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吃货靠近南锣鼓巷……

 一面两面 2015-07-08

北京有很多美食街。

比如东直门的簋街,以麻辣小龙虾、重庆烤鱼、馋嘴蛙为代表作,不过啊,我知道帝都人民素来宠爱重口味的川菜,反正像我们清新淡雅的浙菜这么多年就一直红不起来,但搞一条街给川菜唱主角会不会太夸张了啊?有没有考虑我们其他地区人民群众的感受啊?

又比如什刹海北沿的九门小吃,以火烧、豌豆黄、茶汤、卤煮等北京本地小吃为主,是由振兴和抢救濒临绝迹的传统小吃为己任的老北京传统小吃延续发展协会倡办的——这协会的宗旨听起来好辛酸,当一类美食都已无人问津以致濒临绝迹,是否还有抢救的必要?又或者说如何抢救?追求原汁原味还是取精华弃糟粕开发出升级版的老北京小吃?著名的“爆肚冯”掌门人冯广霖的格言“家族传给你的东西,绝对不能改,这才能在社会上有竞争力”,这是否也意味着固步自封?

好在还有南锣鼓巷,不需要我那么纠结。

南锣鼓巷南入口

它迎八方来客,口味横跨五大洲,瑞士乳酪火锅、泰国冬荫功汤、意大利千层饼……每一款美食都在得意地昭示:“这里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北京,北京的南锣鼓巷!”

它的消费者年龄跨度数十年,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几岁的天真孩童,胡同深处藏着循规蹈矩的传统美食,也随处可见后现代主义的颠覆、年轻人荷尔蒙爆棚的叛逆——谁能想到榴莲芒果合在一起叫“榴芒有醉”、名不见经传只有巴掌大的面包店可以大言不惭地宣称“这儿可能是全北京最好吃的面包”、热狗店的老板则反其道而行之:“我还不合格呢,我做的热狗你爱吃不吃”?

机车热狗店的老板自白

久违咖啡的窗口提示

这就是南锣鼓巷,并不以将某一地域的特色发扬光大为理想,也不以维护传统为己任——这都太沉重了!这里有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热闹欢乐的人间气息,除了快乐,一切都不重要。

我相信,只有当每个人的个性得以舒展,爱传统的去爱传统,想颠覆的去颠覆,大家无违和感地欢聚一堂,没有互相看不惯,没有阴阳怪气地谴责,你不嫌我老土,我不嫌你不知所谓,文化才能保持活力。

这正是我喜欢南锣鼓巷的地方。

一、每一款地方菜都是一颗璀璨的明星,映照美食之空

(一)在南锣鼓巷吃世界

南锣鼓巷本身是一条南北走向、长约800米的胡同,如鱼刺的主骨,左右都是各个胡同就是各根鱼刺,南锣鼓巷这个词涵盖所有鱼刺。

南锣鼓巷全景导览图

南锣鼓巷边上的小胡同

我是从南口进入南锣鼓巷的,左手第一个胡同就是福祥胡同,这里有一家意大利餐馆,叫帕尼诺餐吧,怀着对意大利菜的美好情愫,我走了进去。

帕尼诺餐吧

帕尼诺的老式收音机

站在楼梯上看帕尼诺餐吧

服务员问我:“需要推荐吗?还是您自己点餐?”我本来想很牛地说:“当然是我自己点啦”,结果一看菜单:帕尼尼、芝巴达……这都啥呀?看不懂,我一下子泄了气,也就只好让服务员推荐了,她推荐了伍麦拉帕尼尼,据说里面有我喜欢的培根。

趁服务员去准备帕尼尼,我赶紧用手机搜索菜单上的这些专业名词,于是知道帕尼尼是一种三明治,用意式面包夹了馅料后,再烤一下;芝巴达则是一种面包。这我不就明白了吗?何必搞得这么洋气呢?中国人要说中国话嘛。

老实说,帕尼尼的味道真的不错,三明治烤得非常香脆,里面夹的培根也极好吃,而且一份餐给足了份量,两大块三明治,再一大杯香甜的炼乳咖啡下肚,我都有点担心了:美食之旅才开了个头,我已经吃撑着了,下面怎么办?

伍麦拉帕尼尼

只好多走动走动,拍拍照啥的了。

帕尼诺是个两层楼的小餐吧,我的座位正对着窗台的一扇门,门打开之后,能直接看到老北京四合院的里院。我在这里看到的和美食无关,却是在这家餐吧的一点意外收获。

南锣鼓巷自从几年前大红大紫引来无数游客之后,对当地居民造成了不小的骚扰,他们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时不时有人潜进四合院探头探脑。我在电视上曾看到有老北京居民说不是不让看,是怕丢东西,也确实丢过很多东西。很多院子的门上都贴了“请勿打扰”的告示。

在南锣鼓巷的各个胡同里随处可见的告示

但是大家对四合院、对老北京人生活的好奇心从来没有停止过。

四合院到底什么样子?那些位居二环以里、每平米标以天价的房子是高端大气上档次,还是低调奢华有内涵?

我在帕尼诺的小阳台上拍到了。

四合院内铁皮屋顶上的猫

房子很破,几乎没有装修,甚至连卫生间都没有,大小便只能去胡同的公共卫生间,但不是每个公共卫生间都有洗手池,很多卫生间的蹲坑甚至连挡板都没有,一眼望去,看到的是白花花的屁股。我有个朋友的朋友曾经租住过四合院的房子,住了不到半年,死活要搬走,实在受不了冬天晚上大北风呼呼的刮,还得跑出去解手。

四合院内景

这些四合院还不能拆,因为都是值得保护的北京特色。我还记得政府要拆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时引起的那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太多人在谴责这种没文化的行为了,可是这边的居民真的想永远这样住下去吗?不拆迁他们就没有分新房子的机会。

四合院内景

好了,这个题外话有点沉重,还是回到帕尼诺吧。帕尼诺上餐时提供一次性手套,这当然是很贴心的,但也未尝不是开店这么久以来的经验沉淀:徒手拿三明治会把手弄脏,然后就需要洗手,而我刚才在说四合院时已经提到,这里的下水系统非常不发达,当太多顾客需要洗手时,必然对餐吧会造成压力,所以不如提供一次性手套,大家方便。

帕尼诺餐吧的装饰钟

帕尼诺餐吧一楼的桌椅

买完单我在楼下看到有个饰品盒,里面装满了各种戒指,我拍照的时候,发现吧台的工作人员一直盯着我看,我还以为他在提防我会偷偷拿走点啥,后来才发现,他其实是觉得我已经买完单了,随时会走,所以怕错过对我说

“谢谢光临,再见”这句话。我果然是个小人。

帕尼诺餐吧售卖的戒指

异国美食的第二站是东棉花胡同的芝士蜜,正餐吃下不了,来点甜点吧。

东棉花胡同座落着中国戏剧最高学府——中央戏剧学院,巩俐、章子怡的母校,文史学家赵珩把南锣鼓巷的发芽归功于中戏的存在。客户以文艺青年居多,东棉花胡同的几家美食店也都有些小情小调小浪漫,芝士蜜主打芝士蛋糕和瑞士乳酪火锅。

芝士蜜的洗手池

我很想尝尝乳酪火锅,但是那两块帕尼尼实在太撑了,只好点了紫薯乳酪蛋糕、芝士蜜黄金培根卷和可可奶。

芝士蜜的紫薯乳酪蛋糕

芝士蜜黄金培根卷,马苏里拉乳酪太多了,有点腻

南锣鼓巷所有店的共同特点是欢迎拍照,可能游客多了,手机的拍照功能也发达了,反正拦也拦不住,倒不如大大方方的,就让游客给自家店做个免费的宣传嘛,也是好事。不过这家店的工作人员特别热情,主动告诉我:

“店内有面墙很有特色,一定要拍哦。”;

“楼上布置得特别漂亮,别忘了去看一看。”

“对面是中央戏剧学院原来的校门,现在都保护起来了,那个最值得拍了。”

心里好暖和啊!

芝士蜜的二楼

当然只有服务是不够的,美食之旅嘛,还是要落到吃上面,不好吃是不行的。紫薯乳酪蛋糕其实没有蛋糕,两层乳酪泥,一层是酸奶油和奶油乳酪的混合,一层是紫薯和奶油乳酪的混合,垫在最下面的并非常用的海绵蛋糕,而是奥利奥饼干。我们自己做甜点的人知道,如果用海绵蛋糕打底,蛋糕最好不要做太蓬松了,得紧一点口感才会比较扎实,这家店直接用硬硬的饼干打底,吃起来确实香甜可口。

萨都里餐厅的招牌

异国美食的最后一站是菊儿胡同的萨都里餐厅,印度菜。

这是我第二次来这家餐厅。第一次是一个朋友带我来的,萨都里的经理是个印度人,中国话说得特别好,结完帐后我那个朋友要发票,我一看那发票是手撕的,当时就提出质疑:“现在除了肯德基麦当劳,北京所有发票都是机打的,怎么还会有手撕发票?”刚刚还千伶百俐的印度经理马上表示听不懂,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

笑死了!找个外国人当经理就是好啊,一句“听不懂”就足以应付一切困境。

萨都里餐厅

我这次去,那个印度经理还在,不过接待我的是中国人。

我点了份咖喱羊肉炒饭,饭上来了,米是极好的长粒米,调味也很精准,这咖喱绝对来自印度,味道层次太丰富了——大家知道,印度咖喱含有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黄姜粉和辣椒等香料,不像中国的咖喱口感比较单纯。

萨都里的咖喱羊肉饭

只是吃惯了中式炒饭的我不太能接受的是,印度炒饭湿气很重,又很软,没什么嚼劲,于是我问那个中国人:“中式炒饭是用隔夜饭炒的,印度炒饭是用隔夜饭炒,还是现做现炒?”呃……他好像不太懂烹饪,又好像没听到我的话的前半部分,斩钉截铁地说:“当然是现做现炒,绝对是现做现炒,必须的。”

可是隔夜饭有隔夜饭的好处啊,水分流失一些以后,每一粒米饭都很有弹性,炒的时候不会粘连,这才是做出上佳炒饭的基础啊。

算了,他不懂的。

在南锣鼓巷吃异域美食,正宗不正宗的我不敢说,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一定要追求异域美食的本来面貌,那不如就去原产地吃,而当美食告别故乡,帕尼尼也好,芝士蛋糕也好,印度炒饭也好,其制作过程都必然融入另一群不同文化的人对美食的理解,我不觉得这种理解一定会降低它本身的格调,这些美食原产地最优秀的厨师在地球的这一端吃到时,或许会惊喜地说:“哈哈,原来这样处理也很好吃啊,我以前可是没想到呢。”

美食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

泰国榴莲酥

图片说明:南锣鼓巷的异域美食:泰国榴莲酥,油炸食品就是缺内涵,一凉下来就没什么味道,但是新鲜热辣的时候,确实很好吃。

(二)在南锣鼓巷吃全国

马迭尔冰棍据说是法籍犹太人开斯普于1906年在哈尔滨创建的品牌,马迭尔(Modern)意为摩登的、时髦的。

马迭尔冰棍的Logo

这冰棍让我受了点刺激。

我曾经在一月份去亚布力滑雪,那时候哈尔滨温度零下20多度,而亚布力则是零下50多度,我这样一个对冰天雪地毫无感性认识的浙江人冻得瑟瑟发抖,一直躲在卖章鱼小丸子的摊前不停地吃丸子取暖,那绝对是我一生中吃丸子最多的一天,以致于我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再看到丸子。哈尔滨夏天的平均气温也只有17~23度,所以,我一直认为哈尔滨人民不需要吃冰棍。

我又孤陋寡闻了。

那里不仅有冰棍,而且哈尔滨人民很爱吃,马迭尔冰棍在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销量平均每天有一万多根,最终以猛龙过江的气势杀到了帝都,在人流最旺的南锣鼓巷扎下了根。

当一款美食完全没有为人类提供功能性的需要,比如解渴、充饥、消暑……却依然活得风生水起,没有自然消失,没有被淘汰,也无需任何机构刻意地去“抢救”,那么它能活100多岁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好吃。

不能不尝一尝。

在工作人员的推荐下,我来了一根奶油香草。

我说说我的感受。有太多的经典是停留在记忆里的,小时候喜欢的《射雕英雄传》,现在看来剧情很拖沓,小时候吃的牛奶棒冰,现在吃起来味同嚼蜡,早有人说过:重读经典就是毁经典。

但是马迭尔似乎打破了这个魔咒。它是一根全无花哨的冰棍,没有外裹巧克力,内藏豆沙团,没有上淋草莓酱,下包蛋奶卷,那种淡淡的奶香气息,那种似无意却有意的余味,让我很想用纯净来形容它。它真的达到了简约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庸的境界,绝对让人多吃几根也不会腻烦。

真正的美食就应该是这样,不用花团锦簇,却是内涵深远,后劲十足。

我理解了哈尔滨人民为什么愿意穿着棉大衣哈着粗气还一个劲猛啃冰棍了。

马迭尔冰棍

吃完凉的,我又想吃热的、辣的了,南锣鼓巷是个脑洞大开的地方,我逛着逛着也会受感染。

川菜一直是北京人民的最爱,成都小吃简直遍地开花,川菜馆多到数不清,上地那边有一家装修高档的饭店叫川浙汇,我的天哪,我们浙菜和川菜无缘无分的好不好?硬要搭在一起也就罢了,“川”还在“浙”的前面,我这个浙江人表示很不开心。至于南锣鼓巷,一家浙菜馆都没有,倒是有好几家川菜馆在别苗头,从最价廉物美的川蜀小吃到高大上的重庆私房菜,应有尽有。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成都菜和重庆菜都属于川菜,都一味一格百菜百味,都麻辣鲜香,却是两个Style,最大区别是成都菜细腻,重庆菜粗犷。

南锣鼓巷两大派系的川菜馆都有,我去过成都,吃过最地道的成都菜,却没有去过重庆,那就来一碗重庆小面吧。

听说重庆小面是重庆人最爱的早餐,我到黑芝麻胡同的那个小饭店时,夕阳西下,我有点不太好意思吃这个,不过转念一想,像我这样不懂事的游客应该很多,老板早就见怪不怪了。

这家店的店面很奇怪,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贴那么多五六十年代风格的墙画——难道是因为装修太简陋了,所以硬要找些风格安在自己身上?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很没有必要,我去吃面的,又不是去吃装修的,用餐环境干净就好了嘛,不过面一定要烧得好吃哦。

重庆小面怪异的门面

重庆小面是一碗粗犷中透着温柔的面条。

表面一看,很简单,就是面条、花生、青菜、辣油,其实有讲究的,油最好用菜籽油,揉面时要加骨汤,面条分细面和宽面,细面又称“韭菜叶”,我这碗就是标准的韭菜叶。

我小时候家里老是吃挂面,面条本身实在没有吃头,所以我家人也只好在汤汤水水和佐料上做文章了,其实面条如果好吃的话,佐料少一点是没有问题的,就像重庆小面,没有荤菜,口感却依然浓郁,一点青菜花生,却和面条浑然天成,仿佛前世就在一起。

我已经不知道应该怎么形容面条本身,有嚼劲,有弹性,我每吃一口都感觉到满满的幸福。这里装修是很差,但这只能说明老板夫妻审美品味不好,但他们对调味绝对是有感觉的,这碗面条他们有用心在做,这种用心,我吃到了。

重庆小面

在南锣鼓巷吃全国,很难吃透,即使把每一家饭店都找出来吃上几遍,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但是作为一个了解地方美食的窗口,南锣鼓巷绝对值得一逛。

(三)在南锣鼓巷吃北京

在南锣鼓巷逛着逛着,就看到有老太太操着一口京片子,在路边叫卖老北京酸奶、豆汁儿,我一看门面这么破,就不去吃了,再逛着逛着,又看到一个老爷爷操着一口京片子,在路边叫卖老北京酸奶、豆汁儿,门面还是那么破,不过我看到有焦圈,听说焦圈和豆汁儿是天仙配,那就配一个吧。

老北京豆汁儿破旧的门面,我觉得卖豆汁的老头老太太可能就住这四合院里边

老爷爷从电饭煲里盛了一杯豆汁儿给我,又夹了两个焦圈,计价9元,特意嘱咐我:“先喝口豆汁儿,再来一口焦圈,然后再喝一口豆汁儿,越喝越好喝。”

我觉得还蛮贵的,因为豆汁儿是用制造粉丝的下脚料做成的(北京人对下脚料的热爱简直无以复加),一碗下脚料做的东西,本来是要喂猪的,结果拿出来卖,还卖了6块钱,焦圈比手镯还小,要卖3块钱。旅游景点,游客的无奈太多!

焦圈

豆汁儿

焦圈就是一普通油炸食品,完全没有槽点,豆汁儿值得说几句。北京人爱极了豆汁儿,据说梅兰芳天天喝,梁实秋

“自从离开北平,想念豆汁儿不能自己”,胡金铨说“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这么多名人为豆汁儿代言,可惜,我就是不喜欢喝。北京人管豆汁儿的味道叫“酸香”,我只喝到了酸,却闻不到香,反而觉得有股臭哄哄的泔水味儿。我是写咖啡的,咖啡之所以广受热爱,就是因为口感层次丰富,余味悠长,喝完之后还有回甘。豆汁儿呢,我怎么咂摸都没咂摸出余味。配上焦圈,没那么酸,但是也不好喝,放点糖可能会好点。

北京的小吃中,比较出名的是炸酱面、爆肚、灌肠、卤煮、羊杂汤等,我到南锣鼓巷的这家店时,肚子早已足够的空间放碗炸酱面或卤煮了,所以选择了爆肚、灌肠和羊杂汤。

老北京炸酱面的门面,不知道为什么,北京本土美食店的门面都搞得这么寒酸

真正的爆肚店的菜单是看不“爆肚”二字的,他们会把肚(即牛羊的胃)分成各个部分来卖,比如最嫩的羊肚仁、软硬适中的羊散丹、羊肚领、羊肚芯和羊蘑菇头,以及超有嚼劲的羊肚板、羊食信、羊蘑菇和羊葫芦,在水里一焯(称为水爆),就出锅了,最后蘸调料,就成为一道好吃的菜。上菜时则从最有嚼劲的开始,最后上羊肚仁。

这家店的菜单有爆肚,我估计他们提供软硬适中的羊散丹等。菜上桌后,果然不出所料,这就像杀毒方式叫快速杀毒,针对80%的易感区,当一家店不想搞得太复杂、分类太细时,就软硬适中的爆肚通杀80%的食客。

这爆肚还挺好吃的。店主是个50多岁的阿姨,口音不像北京人,不过谁也没说只有北京人才能做好爆肚呀。她这盘爆肚刀工就很细,火候和焯的时间也把握得恰到好处,芝麻酱调得不错,很合我的胃口。

我觉得爆肚没有像爆肚冯、爆肚张的那些掌门人说得那么难做,也可能是我外行,但洗一洗、切一切、焯一焯、蘸一蘸,这能有多少技术含量啊?而且食材选择上已经这么垂直了,只是做牛肚羊肚而已,并没有复杂的食材要处理,剩下的不就是个态度问题吗?

爆肚

阿姨的灌肠明显没做好。北京的灌肠分荤的和素的两种,荤的是用猪肠、面粉、红曲粉制成,素的是用白薯淀粉炸一炸,这位阿姨做的是素灌肠。我之所以说她没有弄好,是觉得她刀工不对。灌肠应该用削,削的手法会让灌肠两头薄中间厚,这样炸完后两头脆中间嫩,但阿姨应该是用切的,所以没有这样的效果。听说崇文门那边有个花市大爷也用切的,不过他的灌肠有特殊材料在里面,他能切得和纸一样薄,这就是另一种境界了。

灌肠

羊杂汤倒是鲜极了!我在北京喝过几次羊杂汤,都及不上今天这碗——它既没有羊的膻气,也没有内脏的腥气,前期处理太到位啦!汤里再洒几根香菜,连我这种不吃香菜的人也不免啧啧称奇,汤的鲜味加上一点点香菜的香,真是相得益彰。

羊杂汤

这部分本来想写写文宇奶酪,觉得篇幅太长了,直接结案陈词吧。

北京这个地方实在具备太多成为美食之都的条件了。

人类的美食史是食客与厨师共同构建的,这里有慈禧这样的吃货,有无数见识广博的达官贵人,有喜欢小情小调对生活品质高要求的文人墨客,有南来北往带来各地文化也包括美食文化的各省人士,可是北京的美食依然不成气候。

人类的美食史也和经济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太贫瘠的土壤只能出点特色饮食,却注定无法形成庞大的菜系,就如同路边零乱开放的小花,美丽动人却绝不是我们心中有气势有气场的大花园,比如陕西,我们热爱羊肉泡馍、臊子面、锅盔、biang biang 面……却也知道这只是小吃,招待贵宾略嫌上不得台面。自十五世纪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北京就一直是中国城市的“一哥”,除去民国时期,首都之位让给过南京和重庆,北京当老大已经近六百年了,老大什么时候穷过?

可是八大菜系依然没有京菜的份。

北京菜的80%是鲁菜,剩下20%的股份由清真菜、本地小吃、宫廷菜和官府菜共同持有,除了烤鸭、京酱肉丝,正儿八经的北京菜只是卤煮、炸酱面、炸灌肠之类的小吃。

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这里不缺钱、不缺文化、不缺高水平的食客,更不缺人才,北京美食怎么就混成这样了呢?

原因之一倒是不怪北京,我觉得是缺物产。八大菜系都是以当地丰富的物产为基础,靠山的有山珍,比如安徽、四川、湘菜,靠海的有海味,比如山东、浙江、福建、广东,靠湖的也能烧个鱼啊虾的,比如江苏,再结合当地人研究出来的最适合这些物产的烹饪手法,这才有了一系列的代表菜式和独具一格的烹饪手法,最终形成菜系。北京作为城市,自己必然没有物产,关键是地理上看,北京包裹在河北省的中间,而河北,也没有物产,好不容易产个驴肉,人自己用来做驴肉火烧了,你北京要你自己产驴去!那就没办法了。

原因之二还是和生活态度有关。没有物产是客观原因,但是北京人的主观态度也不行,老百姓大大咧咧,不讲究吃不讲究穿,这就缺少了美食发展革新的民意土壤。南京也没有物产,怎么南京人就那么擅长折腾鸭子呢?北京只有烤鸭,南京拿得出手的鸭菜可是相当多,除了名动天下的盐水鸭,还有三套鸭、母油船鸭、酱鸭、鸭包鱼翅、叉烧鸭……

很多人都说,北京没好吃的,其实北京有吃的,就是吃和吃之间贫富差距太大。我在桂公府吃过宫廷菜,很精致很美味,甚至让我一生难忘,但是开水白菜、黄焖鹿腩、鳕鱼狮子头是普通民众能常常吃到的吗?最亲民的那些食物呢,粗糙简陋不走心,像卤煮这样的当地小吃,据说最初是穷人想吃肉又吃不起,就以猪的下水为食材,再根据苏造肉的烹饪方法制成的,这完全不像我们浙菜,浙菜的代表作都是有钱人吃得,普通人家也吃得,像糖醋排骨、西湖醋鱼、鱼头豆腐汤……哪个孩子不是吃这些菜长大的?也不像川菜,川菜一直走平民路线,但从来不缺风味和个性。当做美食、吃美食成为一种生活常态,美食怎么可能不发达呢?

美食的发展要有精英的介入,可是,如果只有精英在忙活,普通老百姓随随便便不当回事,视穷讲究为矫情,视马马虎虑为随和,那么美食的发展就没有了根。烹饪美食不是制造原子弹,只要少数科学家殚精竭虑就行了,制作食物的最终目的是给人们吃的,所以一定要根植于大众,让大众都来参与,来贡献智慧,来推向高潮,如果大众吃点下水就很开心了,那么北京美食又怎么可能有登堂入室的那一天?

其实不止北京人,整个北方地区,大家对吃的态度都差不多,连作家赵无眠都说了:“南人一吃得随随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北人相反,只有不想活了,才去好好地吃一餐。”

二、现在VS过去:解构一切的南锣鼓巷美食

去年五一时我曾来南锣鼓巷拍照,当我把其中那张咂摸酸奶的照片给我妈看的时候,我妈大惊失色:“啥玩意儿?”

咂摸酸奶的广告牌

其实这类玩笑在南锣鼓巷随处可见,我有时觉得南锣鼓巷还是个正值青春期的半大孩子,忍不住要拿传统开一把玩笑,非要区分权威的意志和自己的意志,貌似不叛逆不戏谑就不能彰显自己的意志。

过客是南锣鼓巷一家非常有名的餐厅,于1999年开业,那个时候,南锣鼓巷还很寂寞。老板是个热爱旅游的人,这家店的亮点是老板从各地带来的纪念品和丰富的旅游书籍——不好意思,这其实是别人眼里的亮点,我是为了吃而去的,我看到的亮点是羊肉串比萨和宫保鸡丁比萨。

过客内部

过客的菜单,上面写的是:“最新指示:我们同没钱旅行和没时间旅行的思想还要进行长期过客的菜单,上面写的是:“最新指示:我们同没钱旅行和没时间旅行的思想还要进行长期的斗争!!!”

当外国美食移入国内时,太多不自信的国人因为怕受到质疑,只能亦步亦趋,就怕有人问:“你正宗不正宗啊?为什么我在欧洲吃到的不是这味儿的?”然后老板只好巴拉巴拉解释个没完。

金庸小说没好好看吧?

人家出招你接招,这多被动啊!真正的牛人以无招胜有招,我管你正宗是什么样子呢,进了爷的地盘就得按爷的规矩来,你说比萨里得有金枪鱼、培根,爷做比萨就喜欢中西合璧,双剑合一。

过客的柠檬蜂蜜水

过客的蔬菜沙拉

思路一打开,眼前就敞亮了!过客的羊肉串比萨和宫保鸡丁比萨不仅中国人喜欢,外国游客也喜欢。比萨在经过再加工再创造后,又焕发出新的光彩来。

当然这种创新也是尊重规律的,比萨里放鸡丁放羊肉都使得,要放西蜀豆花就毁了。老板虽然任性,却也不是心里没谱的无厘头。

过客最经典的过客比萨,一半羊肉串,一半宫保鸡丁

过客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它是一家大而全的航母风格的饭店。南锣鼓巷的店面积普遍很小,所以大家都在追求小而专的垂直风格,卖榴莲酥的只卖榴莲酥,卖冻酸奶的只卖冻酸奶,像过客这样菜单上有200多款产品的饭店真的很少哎,我看他们的酒柜,光啤酒就有几十种,这种店在原料储存上成本相当高。不过人家就是不走寻常路,就是这么牛!

过客的酒柜里全是啤酒

过客的啤酒

我还想说说小菊儿胡同的脑子加工厂。我第一次经过这家店时以为这是一家艺术类的工作室,后来在网上查了下才知道这是饭店,有烤串、有猪脑,和闺蜜逛街时,就一起去了。

脑子加工厂

夜幕下的脑子加工厂

其实装修还算正常啦,没有想象中那么瘆人,就是那些吃的太重口味了!我们点的是僵尸挚爱烤脑子、招牌烤棉花糖、脑子沙拉、无脑骷髅头、筋头巴脑,一晚上算是和脑子干上了。

脑子加工厂的桌椅

最一般的是烤棉花糖,纯粹卖概念,口味上无亮点;最好吃的是筋头巴脑,这是烤串,弹性十足,肉质鲜极;最佳包装奖给无脑骷髅头,里面有蓝橙,味道好喝但并不惊艳,杯子太有个性了,像梅超风练完九阴白骨爪留下的副产品;味道最古怪的是那一组僵尸挚爱烤脑子,调料可以自己选,天哪,大家能想象黑胡椒汁淋在豆腐上的感觉吗?中间还夹杂着一股脑子味,这只能作为尝试,要作为日常饮食的话,我会发疯的!

烤棉花糖

无脑骷髅头

铁盘泰式烤鸡腿肉沙拉,里面有脑子,不过一点都不腥

脑洞大开的僵尸挚爱烤脑子

脑子加工厂的服务员年纪比较大,不过年纪大也有年纪大的好处,始终比较贴心。小菊儿胡同的茅房没有洗手池,而这家饭店也没有为顾客准备洗手池,天哪,上完厕所不洗手,我又要发疯了!这时年纪大的服务员主动给我准备一些清水,让我去门外冲一冲手。好生感激啊!

这里的老板叫刘锐,是第二季《顶级厨师》的选手,我记得是第7名。这个节目我看了好几遍,里面的每一位选手都有能力去独当一面,刘锐的强项是做西餐,我没想过他会开一家中餐馆,而且还卖脑子。据说每天下午他不忙的时候会在店里弹吉他,有缘的顾客会欣赏到他弹吉他的风采。我是晚上去的,没看到,有点可惜。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还是一个深爱电影的同学,当我读到世界电影史的上某一段时,我有点惊讶:20世纪50年代末60年初的时候,法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浪潮电影运动,以巴赞主编的《电影手册》为理论阵地,导演特吕弗、戈达尔等人带着年轻人挑战权威的锐气迅速成为法国电影的中流砥柱,三四十年以后,他们也成为权威,有一个年轻导演拍了部电影,其中一段戏是主角在野外突然要大便,没有纸,就随手在一本《电影手册》上撕了张纸擦屁股。

我们为什么需要权威和偶像呢?

权威就是用来挑战的。

人类文化的发展并不能只立不破,或者只破不立,而是先立,后破,再立,再破……不停地对权威提出质疑,最终使真理越辩越明,人类文化在一次又一次的建构、解构中获得重生的机会。

偶像就是用来抛弃的。

哪一个牛人的伟绩不是踩在偶像的肩膀上获得的?吸取偶像的精华才能凝聚成自己的思想。当我们惊讶地发现自己也能有广度有深度地去看待这个世界、有足够的力量去处理这个世界带来的麻烦的时候,偶像的背影还有那么高大吗?所有偶像都会过时,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抛弃偶像恰恰说明自己成长了。我一路过来,同样抛弃了好多偶像。

当我在南锣鼓巷看到太多的颠覆、太多的不把传统当回事,大家总想把自己的个性、想法展示出来时,我觉得特别惊喜,这真是太有意思了!如果连解构的勇气都没有,集体对传统毕恭毕敬,那么大中华美食只有过去,没有未来。

我知道,有很多人都认定南锣鼓巷商业气息太重,但是商业气息重有什么不好呢?所有的店主都在绞尽脑汁地推陈出新、出奇制胜,一路上全是各种创意、各种脑洞大开,那难道不是这个平淡的世界所缺少的吗?

我恰恰觉得,南锣鼓巷的一切代表着这个古老的城市未来可能有的希望!

店名就叫“这儿没玉米汁儿”

Brickpop冰淇淋店老板写的告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