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县在主战略层面上全力释放旅游资源最大潜能
戚咏梅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支撑,沪昆高铁的开通,不仅结束了“天下苗族第一县”——台江没有高铁的历史,也标志着台江旅游迈入了高铁时代。为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台江县委、县政府在“旅游活县”的主战略层面上,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自然风光等优势资源,高规划引领、高起点建设一批重点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好生态观光游、民族文化体验游、乡村休闲度假游三张牌,全县旅游产业搭乘高铁时代东风正步入发展快车道。
一、超前规划打造两个5A级旅游景区。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有高标准的景区带动,打造5A级旅游景区也就成为了推进台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载体。一是打造5A级苗韵枫情·温泉水城。引进多彩贵州城建公司投资42亿元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苗韵枫情·温泉水城项目,着力打造集民俗体验、生态宜居、康体养生、运动娱乐、休闲度假、观光游乐于一体的5A级旅游综合服务区。目前,已注册成立贵州天城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的投资主体;完成了《苗韵枫情·温泉水城修建性详规》初步规划,正按有关程序逐级上报审批;完成了540.11亩土地的丈量工作,兑现征地补偿款1056.05万元。二是打造5A级施洞文化旅游综合体。引进浙江商会投资35亿元建设施洞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充分整合施洞示范小城镇、施洞文化产业园、“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资金,着力将施洞打造成具有国际性、世界观趋势的5A级旅游综合景区。目前,已成立贵州尚品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施洞文化旅游综合体的建设主体;高标准完成了《施洞文化产业园——塘坝、偏寨、巴拉河、小河村旅游发展详细规划》,并全票通过省州评审;总投资17662万元的城镇路网、污水处理厂、标准化卫生院、农贸市场、偏寨姊妹广场和寨容寨貌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二、重点建设南北两条精品旅游线路。以台江经南宫至榕江、台江经施洞至镇远两条旅游公路升级改造为契机,依托南宫片区自然风光、民族文化优势资源,重点打造以南宫片区为核心的南线精品旅游线路;依托施洞片区文物古迹、民族风俗、高效农业等优势资源,重点打造以施洞片区为核心的北线精品旅游线路。一是建设南线精品旅游线路。南线精品旅游线路作为我州环雷公山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将重点按照“一城两村三区”的发展思路进行整体打造。“一城”即苗韵枫情·温泉水城;“两村”即红阳、交宫民族村寨;“三区”即翁密河漂流、万亩草场和玉龙潭三大景区。目前,红阳、交宫两村已累计完成各类基础设施投资2000余万元,村容寨貌得到明显改善;翁密河漂流景区拦河坝正在规划设计,进区道路改造正在积极申报;万亩草场26台风电机组已并网发电,植被修复、生态养殖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风电+旅游观光+生态养殖”的立体产业链正在形成;玉龙潭景区正在规划建设徒步登高、观光摄影、野外露营等旅游项目。二是建设北线精品旅游线路。以南冬和南省供凯蔬菜基地、长滩和老屯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施洞5A级旅游文化综合体为节点,着力打造集乡村旅游、现代农业观光、民族文化体验、古镇文化欣赏、水上体育竞技、国际会议会展、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目前,已委托台湾普晶公司完成了《台拱镇——南冬村旅游发展详细规划》、《老屯乡——长滩、稿仰、白土村旅游发展详细规划》;已成功引进台湾腾博,上海巴莱,台江润丰等5家农业龙头企业规划建设老屯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南冬、南省供凯蔬菜基地建成钢架大棚105个,完成基地土地流转600余亩,今年预计促进农户增收达2500余万元;在现代高效农业上,台湾腾博公司投入400余万元完成了150亩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建设,并获得成功,亩产二代马铃薯达2700公斤;完成老屯现代高效农业核心区土地流转近千亩,完成投资2000万元。
三、积极壮大两大民族工艺产业。近年来,台江县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搭建销售载体,拓展营销网络、参加国内外展出、加大传承保护和扶持力度等措施,有效促进了银饰、刺绣两大民族工艺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从事银饰、刺绣产业加工的人数达1.2万人左右;有银饰、刺绣企业(工厂)80余家、个体工商户和手工小作坊283家,年产值3.2亿元;形成了排羊九摆、施洞塘坝等一批银饰、刺绣民族工艺产业专业村。一是创新发展模式。成立了银饰、刺绣产业发展协会,积极探索“协会+农户+基地”或“农户+协会+公司”的联营模式;鼓励银饰、刺绣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活动展出,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外贸业务,现已有8家企业获得进出口贸易权;积极加强营销网络建设,注重培养产业经纪人,壮大产品营销队伍,目前该县有500人左右的银饰、刺绣经纪人遍布全国各地;积极引导零散加工销售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银饰、刺绣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化和市场化水平。二是搭建销售载体。充分利用姊妹街销售平台,积极培育一批银饰、刺绣销售大户,着力壮大一批银饰、刺绣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姊妹街已入驻银饰、刺绣销售加工商户(手工作坊)72家,注册资金达400万余元,汇聚民间资产投资近3000万元,带动从业人员390余人次。三是加大传承保护。加大全县银饰、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调查核实和申报力度,建立了全县非物档案数据库,出版了《王安江古歌》、《台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批非物专集。目前,全县共有 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2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人、省级传承人8人、州级传承人19人、县级传承人483人。四是着力政府扶持。通过贷款贴息、万户小老板工程、“3个15万”、一户一技能、微企发展、小额信贷担保等优惠政策扶持推动银饰、刺绣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县银饰、刺绣产业获政府各项政策扶持1320余万元,直接收益200余户。
四、着力打响三大民族节日品牌。民族节日是台江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着力打响“苗族姊妹节、施洞独木龙舟节、舞龙嘘花节”三大民族节日品牌,对台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提升节日档次。积极将三大民族节日提升到省、国家层面,冠以“中国·贵州苗族姊妹节”、“ 中国·贵州独木龙舟节”、“贵州·台江舞龙嘘花节”等字样,并对节日进行品牌专利注册,进一步提升了节日档次,提高了节日品牌知名度。二是加大对外宣传。通过与媒体合作、拍摄专题片、在国内外各种展销活动推广、举办“苗族文化论坛”等形式,进一步加大三大民族节日的宣传力度。近年来,国内各级媒体关于三大民族节日的宣传报道达6万余条,拍摄电视专题片20多部,在国内外各种展销活动推广100余次;已成功举办苗族文化论坛四届,出版《苗族文化论坛文集》四部。三是丰富活动内容。为进一步丰富三大民族节日内容,该县在三大民族节日活动期间增加了民族歌舞表演、民间斗牛、斗鸡、斗鸟、苗家老庚摸鱼、十佳姊妹花评选、苗家篝火晚会等十余项活动。有效提升游客的兴趣度,增强了三大民族节日的吸引力。
五、大力推广五大民族歌舞文化。通过加强培训、参加大赛、参加商业演出等形式,大力向外推广反排木鼓舞、苗族盛装踩鼓舞、苗族多声部情歌、苗族古歌、嘎百福等五大民族歌舞文化,进一步提升了台江民族文化的知名度。一是加强传承培训。以县职校为基地,开设了苗文、苗族歌舞、苗族文化习俗等课程,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开设第二课堂,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活动,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品牌;邀请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大学等高校专家和民间艺人到我县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培训活动,完成了300余名“双语”和苗族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有效促进苗族民间文化传承队伍建设。二是组织参加大赛。积极组织以五大苗族歌舞为主题的民族节目参加州、省、国家级各类大赛活动,大力提升了我县民族歌舞的知名度。近年来,我县选送的反排木鼓舞、苗族盛装踩鼓舞等五大民族歌舞在全国各项大赛中获奖30余次,其中反排木鼓舞登上2013年CCTV少儿春晚节目,施洞盛装踩鼓舞和反排木鼓舞分别于今年11月16日和11月30日相继登陆CCTV“春晚直通”节目,引起了较大反响,形成了较大宣传效应。三是鼓励商业演出。成立了苗疆艺术团,鼓励苗疆艺术团走出去开展商业演出,进一步促进台江民族歌舞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近年来,苗疆艺术团精心编制反映地域民族特色的节目共20余部,受邀和外出参加各类演出100多场次,对宣传黔东南、宣传台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系中共台江县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