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微信号:wow36kr 36氪的体育之夜让人们看到了越来越多在运动健康领域的创业者,对于他们来说,有一个模式并不陌生—— ClassPass。他们最近刚刚收购了竞争对手Fitmob,在健身O2O领域一直独秀。 中国一直不乏 ClassPass 的追随者,全城热炼、雅酷、小熊快跑等等。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美国,ClassPass 能够兴起?ClassPass模式到底适合不适合中国土壤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度分析一下这家公司。 先回顾下 ClassPass 在美国的诞生之路,ClassPass 的 CEO Payal Kadakia 是个舞蹈爱好者,整个产品来源于她想要寻找附近的舞蹈练习课程,但是发现并没有这样的工具可以满足她。于是,她萌生了做一个app来让大家发现课程的想法,这就是第一版的 ClassPass 诞生,叫 Classtivity,从操课切入需求。 之后,产品不断迭代,第一个增加的功能是预定,她期望用户会像预定餐厅位置一样的去预定健身课程,这个预定模式是完全参考了美国订餐领域的SaaS 巨头 OpenTable。但是市场反映并不佳,并没有多少人用它来预定课程。 这次几乎可以用失败形容的尝试之后,Payal Kadakia 和她的团队想到了一个新的想法:直接帮健身场馆打包卖课程 -- 49美元可以去上10节任意类型的健身课。这次的改变效果不错,人们开始在 Classtifvity 购买课程,并且有些人甚至想办法绕过“每人只能购买一次的限制”,重复地购买这样的优惠。 这次的结果不错,让整个团队们发现人们渴望尝试不同的运动项目,而不是坚守在某一类项目或某一家场馆。于是,他们索性就把次数改成了无限次,价格改成了 99 美元。这就成为我们熟知的 ClassPass。 之后,ClassPass 就开始在纽约、旧金山、波士顿以及洛杉矶等交通便利的大城市里面迅速铺开, 以惊人的地推速度开始统领美国线下传统健身场馆。 那么,为什么 ClassPass 在美国如此受到追捧呢? 事实上,ClassPass 的诞生其实和国外的健身环境有关。 第一,健身习惯。 美国整体崇尚健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健身基本上已经是每日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健身的习惯,在互联网崛起之前,人们已经习惯去健身房,或者在家用 DVD 进行健身锻炼。 而与之相比,我国的健身产业发展较晚,人们的健身习惯还在进一步养成,健身频率也远低于国外的平均水平。 第二,会费价格。 美国地价便宜,健身器械也相对便宜,大量的连锁健身房费用低,很多健身馆的月费都低于 ClassPass 的 99 美元,有些甚至只需要 30-40 美元。以美国的餐饮费用来看,实际上是 2-3 顿的饭钱,实际上健身费用本身就不是一笔大支出。因此,即使你的运动频次不高,这笔费用也完全是可接受的。而国内目前健身房年费都在 2000 左右,甚至更高,往往是一次性付清,99元人民币的超低定价偏离了原有的健身市场。 第三,场馆品牌。 ClassPass 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之一,是他们争取到不少高端品牌的健身房资源。 这一点虽然在国内也有初步尝试,但是还是少数,在国内绝大多数的健身房是不愿意开放给这些互联网颠覆者的。 最后,收费模式。 基本上美国的各种会员制收费都是通过信用卡绑定定期直接扣款的方式,例如大家熟悉的 Amazon Prime。每月自动扣款方式对于美国的消费者来说普遍接受的。ClassPass 也采用的是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约束力在于,你没有办法轻易地暂停或是取消会员资格。当你暂停 ClassPass 的会员资格时,每个月会收取 19 美元保留会费,而当你取消了 ClassPass 会员资格,以后再想加入,则需要缴纳 79 美元的重新激活。这些提供了强有力的惯性和约束力,而在国内,这种收费方式是尚未被用户接受的。 不管是 ClassPass 自己本身还是 ClassPass的中国学徒们都面对一个没法绕开的考验,即与健身会馆之间还存在着根本上的利益纠葛:ClassPass希望能够巩固客户,会馆也希望发展固定会员。健身会馆已经看出了这种模式对他们的局限性,因为通过 ClassPass 而来的客户往往对地点的灵活性有着明确的需要,或者资金有限,很难被健身房发展成长期会员。 在美国,一些会馆已经明确表明,如果 ClassPass 不能显著地增加场馆的用户,他们将不再考虑与其合作。对于国内的创业者来说,由于项目仍处于初级阶段,颠覆仍是主流,尚未面对这样的问题,又或者说他们仍然在考虑如何用这个模式获得更多的消费者,更多的健身房,以及更多的资金支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