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宝宝阅读 关注我哟 生气是“正常”的情绪 水不会消失,正如一个人不可能不生气。水是自然的一部分,正如生气是人情绪的一分子。所以一个人(大人和小孩)会觉得快乐,也会有生气的时候,那都是正常的。实际上也是如此!我们的情绪,不管是哪一种,善用它们,其实都有利人的生存机会。比如说,“害怕”让人在面对危险时,提高警觉;“生气”让人在面对不利的情况时,有了警示,甚至设法改变情况。 我们面对幼儿哭闹和发脾气时,在认知的层面上,若能把它们看成是“正常孩子”的一部分:每个孩子都会有快乐和生气的时候,那我们在处理时,就比较不会直觉的只想要孩子去除或压抑“生气”的感受,比如说,“别再生气了。”“你再哭,我就要处罚你了。”压抑孩子的感受,正如鲧的治水。压抑孩子的生气,并不会让它销声,反倒是在累积它,直到爆发;压抑孩子的生气,也并不会让它匿迹,反倒是在让它变形,以另一种方式出现。 把生气看成是“正常孩子”的一部分,也使得成人在处理上,容易同理或了解孩子的感受。同理或了解孩子的感受,并不表示要你“赞同”孩子的哭闹或摔东西的行为。这里指的是,我们能设身处地的替孩子想:为什么他那么生气?因为能设身处地,才能较正确的分析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找到了原因,也才比较有可能“对症下药”,引导孩子找到“疏通”(合情、合理、也做得到)的方法。 以“疏通”来处理孩子的生气,不但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或觉得自己既然是坏孩子,那发脾气是“理所当然”的。更进一步积极的来说,“疏通”反而在帮助孩子指认(identify)自己的情绪,也有机会让孩子了解:自己为什么发脾气?有什么方法调节自己的生气? 疏通情绪:接纳、指认和调节 许多情绪是与生俱来的,象是满足、害怕、难过……等。但因为婴幼儿并不清楚自己的情绪状态,所以需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 幼儿要在三岁以后,才能指认自己的情绪,像这是难过、那是快乐、他很开心、我很生气。也需要很多的经验,才能理解“事件”与“情绪”间的连结关系,像妈妈离开了,我很伤心;他拿我的玩具,所以我很生气。 不管是指认自己的情绪,或能了解“事件”与“情绪”间的连结关系,这些能力都是随着时间和经验逐渐发展成熟。很多时候,当幼儿发脾气时,其实他并不清楚自己的情绪状态;也说不上来(或无法分析)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雪上加霜的是,很多时候,情绪是以双重相叠的方式出现,让孩子觉得失控、焦虑、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幼儿需要我们帮助,帮助他了解自己、厘清原因;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了解他的“反应”是正常的,我们了解他、接纳他。 被了解和接纳,是情绪能平复的第一层:“我的气愤是正常的,他(她)了解我的情感受伤了”。其实在大人的世界里,我们的情绪也常常不被接纳和理解,我们也常被迫要赶快压下自己的情绪。我们也常听见别人对我们说:“别再生气了。”“想开一点吧。”“有什么好难过的!”换句话说,当我们听到别人这样说时,得赶快压下目前的受伤感受,因为那是偏离正道的,要想开一点。但问题是,那样的压抑是无用的,那不是疏通,而是阻塞。 千万别误会,“赞同”和“了解、接纳”间不是等号关系!“了解、接纳”并不是指成人赞成或鼓励孩子发脾气,它指的是我们同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成人是多么的关心和理解他!因为在了解和接纳里,孩子才能安心的了解自己怎么了;才听得进去大人的疏导和引导;才了解下次有类似事情发生时,可以采取什么做法;才了解这次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合适(比如躺在地上哭闹、摔东西)或合适的地方。 避免被情绪带着走 在处理幼儿的生气事件时,大人最该避免的是,也被卷入幼儿的情绪里。一旦成人也开始生气,只会让幼儿更困惑、害怕、生气,更觉得这个大人不可靠。 开学第一天,早上八点四十五分。我摇铃,请所有小朋友到教室正中央已画好的椭圆形在线坐下。一直在教室里绕圈圈的四岁新生史帝夫,拒绝合作。我的助教耐心的一直劝他,却引发他愤怒的踢桌椅大喊:“我恨这里,我讨厌新教室,我恨你。” 于是我示意助教接手团体的唱歌活动。我把史帝夫带到门口的角落,对他说了几句话后,他就跟着我,走到在线,坐了下来。助教惊讶的看着我。在线活动一结束,马上问说:“你到底对他说了什么?为什么他能从那样的盛怒,变成合作的跟你坐在在线?”以下是我和史帝夫的对话: “我知道你恨新教室,你恨新老师,你想回到雪丽老师的班上。”(帮助孩子指认情绪,记得使用孩子的话) 史帝夫一直点头。 “你好生气!你好生气你不能去雪丽老师的班上。你也好害怕待在这里,对不对?”(帮助孩子厘清事件和情绪间的关联性) “每个人都会生气,生气没有关系。”(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 史帝夫说:“我不想来这里,我真的很生气。” “我知道,你好生气!你需要我抱一下吗?”(提供安抚的建议) 轻轻的抱史帝夫几下后,我说:“我知道,你好生气,生气没有关系。”(再次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 “但你用力踢桌椅、对玛莉老师大声吼叫,这样你会受伤、会把东西弄坏,也会让想帮你的人难过,是不合适的。等一下我带你去把桌椅扶好摆正,也去跟玛莉老师说抱歉。”(帮助孩子了解自己这次所选择的行为,是不合适的,要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现在必须回到在线,带大家唱歌。你要跟我去,坐在我旁边吗?还是你想坐在旁边的小椅子上,看我们唱歌?”(提供目前孩子能做的选择,帮助他往前走) 史帝夫年纪小,发这么大的脾气时,对自己的反应不但很困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在他身旁的成人,若能像镜子一样,先如实的指认他的情绪,他会立即觉得他被了解、接纳。觉得自己被了解、接纳,气愤的强度就会立即降低,也会觉得大人真的了解、关爱他。有了信任的基础,他就听得进大人的调节建议,也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那天,四岁的库克到我面前来,一手抱着他的小毛毯,一手放在嘴里吸,他说:“你可以帮我把摇椅拿进来吗?我需要坐一下。”就这样,他在我身旁摇呀摇的,摇了二十分钟,然后决定去画画。库克一感到很悲伤、很气愤,就会用这个方法来调节自己当下的情绪,直到他再拥有往前走的力量。他能这么做,是库克、助教和我六个月来努力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