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周刊

 玉韫珠藏 2015-06-21
百年沪谚,说出一个活泼、机趣的上海
  
更多0
·文化·2013-12-20

image

  “人比人,气煞人”“吹牛勿打草稿”“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这些日常用语上海人每天都在说,并不陌生,但多数人不知道,它们皆源自闵行陈行地区(今浦江镇),拥有数百年历史,是最正宗的“上海闲话”。今年6月份,以该地区谚语为主要内容的“沪谚”,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人们对“上海闲话”的前世今生,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独特空间里的独特文化

  在上海的版图上,陈行地区并不起眼,它对沪语、对海派文化的影响却不容小视,“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的。”《沪谚新编》的作者张乃清介绍。
  原来,最早的上海话由上海西南方言、浦东方言和上海老城厢方言构成,称“老派上海话”。陈行地处浦东,但长期隶属上海县,文脉相通,故兼具上述三类方言之长。谚语正是集中体现,用张乃清的话说,其荟萃了“最正宗的上海方言”。
  上海开埠后,市区经受着“欧风美雨”的冲击,中西文化猛烈碰撞,各种思潮涌入,来得快去得也快。但陈行因地处市郊,自清代以来行政区划从未改变过,遂保持着安定。“相对于变幻莫测的上海滩,城郊的封闭空间使社会语言环境依然,文化易于积淀,谚语能代代相传。”这也形成了沪谚的显著特点——乡土气息浓郁。
  “陈行一带地域辽阔,田园万顷,村宅散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其谚语均来自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有‘乡下人’的朴实与机趣。”张乃清说。这从反映农耕文明的大量沪谚中可见一斑,如“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天怕秋旱,人怕老来穷”等。沪谚传承人张石明则告诉生活周刊记者,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从事晒棉花等比较轻松的工作,大家便会聚到一起,以互飙谚语为乐。“沪谚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积累起来的。”
  但沪谚并非一成不变。实际上,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向江南转移,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谚语。上海开埠后,沪谚更对剧烈的社会变动有所描绘,如有一句曾在上海滩流行的谚语:“乡下姑娘想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勿像,刚刚学来七分像,上海又在换花样。”
  “既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又吸纳新词汇、新语句,沪谚融汇了新老思想,具备了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特点。”张乃清说。

  传承的喜与忧

  张乃清研究沪谚已二十多年。1986年,文化部在全国组织搞“民间文艺五套集成”,谚语被列入其中。时任《春申潮》报主编的张乃清,承担了闵行地区的谚语搜集工作。他组织300多人,花了一年,搜集到上千条谚语,汇编成书。
  然而1988年,张乃清偶然得到一本《沪谚》,惊讶地发现,竟收录了2000多条谚语。该书编者胡祖德,为清末民初陈行地区的著名乡绅,喜爱研读方志、史书,特别留意地方掌故和民俗时尚,曾遍访乡里,汇集俚语。1900年,胡祖德编印《松江俗语》,1914年扩编为《沪谚》,1936年又推出《沪谚外编》。
  “这两本书都很畅销,且影响深远,连日本学者也极为看重,视作研究清末民初上海社会风俗的重要资料。”张乃清说。可惜随时代变迁,到20世纪中后期《沪谚》已难得一见,胡祖德也几乎被彻底遗忘。
  但沪谚还活着。“今天的浦江镇(与陈行地区基本重合),老百姓仍然爱用谚语。”张石明说。他长期在基层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无论是编写广播稿、文艺节目,还是作报告,都擅长引用各种谚语,使之生动有趣。2007年,沪谚申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石明成为传承人之一。2010年底,张乃清出版《沪谚新编》,今年6月,沪谚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张乃清和张石明欣慰之余,也有所担忧。
  “近些年陈行地区大动迁,原有村庄解体,世代相邻的人群被分流,文化空间发生重大变化,势必影响沪谚的传承。”张乃清说。浦江镇文体中心现已设立“东乡文化阁”,作为沪谚推广地,免费开放。但张石明指出,沪谚要用上海本地话讲,可年轻人很少说得好,“目前只能抢救性挖掘,继承多少是多少。”

image  对话

  沪谚“话”出民间智慧

  生活周刊:沪谚以陈行地区流行的谚语为主,而您又说它是最正宗的老派上海话,如何理解?
  张乃清:的确,沪谚不等于上海市谚语,流行区域以原上海县及周边地区为主。但它既反映了旧时上海的乡村农耕生活,也有市井平民生活的风情,把老派上海人的价值观念、处世哲学等鲜活地表现出来。沪谚用老派上海方言,属吴语系统,有不少区域口音、专用词汇。它是原生态的,原汁原味、实情实话,乡土气味浓郁、生活气息逼真,所以我说沪谚是历史活化石、文化土特产,是最正宗的上海方言资源。我们说上海话,就要说最好的上海话,上海话里的精彩部分。
  生活周刊:这些谚语主要是由哪些人创作的?
  张乃清:多由“不知书”者口头创作。陈行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不少能唱善说者,平日与人聊天,俚谚俗语随口而出或即兴产生。他们热爱乡土,对不良现象爱发议论,“眼睛里着勿得粒屑”;也乐于阐述人生哲理,“笑笑话话散散心,勿笑勿话要成病”。这些谚语充满机趣,四处流传。本土书生、秀才也有创作,有文才但不酸腐,带有俗文学的鲜活气息。
  生活周刊:沪谚流传了数百年,其变迁过程反映了哪些时代特色?
  张乃清:明代中后期江南市镇崛起,工商业空前繁荣,传统价值观如“三纲五常”受到极大冲击,善于交际的精明人得到社会肯定,木讷、迂腐则遭到嘲笑。这些变化均反映在沪谚中。开埠后上海城区发展迅速,对城市生活的观察和体悟进入了谚语。清末民初,新思想风起云涌,陈行既未“全盘洋化”,也非固步自封,形成了独特的“市郊型文化”,沪谚也带上了这种烙印。今天沪谚仍在当地流传,有不少已融入“上海闲话”,我们天天说。我的《沪谚新编》收入约2000条谚语,有四五百条普通人很熟悉,这表明,沪谚是“活语言”。   

  张乃清,1949年生于上海,1984年起从事群众文化和公共图书馆工作。著有《上海闵行本土文化研究?春申潮》《沪谚新编》等。

  相关

  精彩沪谚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人到无求品自高。
  天堂有路无人到,牢门紧闭有人敲。/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金凭火炼方知色,人与财交便见心。
  豆腐心肠,越煎越硬;铁打心肠,见火就烊。/今天望明朝,明天望后朝,过了一世弄不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