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道】刘曦林专栏:“南潘北李”和而不同

 双笔斋 2015-07-07


2013-07-16 

图注:李苦禅致潘天寿函


壬辰岁尾,友人得李苦禅手书示余,余读之再三,不知手札还是文稿,但嚼其中滋味,觉余味无穷。将此事告与李燕兄,燕兄出示苦老致萧龙士函,两札相同处甚多,今择其一事述之。因前者无人名字号,文末又有“深夜不寐,感思书之”之语,暂简称札记,后者简称札翰。

札记首句言:“老潘进京搞个展,余收获甚多。”札翰有句曰:“潘公来北(京)开个人画展,据云作品百余件。”看来,两札均缘潘天寿来京办展,即1962年9月29日至10月21日在帅府园美协展览馆举办的潘天寿画展(有关书籍认为是在新建的中国美术馆,恐有误。参看笔者主编《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第1027页)。潘展颇轰动京城,李燕说,苦老当年七赴画展,给学生讲解不已,可见对苦老之震动。念及被日伪拘捕及被中央美院冷落之旧况,唏嘘之状亦可以想见。此间或又有人问及“南潘北李”之说,故两札均由此写起。

札翰曰:


关于“南潘北李”之称号,几遍于全国。实则老潘一生安渡,生活平稳,作画功力未常间断。无乃(奈)弟之生常坎坷奇遇,因此九死一生,在功力方面或作或辍数月数年等等不足,由五八年方敢开始作画乎!从此知吾功力不及潘先生之纯且熟耳。



图注:李苦禅致萧龙士函


札记述之较详,对潘老多赞誉,对自己多歉词,文曰:


曾有人赠“南潘北李”之称号,盖起于林风眠先生与白石翁,余实则不及也。

余就此问李燕兄,兄释曰:杭州艺专初期,国画力量弱,林风眠校长想到当年北平艺专的老学生李苦禅,遂调李赴杭,介绍这位新教员时说:潘是吴昌硕高足,李是齐白石高足,两位教授一南一北,可加强中国画教学云云。此即“南潘北李”说之起源。

苦老在札记中对自己与潘老文多有比较:


潘兄一生平稳,作画亦未间断,故功力深厚,犹以线著称(在当今画坛是非常独到的)。无乃(奈)余之生活坎坷奇遇九死一生,艺术方面或作或辍数月数年,因此功力不如老潘,然仍以此称谓,我们应存个人之偏见也。潘兄作画严谨,所制大小幅件件皆为精品,实在难得。吾则随意,时常游戏笔墨,认为自然随意才能达到禅意在其中,常与人且聊且画,漫不经心处亦存不朽之物耳。风格不同追求有别才有百花齐放之局面,才有所谓之称号。

读至此,想起潘老亦有“不同才是艺术”一语,潘李真“君子和而不同”之楷模。

两札中,苦老论及功力、学养、创作,论及笔墨、写意,论及谨、详、稳、静与及南北画风,感慨颇多,可启吾侪。书法劲健,起伏跌宕,一气呵成,亦上佳。余不赘述,以不碍读者各自品味也。


来源:《中国书画》2013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