己顽强的意志力所驱使,抱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坚定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宝贵的生命,拼命直奔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既定目标。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紧张的节奏之中,其思想、信念、情感和行为的独特模式,源源不断地产生内部的紧张和压力。

  A型人由于一系列的紧张积累,极易导致心血管病,甚至可随时发生心肌梗塞而猝死。有统计表明,85%的心血管疾病,与A型行为有关。同样,有关研究也表明,A型性格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心脏病患者中,A型性格达98%。尸体解剖检验证明,A型性格的人,心脏冠状动脉硬化的,要比B型性格的人高5倍。有关专家认为,其原因是:A型性格能激起特殊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使自血液中的血脂蛋白成分改变,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平均浓度增加,而导致冠状动脉硬化。
  心理学研究认为,'经常想到有许多事情要做,却没有时间去做',这种左右为难的复杂心态,会使我们紧张、忧虑得心力交瘁,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便会随之发生。

  怎样才能解除A型人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过度紧张和压力呢?
  其一,制定一个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目标;其二,在时间安排上要预留回旋的余地;其三,严格划清工作与休息的界线;其四,培养业余爱好,增加生活情趣;其五,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提高机体承受能力。
  解除精神压力的秘诀,存在于我们自己的思维之中,因为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够决定我们对压力的成功与否。当我们面临困境时,要有'山高自有行人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洒脱气慨,冷静地应付各种变化,以减缓精神紧张和心理波动。一个富有弹性思维的人,比较容易对付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因为困难和挫折的程度,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体验;困难和挫折的转机,取决于当事人对困难和挫折所持的态度。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运用弹性思维,化逆境为顺境、变挫折为动力、化不和为友情,为自己创造一个积极、有序、宽松和谐的生存环境。

  B型性格(B-typepersonality)的主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型好,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对冠心病患者的调查表明,B型人格只占患者的三分之一。
  ③按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性格、多血汁性格、黏液质性格、抑郁质性格。
  ④按阴阳五行分为:太阳性格,少阳性格、阴阳平和性格、少阴性格、太阴性格。
  太阳之人,勇敢刚毅、坚持己见、激昂进取、傲慢暴躁;
  少阳之人,外露、乐观、机智、随和;
  阴阳平和之人,态度从容、平静自如、尊严谦谨、适应性强、稳定而不乱。
  太阴之人,悲观失望、内省孤独、不合时尚、保守谨慎;
  少阴之人,冷淡沉静、节制稳健、戒备细心、深藏不露、善辨是非、嫉妒心强、自制力强、耐受性高;

  性格的好坏甚至可以左右一个人的命运,它不仅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还会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具有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又可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四 良好性格的特征
  1、善良;
  2、自信自尊;
  3、挫折忍受力;
  4、乐观;
  5、自我控制;
  6、独立;
  7、宽容;
  8、有责任感。
  五 几种常见的人格障碍
  1、自恋型人格
  2、依赖型人格
  3、偏执型人格
  【名著导读】
  《论人的本性》(On the Nature of Man )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前460~前370)著。著作从唯物论出发,根椐物质结构概念,以为医学判断的出发点是身体本身。他认为人体各部分统一成一整体,又影响各部分,各部分也影响整体;而人的身心健康又和地理环境、气候、季节及人的生活方式有关。

  这部著作是著作全集卷三中论及有机体内部构造决定人的体质的论著之一,其中的体液学说后来演变成著名的气质学说,曾受到巴甫洛夫的肯定。作者以为人体的生命或本质决定于4不同的体液,这些体液来自不同器官。
  脑有黏液,有冷的性质,失去黏液的人就患癫痫病。肝脏有黄胆汁有热的性质。胃有黑胆汁,有渐温的性质。血液出于心脏,性质干燥。由于4种体液结合的比例不同,构成了各人不同的体质。体内的某种体液过多或过少,或者比例不适当,人都会感到痛苦。
  古罗马医生加伦继承发展了作者的思想,明确提出多血质的人热情、活泼;黏液质的人冷静、善于思考;黑胆汁多的人有毅力,但表现沉默、悲观;胆汁质的人情绪易激动、易发怒。
  巴甫洛夫从神经类型来说明人的气质时肯定了希波克利特在这方面的历史贡献。在与该著作有关的身心健康学说中,作者强调体内外诸因素和谐的思想,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转自http://www./index3/ShowArticle.asp?ArticleID=94

26楼 回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