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语文热点问题(转载)

 raywilliom 2015-07-07

小学语文前沿动态综述

                        

    我国小学语文学科自1903年单设以来,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师法美国杜威的经验主义和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五十年代倒向苏联,教学上照搬凯洛夫的五段式。六十年代后,闭关锁国二十年,使中国与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无缘。八十年代以后,在高考、中考的压力下,整个基础教育沦为"应试"的工具。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偏颇也随之而来。世纪之交,随着知识经济的逼近,当人们把焦虑的目光投向急剧变化的世界的时候,日益痛感教育这柄双刃剑给我们所带来的伤害:它使我们的学生在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时候,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牺牲了健康个性的发展。回顾语文教育的百年历史,其间值得记取的经验教训实在是非常丰富的。好在世纪的风,使我们的头脑变得冷静、理智而又热情了。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开始了深刻的变革。标志这一变革的最明显的外在表现是大纲和教材的改变,最深厚的根源是作为这种改变的基础的教学观念的变革和丰富而成功的教学改革实践。小学语文教学的严冬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临。教改前沿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具体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现择其要略述如下:

一、教学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积极的变化                            

    尽管仍有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因循着老的一套,但从整体上看,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人才观、评价观等观念有了积极的变化。

    在教学观上,从单纯注重教学结果,转向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并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发展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配合学生,而不是要求学生配合教师,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而不是单纯地讲授。分层教学倍受重视,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采取分组教学,分层教学的方式,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不同基础和潜力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类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增加自信。对班级人数的多少为宜,也有新的认识,原来认为人数多,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现在认识到,人数多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个性化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小班化"教育应运而生。

    在学生观上,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非接受知识的"容器";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避免教学中的"一刀切";承认学生是自然的、正在成长中的人,强调教学要尊重自然规律、生物规律,使教学行为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承认学生是社会的人,他们受社会的影响,又必将成为社会的主人,因此,语文教育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而要放眼社会;强调在为他们的未来打基础的同时,注意他们现时的需要,并通过教学内容、方法的优化,使学生乐于学习,把现时需要和未来需要统一起来;承认学生是独立的责权主体,享有平等的广泛的权利,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学习观上,从布鲁纳的认知理论出发,承认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结构的整合和同化,强调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获取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能力;重视元认知的研究与实践,强调学生对学习行为本身的理解、控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视终身学习,强调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将来的学习铺平道路。在人才观上,承认人才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承认人的智能类型的差别,例如有的人长于动手"",有的长于动口"",有的长于听觉理解,有的长于朗诵。语文教学要在注意全面性的同时,使学生的专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将来到社会上有一技之长得以立身。在评价观上,视野更为宽泛,方法更为多样,靠一张试卷来判定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做法已经被逐步改变。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在深入地改革。首先,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进一步科学化,对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认识更加深刻。强调语文评价,不只是给教学判定一个分值,划定一个等次,更主要的是着眼于其激励性、发展性、调节性,使它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禁止把考试变成惩罚学生的手段。其次,评价的主体趋于多元化,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社会都被纳入评价主体的范围,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反馈信息。最后,在采用定量评价方法的同时,强调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等级评价方法,评语评价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二、重新审视教学传统,批判继承历史遗产                           

    建国以后,我国的教育模式受凯洛夫影响极深,"五段式"的教学结构垄断了课堂,教学中,重课文的分析讲解,轻学生的语言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高效性,最大的缺点在于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而理所当然地遭到批判。当前,众多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方法都是作为这种传统模式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此同时,语文教育工作者又注意从我国渊远流长的语文教学传统中汲取营养。这主要表现在对语言积累的重新肯定(这一点已经被写进了新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中整体感悟的重新肯定。具体表现为提前阅读,大量阅读,适量背诵。许多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模式如"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集中识字,提前阅读,分步习作"等,就是循着这一思路而来。历史的经验和有关实验的结果表明,大量阅读、记诵,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读写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大量积累,到用时方能脱口而出。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在庾信的诗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基础上改造而来;宋代词人秦观的名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对隋炀帝"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点化。如此神来之笔、点金之术,惟有在大量、熟练诵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三、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不断推进                           

    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起步较早,不少项目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推广。其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李吉林老师创造的"情境教学法"。这一整体改革遵循反映论,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形象,创造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情境教学的三个基本原则:形式上的新异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二是丁有宽老师创立的"读写结合教学法"。该法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了独具一格的"读写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训练,整体结合"的综合型训练教学体系,紧紧抓住读与写的七条对应规律,让学生在读中学写,写中再读,借鉴范文,不断提高学生自作自改的能力。三是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的"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教学法。这项改革以在低年级集中识字为起点,以大量阅读(包括课外阅读)为主体,分步开展作文训练,注意读写结合。它的特色是以集中识字为突破口,通过增加识字量,来扩大读写量,效果明显。近年报道的烟台龙口实验学校所进行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整体改革实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基本点与黑山的实验一样,都是着眼于大量的阅读。四是黑龙江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改革实验。这项改革的鲜明特色在于它以汉语拼音为工具,使阅读写作提前起步,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建立起了小学语文教学先读书后识字。边读书边识字的教学体系。这是一项突破性的实验,它探索了一条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新途径。此外,上海的"愉快教育"实验,北京教院吕敬先的教改实验,都各有特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四、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兴未艾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既规范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操作要素,又规范了教学活动的大致操作顺序。它一头连着教育理论,一头连着教育实践,着眼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比起单项地采用某项先进的教学方法,某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层次更高,效果更好。当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是在对传统的"五段式"教学模式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展开的。上海的《小学语文教师》曾推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索专辑,其他教育教学杂志也不时地推介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尽管还没有产生普遍的影响,具体的结构要素、操作顺序、名称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基本思想是相同或相近的,即由过去的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过去的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向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是课堂教学进一步科学化的有力手段和重要标志,它的优越性是仅仅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上进行小改小革无法比拟的。

五、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几个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科学                           

    (1)在读与讲的关系上,由重讲转向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这一古训却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习惯于对课文内容作繁琐的分析讲解,从所谓重点词、句的理解,段落的划分和段意的概括,到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归纳分析,乃至扩展于叙述方式、修辞手法等等。而学生则成了忠实的"听众",课堂上难得听到朗朗的读书声。现在,人们认识到,要学好语文,必须让学生多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采取多种形式、方式进行读的训练,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领悟,读中积累,读中欣赏,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熏陶。教师的讲解主要是针对学生不能通过读了解、理解的内容。(2)在师生关系上,"师道尊严"被抛弃,要求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认为这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它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因为未来的社会需要具有民主精神和批判意识的新人,而不是惟上惟书的奴才。(3)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上,认识到两者不可偏废,既要注意开发学生智力,又要克服惟智力、惟能力的偏向,注意学生性格、情感、信念、意志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因为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表明:他们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对事业的热爱、执着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而不是他们都有超常的智力。(4)在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上,一方面认识到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重视优秀学生,忽视一般学生的错误做法,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也强调要在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同时,善于根据个体的不同发展水平因材施教,使有潜力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并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特长。(5)在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上,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与社会生活有着更加广泛深刻的联系。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教学有着广泛的社会资源和用武之地。应该使课内、课外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联系生活实际,加强课外阅读、习作训练与指导,构建大语文教学模式。

六、小学语文考试改革倍受关注                           

    考试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具有调节、激励、导向的功能。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考试,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近年来,小语界对考试改革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考试的内容、形式、评分方法等的改革上。在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考试)时,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要遵循及时性、全面性、激励性、发展性、适度性原则。从这些原则出发,在考试内容上,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了听、说、读的考查;在考试形式上,除常规的书面综合考试外,增加口试和单项考试;在考试类型上,更强调平时的形成性考试,评价学生连续的动态的发展变化;在考试的评分上,主张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百分制、等级制、评语制。有些实验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不判分,不给等级,只给鼓励性评语,以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创新教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开展创新教育是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而提出的重大课题。小学语文教育界对此反应热烈。尽管还存在着种种认识误区,但先驱之士已经开始探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可能途径。一般认为,创新是有层次的,既有高层次的,又有低层次的。""的概念不应该具有广泛的内涵,它必须限定在特定的主题和特定的个体上,只要对个体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就是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既有高级的社会价值,又有低级的个人价值。例如,对一个孩子来说,他自己动手装配了一辆玩具汽车,尽管对于整个人类的行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创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完全可能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师行为上,要求教师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创造的火花乃至奇思怪想给以呵护,保护学生创造的热情。在方法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想像、联想能力,直觉能力,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发问,只有有疑问,才会有探究,才会有创造。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写放胆文,发挥创造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研究刚刚起步,很不成熟,但它的前景是无限光明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