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期盼幸福,却不曾想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充满荆棘,或是外灾,或是疾病,都是幸福的绊脚石。人们常说,健康是福,但这种福气却来之不易,且易被疾病袭击,比如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咳嗽,就可能让幸福之路坎坷崎岖。咳嗽虽常见,治疗起来却未必得心应手,如何有效应对咳嗽?且看国医大师方和谦有何治咳秘招!
咳嗽病名,始见《素问·咳论》,明确阐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而后仲景《金匮要略》有“痰饮咳嗽”“咳嗽上气”等专篇论述,为千古医家辨证论治之准绳。递于后世医家据己之临证心得,立论纷呈。咳嗽病机,诸家百出。唯景岳刻意研精,语最扼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矣。关于治疗,“古有见咳非治咳,见喘非治喘”之训。亦又阐明肺为娇脏,最易受伤而难医之理。盖咳嗽一证,本非大病,但欲求诸证之疗效,须详审察耳!方师积60余载临证经验,擅治咳喘之疾。用轻灵之剂以开上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并强调祛邪的重要性。对外感之咳,勿留一分邪气。然肺为娇脏气阴易伤,肺属金,肺虚应用培土生金或益肾之法。据证选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生脉散、金水六君煎等灵活权变,常可收桴鼓之效验。 1、辛凉宣解治发热咳嗽 患者陈某,男,22岁,1998年8月4日初诊。 初诊:患者主诉发热咳嗽1周。测体温38℃,伴有咳嗽、咳痰,咽痛,汗出,食纳可,二便调和。 査血常规:白细胞7.8×109/L。 方师认为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肺卫,使肺失清肃,咳嗽咳痰;风热郁表,卫外不固而发热汗出;咽为肺之门户,风热之邪循行达咽而致咽痛。舌红、脉数均为风热袭表之征。遂立辛凉宣解法,拟桑菊饮化裁。 处方:桑叶10g,桑白皮10g,菊花10g,薄荷(后下)5g,杏仁10g,苦桔梗10g,连翘10g,芦根20g,荆芥6g,白前10g,牛蒡子1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1998年8月8日。患者主诉,服药1剂则烧退,仍有咳嗽、咳痰,纳食可,二便调和。舌洁,脉缓平。方师认为前方施治,药证相符,现余邪未尽,肺失清肃,继拟宣肺止咳,清解余邪之剂。 方药如下:桑叶10g,桑白皮10g,白前10g,薄荷(后下)5g,杏仁10g,苦桔梗10g,芦根15g,牛蒡子6g,连翘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 随访:5剂药后证已然缓解。 【按语】 咳嗽乃肺系常见证候,或为外感,或为内伤所致。多种病因皆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使肺气上逆而引发咳嗽。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司呼吸,为气机升降之通道,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方师辨该患者因外感风热之邪,客于皮毛,肺先受之,而引发发热咳嗽。遂立辛凉宣解之法,施桑菊饮化裁,散热解表,宣肺止咳。体现了方师善用古方、量小轻灵之特点。 2、疏风散寒治咳嗽 患者王某,女,21岁,2003年3月11日初诊。 初诊:诉咳嗽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3天。患者自幼患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少痰反复发作10余年。现因感冒后加重,咳嗽,咳痰不爽,纳食减少,二便调。舌洁,脉平缓。 中医诊断:风寒咳嗽;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方师诊为:风寒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散寒,止咳化痰。 方用止嗽散化裁:苏子梗各5g,陈皮10g,炙百部10g,白前10g,桔梗10g,荆芥5g,炙甘草6g,北沙参12g,肥玉竹10g,炙杷叶6g,麦冬10g,炙紫菀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医嘱: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复诊:2003年3月25日。服前药后,患者咳嗽渐好,无痰,苔白,脉平缓,再方止咳化痰,继前方加生薏苡仁15g,健脾化湿,杜绝生痰之源。 苏子梗各5g,陈皮10g,炙百部10g,白前10g,桔梗10g,荆芥5g,炙甘草6g,北沙参12g,肥玉竹10g,炙杷叶6g,麦冬10g,炙紫菀6g,生薏苡仁15g。12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语】 患者自幼患慢性支气管炎,着凉感冒后,风寒上受,首先犯肺,肺失清肃,肺气不宣,故见咳嗽,咳痰不爽。子病及母,脾气不足,运化失司,故见纳食减少,患者虽然年轻,但自幼患慢性支气管炎,病情日久,反复发作,3月正值季节变化,寒温不调,加之衣服减脱太快,忽略自己慢性支气管炎史,感寒后引发。方师所强调的“春捂秋冻”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3、小柴胡汤治咳嗽 患者吴某,女,60岁,1993年5月7日初诊。 初诊:因劳累汗出受凉引发咽痒,咳嗽,咯痰白而黏,量不多,伴轻微低热。到呼吸科就诊,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给予抗生素及含碘喉片、复方甘草合剂等治疗。服用5天后低热好转,但咳嗽症状无改善。不论昼夜,咽痒则剧咳,面红目赤汗出,时呕恶发呛欲吐,重时尿失禁,不能控制,待咯出痰涎后症状稍有减轻。由于咳嗽加重改用静脉点滴红霉素类西药,疗效仍不佳,前来请方师求治。经详细诊查后,考虑患者花甲之年,素体较差,因咳面部虚浮状,又有感受外邪后的时冷时热,呕恶发呛,不欲纳食,心中时有躁烦之感。诊脉细弦滑,舌质淡苔白滑。脉证合参综合分析,为正虚邪恋,肺失宣降,咽喉不利。遂拟方助正祛邪,宣肺解痉利咽。 给予小柴胡汤化裁:柴胡10g,法半夏10g,太子参12g,炙甘草10g,黄芩12g,鲜生姜3片,大枣3枚,蝉蜕5g,僵蚕10g,炙百部10g,白前10g,桔梗10g,芦根15g。4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咽痒,剧咳,烦躁欲呕之症悉减。效不更方再进3剂而痊愈。 【按语】 小柴胡汤是仲景治疗少阳证的一张名方。言之可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之病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其疗效可达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方师认为本方可外透内清,调畅气津,升降并行,总而言之可扶正祛邪。又鼻和咽喉为肺之门户,若正气虚弱,邪气留恋,影响上焦肺气的宣发肃降,则咽喉不利,挛急如窒,则痒、咳、呛、呕等随机而作。方师应用小柴胡汤化裁治之,诸症迎刃而解。 4、宣通清降治燥咳 患者赵某,男,57岁,2005年1月23日初诊。 初诊:自述就诊前两周因洗澡受凉引发“感冒”,服用感冒清热冲剂等中成药好转。3天后再次复感风寒,症状明显加重,喷嚏连连,流涕不止,时黄时白,头晕头沉,全身酸软无力,咽痒而咳,又服用羚翘解毒丸、通宣理肺口服液、冬凌草片等多种药物,症状不解。求诊于五官科、呼吸科,诊为:鼻窦炎,支气管周围炎。给予青霉素每天800万单位,静脉点滴。口服吉瑞通,并用伯克纳点鼻。经过6天治疗,鼻炎症状略有好转,但咳嗽不止而加重,咽喉痒甚,说话则咽痒难忍,夜不能眠,不断饮温水以减轻症状。遂请方师调治。诊视后认为外感风寒不解,肺气不宣,邪气留恋不去,拟方以辛温解表,宣肺止咳。 处方:苏叶10g,防风6g,薄荷(后下)3g,蝉蜕5g,桔梗10g,杏仁10g,前胡10g,牛蒡子10g,生甘草6g,枇杷叶6g,川芎6g,僵蚕6g。4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症状明显减轻,尤以喉痒、咳嗽好转最为显著。方师嘱效不更方,继发4剂而痊愈。 【按语】 此患者为外感风寒束表之候,初感小恙,以辛散为治,略有好转。再次受邪后因涕黏、时黄时白改用多种辛凉之品,证候不解反而加重,方师认为此患者为感受风燥之邪,此燥邪为寒邪化燥,属风寒范围。风善行而数变,动则痒,痒属风,痒多有风邪,因正值寒冬,久无降雪,气候干燥,风燥合邪而袭人,喉痒而咳重,不能入眠。其治法有风则要疏,疏风祛邪则痒止而咳可愈。《内经》称“燥者润之”,实乃养血之谓也,与其迥然不同。后世医家对寒邪化燥,治疗不是润而是祛风。方师取轻清之剂,疏风止痒,利咽宣肺。方中苏叶、防风辛甘微温能疏风解表,温而不燥,配芳香辛凉之薄荷,清虚之蝉蜕、僵蚕,辛苦之牛蒡子。辛可入肺能发散,疏风邪而开上焦,苦凉能利咽喉而止痒;伍杏仁开宣肺气而润燥,枇杷叶降逆而止咳。桔梗载药上行增强疏风宣肺之功,配甘草以增清利咽喉之力;辅川芎以和调上下,以利畅达。全方药性平和,宜凉不过寒,宜温不过热,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有疏风利咽止痒,宣肺止咳化痰之功效,谨守病机,灵活权变,为方师临床治疗咳嗽的又一效法。 5、调和肺气愈久咳 华某,女,38岁,2005年8月30日初诊。 初诊:患者1个月前因受凉引起咳嗽,未经治疗,逐渐加重。咳嗽,无痰,胸憋气短,夜不能平卧。头晕、头痛,乏力,纳佳,大便可,失眠。察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诊其为:咳嗽,肺气失宣证(慢性气管炎)。患者受凉引起,风寒袭肺,肺气壅塞不得宣通,故咳嗽、胸憋气短;风寒上受,外束肌腠,则头痛、乏力。 治法:宣解。方拟止嗽散合杏苏散化裁。 处方:苏叶5g,苏梗5g,杏仁10g,炙杷叶6g,前胡10g,桔梗10g,陈皮10g,茯苓12g,法半夏6g,炙甘草5g,炙桑皮12g,荆芥5g,白前10g,炙紫菀6g,炙百部5g,薄荷5g,麦冬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服药7剂,咳嗽好转,有少量白痰,不易咳出,口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调和肺气。 处方:苏叶5g,苏梗5g,杏仁10g,炙杷叶6g,前胡10g,桔梗10g,陈皮10g,茯苓10g,法半夏6g,炙甘草5g,炙桑皮12g,白前10g,炙百部5g,淡干姜2g,白菊花10g,薄荷5g,麦冬6g,炒枳壳6g,大枣4个。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语】 方师治疗咳嗽,强调肺气宜宣降,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正像方师所谓“调和肺气”,用药宜辛开苦降,药物首选(紫)苏杏(仁)前(胡)桔(梗)。苏杏前桔同为辛苦之品,苏桔相配,偏于宣开;杏前相伍,重于下气。亦宣亦降,使气道通利,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 方师之“调和肺气”代表方剂为“止嗽散”,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咳嗽》,可用于诸般咳嗽。条下云:“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用止嗽散加黄连、黄芩、花粉以直折其火;若湿气生痰,痰涎稠黏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用止嗽散加瓜蒌、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方师曰:本方由7味药物组成:一组为敛:炙紫菀、白前、百部。炙紫菀:苦甘微温,归肺经,有收敛止咳的作用。方师特别强调此敛肺非罂粟壳之作用,而有化痰抗炎,减少气道分泌物,消除炎症的病理反应的作用。白前:辛甘平,归肺经,祛痰,降气止咳。寒证、热证都可用之。百部:甘苦平,归肺经。润肺收敛止咳。一组为宣:陈皮、荆芥、桔梗。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调中、燥湿,化痰调理气机,宣发止咳。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止血。因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解表汗散也起到了宣发止咳的作用。桔梗:苦辛平,归肺经。开宣肺气,祛痰排脓。炙甘草调和诸药。本方有宣有敛,宣敛结合,表里兼顾。治诸般咳嗽,原条文化裁10余条,故临床使用频率高。一般应用于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咳久不愈者。故外感邪实,急性发作表证期,或内伤咳嗽如肺结核、老慢支等都可视具体情况化裁用之。 6、杏苏散治凉燥咳嗽 患者赵某,女,28岁,2005年8月9日初诊。 初诊:1个月前因外感后出现咳嗽,自服抗生素、止咳药疗效不佳。现咳痰色黄,发憋,咽干咽痛,纳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脉缓。方师认为此为立秋刚过,燥伤肺气,肺失宣发肃降,故发咳嗽。燥邪耗气伤阴,喉为肺系,失去阴津濡养,则有咽干咽痛。予杏苏散化裁,宣肺利咽。 处方:苏梗6g,桔梗10g,杏仁10g,前胡10g,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2g,炙甘草10g,薄荷(后下)5g,炙桑皮12g,炙紫菀10g,白前10g,炙百部10g,荆芥5g,酒黄芩3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复诊:患者诉咳嗽减轻,时咳痰,口干、胸闷。舌红苔白,脉滑。方师仍用前方去炙百部、荆芥、酒黄芩,加入芦根15g,仍服7剂,未再来诊。 【按语】 杏苏散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原文所论为凉燥所引起的咳嗽。“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又曰:“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热甚加黄芩。”咳嗽痰液稀薄,是肺为燥气所束,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寒饮停留所引起。鼻为肺窍,喉为肺系,因肺部受邪,所以引起鼻息不利,咽部也感阻塞的症状。凉燥之气侵袭皮毛,腠理紧束,所以恶寒、无汗。故用杏苏散解表宣肺,和胃逐饮。因感受凉燥之气,所以用比较轻的辛温药,以苏叶、前胡解表。若凉燥偏寒,则加入羌活,加大发汗的力度。甘草、桔梗上开肺气,枳壳、杏仁、前胡下降肺气,肺得清肃,则鼻塞、喉塞即可宣通,咳嗽亦可止。陈皮、半夏、茯苓逐寒饮。再用姜、枣调和营卫。若表凉之气已退,而里邪未除,因而咳嗽不止的,当除去苏叶之发表,加苏梗以降里。方师认为此为立秋刚过,燥伤肺气,故以杏苏散化裁治疗。因患者为外感后咳嗽,故当除去苏叶之发表,加苏梗以降里。方师加入炙紫菀、白前、炙百部、炙桑皮等止咳化痰之品,使肺气得以宣降,咳嗽得以痊愈。方师在治疗疾病时,非常注重节气的影响。经常随节气变化化裁用药,极大提高了辨证施治的疗效。 7、久咳夹感辨治 患者张某,女,65岁,农民,2005年5月14日初诊。 初诊:患者喘咳七八年,每于感冒后加重,从未治疗过。近半个月来又因感受风寒,引起咳嗽。来诊时咳嗽,有痰,质黏难出,咽中如有物堵闷感,胸闷,喘息气粗,咽干,口干,纳食可,二便正常。舌苔薄白少津,脉弦缓。 查体:右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干鸣音。 辨证为:风寒袭肺,肺失宣肃。 治法:宣肺平喘,止咳化痰。 处方:苏梗10g,杏仁10g,前胡10g,桔梗10g,薄荷5g,麦冬6g,炙紫菀10g,白前10g,炙百部5g,陈皮6g,炙甘草5g,炙桑皮10g,炙杷叶10g,五味子3g,淡干姜2g,大枣4个。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05年5月21日,患者服药后喘咳减缓,仍有痰,胸憋闷,拟前方加白芥子6g,茯苓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3天停1天。 【按语】 咳嗽一证,始为外邪所伤致病轻浅,但咳久不平,最为难治。一定要查清病因、病机,外感咳嗽多起病急,病程短,其特点为必兼表证。内伤咳嗽,起病缓,病程长,多久而不愈,或反复发作。方师认为此病例初为外感咳嗽,日久失治,且反复发作,伤及肺阴,而形成肺脏受损。近日感受风寒之邪后发病。虽为感冒,但久咳失治,胸闷,喘憋,当先以宣降肺气佐以养肺阴之品,气停则喘平,咳即止,患者服药后见效。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国医大师卷:方和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方和谦主编)一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
|
来自: 大漠狐 > 《肺病中医参考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