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枚“庚申金猴”珍邮的来历

 谁清斋 2015-07-18

 

一枚“庚申金猴”珍邮的来历 - 凯蒂 - 猫眼看世界


       《庚申年》是我国1980年2月15日发行的特种邮票,编号为T--46,全套一枚,面值8分。票面图案是著名画家黄永玉画的金丝猴,由邮票总设计师邵柏林设计,由姜伟杰雕刻,采用影写版与雕刻版混合方式印刷,计划印量500万枚,由于印刷上遇到麻烦,成品率较低,经验收合格票仅为4431600枚。不仅是我国发行的第一套生肖票,其发行量是所有生肖票中最少的,同时也是存世量最少的,据专家估计,目前存世量可能不超过50万枚。

        《庚申年》邮票图像美观、印刷精致。票面上的金丝猴双目炯炯有神、毛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精灵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深受集邮爱好者的喜爱,爱称为“庚申金猴”。近日据媒体披露,面值仅8分的《庚申年》猴票,市价再度创下历史新高12000元,不愧为中国集邮的标志藏品。

       我拥有一枚《庚申年》珍邮,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上海“地下邮市”上化1元5角请来的。它见证了我艰难的集邮历程。

       我是1978年7月结束了长达近十年的“上山下乡”漂泊生涯,以“病退”的名义回到黄浦江畔的。那时回沪知青都安排在街道办的“生产组”劳作,按日计酬,每天仅有7角的微薄收入,但知青经历磨砺出在困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学会了坚强和乐观。回到上海,卸下了“乡愁”的情感重负,满足了对故土文化的精神眷恋,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得到了宣泄。“回家”的感觉真好!

      记得在1980年底,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跨进了位于南京东路“上海集邮总公司”大门。经历十年文革浩劫,百废待兴,人们的集邮意识尚未从冻僵的麻木中苏醒,营业大厅顾客寥寥无几,而橱窗里、柜台下精美的邮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我被方寸之间所展现的精彩世界深深吸引,使我怦然心动。作为“城市贫民”的我自知囊中羞涩,但还是克制不了冲动,倾囊而出。买了一套T28 奔马(徐悲鸿画作)和一套T44齐白石作品选。从此与集邮结下不解的情缘。

       那时上海没有集邮交易市场,而集邮基本上以收集信销票为主。记得在南京东路北边的一条天津路上有个“地下邮市”,集邮爱好者三三两两在交流邮识、交换邮品。遇见警察和戴红袖章的纠察就四处疏散。后来这支“地下游击队”又转移到集邮总公司东边的旧式里弄的过街搂下活动,因影响了居民的出行,人们用鄙视的目光投向这些“不务正业”的人。我常会利用节假日骑车去那个吸引我的弄堂并”混迹其中“(鲜有“女游击队员”的身影)。我的那枚《庚申年》猴票就是在那里获得的。我看着它在短短的几个星期里从5角一角二角往上涨,心里还在纳闷,凭什么发行不久的8分猴票就那样活蹦乱跳?我辛苦劳作一天换不来这枚8分邮票?涨到1元5角时实在按捺不住终于出手了。当时四方连和整版的猴票都有,对集邮中蕴藏着的经济价值却浑然无知,但依我的鉴赏能力和经济能力拥有一枚《庚申年》猴票够心满意足了。

       绚丽多彩的邮票素有"国家的名片“之称,方寸之间展示着博大精深的世界;又是图文并茂的百科全书。集邮的过程就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的过程。三十年来无论邮市高涨还是低迷,我始终不渝与邮票不离不弃,它给予我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精神财富。集邮是一门深不可测的学问,这真是它的魅力所在,学无止境,我永远是个虔诚的小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