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温一故】道德经1:众妙之门

 cntagu 2015-07-03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的“名”,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所以,有人经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评析】


①为什么老子《道德经》的开篇,讲的就是“道”的定义?


“众妙之门”是《道德经》的总纲,老子开门见山给出了“道”的定义,并首章开宗明义,确立了“道”的哲学概念。“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原始。道即是无,无产生有,衍化而为天地万物。


老子的“道”和“阴阳”学说之间有何关系?


老子的“道”构筑了“阴阳”学说的界定,他的“道”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它以“无、有”为依托,架构了阴阳学说的基础本源,定义了“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道”的基本框架,解决了中国哲学的本论问题。老子对无(阳)有(阴)的概念进行了定性,即事物中个别和一般的问题。


“名”与“实”之间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


南怀瑾先生认为,“名”与“实”是有无相生互用的道妙。“无”之于“有”,这两者是一体同源,因为作用于现象不同,所以从无名之始而到有名之际,必须要各以不同的命名加以分别。


这里的“名”不是指礼乐制度的名,而是指普通存在的名。老子所说的名与实,实际上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可以引申为名义上的口号与实际目的之间的关系。人们常说名不副实、名副其实等,就是对名与实关系的具体阐释。下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故事】


曹操刚崛起时,天下各主要势力各有优势,如孙策凭借长江天险而固守,刘备则凭借“光复汉室”的招牌而感召天下。在这种群雄并起的形势下,要想谋求霸业,必须营造自己的优势来号令天下,曹操经过比较权衡,决定以“奉戴天子”,即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自己的政治优势。


实际上,曹操就是借助“奉戴天子”的“名”来达到“称霸天下、独尊为王”之“实”。曹操的这种做法可谓是名不副实,但是由于“奉戴天子”之名用得比较巧妙,没有人能够提出异议,所以也就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实际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