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推荐给人类精神的守望者——教师 (馆主声明:文章来自网络,略有删节,作者如觉馆主有冒犯或侵权行为,请与馆主联系,馆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并致歉意。馆主旨在传播正能量,让更多的教师获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第一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教师要拥有精神空间 有一个事实在全世界大致相同:教师不是赚钱的营生。教师在恭贺新禧时不太习惯于说“恭喜发财”,因为教师要发财是不可能的,教师的收入一般都仅略高于民众的平均收入。这样的限制使教师更倾向于从社会地位上而非经济地位上来获得尊严。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来作为职业资源的,这使得这一行并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获取胜。教师为适应当前社会的迅捷变化,面临许多挑战,如知识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改善、新型教学手段的尝试、师生间代沟的拉大、日益以应付的杂事以及快节奏的工作方式等等,都在那么强烈地敲打着教师的身心。 对教育而言,永恒不变的东西是“人性”,也就是不同于无机世界的机器或其他生物体的东西。人区别于无机世界和其他生物体的要素显然在于人的精神世界,这精神世界里包含着理想、信念、美感、思索、情感、道德等等。构成精神世界的品质不仅使人与其他物种终于区分开来,而且使人与人之间也有了显著差异,人便有了精神上的贵族与乞丐之分。 因此,学校作为人类文明的聚集地便以精神世界充实而富有价值,教师的价值在学校中就是以传递人类精神的火把而体现出来的。但令人担忧的是,所谓现代化的统计方式——量化几乎使学校与教师的独有价值受到打击,尽管谁都知道精神的难以度量,但数字已统治了这个世界,学校也不例外。 愈是如此,教师坚守人类精神家园的责任愈是巨大。教师既要在科学与技术领域中成为学生的导师,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的守望者,而且教师的一切功底又是以精神底子作为基础的。这样的话,教师自觉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让我们现代起来 我们一般理解现代化理论,就是强调物质层面的发展,这个社会的繁华是由极大丰富的物质构成的。人们为生存在奔波、在竞争、在赛跑,不得不承受焦虑和紧张。现代化的缺点也许就是物质在发展而人的精神方面的满足感并不发展,所以许多人反对现代化。可是,放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而是我们能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问题,会不会被现代化淘汰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里既保持竞争优势又不使自己精神堕落的问题。 剩下的问题就是我们每个人如何现代化,如何成为现代人,以适应现代化。这个问题与所有教职工有关,因为只要你在学校工作一天,你就有一天的责任将现代化的思想观念用现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在配置学校人力资源方面,市场化的方式是现代的,所以你必须参与市场竞争和交换。亚当·斯密说,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但以需求中推测你的价值,如果你被你的领导、同事、学生和家长需要,你的价值就会很高。 首先,价值最高的就是最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教师。孩子是特殊顾客,顾客的需求决定了你的基本价值。所以,如果你总是被家长、学生举报,你就在给自己降价。 其次,是同事需要你,对体现你的价值很重要。你不能与同事合作共事,总和别人闹不团结,给别人添麻烦,总搬弄是非传小道消息,像小市民一样耍泼,那么同事不欢迎你,没有一个组室要接受你,你就跌价了。(教师要使自己成为稀缺资源) 再次,还要看你的领导对你的需求。教师在校内人才市场有没有竞争力,取决于你有没有创造出对你这个劳动力商品的高需求,看学生和家长、同事、领导对你的需求。在市场上有一件商品,即使质量极高,但如果没有需求,你一样是没有价值的。(比如煤球炉、补尼龙丝袜的手艺等) 不过,市场的残酷性是只对一部分人而言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的存在可以让人增值,市场在给有作为的人增值。如果我们当教师的不先现代化起来,那我们怎么帮助孩子们创造属于他们的未来? 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 1、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 人靠物质条件而生存,人本身就是物质之构成。所以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基础,也就是说人首先要获得物质基础方能解决生存问题。 但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 一是因为人如果要享受物质生活就不得不放弃一部分自由。在工作时间里人要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如果你想在工作时间里找回一些你个人的自由,就要被扣钱,这个道理很清楚,你之所以能生存,是因为你获得了物质条件。你的物质基础哪里来?是从你付出的自由的代价中得来的。所以这里得出一个结论,要想生活条件好一些,要想保留你的工作岗位,就要好好干。 二是因为获得物质生活条件是要预先投资的。你成为教师以前,要接受高等教育,当时你的父母为你投资,你自己花了四年光阴,别人已经开始挣钱而你还在读书,但是你当时的投资使你当上教师,现在正在给你回报。目前人才市场上高学历人才、优秀人才要做教师的不少,非师范类的毕业生也要做教师,所以教师应当多学习,不断地为自己的未来追加投资。 三是因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人的唯一目的,将会使人迷失。我们都听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要有限度。古人说“知足常乐”是很有道理的,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多了还要多,好了还要好,终于使人生失去许多滋味,甚至使人误入歧途。 2、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 现代人普遍精神紧张、焦虑,心理疾病甚至成了全世界的通病。而只有生理与心理都健康才是真健康。做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工作要求很高,现在的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教师们为此很苦恼。(更严重的是社会信任危机:由于社会对教育的关注,教育界一点点阴影都会被社会无限放大。从“范跑跑”事件到“杨不管”事件,从教师强奸案到教育乱收费,“教师”始终成为悬于社会锋刃之上的热门词。全社会炮轰师德沦丧,教师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叫打。本是受人尊敬的教师变成了一个处处被怀疑的小人。一些媒体大肆渲染,甚至歪曲事实报导,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形象 “妖魔化”。家长们更是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把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推给老师。小孩磕一点碰一点,都是老师的错,甚至为了一点小事殴打老师。试想,老是处于质疑增多、信任与尊重减少的困境中,教师谈何幸福。)佛教讲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八种苦恼,人的一生就是苦难,所以要普度众生。我不知道佛主到底会不会救人,但我觉得在佛没有救你之前,要学会自救。 人的自救有很多方法。有的人心里难过痛哭一场;有的人找三五知己倾诉一下,喝喝酒,发泄一下,这是“自虐型”的自救。有的人回家找个由头跟家人吵架,摔几样不值钱的东西,然后蒙头大睡;有的人把孩子拎起来打一顿,这是“他虐型”的自救。但这些方法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以自虐和伤害他人为代价,有时代价付出了以后无法弥补,后悔不及。 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比如说,看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神圣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当看到剧中的伟大人物遇到巨大的不幸,观众心里就平衡了。悲剧有这样的妙用,我看到很多老太太爱看绍兴戏《红楼梦》,宝玉哭灵,她们也在抹眼泪,看了一遍又一遍。如果我们能将音乐、美术、小说、诗歌、散文、电影(尤其是好的电影)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时时相伴,则会少去很多烦恼。现在有一种治病方法就是音乐疗法,原理也在这里。 3、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 对教师而言,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思想就会非常讲实际。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务实的、数量化的时代,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包围冲击着我们,使我们逐渐感觉迟钝。我们甚至不给自己一点空闲让我们思考最简单的问题:我在干什么工作,我今天干了什么,我怎样干得更好,我为什么干这个工作,我从我的工作中如何发现乐趣等等。 我希望更多教师能迈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也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经常抽象地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人一向有两个世界,一是物质的世俗的世界,一是精神的可能的世界,对教师而言,应具有在这两个世界里生存的本领。 我认为人生的三层楼,分别代表三种教师类型。第一种教师仅仅将教师工作当成是必须应付的工作,这样的教师不大可能有长进,因为他们精神生活的这二三层楼并没有建立起来,其实他们末必真正幸福。 第二种教师以教师工作为乐趣。在教学活动中,他们自己的生命神奇地在孩子们身上得以延续。他们辛勤工作的回报,就是他们塑造了学生的第二生命,学生美好的未来里深深刻上他们的影子。这些教师会把课尽量上得生动些、新颖些,再生动些、再新颖些,他们和学生有着朋友般的关系,他们在自己的艺术作品——学生们身上倾注了很多的感情,他们因为爱而无比幸福。 第三种教师将教育工作当成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地追问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满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经常会有一些心得,经常会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若干年以后,他们会成为教育的专家,这样的教师因为经常思想而深沉博大。 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任何其他职业能让人只要付出努力就能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但教师可以,因为教师的物质待遇正在改善,教师可以将教育过程当作艺术创作过程,教师可以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 希望大家都能登楼,从一层楼登往三层楼。 (……) 第二部分: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 以学校训示规劝自己 有些词非常美妙,但出现频率太高,希望这些词能起到训示作用无疑是奢望的。比如“团结、奋斗、拼搏、求实、严谨、创新、求真”等等,十所学校到有五六所雷同。这所学校提出并形成了四文校训:“静思、能群”。 为什么取静思?习惯上的学习应该是安静的,既要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又要学习者内心的沉静,外部环境和内部心理活动都取静字,反映了学校的特点。 静思二字很有针对性,因为目前的教育太有浮躁之气,一方面静不下来,另一方面缺乏有深度的真正思考。 第二是能群,能就是能够并善于。群是动词,即合群,团结合作。为什么取能群做校训?我认为首先是要学会交往,学会与人合作。我们要培养能合作、交往的学生,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能交往、善于与人合作的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在校内出了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还要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在学校中,学会与同事合作,形成团队精神是我们相当重要的文化使命。 静思二字来自佛家,能群二字来自儒家,代表我们是一所中国学校。 (……) 薄弱学校的骄傲 薄弱学校其实是政府的一块心病,因为政府要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就不得不面对事实上学校存在的差异,并试图消除差异。 政府拯救薄弱学校的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 ⒈ 更换校长,希望作为法人代表和政府代理人的校长成为“英雄”。 ⒉ 限制受教育者的择校权,以确保薄弱学校生源数量。 ⒊让薄弱学校享受特殊政策,主要是财力和物力、优质师资上的支撑,以及通过更换校名等提升无形资产价值的方式,增强学校资本竞争力。 但从来真正的拯救者只能是自己。薄弱学校如果不能自救,如果缺乏强烈的生存意念,学校振兴将只是一场无法实现的梦。 薄弱是个相对概念,而且是主观认识比照的结果。当政府认为这所学校薄弱时,是认为这所学校教育质量不高,而且校风不够好;当社会公众认为这所学校薄弱时,是认为学校升学率低,当一部分人都说这所学校不好时,另外部分人对它也将信将疑。教育消费者对教育专业不内行,导致学校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这时学校口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学校薄弱的?主要是生源质量。 学校教育的作用是不能被夸大的,至少传统认识中对学校优质与否的两项指标 ----升学率和校风,都在很大程度上由生源质量决定的。 薄弱学校苦在何处?苦在学生“教不会”,“管不住”。教师的艰辛劳动在“不成器”的学生面前,化为乌有,化为校长和教师心中的抱怨。由学生差,导致学校的一系列问题,如资金不足,师资流失,士气低落、改革举步维艰等等,进一步加深了生源危机。 政府力量、学术力量、市场力量为薄弱学校振兴提供了可能性。薄弱学校振兴的真正方式是从内部寻找教育和教育者永恒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每个人的心里,是每个人心中的善。 善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薄弱学校聚集了全社会几乎所有弱势群体的孩子们,他们比别的孩子更需要关怀。 善是对孩子们的人性化关爱。薄弱学校也许不应该再是精英教育,而走平民化之路,他们不以培养社会栋梁为荣,而以帮助孩子们走自己人生幸福之路为傲,时时地问孩子们“你们幸福吗,快乐吗?”而不是问“你们刻苦了吗?”帮助他们寻找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超越,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 善表现为“利他”,薄弱学校应努力“忘我”,方可表现为忘我的利他。薄弱学校的存在,其价值不在于经济价值和什么学术价值。薄弱学校的存在,其全部价值应该在于,她代表了教育的良知,在告诉历史,有那样一群人,他们抱着宗教般的殉道情怀,在从事着真正的人的教育。这里培养的学生也许将来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但他们身上保存着人类最质朴的道德。 合作是竞争的归属 希望形成各种类型的教师团队。 1、行政事务型工作团队。这是学校实现工作目标、完成工作任务的固定团队,包括中、上层管理者团队,学段团队、年级组团队和后勤服务者团队,这类工作团队承担学校大部分行政事物。 2、学术型研究团队。这是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工作团队,承担改进和开发课程产品的任务,主要包括教研组和各类课程开发小组或课题研究小组。 3、权益维护型团队。这是非行政性的体现教职工参与并监督校政的团队,包括工会及工会小组、教代会及各分支小组等。 4、民间自治团队。这是完全由教职工自愿组建的团队,发挥不同的作用,如教职工社团、学术委员会、师德自律委员会等。 5、综合性工作团队。这是行政、学术、自治兼有的工作团队。 6、政治性的团队。指党、团组织,他们有政治目的。 团队的形成一是因为团队是合作理念的必然产物,要培养会合作的学生,就首先要有善合作的教师。二是为提高学校竞争力,要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就要有高绩效的教师团队。 第三部分: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合理合法的惩戒学生 “教师真的越来越难当了,特别是遇到一些差的学生,教师变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打也不是骂也是,打学生早已归入一条罪状——叫体罚,被明令禁止了;现在连批评也不敢了,批评重了孩子可能想不通,到头来是教师吃不了兜着走;为了少惹麻烦,一些老师可能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取不作为的消极态度。”这是郑杰在书中的一段话,一段大实话。 早在2004年就有一位36岁的辛洪梅从自己供职的济南市一所私立学校辞去了教职。让她无法接受的,是这所学校对老师的种种“苛刻”要求———除了教育界的普遍要求以外,学校对老师还特别要求:一,不准批评孩子;二,不准变相地批评孩子;三,不准向家长说孩子的坏话。 不知何时起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但人们的认识却又进入另一个误区:孩子是我们的上帝,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惩罚”。于是,许多孩子从小就喜欢听好话,即使做错了事,也不主动地承担责任,教师稍给学生一点“批评”,就会遭到如体罚、变相体罚、伤害学生心理等言论的攻击。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以军事化、全封闭管理和“奖罚分明”的特殊训练方式,尤其是罚吃辣椒酱、黄连,甚至挨鞭子的另类惩罚手法出名的杭州“西点男孩培训中心”却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宜昌小溪塔) 不必讨论“西点男孩培训中心”的方法是否正确,它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社会对惩戒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学生行为不合范,教师却不积极干预,这是教师的失职。 惩戒之剑虽然可能被人不理解,可能招来非议,甚至可能是无理的指责,但作为教师的我们决不可以放下手中的惩戒。有它来给学生合理的惩罚,用它来防止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写到:丘吉尔求学时作业做得很差,说话也结结巴巴口齿不清,但他却成了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领袖和演说家。丘吉尔可能没有按照学校统一的学习方式学习,然而他以自己的学习方式锻炼出超人的才能,学习到了常人所不具备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有必要找到孩子们最佳的学习方式。 有这样一个故事:让兔子奔跑 小兔子是奔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有人认为这个是小兔子的弱点,于是,小兔子的父母和老师就强制它去学游泳。小兔子耗了大半生的时间也没学会,它不仅很疑惑,而且很痛苦。猫头鹰说:“小兔子是为了奔跑而生的,应该有一个地方让它发挥奔跑的特长。” 在我们周围,整个教育制度的设计,就像捕鼠器一样,完成针对人的弱点,而不是发现和激励一个人的优点与特长。 父母师长注意的是孩子成绩最差的一科,而不是最擅长的科目……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发现优势。人人都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只要能改正一个人的缺点,他就会变得更好。 一定要让猴子唱歌,一定要让鹦鹉举重,这不仅是残忍的,也是愚蠢的。(陶行知说,在工作中要相信“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平时,要做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孩子,要从他们不经意的小事上注意到新的东西,及时抓住,利用一切机会训练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使更多的“丘吉尔”“达尔文”能健康成长。) 邱吉尔可能没有按照学校统一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然而他以自己的学习方式锻炼出超人的才能,学习到了常人所不具备的东西。电脑大王成为世界首富,也有他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他也同样没有走完或根本无力走完社会传统给他指定的那种方式。 如果细细观察,面对同一学习内容,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方式,就方式本身而言,无好坏优劣之分。美国马里兰州克威市特定诊断研究会对美国、香港、日本的5300名学生进行调查表明,37%的学生主要通过触觉学习,34%的学生通过听觉学习,29%的学生通过视觉学习。郑杰提出:希望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引导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学习,快乐而高效地学习。 给孩子们说说雷锋 近些年,对雷锋的质疑开始多了起来,有怀疑雷锋行为动机的,有怀疑雷锋行为本身真实性的,有质疑雷锋行为背后的精神本质的。我想,雷锋的牺牲那一刻之后,随着全国持续的学习雷锋的热潮,事实上就有两个雷锋了,一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雷锋,二是被加工过的雷锋形象。 孩子们需要英雄,可我们不能把这个英雄搬到学生面前,对他们说,同学们你们学雷锋吧,因为你的长辈们都是学雷锋长大的;也不能说,同学们学雷锋吧,别的年轻人都在学雷锋呢!也不能说,学雷锋吧,我们上街,为了学校和你们班级的荣誉;更不能说,去学雷锋,这是学校的号召,是校长的要求! 想了很久以后,想对孩子们说,请读一读雷锋故事,我想你们也许会喜欢读那个时代的故事。雷锋在他的那个时代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哪怕别人都说他傻。同学们,其实我们完全不必像别人学习什么,你心里一定有很多美好的计划,那么你去做吧,坚定地去做,那样你就会很快乐。不信?试一下吧。 精神虐待猛于棍棒 在教育学生的武器库中,有一类利器名曰“精神虐待”,包括吓唬、激将法、督促、冷漠四大宝物。 吓唬是使用极方便的方法,不花力气、不费精神,只需用怕人的语言加上严厉的神态就够了,吓唬之后,孩子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表面上臣服,可心里一定会嘀咕:“我非不……,我偏要……,我才不怕……”。 精神虐待的第二件宝叫激将法。其目的是促孩子上进,但如果孩子受了激将法果真上进了一下,也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孩子会萌生自卑意识,学习上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起来。 第三件宝叫督促。一旦学习没有成为孩子主动行为时,孩子的学习就不会真正好起来。 精神虐待最可怕的一宝是冷漠的对待犯错的学生。教师为了表现自己在教育学生时的权威性,一旦孩子成绩不理想,就白眼以对,冷脸相待,有时白脸一板就好几个礼拜。教育专家普遍反对精神虐待,认为其对孩子心灵的伤害远大于娇宠、溺爱和体罚。 我们已经放弃了体罚,但是放弃体罚并不就意味着教育的进步,教育的真正进步在于我们教师开始学会尊重学生了,把学生当成人来尊重了,那么我们就不会再放弃身体虐待之后,还保留着没有外伤的精神虐待。 第四部分: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 建立以法律为依据的新型师生关系 就教师作为教师,学生作为学生而言,教师应当尊重学生所享有的《教育法》规定的权利,在其职责范围内,行使对学生的指导管理权,帮助指导学生履行《教育法》规定的义务;学生应当尊重教师所享有的《教师法》规定的权利,协助教师履行其义务。我们必须学会使用法律的语言,因为这是新的师生关系确立的重要依据。 在师生间的教育法律关系中,任何一方的权利在一定方面、一定意义上都是对对方权利的限制,都是对对方义务的设定。如《教育法》第42条规定,学生(受教育者)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学生的该项权利即是对教师“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教师法》第7条)权利的限制,或者说是对教师义务的设定,二者结合起来,教师一方面有“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履行对学生学业业成绩和品行进行公正评价的义务;教师不履行公正评价的义务,即是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侵犯,则学生有“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 教师处于侵权的危险之中 教师是个特殊的职业,有比其他职业丰厚得多的权力资源。 1、教师的法定权力是教师的第一大资源。 2、人们对传统师生关系模式的认同,是教师权力的第二大资源。 3、教师的个人影响力。因为教师权力影响力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优于学生的因素。 4、学生受教育权力的义务化,是教师第四大权力资源。 教师处于侵权的危险之中,是在不是危言耸听。 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自由职业”这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为教育职场的“稀缺资源”。一个热情的人、真诚的人、善良的人、宽容的人,一定是受人欢迎的人,受学生欢迎,受同事欢迎,自然也就受领导欢迎。有了好口碑,也就成了名牌,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有了竞争力。但教师在打造自己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为自己的未来投资。空闲时多学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这也正是自己日后增值的本钱。 国人不珍惜自己的形象是屡见电视、报端(……),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国家旅游总局针对国人的旅游情况颁布了中国公民境内、境外游的相关规定进行约束和管理。 有这样一则信息:在澳大利亚的厕所以及一些国际邮轮的厕所当中,很多时候会看到一些歪歪扭扭的中文“请把厕纸扔进纸篓里”…………,没有日文、没有英文……只有中文,本来身在他乡,看到中文字有一种喜悦,但那时候看了是否会有发烧的感觉……反映了我们国人没有珍惜自己形象。(07年香港之行有感:巴士车上、景区) 在一堆可以从事的职业中,教师绝对不是一个最值得选择的职业,显然也不是一个可以发财的职业,但它却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有人人羡慕的寒暑假,天天和天真的学生在一起“长不大”,最重要的是教师职业能让我的灵魂安宁,从安宁中尝到幸福。所以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教师职业带给我们生命的意义,那么教师工作一定会成为我们的快乐之源。教师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告诉我们:“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还有孩子们现实的人生”;“学校教育不仅为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样为着每位教师,他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 郑杰校长关注问题更多地是从办学的角度,从学校管理的角度。为什么要向教师提建议?因为一所学校要办好,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教师的素质不提高,教师的层次达不到一定要求,一切都是空谈。无论什么样的美好设想,无论什么样的改革蓝图,最终都要依靠教师来实现。郑杰有一身抱负,亟待施展,因此他对学校的教师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他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指引他们,改造他们,提升他们,他为此倾注了无限的热情与梦想。这些建议不仅被这所学校的教师接受,也被全国广大教师接受。 (……) 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能在教育界被这么多教师接受,实在难得,因为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调的谈论,没有生涩的理论,郑杰校长就像一个素未谋面却有默契的朋友,用自己朴素的文字告诉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去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一个快乐的老师,一个幸福的老师。 当我知道分享的时间后,更多的是在想如何用最简洁的文字、最短的时间,加上演示内容的动静、颜色区分,通过试听结合让大家对所讲内容有比较真实、全面的理解,鉴于个人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局限,可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敬请谅解和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