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证心悸 (风湿性心肌炎) 林某 , 女, 19岁 . 成都某厂工人 病史:1972年因患"风湿性心肌炎".在某某医院治疗两月.注射青霉素,内服强的松等,病势好转.1974年,因外感而复发.在某某医院服中药,效不显.同年五月来诊,按少阴热化症心悸论治,两月基愈. 初诊:心慌,心累,时觉胸部隐痛,身乏力,自汗出.入夜心烦,难以入睡,头痛,食欲不振,口干,不欲饮.舌尖边红,苔微黄,少津,脉沉数.此为邪入少阴从阳化热之证,法宜育阴泄热,清心除烦,以黄连阿胶汤加味主之. 处方:川黄连10克 淡黄芩10克 杭白芍15克 鸡子黄2枚(兑服) 真阿胶15克(烊服) 紫丹参12克 辨证:<<伤寒论>>云:"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例不仅有心烦不眠之象,且有心悸胸痛之候,仍用此方者,因仲景方义,安寐必当除烦,而欲除烦,关键在于滋肾阴,制心火.今本其意,佐以丹参之活血祛淤,养血安神,以起除心悸止胸痛之效. 复诊:上方进两剂,心烦心悸好转,胸前区隐痛消减,能入睡4----5小时,守原法再进. 处方:川黄连10克 淡黄芩6克 杭白芍12克 鸡子黄1枚(兑服) 真阿胶12克(烊服) 紫丹参15克 再诊:服两剂,基本正常,数日后即恢复上班.其后以上方出入加减,断续服药约两月,嘱其注意调理,以善其后.1979年7月追访,几年来一直坚持正常工作,未曾复发. 按语:本例病发于阴,而热于里.风伤阳,寒伤阴.少阴受病,得之于寒,寒极变热,热烦于心.仲景黄连阿胶汤,正为扶阳散热之剂,降火归元之方.即所谓以制壮火之食气耳.
少阴证心痹 (风湿性心脏病) 廖某某 ,男,40岁.四川省某研究所技术人员 病史:十年前,常患扁桃体炎,经抗菌素类治疗后,症状基本控制;但常伴有四肢关节疼痛,受凉后加重.1966年11月,患急性风湿热,急入四川省某某医院,当即下病危通知.经40余日住院治疗,有所好转,并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出院.1967年1月,低热,心悸,气短,心率不齐,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四肢无力,某某医学院附院,初诊为"亚急性心内膜炎",后出院会诊,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损害".经治疗脱险出院,医嘱全休,又转四川省某某疗养院休养治疗约一年.1968年9月,转来求诊. 一诊:1968年9月4日.心悸,气短,动则喘息,晚间发作较长,大便稀薄.面色晦暗,两颧微紫,舌质淡,胖嫩,边缘齿痕明显,苔淡黄,根腻而紧,脉沉细,间有结代.此为少阴证心痹,兼有太阳表邪.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温经,散寒,开痹,通脉为治. 处方:麻黄4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辽辛3克 桂枝10克 干姜30克 生姜120克 甘草30克 两剂 辨证:患者常罗外感,风寒湿邪入侵,反复缠绵不解,郁久日深,搏于血脉,内舍于心.渐使心脉痹阻,营血运行不畅,故现心悸,气短诸证,此所谓"心痹者,脉不通也".初诊观之,恶寒,头昏,体痛,无汗,参之舌润而苔淡黄,表明兼有太阳伤寒外邪.患者又现神靡,心悸,动则喘息,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脉沉细,间有结代,显属少阴寒化,阳衰阴盛,心肾俱伤之重证. 综上病情,应为少阴兼太阳表证.亦即某些医家所称之少阴与太阳两感,或两经兼病.此例特点在于,少阴病已非始得,心阳虚衰尤甚,寒化之证已深,但又未离太阳.故治宜表里兼顾,救里为主.重用附子配细辛,专温少阴之经;加干姜配附子,增强益火消阴,通心助阳,去脏腑陈寒之力;再加生姜,既能温中,又长于发散,配麻黄附子,以增温散兼施之效;用桂枝者,取其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淤,补中之功;重用甘草者,令诸药缓行,安中驱邪之意也. 郑钦安云:"按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乃交阴阳之方,亦温经散寒之方也.夫附子辛热,能助太阳之阳,而内交于少阴.麻黄苦温,细辛辛温,能起少阴之精,而外交于太阳.中京取微发汗以散邪,实交阴阳也,邪自立解."
二诊:9月六号.心悸,气短,头昏,肢痛等,略有好转.但面浮肢肿,食欲不振,舌苔厚腻,仍较明显.脾失运化,水饮内停,亦可上犯凌心.正如<<伤寒明理论>>云:"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则为心悸".故此证于扶阳驱阴同时,还须健脾化湿,培土宁心为治,以小半夏汤加减并自制针砂散续服. 处方一: 云茯苓18克 法夏18克 甘草6克 处方二: 针砂散(见前) 每日晨用米汤冲服3克,连服一周.服后,大便解出乌暗秽物为佳. 三诊:9月18日.服药后,大便解出不少秽物;面浮肢肿略减,食量稍增,苔腻亦渐退.余证同前.心阳亏虚,仍须从先后二天,培根固本,以四逆,理中加减,和而用之. 处方: 制附片60克(久煎) 干姜30克 炙甘草30克 白术12克 茯苓30克 桂枝10克 生姜60克 四诊:9月23日.心悸,气短,纳差,乏力,浮肿诸证,进一步减轻.原方再服五剂. 五诊:9月25日.病情稳步好转;但活动后仍觉心悸气短,尚感头昏,肢痛.此乃寒湿凝聚,心脉痹阻,积久病深;加之水饮内停难化,积于胃脘,溢于肌肤,上扰于心所致.再投麻黄附子细辛汤,重用附子,倍加干姜,桂枝,以增强壮阳逐阴,除痹化湿之力. 处方: 麻黄10克 制附片120克 (久煎) 辽辛6克 干姜120克 桂枝30克 生姜240克 两剂 六诊:9月29日.服后,吐出大量粘液泫涎,约时许,即觉身心轻松,舒畅.其后,心悸,心累,气短,浮肿,肢痛等证,显著减轻,再进大剂四逆汤,以巩固疗效. 处方: 制附片240克(久煎) 干姜120克 炙甘草120克 两剂 心脏功能明显改善,脉结代消失.遂改为间断服药,以四逆理中加减,姜附减至30至60克,续服数月.嘱其注意调养. 1979年4月10日追访:1969年下半年,由全休转为半休.1970年以后,恢复全日工作.身体康复,并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及四川省,成都市科学大会. 按语:关于附子,国内外有不少报道,认为是较好之强心剂.有"增快心率,增强心音及心杂音,使舒张压下降,全身及面部发热等效应,与异丙基肾腺素对照作用十分相似"(<<中医药研究参考>>1979年1期).还认为附子"有中枢性强心作用,末梢性强心作用和氯仿不溶性物质的强心作用三种...........前两者是乌头硷系生物碱所引起的强心作用,后者是矢数氏发现的强心物质的药效.这些在心脏衰弱的情况下特别有效;但对热实证患者则易引起中毒"(<<东洋医学会志>>1975年26(1)期).本案如此严重之风心病,附子加至240克,这种来自实践的经验,的确值得以现代科学手段进一步研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9082dd01000aj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