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之一。笔者多年来采用针灸、中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坐骨神经痛346例,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46例患者中,男187例,女159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23岁;30~50岁之间发病较多。病程最短20天,最长8年。从事体力劳动者215例,非体力劳动者131例。病例以患侧下肢沿坐骨神经通路的放射性疼痛为特征,行走时疼痛加剧,下肢功能障碍,大多数患者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沿坐骨神经通路有明显压痛点。 2 治疗方法 2.1 基本方药 独活20g,桑寄生30g,细辛5g,当归20g,川芎15g,白芍30g,杜仲15g,牛膝15g,党参20g,桂枝10g,茯苓20g,木瓜15g,天麻15g,地龙15g,炙甘草10g,没药10g。 加减:寒甚者加制川乌7.5g(先煎),炙草乌7.5g(先煎);湿盛者加薏苡仁25g,苍术15g;偏血瘀者加土鳖虫10g,丹参15g;痛甚,拘急屈伸不利者加伸筋草15g,制马钱子面0.6g(冲服);病久者加全蝎10g,穿山甲10g。 2.2 针刺 取双侧肾俞、大肠俞,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悬钟等穴。具体操作:进针后快速提插捻转,强刺激,务必使针感放射到足部,有飞经走气的电传感,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10天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46例患者中,痊愈296例(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正常工作);显效38例(疼痛显著减轻体征基本消失,但不影响工作、生活);好转9例(疼痛减轻,体征未除);3例无效(疼痛、体征均无改变)。其中疗程最短7天,最长45天,平均21天。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64岁,退休干部。2001年3月初诊。左侧臀及下肢抽掣疼痛3个月余。自述3个月前因睡卧寒凉,开始出现左下肢疼痛,并逐渐加重,近2个月来疼痛加剧,犹以行走及夜晚时痛甚,疼痛从臀起至大腿后,沿小腿外侧抵足踝,曾多方治疗无效。检查:不能自行站立,需两人搀扶时始能站立移步,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15°角,沿坐骨神经走向压痛明显,CT检查:除轻度骨质增生外,无腰间盘膨隆、突出。舌淡紫,苔薄白,脉沉弦细涩。诊为痛痹(坐骨神经痛)。药用:独活20g,桑寄生30g,防风15g,细辛5g,当归20g,川芎15g,白芍30g,杜仲15g,牛膝15g,党参20g,桂枝15g,茯苓20g,木瓜15g,天麻15g,地龙15g,制川乌7.5g(先煎),炙草乌7.5g(先煎),土鳖虫10g,丹参15g,没药10g,伸筋草15g,穿山甲10g(先煎),制马钱子面0.6g(冲服),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并配以针刺双侧肾俞、大肠俞,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等穴,每日1次,每次30min,5日后疼痛减轻,可在人搀扶下缓慢行走,半月后腿疼痛基本消失,至第3周,症状完全消失,随访4年未发。 5 体会 坐骨神经痛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本病患者多为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或感受寒湿及着凉史,而以感受寒邪者居多。寒为阴邪,寒邪凝滞收引,故而经脉气血痹闭阻,不通则痛。本方是由独活寄生汤加减化裁而来。有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温经脉、止痹痛之功效。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兼用针刺治疗,旨在疏通经络气血的阻滞,使营卫调和,则风寒湿邪无所依附而痹痛逐解。 作者单位: 133000 吉林延吉,延边中医医院 (编辑:秋 实) |
|
来自: wxhqyfpy > 《针灸.推拿.拔罐与穴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