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画融南北 彩赋山水——浅议天津美协副主席张寿庠山水画新境
2015-07-13 | 阅:  转:  |  分享 
  




成功美术馆馆藏张寿庠画作(一)



文/成功书画家网《当代书画家》记者冯宜玉



??南齐谢赫论画:“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可见“气韵”之于中国绘画的重要位置和地位。读张寿庠先生的山水画,无论尺幅大小、题材南北、运笔奇正、墨色浓淡,都彰显了蓊郁盎然的山水气韵和天地相融的自然审美观,同时也可见其与众不同、紧随时代的山水画新境。透过其画面中我发现,他那北派山水的苍茫厚重与南派山水的灵秀俊逸相融合的特点展露无遗,其自然现实与诸多传统山水画笔墨方法相辅相成的绘画语言与境界呈现在读者面前。







成功美术馆馆藏张寿庠画作(二)



??众所周知,北派山水壮美之境,以范宽的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落笔老硬、与山传神的风范为代表性;南宗山水清幽俊雅,以董北苑的“平淡天真、融浑静穆”的南派师法为宗旨。而张寿庠先生的山水画创作,就将这两种充满矛盾的南北山水风格完美的融合,并呈现在他的画作中。



??如此次张寿庠先生“当代水墨?津冀实力画家10人双线联展”展出作品《渔归图》,劲健的线条勾勒成山石之形,笔笔遒劲却又细腻,静美中不乏粗狂笔力。在这幅《渔归图》里,画家所要呈现出的山水之美,贯穿于作品中所有的山石、树木、房屋、渔舟等物象;而由墨和色彩晕染出的清远、静谧、悠然的山水之韵,凝结于笔墨之间的草木、山石无不透射出灵秀与平淡之境。其用大块的墨色晕染与留白创造出的画面与点、线之间构成一个相得益彰的整体,将江南水色清幽淡雅气象,以及平缓连绵的山峦映带,温润清净的草木泽生,素雅苍茫的水天一色,渔舟唱晚的自娱天趣,均象喻着另有一番天地。这也正是张寿庠先生在悠闲自在清幽隐逸的山水绘画艺术世界中,将笔墨情怀与自然之气完美的融合,为观赏者塑造出清丽秀美的风景。



??石涛有言,“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继承传统、研习古法,是习画必经之路。可是,一味因袭陈规、泥古不化,而不思创造,难免会重蹈清代“四王”老朽衰败的覆辙。笔者认为,中国的山水画正是由于,自元代只以“水墨”为上品,视“赋彩”为旁门的偏见,导致了近古时代山水画的没落。因此就山水绘画的色彩方法而言,张寿庠先生在色彩上摒弃成法、跳脱窠臼,运用的与众不同,画出时代气息,是超脱陈陈相因,突破成法束缚的大胆创新,这也成为其山水创作别具特色,而又紧贴时代的主要原因。



??张寿庠先生所作《山叶红时觉胜春》,画面中所缔造的旷远朴厚画境自不必多说,只是那满眼的红,就将秋的色彩、秋的情绪、金秋胜春潮的豪迈绽露的难以运语言赞美。再如《山乡欲雨》《忆江南》等作品,更是将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变化,以及色彩与墨块、线条的交互运用,色彩幻化于水墨中的奇妙变化,发挥到了极致。



??如其所作《金风万籁》《山叶红时觉胜春》中撷取青绿、金碧山水平涂填色之法,而《山乡欲雨》《忆江南》中又选取色彩点染、水墨晕染的泼彩之法。究其原因,正如张寿庠先生自己品画所言:“关于山水画的赋色,很多画家强调水墨无色为上品,其实不然。中国画又称丹青,本身就包含了颜色。山水画按色彩细分也有‘浅绛’、‘青绿’、“金碧”等等。关键在于用色得当,力求“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昔年,天津八老之一赵松涛先生,就曾以大青绿、金碧山水享誉全国。只是这种画法繁复,研习者日渐稀少”。



??正是作为赵松涛老先生的弟子,寿庠先生才继承了老师在山水画赋色上的探索深研的传统,在随类赋彩中做到了“青出于蓝”,将山水画的色彩发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呈现北方富于棱角与厚度的山石中,以平涂乃至皴擦之法表现山石的质感;在绘画江南水乡的氤氲空濛山色中,以色彩与水墨的晕染创造山色如黛、蓊蓊蕴蕴的如诗境界。



??张寿庠先生,通过丰富的色彩运用,摆脱了文人山水画“笔墨”程式的束缚,他在对现代山水画色彩的艺术实践中,诠释了传统“随类赋彩”的设色观念对于现当代中国画发展的整体性意义。其在融合南北宗派山水格局的笔墨实验中,汲取荆浩的“气质俱佳、六要齐全、二病毫无、四时齐备,且县天成之妙”,王维以明心观性为逻辑起点,引禅入画,率先以水墨之法表现了净心顿明的空浩之境,以及范宽、李成、董源诸多先贤笔墨方法,在山水绘画诸法因承中,打破南北宗派“旧观念”,开拓了当代山水新的笔墨、图式、审美景象,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同时也开创时代山水相容相生的新局面、新境界。



??画家简历:张寿庠,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山水画家,六十年代毕业于天津工艺美院。先后师从津门名家穆仲芹、赵松涛、孙克纲诸先生,痴迷丹青四十余载。



献花(0)
+1
(本文系书画评论阁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