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罗茨基·文学之夜 | 文明的孩子 | 我坚信, 一个阅读诗歌的人 要比不读诗歌的人 更难被战胜。 Joseph Brodsky 约瑟夫·布罗茨基 (1940~1996) 俄裔美籍诗人 在他 47 岁时, 获得了 1987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这项世界性文学大奖继加缪之后又一位年轻的获奖者。 布罗茨基是一位诗人,他从 15 岁开始写诗,成为了著名的“街头诗人”,并受到了阿赫玛托娃等俄国诗人的赞赏;他是一位评论家,他多次在散文中评价、推荐外语世界中最优秀的诗人;他是一位流放者,15 岁开始浪迹社会,1964 年“寄生虫罪”被起诉,流放北方,1972 年,移居美国。 6 月 28 日,在单向空间·花家地店,布罗茨基将与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相遇,或许这次我们应该听听布罗茨基的中国同行,如何评论一个评论家。 在一个夜晚遇见所有的诗人 由布罗茨基指路 在一个由诗歌点缀的夜晚 明亮而深远 布罗茨基的诗歌地图 诗歌是充满想象的,是通向任何一个可想象之物的捷径。 ——布罗茨基 他说,曼德尔施塔姆,永远立足当下——立足于瞬间,并使瞬间继续下去、逗留下去,超越其自然的极限。 他说,奥登,是唯一一个有资格把《牛津英语词典》当坐垫的人。 他说,弗斯罗特,大自然就是这位诗人可怖的自画像。 按照布罗茨基的指引 我们会在现场准备好 布罗茨基推荐的所有诗人的诗歌 随机发放在座位上 如果你愿意在这个夜晚 和一首诗歌不期而遇 如果你愿意在朗诵中 去体会诗歌这种最高的语言形式 如果你愿意在诗歌的陪伴中 做一个文明的孩子,做一个难以战胜之人 那么我们将在 6 月 28 日 布罗茨基·文学之夜 我们称之为“流亡”的状态 流亡之于作家而言, 究竟是一种益处, 还是一种耗损? 我们在现场设置了一个辩论环节 在场的嘉宾和观众可以一起 参与讨论 关于流亡的状态 你的一切观点,我们都愿意聆听 布罗茨基是一个流亡者,他是犹太人,远离自己的故土,出生在俄国,从一出生就带着一种飘零的状态,在年少的时候,他游走在街头,打着零散的杂工,他被判以“寄生虫罪”,流放北方,他无法在故土居住,移居美国。布罗茨基用自己的一生勾画了一个流亡者的路径。 布罗茨基曾对流亡作家群体做出了尖锐的批评,因为大部分的流亡作家都紧抓流亡身份不放,用放大镜来回忆自身的苦难,以示自身高于其他人: 时时刻刻处心积虑地力图恢复他的重要性、他的影响作用、他的权威。 在布罗茨基看来,“流亡”仅仅适用于离开的瞬间、被驱逐的刹那,但流亡作家群体却死死抓住受迫害感、优越感和怀旧感这三大古老的流亡心态,希冀重塑自身的地位,从而让自己变成米沃什所说的“长时间进行有意识的表演”。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布罗茨基自身的流亡者身份。因为流亡者的身份,他在英语世界的写作也得到了认可。而像米沃什、纳博科夫等一批流亡作家,他们也在文学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诗人与诗人跨时空的相遇 中国当代最杰出一批诗人 将来到文学之夜的现场 诗人眼中的诗人布罗茨基 将是什么样子? 在布罗茨基的文学评论中,大部分是外语世界的、已经逝去的诗人,而 6 月 28 日晚上的单向空间,将集结中国当代诗人,在一个时空错乱的夜晚中,我们将会读到怎样的诗歌,将会对文学产生怎样的认识? 以一本 | 单读 | 为媒 此次的文学之夜,将改变以往的收费模式,用《单读10·焦虑的年代》作为入场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