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肿了、疼了、凉了、流脓了、变色了……很多患者把所有周围血管病都归结为“脉管炎” 你知道自己到底得的是啥病吗? 受访专家:沈焕,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东三省血管外科协会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近日,由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举办的“周围血管疾病周”落下帷幕。活动周开展期间举办的周围血管疾病科普讲座吸引了300多人到场。意大利著名血管和介入放射学家法布里奇奥·法内利教授也在活动周期间来到医院,进行手术演示和疑难重症病例讨论。而在活动周期间持续进行的义诊活动,更是吸引了1000多名患者来到现场咨询。 在义诊过程中,血管外科主任沈焕发现很多患者几乎将所有的周围血管疾病都归结为“脉管炎”,并依此进行治疗。沈焕指出,这样做十分危险,很容易延误病情,带来恶性后果。
误区一:把静脉炎当成脉管炎 王新鹏(化名)是一位42岁的患者,于义诊期间来到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咨询病情。他告诉医生,自己的一条腿从踝关节向上肿胀、发热、疼痛。前不久去家附近的小诊所按照脉管炎治疗了,可是治了之后症状加重,现在患病的一条腿居然有些变色了。义诊现场,沈焕主任告诉他:“你患的不是脉管炎,而是静脉炎。从前的治疗方向恰恰反了。” 沈焕告诉记者,脉管炎往往是从足尖开始发病,颜色改变、肌肉萎缩、感觉麻木疼痛、缺血严重、肢体发凉,严重时患者需要被截肢。脉管炎是动脉系统为主的疾病,多发于45岁以下的青壮年。体力劳动者,以及冻伤患者和外伤患者容易患上此病。治疗的时候,应该以舒筋活血、扩张血管为主,让原有的动脉通路得以保全,并通过药物建立侧枝循环。 而静脉炎则是以肢体胀痛、发热、色素沉着、红肿为主要症状,多从踝部开始发病。它的病因以血栓堵塞血管或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从而影响血液回流所致,因此在治疗思路上恰恰和脉管炎方向相反。王新鹏之所以越治病越重,和他把静脉炎当成脉管炎,盲目扩血管有直接关系,使得他治疗后肿得更加厉害了。
误区二:把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当成脉管炎 沈焕告诉记者,他在义诊中发现,很多患者对于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和脉管炎分辨不清。其实从年龄上看,脉管炎多发于45岁以下的青壮年,动脉硬化闭塞症多发于45岁以上的人。从性别上看,脉管炎绝大多数患者为男性,动脉硬化闭塞症则男女患者都有。从初期的发病血管来看,脉管炎多发于小血管,动脉硬化闭塞症则多发于大中动脉。从病因上来看,脉管炎和外伤、冻伤、寒冷、潮湿等因素有关,动脉硬化闭塞症则主要和高脂饮食、高血糖、高血压、血管内膜增生有关系。从治疗思路来看,脉管炎治疗以药物为主要方式,动脉硬化闭塞症则主要以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可见,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疾病。 沈焕说,如果把两种疾病混为一谈,导致治疗方式不科学,可能会带来很不好的后果。曾经有一位脉管炎患者,被当做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结果在刚刚被下支架几小时后,患肢就出现发凉、发麻、苍白、疼痛难忍的症状。其实,这是炎症得到刺激后短时间内堵住血管所致。还有一位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被当做脉管炎治疗,结果一再延误病情,最终不得不面临截肢的结果。所以,患者一定要把这两种疾病的区别弄清楚,少走弯路。
误区三:把静脉曲张当做脉管炎 义诊期间,72岁的孙大娘来到医院求治。当孙大娘把自己的患肢露出来的时候,连见多识广的外科主任沈焕也被吓了一跳。原来,孙大娘的整条腿已经发生了溃烂,并发感染,脓血直流。孙大娘本人发烧,整条腿仿佛烂肉一样,味道十分难闻。孙大娘问沈焕:“你看我这是脉管炎不?”听罢,沈焕哭笑不得。 沈焕告诉记者,其实孙大娘的腿一开始患上的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即静脉曲张。不过,由于不痛也不痒,孙大娘根本没重视,未加治疗,一拖就是十几年。直到两个月前,孙大娘小腿皮肤上开始出现了溃疡。她以为是脉管炎这类的病所致,于是来到家附近的一家小诊所,贴上了据说是用祖传秘方制作的膏药。结果这一贴不要紧,溃疡不断扩大。由于膏药对血管产生了不良刺激,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天热、继发感染,这才让孙大娘的腿成了这副模样。 沈焕说,由于孙大娘的病情比较严重,所以即便采用系统治疗,往往也需要经历半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让溃烂的伤口愈合。如果孙大娘再晚些来,说不定还要进行植皮甚至截肢。 沈焕提醒,还有一些静脉曲张患者误以为自己得了皮肤病。义诊期间,曾有一位患者被皮肤科医生推荐过来。原来,该患者一条腿黑,一条腿白,所以先到皮肤科看病。其实,患者并非患上了皮肤病,而是患上了静脉曲张导致皮肤色素异常沉着引起的颜色改变。沈焕说,由此可见,人们对周围血管疾病的了解必须有所加强。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 李霆 摄影 李双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