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物上的文字或符号(2)
良渚文物精品21-良渚文字考-神秘的图案
2013-09-17 05:52:55
上面的陶器,其器型,在良渚陶器中已经相当精美,更何况还有一个神秘的图案!
放大的图案请看下图,图中以卷云为底的眼脸特别醒目,鼻梁如栅栏状,应当说明的是,这种栅栏状的鼻梁,更后世西周时的瞑器的造型几乎完全一样(梁带村芮国墓地27号墓出土),可见良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持续影响。而此类造型的西周玉器,在西周的出土器中还有不少。良渚陶器上的这件刻划符号,和玉器上常见的兽面纹相似,却更为精致和费解。对于研究者来说,它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良渚文物精品22-良渚文字考-男根上的文字
2013-09-19 07:29:09
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件陶器男根上的文字,初步把它读成“祖”“神”或“巫”字。类似的陶器男根还发现几个,同样的部位也有文字,请看下图。
这几个文字符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而且出现在表示男性生殖器的陶器上,它是生殖崇拜还是性崇拜的符号,恐怕还要费时研究。
良渚文物精品23-良渚文字考-陶壶上的文字
2013-09-20 05:22:01
良渚陶器,往往有宽把的特征,而宽把也是书写文字符号的部位,下面一件良渚陶壶上,宽把上有文字,器身上也有文字,解读它们也很是费力,个别的可能被读出。
宽把上的这个文字符号,在良渚玉器上也曾出现过。它应该是一个表示农作物的文字。
良渚文物精品24-良渚文字考-陶鬶上的三个文字符号
2013-09-22 11:25:15
国庆赏宝-良渚玉琮内壁上的文字
2013-10-01 10:05:29
良渚文物精品25-良渚文字考-临摹的良渚玉器上的文字1
2013-10-10 07:33:47
下面发表的是临摹的良渚玉器上的文字,一天一天来,大约有数百字之多。请观赏。这些文字足见良渚时期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明天继续。
这样的文字。有的出现在玉器上,仅仅一或二个字,有的一件玉器上字数不少,甚至一件玉器多达30个以上的字,这绝对可以称之为我国最早的文章。可惜的是,这些文字基本上还不能读出,解读这些文字,恐怕非一人之力或者说非一夕之功。在此公布部分,希望有识者共同努力。
良渚文物精品26-良渚文字考-临摹的良渚文字符号2
2013-10-10 17:43:27
今天继续发临摹的良渚文字符号,陆续发的文字符号,将会有重复的部分,说明这已经不简单是符号,而应该是文字了。
谢谢朋友们的关心!这些类文字的良渚玉器上的符号,当然有玉器的照片,但现在先看这些临摹的文字,至于为什么不发现文字的拓片,主要是拓的技术还不能完全反映这些文字的全貌,适当的时候也会发表这些文字的拓片。在成功拍摄这些文字的细节照片后,我们也会把这些文字的照片提供,看了细节照片,就会明白这些文字究竟是如何雕刻出来的。我们的临摹已经下了苦功,但还不能真正体现这些文字雕刻的真髓,这些临摹的文字只能勉强形似而根本谈不上神似。
我们正在认真的读,一些国外友人也在一起研究,也许有一天能破译这些文字的密码,我们的文明真的不止5000年!
良渚文物精品27-良渚文字考-临摹的良渚文字符号3
2013-10-11 05:38:20
今天再发一图,读者可联系我们前面发的良渚陶器上的文字符号一并观看,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良渚文字符号的发展轨迹。我们已经发了28篇有关良渚文字的博客,其中一篇是作为国庆赏宝的内容发表的,这是一件刻在玉琮内壁上的文字,真不知道古人是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刻上去的!28篇良渚文字的博文,有陶器上的,也有玉器上的。如能解读,实在对上古文明的探索十分有益。
良渚文物精品28-良渚文字考-临摹的良渚文字符号4
2013-10-12 05:29:05
下面的良渚文字符号,其中一个可能是“山”字,这样的文字符号我们已经发现好几个,有的下面是一横,有的是两横,不知是否有不同的解释还是文字萌芽时书写的不规范。
这些都是一个玉镯上的文字。这件玉镯恐怕是祭祀礼器,因为手寸比较大,不是日常用以佩戴的玉器。
良渚文物精品29-良渚文字考-临摹的良渚文字符号5
2013-10-13 05:53:09
上面临摹的良渚玉器上的文字,应该说,已经相当成熟,可惜的是我们现在还是读不出,在一件器物上,这里已经有十多个文字,应该是良渚时期一篇很重要的文章。不过,十多个字还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有三十个字左右,比商晚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还要多。它们记载的是什么事情呢?
良渚文物精品30-良渚文字考-临摹的良渚文字符号6
2013-10-15 06:30:45
再发一图。
这些文字符号,因是临摹的原因,和实际的玉器上雕刻的文字符号差别很大,形似而非神似,特别是刀工,实在是无法体现。
良渚文物精品31-良渚文字考-临摹的良渚文字符号7
2013-10-16 19:12:03
下图的文字一样难读!
但其中的网字应该争议不大(即下图的第一字)。而第二字,在我们看到的良渚文字符号中,已经出现多次,它也应该能够读出。其中第二行第二字,应该是个“钺"字,因临摹的水平不到位,写成一个类似旗帜的形状。其余的文字符号,有的也可以解读,能读出是十分有意思的。
良渚文物精品32-良渚文字考-临摹的良渚文字符号8
2013-10-18 15:24:15
其中最后一个字,已经在我们发表的临摹文字符号中出现过,这个字应该读成“水”或“河”,也可能是个“流”字,这大概争论不会很大。其余的文字符号,仔细分析,有的也在前面出现过,良渚先民应该有了自己的文字。
良渚文物精品33-良渚文字考-临摹的良渚文字符号9
2013-10-20 07:16:27
下面四个字,有的似曾相识,许多新石器时期的文字符号,往往用甲骨文、金文的类似文字倒过来研究,或许能找出类似的意思。张明华先生在和我通话中,也提出了这个观点。
良渚文物精品34-良渚文字考-临摹的良渚文字符号10
2013-10-23 19:14:37
这组文字符号,也很有意思。有的说第一个字是“户”字,第三个是“山”或“岩”字,其他的也请朋友们解读解读。
良渚文物精品35-良渚文字考-临摹的良渚文字符号11
2013-10-26 06:55:05
几天没有写博,是因为点击储存在收藏夹的博客页居然跳不出“写日志”,所以不能写博,今天总算解决,再发一页良渚时期的文字符号。
在关于良渚时期的文字符号的博文结束后,将把多年学校上课的玉器鉴定的PPT发上博客,每天发几页,供朋友们参考。
良渚文物精品36-良渚文字考-临摹的良渚文字符号12
2013-10-27 20:56:42
发图看良渚的文字符号。
其中的“水”或“流”字已经出现过多次。
良渚玉豆上的图案或文字
2014-10-11 07:37:31
下图是一件良渚时期的玉豆。它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因为在正规的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器物,一般的思维不会承认它的真实性。我们先把它设定为工艺品,先来看看它的造型、图案或纹饰,及至文字。
也许这样的全图并不能清晰地看出图案的全貌,再看下面的特写。
这件玉豆的皮壳颜色,俗称为红良渚,是良渚玉器标准的皮壳色,其豆的造型因为没有出土过实物而容易引起怀疑。但从它上面的图案刀工来看,完全是典型的手工刻划,也是典型的良渚玉器的制作工艺。
它的图案极其有意思。下面是一个双头凤鸟,中间环抱着一个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中间刻滿短直线纹和卷云纹。这两种地纹又是良渚时期玉器的主要地纹。这个圆可以视作太阳,也可以视作洛图,而圆中的短直线纹和卷云纹在视觉上使整个圆充满着动感,仿佛在不断的旋转。两个鸟首下的羽翅,犹如箭的羽尾,给凤鸟增添上升的动力。我们不单单把它看成一个图案,而认为它已经是一个象形的文字,它应该是一个“巫”字。甲骨文的巫字如下两图所示:
明显是由两个“工”字交叉而成。工字应为古时的规矩,这已经成为共识。而使用规矩测量也是巫师一个主要而独享的本领。巫师能用神沟通,沟通的途径是升天,升天要借助于鸟飞翔的本领,巫师也就把自己塑造成具有升天的鸟类特有的功能的人物。因此这样的图案无疑是巫师升天与神沟通的真实写照。它把太阳、凤鸟和升天完全结合在一起,无疑具备这种功能的人就是巫师。而巫字左上角的一个羽矢状的图案应该就是一个“升”字,它指引着巫升天的取向。
这样的解读,也许是猜想的成分居多,但这应该是一个大胆的又有一定合理成分的猜想。
其实在这个良渚时期的玉豆上,还有更多的发现可以探索。
良渚玉豆上的图案和文字溯源
2014-10-20 11:50:46
良渚玉豆上的文字和图案,并非突然出现的成熟图案,它有着较长的背景历程。下图是河姆渡出土的一件象牙雕刻,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上面的双凤朝阳图案,明显是良渚玉豆上图案的滥觞。
这两者如出一辙,大同小异。河姆渡文化也是浙江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期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而良渚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在同一地区的新石器时期文化中,相隔2000年的传承,其图案基本一致,不能不说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有着悠久的凝聚力,它一脉相承,经久不息。这个图案我们把它巫字,实际上也完全可能是伏羲的早期图象。在汉以后的各种纹饰图案中,伏羲和女娲常常被塑造成双头缠绕的人首蛇身的形象,这应该是这种双凤图案的不断演变后的结果。双凤朝阳,说明此时的社会形态还处于母系社会,巫的最初解释就是一个女性的施法者,所谓巫婆对应于师公,就是两性依法者的不同称谓。而双凤图案的逐渐演变,最后演变成一男一女,继续缠绕,以维持人类社会的生存秩序和生殖能力。这种以图象形式隐喻的文字演变,是早期中华文明的极好注脚。
良渚兽面纹玉镯上的文字
2014-10-22 12:20:25
下图为一件良渚兽面纹玉镯。鸡骨白杂以红色。器身呈环带状,内外壁均平直。外壁弧状转角处分布四组扁方形凸台面分别阴刻兽面纹图案,重圈为眼,椭圆形眼脸由桥形鼻梁相连,下有凸起的台面表示嘴,上面阴刻卷云纹和短直线纹,兽面纹背景台面上密布阴刻的卷云纹和短直线纹。台面间凹槽阴刻7字,分1-2-2-2排列,共7字。
以上三图是这件兽面纹玉镯的全图和特写。最后一张兽面纹倒置,中间的文字如图所示。但如把兽面纹正置,这文字又有另一种表达方式。下面四图是兽面纹正置的文字图形。
从这些图形上可以看出,这完全应该是成熟的文字,而非符号,其中一字应该是“水”字无疑,其余的字现在还不能读出。这些文字在玉器上轨迹可以看出,它是用砣具手工刻出,笔顺之间有错落连结的现象,况且文字笔画的凹底,其包桨和玉镯皮壳上的包桨完全一致,这应该是史前人类留下的遗物,如果能够读出上面文字的内容,对于解读良渚时期的人类文明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良渚龙首纹玉镯上的文字
2014-10-23 06:05:56
良渚文字的研究,不仅仅是讨论我国文字起源的问题,它还应该是中国文明起源的课题。文字是文明起源的标志,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于商代文明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使一些西方学者只承认西周共和元年以后的中国历史为信史的观点不攻而破。而对于商以前我国的历史,还是有不少西方学者持怀疑态度,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虽然有文献的记载,但因缺少出土实物的支撑而被西方学者置疑。文明的标志一般认为有以下几条,即有5000人以上的聚落、文字的出现、青铜器的使用和初级的国家形态,在近年的考古发掘中,夏代的青铜器、宫殿遗址已经出现,因此夏代成为信史争议不多,但夏代至今也只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往前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距今为5000年左右的历史,其吻合以上文明标志的考古发掘似乎还不能让人信服。在青铜器的使用上,我们完全可以采用另一个标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并不一定完全类同,在其他文明中没有出现的玉器,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生产工具,更是规范国家制度的礼器,把玉器作为中国文明的标志这完全是东方文明的独特性的体现,这样良渚文字的出现,已经使得中华文明的起源完全可以证实的确在5000年以前。历史文献和出土实物彼此吻合,使得良渚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
而文字的数量和成熟又是这一命题的重要依据。下面介绍的又是一件龙首纹玉镯,上面也出现了成熟的文字。
是件玉镯,鸡骨白杂以红色。器身呈环宽带状,内壁平直,外壁弧突。外壁等距离刻划四个同向的龙首图案,龙首浮出器表,立角,重圈眼,宽鼻阔口,露出一排牙齿,眼鼻之间阴刻双线菱形纹,中间有一小椭圆。龙首间阴刻8个字,呈2-2-2-2排列。
其中也有一个“水”字,和前面兽面纹玉镯上的水字如出一辙,足以证明良渚时期的文字已经十分成熟。
双凤朝阳--从图案纹饰到象形文字
2014-11-06 08:33:56
汉字无疑是从图案演过来的。原始人类在劳动和生活余暇中,随手凃划应该是即兴而又无意之举,他们随手凃划的线条或者图案,一定是他们生活中最容易看到的东西或者是生活中最为关注的东西,在那种生存艰难的岁月中,食物或者说能充足食物的动物或者植物,是原始人类最为关心最容易凃划的形象,在人类早期的遗址中,在已经发现的世界各地的原始壁画中,都出现了这种原始人类所绘制的动物、植物甚至人类用火的各种图案和场景,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这种图案会越来越精致而简化,在无数次反复出现类似的图案后,精致和简化就会使这种图案渐渐演变成象形的固定形象,最后演变成文字。在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可以清楚地找到这种文字进化的脉络。
下图是河姆渡文化象牙雕刻上的双凤朝阳图案。
我们在前面已经做过介绍,它可能并非最原始的人类杰作,从它精美的纹饰和完美的图案来看,它本身已经非常成熟,已经不是带有明显稚拙的人类童年的凃鸦,但它还不是文字,而是表达7000年前人类某种美好愿望的图案,这种美好的愿望,在良渚时期得到延续,这就是图2中出现的图案。
很明显,这两个图案几乎如出一辙,只是后者比前者有所简化,这种2000年的传承,说明早期人类文字进化的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说明这个双凤朝阳图案在江南地区的早期文明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凝聚力,它所凝聚的东方部落的内在精神,深深地烙下了以鸟为图腾的东方部落的消逝的历史。这种历史现在还记载在以神话形式出现的中国相当多的古籍中,比如《春秋》、《左传》、《山海经》和《淮南子》等等。在良渚时期,这种文明的进化无疑得到前所未有的加速,同样在良渚时期,或者说在良渚后期,在不少良渚玉器上,出现了类似图案的进化,它们已经象形,或者说已经是能够清楚表达意义的象形文字。图3和图4就是这种演变的图案。
图3是一件良渚玉锥上的刻划符号,如图5所示。这件玉锥上还有其他图案或者说文字,我们暂且不做讨论,而把目光凝聚在这一个鸟的图案上。很明显,它应该是双凤朝阳图案的简化,而它的出现,也在图4上有明确的表现,虽然它是出现在祭坛中。
这种重复出现在不同器物上的简化图案,应该是带有明确指事的象形文字,它所代表的意义,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解读,但应该是先民们有着十分强烈涵意的并且能够相互沟通的文字,尽管它还是如此复杂。它应该是“鸟”字的最初象形。特别有意思的是,祭坛中的这个类鸟的象形,其下面还有左右两边对称的卷云纹,象征着上面的鸟在云中飞翔,卷云纹中间的三条短直线,则显示鸟在冉冉上升。
因此,把图3读作“鸟”字应该是不错的,它是双凤朝阳图案演变和简化的结果。
和人相关的三个字
2014-11-10 10:07:19
下面是在良渚玉钺上发现的和人相关的三个字,从下往上,人从谦卑到站直再到飞升,或者说从崇拜的人到崇拜的对象--祖先和神仙,这应该是十分明确的指示意向。它应该是成熟的文字,尽管我们的解读还不完整。
良渚黑陶豆及其符号1
2015-05-18 10:51:45
上图是一件良渚文化的黑陶器,学名应该是豆。这件豆的器型比较一般,但其上面的图案或者说文字符号,却使这件陶豆成为一件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
甲骨文是我国成熟的文字,先贤们解读出甲骨文上的文字,其所记载的商王世系,居然和《史记》记载的谱系基本一致,这就证实了《史记》所记载的历史的可靠性。但《史记》记载的三皇五帝的历史,不少学者们依然持怀疑态度,许多学者把夏以前的中国古史称之为神话,是后人编造的历史,持这一观点的代表就是疑古学派。之所以学者们要否定这段历史,关键是夏以前的历史没有出土同时期的任何文字可以支撑这个时期的历史,后来的文字记载就成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尽管已经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期的器物和宫殿遗址,甚至青铜器和玉器,形象地物化了五千年前的中国,但还不足以使得学者们统一相互的认识。寻找比甲骨文更为古老的文字已经成为解开中国上古史的一把钥匙。
甲骨文是成熟的中国古文字,它当然不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文字不会凭空产生一跃而成熟,在上古中国,一定存在过比甲骨文更为古老的文字或者说类似文字符号的源头。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出现了不少陶器上的图案符号或者说文字符号,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灰陶大口尊上的符号
。
这个符号,有自上而下读作“日、火、山”的,也有读作“太阳”的,甚至读成“太阳神”的,也不乏其人。但这个符号已经接近文字恐怕是比较一致的意见。
良渚文化相关文字符号的报道,也见诸于于官方媒体,据说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时期的玉器和陶器上已经有超过600个文字类符号,这是一直不能解读,而只能少数公布与众,在个别博物馆中和世人见面。我们在《良渚文字考》的相关博客中作了介绍。
上面介绍的这件陶豆,其上面的符号,应该可以看作是原始的文字符号或者说文字进化过程的源头。
陶豆盘心部分的图案,如下图所示。外圈应该是太阳的图案,盘心是一个鸟状的图案。古人不能理解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运动规律,把太阳的东升西落理解为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而太阳之所以能够在天空中飞行,一定是鸟的负载才能不停旋转。鸟能飞翔的本领被原始人类神化了。《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就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这“乌”就是能负载太阳在天空中飞行的神鸟。因此,这件黑陶豆上的图案符号就是这类史前神话应该说是史前文明的物化实证。
良渚黑陶豆及其符号2
2015-05-28 09:06:30
在以前的博文中,我们曾经介绍过一些良渚的符号,如下面这些图片所示:
上两图的黑陶罐也是征集品,对于上面图案的解读很有意思,各人有各人的读法。
李学勤先生读为:“封石虎网”,周膺先生认为那个动物应该是“扬子鳄”,他们的不同解读,我们在“良渚文物精品10-良渚文字考-良渚博物院刻符黑陶罐上的文字 ”博文中作了介绍。我们比较赞同周膺先生的看法,这个动物应该是鳄类比较妥当,张网捕鳄比张网捕虎更为可靠,何况江南水乡鳄的出现一定比虎的出现更为实际。
在我们介绍的民间藏品黑陶豆中,也有类似的动物符号,如下图所示。
可见,这种鳄类动物在当时当地是比较常见的,所以良渚先民们把它形象化地刻画下来,反复多次的刻画约定成俗,图案就比较趋于一致,逐渐演变为大家都能认识的符号,成为文字的萌芽。
下面两图的比较很有意思。
上面一张是黑陶豆底足上的鱼骨符号,下面的是征集的黑陶罐上的鱼骨符号,这两者尽管有些差异,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应该是没有疑问的。陶罐上的可能早些,而陶豆上的则更为成熟了。这个符号明确的告诉我们,捕鱼是良渚先民们主要的生活方式,而吃剩的鱼骨也许是良渚先民祭祀的法物,故而良渚先民们会用这样的符号反复表达这个意思,慢慢地这类符号就被固定下来,形成统一用以表达某种确切的词义。
下面两图的对比也很有意思。
这是良渚博物院展示的一件残陶片,中间是弯曲的一个蛇形或龙形符号,全身绘满卷云纹、短直线纹和长弧线纹。无独有偶,在陶豆上也有更为丰满的图案。
只不过是弯曲的蛇身,这里可能更应该说是龙身,更为紧凑,更为丰满也更能突显主题。龙身上也是绘满了卷云纹、短直线和长弧线,和陶残片上如出一辙。这两者也能看出图案的演变过程。从简单到复杂,或者反过来,从复杂到简单,都是这类图案符号在不断的演变中,逐渐被良渚先民们接受,有以表达大家都能理解的意思。而这种图案符号的不断重复出现,显然是良渚先民们精神生活或者说祭祀仪式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在器物上要有可以匹配的物质,比如鱼不仅满足良渚先民的生存需要,出于感谢,对鱼骨的崇拜就油然而生,所以我们现在就能在众多的良渚陶器和玉器上发现这类鱼骨的符号。同样,由于精神生活的需要,龙这种抽象的图案符号,也被创造出来,当然,这种创造一定也是基于实际生活的积累,比如现实生活中的蛇或者是江南地区的鳝,鳝这种动物迄今为止还是江浙沪地区居民口中的美食,而蛇或者鳝骨也构成了图案中的卷云纹和直线纹的基础。
艺术创造源于生活,宗教也产生于生活,这也许是黑陶豆上的符号给我们的启示。
良渚黑陶豆及其符号3
2015-06-12 07:30:16
在这件良渚黑陶豆的底足上,更有一圈符号,也可能是早期的文字,请看如下的图。
这上面的6张图,因是在底足上成圆周排列,故而不能区分先后顺序。我们假设上面6图中的第1图为开始。这是在河流之滨堆筑三层台阶的祭台,用捕捉的各种鱼类(以鱼骨为象征),祭祀部落的保护神即图3的团龙。而图4的四足兽状图案,也就是被李学勤先生称为“虎”字的符号,我们理解为是一种会捕捉鱼的鸟类,也就是说,5000年前的先民们已经懂得驯服鸟类为自己所用。其身上的网格状图案,应是翅膀的羽化。如果能作这样的理解,那么这一组文字可以这样阅读:
龙神呵,我们已经筑好祭坛,用驯服的鸟捕捉丰富多样的鱼,以作奉献!供部落的保护神享用。
这是5000年前渔猎部落用图案文字记下的祭祀的壮丽场景。
以上解读,不知是否先民们的真实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