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飞为什么不像书法家?

 屁颠屁颠闯天涯 2015-07-07

【人性探微】张飞为什么不像书法家?

  即使被彻底翻案,也很难改变一个人既定的形象。

 

  多年前,邓拓在〈由张飞的书画谈起〉一文里说:“我国书法家并不限于文人,武将中也不少,如岳飞、张飞等”,有位读者看了,去信问说:“张飞是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长阪坡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人物,怎么也会是书法家呢?”对于这样的疑问,邓拓引了几本古书中关于张飞书法的记载来左证;而在明代的《画髓元诠》里还说:“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更有甚者,2004年文物部门又在四川简阳张飞营山上发现一个石人头像,据信是张飞的真面貌,新发现的张飞塑像“慈眉善目,耳长唇厚,脸上没有一根胡须。”

 

  相信很多人对这些翻案说法都会感到惊讶、怀疑,而一时难以接受,因为它跟我们心目中张飞的既有形象差太多。但所谓张飞的“既有形象”,其实是来自虚构的《三国演义》及相关的绘本和戏曲,前述的翻案说法应该更接近真实才对,大家的碍难接受,主要是来自心理上的“定势效应”──当我们对某人形成一个既定的刻版印象后,就会抗拒、排斥与之不符的新讯息。在多数人的心中,张飞是个“豹头环眼,燕颔虎须,鲁莽冲动,酒醉误事”的粗鄙武夫,那么说他“擅长书法,喜画美人,慈眉善目”就会让人无法接受,也不想当真。

 

  有个心理实验说,先让一群受测者接受一种新型的人格测验,然后告诉他们说测验显示他们“极具社会敏感度,善于洞察他人”,改天,又向他们更正说“该新型测验被证明完全无效,测验结果不能当真”;然后请他们评估自己的社会敏感度,结果他们所自认为的社会敏感度要远远高于对照组。这表示即使明知原先的印象“完全错误”,你还是不会放弃。

 

  不只对人如此,对事情的看法也如出一辙,另有一个实验说,专家告诉A组受测者,要成为优秀的消防队员,冒险精神需大过小心谨慎;而告诉B组说小心谨慎需高于冒险精神。事后,又分别向两组受测者澄清原先告诉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但两组人都没有因此而放弃原先被灌输的观念,在一段时间后,还是存在那些“错误”的想法。

 

  张飞和燕颔虎须、鲁莽冲动的配对已成“定势”,想要将他改配慈眉善目、擅长书画,恐怕跟要他改名换姓一样困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