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布鲁氏杆菌病”?每个人必须学习,否则后悔八辈子!

 小肠小肠 2015-07-03



一、人感染布鲁氏杆菌的症状




二、人感染布病的途径

1、生食和熟食混放,通过食物感染


2、接触病畜或污染物,通过呼吸、口腔感染









三、养殖户和牛羊感染布病的途径






四、布病预防

1、生食和熟食分开,生食使用单独厨具



2、饭前洗手;

3、生食蔬菜要淡盐水侵泡消毒;

4、外伤出血,一定消毒包扎;

5、肉类食品一定煮熟,不得生吃。

6、在忙也要看完下文,否则你会后悔

五、布鲁氏杆菌病概述

Brucell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不运动细菌,无荚膜,触酶、氧化酶阳性,绝对嗜氧菌,可还原硝酸盐,细胞内寄生,可以在很多种家畜体内存活。布氏杆菌属有六种:马耳他布氏杆菌(羊型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牛型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和狗布氏杆菌、林鼠布氏杆菌、绵羊布氏杆菌。其中引起人类疾病的有羊、牛、猪和狗布鲁菌。2010年12月19日,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参加一次羊活体动物实验课程,导致28人感染严重布鲁氏杆菌传染病。2011年9月5日,此事曝光。


发现历史

布鲁氏杆菌感染引起的布鲁氏病(brucellosis),是一种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简称“布病”,又有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等称谓。羊种布鲁氏杆菌致病力最强,曾有阿拉伯语文献记载,羊因为感染这种细菌而得病流产。

1886年,苏格兰病理学家和微生物学家大卫·布鲁氏(David Bruce),在地中海岛国马耳他担任军医时,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首次确认并分离出了该细菌。后来的学者们为了纪念布鲁氏,就将这种细菌命名为布鲁氏杆菌。

20世纪50年代中期,布鲁氏杆菌由于容易制造、不会引起无法控制的疫情等特点,成为美军发展生物武器时率先尝试的细菌。美国试验性的细菌战项目主要研究三种布鲁氏菌:猪布氏杆菌;牛布氏杆菌;山羊布氏杆菌。二战临近结束时,猪布氏杆菌被率先开发。美国陆军航空队想要拥有生物作战能力,化学兵部队便在M114小炸弹里装了猪布氏杆菌,这种小炸弹在二战期间爆炸后会传播炭疽病。但是在M114炸弹装的运转试验中,美军发现,这种细菌稳定性差、保质期短。因此美国陆军航空队将它作为一种临时作战能力储备着。

1971~1972年间,美国总统尼克松终结了极具威力的细菌战,将美国兵工厂的布鲁氏杆菌和其他残存的生物武器全部销毁。

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型。

2011年恐怕是布鲁氏杆菌“事迹”最多的一年。

2011年3月至5月,由于在解剖实验中使用了未经检疫的山羊,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27名学生和1名老师,陆续被感染确诊为布鲁氏病。

2011年6月,浙江宁波市镇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对辖内两家奶牛养殖场和一家屠宰场的工作人员进行抽血采样时,也发现两名屠宰场工作人员感染布鲁氏病。到下半年,著名的飞鹤乳业也陷入了“布病危机”,上百头奶牛和几十名员工受到感染。

2013年8月,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的博士艾莉森·莱斯·费希特及其团队声称,他们即将开发出一种供应美国军方的疫苗,以防交战对手使用布鲁氏杆菌制成的生物武器。

细菌分型

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型,即羊种布鲁氏杆菌(3个型)、牛种布鲁氏杆菌(8个型)、猪种布鲁氏杆菌(5个型)、绵羊附睾种布鲁氏杆菌(1个型)、沙漠森林野鼠种布鲁氏杆菌(1个型)和狗种布鲁氏杆菌(1个型)。对人致病的是猪、牛、羊、狗4个种,可以通过饮食和受伤的皮肤、粘膜直接传染人类。其中,在马耳他“首秀”的羊种布鲁氏杆菌致病力最强。

布鲁氏病目前已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把它归类为乙类传染病,与我们更为熟悉的“非典”、“猪流感”、炭疽、艾滋病、狂犬病、乙肝等同属一类传染病。美国疾控中心(CDC)也因此认为它可以制成生化武器,并将其定义为“B类生物恐怖主义药剂”。

细菌特点

免疫防线反助布菌繁殖

布鲁氏杆菌经皮肤伤口或粘膜进入人体后,附近毛细血管中的吞噬细胞会率先钻出来迎敌。只要免疫功能正常,任何侵入人体的不明外来生物都会受到免疫大军的阻击。倘若吞噬细胞没能将病菌全歼,便会随着布鲁氏杆菌的“余部”一同顺着淋巴液“漂流”到淋巴结,以便联合驻扎在那里的吞噬细胞,将这些病菌吞入“腹”中。

吞噬细胞会分泌消化酶彻底消灭敌“菌”。不过,布鲁氏杆菌是胞内寄生菌,能适应细胞内的环境。如果人体没有专门对付它的抗体,它就可以比非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更容易待在细胞内,并且由于身处正常细胞内,可免受人体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和其他抗菌物质攻击。如此,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反而起到了保护布鲁氏杆菌的效果。这时候,淋巴结就成了局部原发性病灶,一些强壮的细菌就会在吞噬细胞内就地取材,大肆进行代谢和繁殖活动,从内部逐渐瓦解吞噬细胞。

一批批布鲁氏杆菌,重新进入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就形成了“全身无中毒症状,但血液中可检测出细菌存在”的菌血症。在血液里,吞噬细胞军队又来与布鲁氏杆菌作战,战场随血流扩展到全身。

随后,这些被吞噬的布鲁氏杆菌集中在肝、脾、骨髓等地开始繁殖,成了多发性病灶。当敌“菌”规模越来越大,吞噬细胞应接不暇时,布鲁氏杆菌则在细胞外的血液中代谢和繁殖,从而造成败血症,长时间引起间歇性发热,也就是“波浪热”、“弛张热”之名的由来。

除了巨噬细胞被撑破,布鲁氏杆菌同样会阵亡。但是该细菌细胞壁上都带有对宿主有害的脂质物质“内毒素”。布鲁氏杆菌被摧毁时,内毒素会随着破碎的尸体溶出,进入体液,就像死亡自爆一样,给人体带来最后的一次性毒害。一旦活着的布鲁氏杆菌在体内控制了局面,患者就开始出现全身性症状,如盗汗、食欲不振、肝脾处淋巴结肿大、全身肌肉和大关节疼痛、以脊柱为首的骨骼疼痛无力等等。

存活条件

该病毒在温和条件下,布鲁氏杆菌可在皮毛、水中和干燥的土壤中存活数周至数月。该病毒对高温、高湿和光照的耐受性不强:摄氏100度的干热条件下,7~9分钟即可将其杀灭,而摄氏80度的湿热条件下的杀菌时间,更是只需6分钟左右;单单靠直射阳光,布鲁氏杆菌最长也活不过4小时。

巴氏消毒法和超高温灭菌法足以有效杀灭牛奶中所有的布鲁氏杆菌。只要是合格的牛奶或奶粉,都不可能再有布鲁氏杆菌的身影。

感染方式

致病机制

病菌自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随淋巴液达淋巴结,被吞噬细胞吞噬。如吞噬细胞未能将菌杀灭,则细菌在胞内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此阶段有人称为淋巴源性迁徙阶段,相当于潜伏期。细菌在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吞噬细胞破裂,随之大量细菌进入淋巴液和血循环形成菌血症。

在血液里细菌又被血流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并随血流带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处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形成多发性病灶。当病灶内释放出来的细菌,超过了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时,则在细胞外血流中生长、繁殖,临床呈现明显的败血症。在机体各因素的作用下,有些遭破坏死亡,释放出内毒素及菌体其它成份,造成临床上不仅有菌血症、败血症,而且还有毒血症的表现。

疾病的早期人体的巨噬细胞,T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正常,它们联合作用将细菌清除而痊愈。如果不能将细菌彻底消灭,则细菌、代谢产物及内毒素反复在局部或进入血流刺激机体,致使T淋巴细胞致敏,当致敏淋巴细胞再次受抗原作用时,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如淋巴结通透因子、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巨噬细胞活性因子等。

使机体的各组织器官,网状内皮系统因细菌、细菌代谢产物及内毒素不断进入血流,反复刺激使敏感性增高,发生变态反应性改变。致以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形成肉芽肿、纤维组织增生等慢性病变。近期的研究表明,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在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理中可能都起一定作用。

内毒素可致病理损伤,若机体免疫功能正常,通过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清除病菌而获痊愈。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强,则部分细菌逃脱免疫,又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带入各组织器官形成新感染灶,有人称为多发性病灶阶段。经一定时期后,感染灶的细菌生长繁殖再次入血,导致疾病复发。组织病理损伤广泛。临床表现也就多样化。如此反复成为慢性感染。

传播途径

布鲁氏杆菌一般寄生在牛、羊、狗、猪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体内。病原体是通过感染的动物(人畜共患病),它们的排泄物和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播的。布鲁氏杆菌可寄宿在绵羊、山羊、猪、牛和狗等动物身上,人类通常通过接触受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或进食受污染的肉类或奶制品而遭感染,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较罕见。其病征与流行性感冒相似。

人通常因接触受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或者吃了这些动物制成且灭菌不充分的肉类和奶制品等而患病。人传人的情况比较罕见,传播途径也局限在哺乳、性行为、器官移植等几项。这样的传播特点使布病在我国的分布特点有明显的地域性——多发于内蒙古、东北和西北。

布病的泛滥与畜牧业息息相关。一头奶牛如果感染布鲁氏杆菌,没有得到及时的清洁和防疫,布病很快会在牲畜群体里暴发,进而增加人被感染的几率。牧民、从事牧业和乳业一线工作的员工、搞相关研究的实验人员等经常接触牲畜或布鲁氏杆菌本身的人,被感染的可能性较高。

对于普通人——特别是城里人而言,总体感染风险要低得多,但为了追求所谓的“原生态”而饮用未经灭菌的乳制品甚至生奶,则是给布鲁氏杆菌铺设了一条“进城专用道”。

诊断方法

一般来说,发烧后一个月左右属于急性期,此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经过验血确诊之后,患者往往需要服用至少3个星期的抗生素。期间即便症状消失也不能轻易“弃疗”,否则复发起来更难对付。如果治疗及时得当,大多数病例的痊愈时间在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倘若贻误“战机”而使布病转为慢性,就要面对长而反复的病程和难忍的疼痛,还可能出现关节炎等并发症,最严重的是丧失劳动能力、女性流产或不孕。

该病伴随的发烧、关节痛、盗汗,这些布病比较典型的早期症状,也是普通感冒的基本特征,不同的是这种疑似“感冒”挥之不去,发病前期被误诊或忽略的可能性较大。

检测标准

布鲁氏菌抗原皮试在敏感患者呈典型超敏反应,本病的慢性期检测发现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加,还可出现自身抗体,表明慢性期体液免疫也参与了病理损伤。

未经治疗的患者血清抗体最先是IgM升高,随后是IgG升高,IgA在其后呈低水平上升,持续约一年后下降。此后每当病情反复加重时,IgG又可迅速回升。慢性期IgG型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占患者的53.13%,IgM型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占患者28.13%。

动物实验用牛种布鲁氏菌免疫家兔,提取IgM,IggG,分别作杀菌试验,证明IgM,IgG有较强的杀菌活性。用强毒羊种菌感染豚鼠后,提纯IgG,IgM能起保护作用。但也有人认为血清抗体与保护免疫不相关,仅可作为疾病活动的标志,如Hodgkin’s病,淋巴瘤的患者布鲁氏菌病发病率高。

病理变化

本病病理变化广泛,受损组织不仅为肝、脾、骨髓、淋巴结,而且还累及骨、关节、血管、神经、内分泌及生殖系统;不仅间质细胞,而且还损伤器官的实质细胞。其中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病变最为显著。

病灶的主要病理变化:

①渗出变性坏死改变主要见于肝、脾、淋巴结、心、肾等处,以浆液性炎性渗出,夹杂少许细胞坏死。

②增生性改变淋巴、单核-吞噬细胞增生,疾病早期尤著。常呈弥漫性,稍后常伴纤维细胞增殖。

③肉芽肿形成病灶里可见由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浆细胞组成的肉芽肿。肉芽肿进一步发生纤维化,最后造成组织器官硬化。

三种病理改变可循急性期向慢性期依次交替发生和发展。如肝脏,急性期内可见浆液性炎症,同时伴实质细胞变性、坏死;随后转变为增殖性炎症,在肝小叶内形成类上皮样肉芽肿,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出现混合型或萎缩型肝硬化。

临床表现

人体

该病的临床症状与流行性感冒类似,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疾病不会自行痊愈或转变成慢性病。布病患者体检时还可看到某些部位淋巴结肿大(部、腋下、鼠蹊部等),肝、脾肿大等。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类似于感冒,该病潜伏期2周至6个月。

布鲁氏杆菌病,早期开始发病时会伴随着中度发烧,急性发作时夜间发烧会加重,肝大、脾大或淋巴结肿大是这个时期的特征,体温波动式的间歇性发烧是马尔他布氏杆菌和猪布氏杆菌感染的特征。

布鲁氏杆菌病,晚期可能出现丧失劳动能力、卧床不起、神经或精神病方面的症状。1/3的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减退,致机体失去了免疫稳定作用,也可能是疾病慢性化的原因之一。

布鲁氏杆菌病引发的慢性疾病,临床症状有很多种,可能导致多个器官或脏器系统,骨骼或关节的病变,感染组织中可观察到具有组织学特征的肉芽肿。细菌性心内膜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有生命危险。

1、患布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度,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于37—38度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次,所以布病又称浪状热。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等。当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多。

2、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

3、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男患者易出现睾丸肿大(单例), 女患者可有月经不调, 流产, 白带过多等。发病初期不明显,体温逐渐下降时骨关节症状相继出现。疼痛或骨关节活动障碍的部位多见于大关节。如,腰、骶、髋、肩、肘、膝等关节。常易误诊为风湿病。

动物

牛: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常发生在第6—8周,流产时分泌物为灰白色,流产后排出污灰色或棕红色恶臭分泌液,1—2周后消失。早期流产的胎儿产前多已死亡,后期生产的犊牛体弱不易成活。已流产过的母牛如果再流产,一般比第一次流产时间要迟,且易引发胎衣滞留,引发子宫炎,长期不育。如流产不发生胎衣滞留,则病牛迅速康复,又能受孕,但以后可能再度流产。

公牛常见的是睾丸炎,睾丸肿大疼痛,触之坚硬。布鲁氏杆菌病还可造成关节炎,常见于膝关节和腕关节出现跛行。有时有乳房炎的轻微症状。

羊:发病症状与牛相似但不如牛明显。母羊的流产发生于第3—4个月。公羊发生睾丸炎及附睾炎。其他症状可能还有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炎及滑液囊炎而引起跛行。

猪:流产多发生于妊娠期满,即早产。早期流产常不易发现,因母猪常将胎儿连同胎衣吃掉。流产后胎衣滞留现象少见,子宫分泌液8天内消失。少数情况因胎衣滞留引起子宫炎和不育。公猪常见睾丸炎及附睾炎,全身发热,局部疼痛不愿配种。较少见的症状还有患猪皮下脓肿、关节炎、腱鞘炎等,如椎骨中有病变时,还可发生后肢麻痹。

分布范围

布鲁氏菌在人体内主要侵犯

(1) 运动系统:关节肌肉疼痛。出现膝关节、腰、肩、髋、肘等关节痛。

(2) 神经系统:可引起神经干涸神经根的损伤,导致神经痛。出现腰痛、臀部疼痛、腿痛等。

(3) 呼吸系统:部分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而出现咳嗽。

(4) 消化系统:急性期病人个别因肝脏损害较重,而出现尿黄、巩膜黄染、肝区不适、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

(5) 泌尿生殖系统:男性患者因睾丸炎或附睾炎而出现睾丸疼痛及小腹痛。慢性期可出现精索神经痛,以致出现阳痿、遗精、性机能减退等。女性患者可出现乳房肿痛、腰痛、小腹痛、月经不调、闭经或流血过多,白带过多、性欲减退、早产、流产、死胎等表现。还可发生肾炎、肾孟肾炎、膀胱炎。

治疗措施

药物法

(1) 四环素类抗生素,并用链霉素治疗:四环素每日2克,分四次口服,21天为一疗程,可重复1-2个疗程,疗程间隔5-7天。第一疗程时并用链霉素。成人每日1克,他两次肌肉注射。

(2) 利福平,并用强力霉素治疗: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分两次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强力霉素200毫克,连服6周。

(3) 磺胺治疗:复方新诺明成人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连服2周,以后每天2次。3周为一疗程,可治2-3个疗程,疗程间的间隔5-7天。用此类药治疗后有一定复发率。

(4) 对症治疗:除抗生素治疗外,应以对症治疗。如失眠者可服用镇静药,关节痛、头痛等可服镇痛药,高烧者可辅以物理降温或服解热药等。

对慢性布病无特效药物治疗。我国一般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因慢性期病人的症状复杂,不同人表现不同。有的以过敏症状为主,有的以内分泌紊乱为主,更有的免疫功能低下等。医生应依不同情况予以适当治疗。

蒙医法

布鲁氏杆菌病很早发病于内蒙古地区,所以对该种乙类传染病,内蒙古政府非常重视。委托内蒙古蒙医学院成立专门治疗布鲁氏杆菌病的研究机构,并在很短的时间研制出了治疗布鲁氏杆菌病的系列特效药,一直延用至今。吴巴特尔医生作为课题组成员,一直参与研发、制药、治疗,并研制出“益肾十七味丸”“巴特尔七味丸”,该两种治疗布鲁氏杆菌病药物均为吴巴特尔医生研制发明,并已获国药准字,能够在十六天内解决男性布鲁氏杆菌病睾丸肿大(一般单侧)的医学课题,因而获得内蒙古蒙医药科技成果三等奖。吴巴特尔教授对布鲁氏杆菌病的病因及诊断各位都有充分细致的阐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0三医院布病专科针对布鲁氏杆菌病的治疗有自己的独特手段。

蒙药的独特疗效,在于绝妙的配伍方法。使用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的纯天然草药和矿物、动物制品,对于治疗布鲁氏杆菌病,克服了西药无法进入细胞内治疗布鲁氏杆菌的缺点,使病人波状热得到有效控制,并达到完全控制布鲁氏杆菌病漫延并复发的目的。布鲁氏杆菌病病人存在疲乏、无力、多汗、肝脾肿大等病状,蒙药通过补肾养虚、补气补血、增强免疫力等手段,在1-2个月内能恢复体质,走出懒、汗、倦、怠的阴影,基本重返劳动、恢复生活能力。

通过蒙药的辩证用药,可以很快消除多汗、盗汗、发烧、各关节疼痛,肝脾、睾丸肿大,使男性患者恢复生殖能力,彻底治愈布鲁氏杆菌病,而且复发率及低。

慢性布病:西药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慢性期病人的症状复杂,不同人表现不同。有的以过敏症状为主,有的以内分泌紊乱为主,更有的免疫功能低下等。医生应依不同情况予以适当治疗。

预防措施

1、加强检疫提倡自繁自养,不从外地购买家畜。新购入的家畜,必须隔离观察一个月,并做两次布鲁氏杆菌检疫,确认健康后,方能合群。每年配种前,种公畜也必须进行检疫,确认健康后方能配种。养殖场每年需做两次检疫,检出的病畜,应严格隔离饲养,固定放牧地点及饮水场,严禁与健康畜接触。

2、定期免疫在布鲁氏杆菌病常发地区的家畜,每年都要定期预防注射。在检疫后淘汰病畜的基础上,第1年做基础免疫,第2年做加强免疫,第3年做巩固免疫,从而达到净化畜群的目的。

3、严格消毒对病畜污染的畜舍、运动场、饲槽及各种饲养用具等,用5%克辽林或来苏儿溶液、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等进行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及产道分泌物等,更要妥善消毒处理。病畜的皮,用3—5%来苏儿浸泡24小时后方可利用。乳汁煮沸消毒,粪便发酵处理。

4、病畜处理病畜以淘汰为宜。确需治疗者可在隔离条件下进行。对流产伴发子宫内膜炎或胎衣不下,经剥离后的病畜,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0.02%呋喃西林溶液等洗涤阴道和子宫。严重者可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

5、培育健康幼畜50%以上的隐性病畜,在良好的隔离条件下,用健康公畜的精液人工受精,从而培育健康幼畜。幼畜出生食初乳后隔离喂消毒乳和健康乳,经检疫为阴性后,送入健康群,以此达到净化疫场目的。

6、世卫组织也提醒消费者,未经加工和灭菌处理的奶和奶制品,存在较大而不确定性的健康风险,尽量不要食用。水要烧开了喝,肉要做熟了吃,买合格的奶制品。

感染案例

2010年12月19号,东北农业大学的一次羊活体动物实验,致使28名师生感染严重布鲁氏杆菌传染病。活体动物实验的流程是先解剖,再肢解,最后观察羊内脏。整堂解剖课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下午,它的结果却是,28人感染严重布鲁氏杆菌传染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