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五行与情绪的关系
|
|
五行相克的循環 资料来源:神农氏网
|
中医认为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是每个人都有的对外情志反应。因此,情绪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一部分,一般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绪刺激,超出了人体的正常生理范围,才会造成功能紊乱。根据中医理论,精神刺激过度如狂喜、暴怒、骤惊、愤怒等,直接影响内脏的气机,导致气滞不行。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悲则气消,忧则气聚,思则气结,继而产生疾病。七情致病因每个人的性格、体质、意志、修养等而有别。一般来说,喜悦较少致病,而惊恐致病最快,愤怒致病较重,忧思致病缓慢。各种情绪分别对脏腑产生不同的影响。
|
|
怒伤肝
:怒则气上伤肝,引起肝阳上亢,而表现肢体拘急、握持失常、高声呼叫等症状。亦引致肝失疏泄,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
|
|
喜伤心
: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有益于恢复疲劳。但欢喜太过,致喜笑不止或疯癫之症,则是心气受损的表现。心气动则精神散缓,还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痴呆等。
|
|
|
思伤脾
:思则气结,使人神情怠倦,胸膈满闷,无胃口等脾气郁滞,运化失常的毛病。即等于大脑由于思虑过度,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
|
|
忧悲伤肺
:人在强烈悲哀时,会耗散肺气,而致喘咳、短气、意志消沉等,还可有干咳,咳血,声哑,消化功能混乱之症。
|
|
|
惊恐伤肾
:过度或突然的惊恐会使人肾气不固,气陷于下,提心吊胆,神气散涣,二便失禁,意志不定等病理变化。继而出现耳呜、耳聋、头眩、阳痿等,甚至死亡。
|
为保持情绪变化与整体机能活动的协调统一,上述情况必须及时得到发泄,或积极地转移情绪,以防止疾病发生。换言之,当怒则怒,当喜则喜,当悲则悲,不可压抑感情,以达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中医以五行学说为根据,提出了「以情胜情」的调摄方法。
五行
|
五脏
|
正常情绪
|
过度表现
|
处理原则
|
方法
|
木
|
肝
|
怒
|
烦躁易怒,握持失常,高声呼叫,亢奋
|
悲胜怒,用悲哀苦楚之言行来进行感化,使气消。
|
以苦楚之言诱使悲伤的情绪,当开始悲伤时,就痛哭一场,以发泄郁怒之气,抑制过怒的情绪。
|
火
|
心
|
喜
|
喜笑不止,疯癫
|
恐胜喜,以惊恐的手段使之产生恐惧,以制约亢奋、哭笑无常。
|
用患者惧怕之事物恐吓之,以制约过度兴奋。
|
土
|
脾
|
思
|
神情怠倦,郁闷不舒,神呆痴癫
|
怒胜思,以侮辱欺罔的言行激惹发怒,以疏达气机。
|
以污蔑、蛮横或欺骗的语言触怒人,使之大动肝火。
|
金
|
肺
|
忧悲
|
意志消沉,无故哭泣
|
喜胜悲,以喜乐的言行事物来进行开导。
|
用妙趣横生的说话,滑稽可笑的表情动作,引人发笑。
|
水
|
肾
|
惊恐
|
提心吊胆,精神散涣
|
思胜恐,引导正面思考,以解脱恐惧心理。
|
可通过耐心交谈,启发对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而产生理智的自控和克制。或用事实或假物设喻,使疑虑得释。其实这就是认知疗法,通过树立正确的认知来治疗心理疾患。
|
上述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是通过情志之间,以及情志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正常」情志活动来调节「不正常」情志活动,以调解情志或躯体疾病。实际上情志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一种情志可对几种情志起制约作用,而一种情志又可被几种情志来制约。古代医家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手段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