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 纸本设色 36.8×855cm 瀚海1996春拍
故宫博物院880万元购藏
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传奇经历
杭州南面的富春江,两岸山峰秀丽。元朝时,年过五旬的全真教道士黄公望就隐居在富春江畔。据传,一天,好友无用道士前来探望,两人相约在江边畅饮。兴之所至,黄公望铺开笔墨,点点勾勾数笔,沿江风景已跃然纸上,片刻之后就形成了一幅宽一尺、长三丈有余的长卷。站在一旁观看的无用道士连连惊喜叫绝,请求黄公望在此画完成之后赠予自己,一向大方洒脱的黄公望欣然应允。这是在1350年,无用道士就成为《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位收藏者。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31.8x51.4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另开)
明代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在苏州出现了。此时,它被明代书画四大家之首的沈周珍藏家中。沈周成为历史上有记载的收藏《富春山居图》的第二位主人。沈周对黄公望十分景仰,对这幅杰作的艺术价值更是钦佩不已。朋友来时他总是拿出画来与人共赏,陶醉其中。可是,沈周收藏此画的时间却很短。有一次,沈周将《富春山居图》拿去请人题跋时,竟被那人的儿子藏匿而失去了。沈周万分痛惜,但他一贯为人宽厚,不忍追究,不久之后就发现画卷被出售于市场上,但由于沈周资金不足难以购回。为了暂慰思念之苦,沈周便根据自己惊人的记忆力将三丈长卷从头至尾地背临了一本,于是著名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问世了。
从此之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这对“异姓兄弟”并存于世,而又各自辗转、颠沛流离,继续着它们的传奇经历。
后来沈周把《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送给了一位叫樊舜举的朋友。此人从此开始留意真迹的下落。终于有一天,他在市场上寻到了真迹,便立刻用重金买了下来,带回家中谨慎收藏。第二年夏天,沈周被邀请到樊家做客,樊舜举将两张《富春山居图》一起摆在了他的面前,沈周万万没想到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再次见到珍爱的旧藏,而且是和自己背临的仿本在一起,感慨万千,他提笔在画后写下了一段文字,来记录自己与《富春山居图》的这段奇缘。樊舜举是收藏《富春山居图》的第三位主人,也是同时拥有两幅《富春山居图》的第一个人。
大约六十年之后,江苏无锡一位画家叫谈公望,他成为了《富春山居图》的第四位主人。1570年,谈公望带着《富春山居图》来到六朝古都南京,专门拜访当时与沈周齐名的文徵明的长子文彭,文彭收藏着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这样两个人把两幅《富春山居图》作了细致的比对观赏……这也是历史上两幅《富春山居图》的第二次见面。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33x636.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596年的夏天,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董其昌终于买到了《富春山居图》的真迹,又成了该画作的第五位主人。董其昌对《富春山居图》爱不释手,即使是出门在外也经常带在身边,以便随时欣赏展玩。有一年秋天,董其昌在惠山又神奇地买到了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他成为历史上同时拥有真仿《富春山居图》的第二位主人,在这里也是历史上真仿《富春山居图》第四次见面。董其昌得意万分之余,除了在画上题字外,还先后临仿了两张《董仿富春山居图》。
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被董其昌收藏以后,先后成为清初四大画家之一王时敏的藏品,民国时期也曾被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所藏。“文化大革命”时期徐家被抄家后,《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被故宫博物院以200元人民币收进,“文化大革命”后落实政策时,此画发还给徐家。1996年徐家将它委托翰海公司公开拍卖,北京故宫博物院出价880万元人民币使它再次真正成为了院中藏品,由此结束了该画作飘零无依的经历。
而另外一幅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呢?董其昌在晚年以高价将《富春山居图》卖给了他的宜兴朋友吴之矩。吴之矩去世后,将这幅画留给了他的三儿子吴洪裕。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他临死前叫人把他平生最珍爱的两卷书画,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真迹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拿到他面前,第一天先烧了《千字文》,吴洪裕亲自监烧;第二天又烧了《富春山居图》,就在这幅画作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中猛地窜出一个人,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这人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吴子文。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虽然被救了出来,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使原画断为一大一小两段,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1652年吴其贞得到后将其命名为《剩山图》;1669年归广陵王廷宾所有。到了1938年,被画家吴湖帆购得收藏,1956年,这部分《富春山居图》终于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后段连题跋长三丈,是《富春山居图》卷的主体,再度在收藏家中转换。最后于1746年流入了清宫。从此以后,《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成了皇宫的宝贝、乾隆的宠儿,时时被乾隆带在身边玩赏。“无用师”卷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被运往台湾,至今仍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现在的《富春山居图》已分为前半部分《剩山图》与后半部分“无用师”卷两个部分,身首各异。其中《剩山图》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无用师”卷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6月2日,海峡两岸的两幅《富春山居图》终于在台北成功团聚,向公众进行了展出。(新浪收藏)
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解析
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被录入198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商定出版的大型画册《国宝》。全画册共收录的100件文物精品,是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当时91万件藏品中遴选出来的。该图卷设色纸本,纵36.8cm,横855cm,精美绝伦,为沈周作品之最。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水墨纸本,纵33cm,横639.9cm,被录入1992年香港、台北两商务印书馆共同发起,北京、台北两博物院赞许鼎助出版的《国宝荟萃》,全书共收录的152件文物精品,是北京、台北两博物院从库藏中各精选56件精品汇集而成的。
《国宝》与《国宝荟萃》两书出版相距10年,但皆录有“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为清宫旧藏。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一直流传民间,“十年动乱”送交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现退还民间。黄公望与王蒙、倪瓒、吴镇为元末四大家,“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历3年才完成的平生杰作;沈周为明“吴门派”始祖,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属沈周画风成熟时的代表佳作。两巨幅画卷皆堪称国宝,反映了中国美术史元明两代绘画艺术概貌。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自称白石翁,清河书画舫谓初号玉田翁,长洲(今江苏苏州)相城里人。生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卒正德四年(1509年)。
沈周书法黄庭坚,笔法苍劲挺健,遒劲奇崛。山水少承家法,凡宋元名手,皆能变化出入,而独于董源、巨然、李成尤得心印。中年以黄公望为宗,有较深的造诣。特别是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备加推崇。正如其自题所云:“大痴翁此段山水,殆天造地设,平生不见多作。作辍,凡3年始成,笔迹墨华,当与巨然乱真。其自识亦甚。”此图曾为沈周珍藏,因请人题跋时被其子藏匿而失,沈周十分痛惜。后来发现其子又拿出售卖,沈周因囊中羞涩无钱购回而徒系于心朝朝暮暮。为了却思念所失,便根据自己的记忆背临了一本,就是这卷“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沈周自幼聪颖过人,“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博览强记,更显过目称诵之天赋。背临黄氏“富春山居图”,在长达8米55cm的巨纸上,对层叠起伏的山峦、辽阔浩渺的江天、繁茂华滋的草木、岗阜平滩、汀渚港汊、楼阁亭榭、小桥曲径、农舍渔舟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布局合理,除局部结构略有分别,与仿黄公望原作大致相仿,不能不令人叹服。
但是,背临毕竟不是临摹复制,不可能与原作笔笔相印一模一样。正如沈周自题所云:“思之不忘,乃以意貌之,物远失真,临纸偶然。“特别是沈周作此画时年已60,对于学习宋元名手,笔墨技法已独得心印,变化自如,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特别他的粗笔中锋老辣苍健而又浑润秀劲,设色清丽淡妍,整个画面更充分地洋溢出富春江两岸明媚秀丽的醉人景色,两画相较,使我们不难看出沈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自家面貌。正如董其昌在题跋中称赞沈图“信可方驾古人而又过之”。
有鉴于此,确切他说,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应该是他的艺术的再创作。黄氏与沈氏的笔墨完全不同,沈氏且着了色彩,大胆地使用赫石和丹青,更加突出了春山的主题,林深茂密,绿树华滋,显出富春江两岸的浓浓春意。在卷幅的中段群山巧施淡赭,山峦间增加了云霭,使群山烟雾缭绕更透出迷人的质感。沈周为使画卷的构图更为完美合理,在画卷的尾部增加了一段山峦平岗树石,首尾相应,更显出江山无尽,弥补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头重尾轻的不足。沈周甚至在一些构图的细节也仔细推敲,在卷首处比之黄氏图卷在两小渚间增架一座小桥。一老者拄杖而过,江边曲径绘一行人,使群山、村舍、渔舟有机地联系起来,突出了人烟气息。在中段茅草亭旁,为突出两只钓舟的宁静气氛,沈周的画面比黄公望的画面减少了几只游鹅,也显出他的独到匠心。
沈周现存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更为宝贵的是它完整地保存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全貌。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代由沈周、董其昌递藏,清初归吴正志。正志传给其子洪裕,洪裕临死前将此卷殉之于火,被其侄贞度从火中抢出,但前段已烧焦。约在清顺治间,割去烧残前段,割去部分取名“剩山图”,现存浙江省博物馆。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卷前部分仍有残痕,可以说是历尽沧桑,颇富传奇色彩。但要一览黄公望原作全貌,仅只有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了。
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一件纸墨如新,保存完好,流传有绪的艺术珍品。卷后有姚绶、吴宽、文彭、周天球、董其昌、谢松洲跋,有王时敏、宋荦等鉴藏印记。曾归王时敏收藏,民国初年入汪士元手,其后转入徐世昌家藏,1973年存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墨井画跋》、《大观录》、《佩文斋书画谱》、《麓云楼书画记略》、《古书画伪讹考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年2月号、《紫禁城》1985年2月号等皆有著录。
【作品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