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陪伴,但不打扰作者:小野 我自己的人生,总是在失控中寻找出路。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剥夺孩子探索的机会呢? 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没有教他们什么,我只是陪伴着,让他们在过程中体验人生,学习如何做选择。 那天,我一个人静静的爬山。就一个人。静静的。背包里只有开门用的钥匙和一壶水。我从工作室下楼转个弯便让自己被山林的一片绿意淹没。 我练习了大半辈子,都没有学会独处的自在和幸福,我正在练习一个人的生活。从小我就害怕寂寞,成长的路上都有人陪伴我,并且照顾我的生活,替我打点一切生活和工作中的琐事。这些日子,我终于有了一点点进步。我渐渐喜欢一个人去爬山,一个人去游泳,一个人提早去车站找个地方静静喝杯咖啡,写些东西,拍拍照片,之后才搭车去工作或旅行。我也开始害怕接到电话,因为大部份的电话内容,都是生活中可以不知道的讯息,我常常将手机转为静音,怕被忽然打扰。 那天,我一个人坐在郊山顶上的木制凉亭内休息,树林间尽是悦耳的虫鸣鸟叫,和友善的山风。从山径走来四个正在追逐嘻戏的小孩子,他们发现了我。他们正想来我坐着的凉亭玩游戏,于是他们打量着我,并且下了判断:「这个人看起来,应该是不会打扰我们的。」说话的那个女孩约莫六、七岁,并不是四个孩子中最年长的,但是却象是有领袖魅力的领头羊。显然我在他们眼中被归类为善类,于是我就故意转身背对着他们,看着眼前整片由各种不同绿色所组成的山林。 可是孩子说的那句话却象是山风一般,一阵阵吹向了我,从身体吹到了心里,吹进了灵魂的最深处。是的,正是这个字眼,打扰。我曾经在家工作了十年,我也曾经以为自己陪伴了两个孩子十年,是一件多么伟大的奉献和牺牲。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了一份可以把环游世界当成工作的邀请时,有点犹豫的去和已经读髙中的儿子商量时,他几乎要哭了,他说:「我求求你赶快答应吧。没有一个正在叛逆期的青少年,希望时时刻刻都看到自己的父母亲的。」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我自以为的「陪伴」,有一部份其实已经深深的「打扰」了我正在成长需要学习独立的孩子们。之后,我答应去电视台上班,在别人正进入退休的年龄,我却越来越忙碌。回想起来,儿子从国中时代不止一次提醒我,要多为自己活,要多爱自己。他推我一把,希望我重返杀戮战场,其实并不是讨厌看到我,而是他知道我很适合在战场上拼搏,守在家中陪伴孩子的我,其实是很落寞的。后来儿子去了纽约读书,我又为了一份责任更重大的电视台工作烦恼,一度又想打退堂鼓,于是我写信请教更成熟的儿子。他的回答更直接:「我相信你只要凭着直觉去做事,都会比别人做得好,因为你没有私心。加油,老爸。」儿子的话深深鼓舞着缺乏自信的我,于是我接下了这份工作。 我曾经用尽所有可能的比喻,来描述深怕失去孩子的爸爸对我们家五个孩子近乎控制的敎养方式,我自认为一辈子都在反抗他,更希望在敎养孩子的态度上和他相反。但是,后来我想通了一件事,爸爸其实是黏孩子,他害怕失去,害怕寂寞。在这方面,我根本是复制了他的心情,我也是一个很黏孩子的父亲。所有表面上的不在乎,其实都是僞装的。我比爸爸更过份的是,透过书写,透过各种方式的连手合作,我竟然不知不觉打造出一种「合体金刚」的亲子关系。爸爸和我比起来,只是小巫见大巫了。所以,我现在才要学习独处的自在,生活的自主,这样,才能真正学会爱,而不止是依赖。 如果亲子关系可以重新来过,我希望自己能做到「陪伴,但不打扰」,这样我可能更知道如何爱孩子,过去曾经犯下的错误,就请已经为人父母的孩子们原谅了。 到底是谁陪伴谁 在家工作的那十年,两个孩子分别从小学读到髙中和大学。 或许日夜相处耳濡目染,两个孩子也以为创作是门又自由又可以养活自己的生意,也分别在十六、七岁各自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甚至后来也分别和我合写了不少书。我曾经为这样紧密互动又有「成果」的亲子关系沾沾自喜,就像老爸临终前要求我们在他盖棺论定时,写上这四个字:「敎子有方」。是的,敎子有方。不然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我怎么可以在十年间写了六十六本和敎养、敎育相关的小说、散文和童话呢? 当两个孩子长大了,飞远了,又飞回家了,然后成家了,当父母亲了。在我和他们闲聊,或是通信后,我对于自己这个用埋首十年创作,用六十六本畅销书所打造的「亲子神话」,渐渐有了更新的觉悟、发现和反省。许多当年自以为是的事情,真相或许正好和自己的认知完全相反。有一天我和儿子聊起他读国中时的往事,我问他记不记得我每逢周六和周日下午陪他去学校打篮球的事情?儿子说他完全不记得,他一脸怀疑的望着我:「你记错了吧?」 天哪?这么「难得」的亲子互动,这么「伟大」的爸爸,这么「动人」的爱心,应该一辈子都铭记在心啊?我整个人忽然亢奋起来:「你再回忆看看,我们父子打篮球打到髙中联考前一天,你的导师迎面走过来,我和你怕被他骂,还抱着篮球躲到厕所里面。哈哈……」 儿子的脸孔渐渐红了起来。他微微动怒的说:「啊,那是我最想忘记的一段成长往事,又被你勾起来了。是我自己要去打球,看你每天闷在家里写作心生怜悯之心,才约你一起打球。我是一片孝心啊!是我看你很寂寞,所以陪伴你!有哪个十四、五岁的青少年会和老爸打球?太逊了吧?而且当时打球只有一个目标,想要长髙一点。打了两年,成效有限,加上还得带一个不爱运动的老爸一起?哎,快忘记吧!痛苦的回忆。」儿子说的没错,他读小学六年级时的某一个大雨天,我拿着两把雨伞冲到校门口,他正和另一个同学淋着雨谈笑风声。看到我站在门口,故意大声说:「咦?你要去买东西吗?」然后转身快步离开。我懂了,也赶紧假装是巧遇。那时候他就不喜欢有好像很「体贴」的爸爸,何况上了国中?所以,的确是他的一片孝心,愿意陪伴我一起运动。 我陪伴妈妈度过人生最后的一段旅程时,曾经问她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生孩子?」她瞇着眼睛笑了起来:「一个人很寂寞呀,想多生几个孩子来陪伴自己啊。你看,现在,你在我旁边,多好啊?所以我真的真的很感谢你们。」 儿子,谢谢你啊,真是为难你了,当年有你陪我打球,真好。 不要轻易的夺走孩子的成就感 我是一个尽量不插手、过问孩子求职和工作的爸爸,在这失业率攀髙、求职不易,有些父母亲想尽办法用尽关系都要替自己儿女安排工作的激烈竞争环境下,似乎是个异数。 我承认,我很疼爱孩子,只要他们想要做什么,我只要办得到,从来不犹豫的给他们足够的支持,包括出国读书。我不是富爸爸,也没有企业要他们接班,所以我并不想「训练」他们去打工赚钱,我希望他们专心读书,快快毕业,进入社会。在我的观念中,没有「训练」这样的字眼,因为这个残酷的世界自然会「训练」他们,或「痛挫」他们。我不想急着打击他们的信心。 但是当他们出了社会开始工作时,就是我放手的时刻。我并不担心他们遇到待业、挫败、失落,甚至绝望的状态,因为那正是他们人生战斗拼搏的开始,我不想轻易剥夺了他们如此「可贵」的挫败经验。当然,我更不想夺走他们因为靠自己的奋斗,而得来的一些「成就感」。因为那是他们靠自己得到的,他们的心才会有踏实感。我怎么能夺走他们这种快乐?所以我不曾为两个孩子的求职打过一通电话,我让他们到处去碰壁,甚至被讽刺说你爸爸不是可以帮助你?当他们终于找到工作之后,那就是他们证实自己实力和诚意的时候了,如果表现得好,就会有下一个更好的工作在等着他们。这才是他们真实的快乐和成就。 从小许多事情我都很想靠自己来完成,但是爸爸总想插手帮忙,他猜他是想让孩子知道,他是有办法的人。从小参加校外的作文比赛,他硬要插手替我修改,拿到了全国第一名,我觉得很丢脸。读大学时投稿到报纸副刊,顺利被采用了两、三篇后,爸爸的手又伸了过来,他说他知道副刊的一位编辑,他硬是要带着我去谢谢他。爸爸带着我去见对方,我很生气,因为明明我是靠自己,他又剥夺掉我原有的光荣感。在公费时代的师大毕业后,我明明已经被分发到新北市的五股国中,爸爸又要去拜托一个校长写介绍信,想让我改分发到离家更近一点的三重。结果我站在那个独眼校长前,被他冷嘲热讽了一顿。他拉开抽屉,厚厚的一曡介绍信。原来每个爸爸都是一样的。我回去和爸爸吵了一架。还好,我很快就摆脱了爸爸的善意干涉,大学毕业后连续出版了七本书,我恭请爸爸在我的每本书上题字,让他分享我的快乐。 儿子读小学时参加一个校外的征文比赛,我犯了爸爸同样的毛病,暗示了他要如何写。结果儿子真的得了奬,主办单位转由校长当场颁发奬状、奬金,儿子假装没有听到。同校的女儿回家告状,我又骂了儿子一顿。儿子哭着说,因为我有帮助他,他不好意思上台。其实该挨骂的是我自己,那不是爱,而是虚荣。后来我就学会了自我节制。 儿子用学校的毕业作品得了两座电影金穗奬,他在得奬现场兴奋得直喘气,打了一通电话给我说:「爸爸,我可以把我的奬座放在你摆金马奬的那个柜子里吗?」 老实说,那一刻我还真的有点想哭。他在美国花了好长的学习和奋斗,就是在等待有点屌的说这句话。 摘自《关于人生,我最想告诉你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