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与前瞻

 智慧旅游519 2015-07-21

    □张柏

    高速发展的中国博物馆事业

    近年来,随着公众对于博物馆事业关注程度的不断增大,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在体系、藏品、展览、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情况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事业规模快速增长,中国特色博物馆体系初步形成

    中国博物馆发展速度很快,数量增加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1978年博物馆数量为349个,2000年为1397个,2004年达1552个。截至2008年底,共有经政府文物部门批准设立的博物馆2970个,是1978年的8.5倍。目前全国注册的博物馆总数4510个。一年365天,几乎一天增加一座博物馆。

    中国的博物馆不仅在数量、类型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省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公立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行业新格局。

    博物馆品类日益丰富,地域分布更加广泛。综合类、社会历史类、专题史类、军事类、名人类、艺术类、自然类、地矿类、科技类、产业类、民族民俗类等多种类型博物馆竞相辉映。越来越多的专题类博物馆建成开放,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二)文化遗产保护功能显著增强,藏品保管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

    博物馆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收藏和保护文物,可以说博物馆就是国家的文物库房。通过文物征集、社会捐赠、海外文物回流等措施,中国博物馆藏品不断增加,藏品保管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各省、市全面推广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将信息技术与馆藏文物基础数据调查有机结合。目前,全国博物馆档案数字化基本完成,部分博物馆3D化也已经完成。

    除了文物信息的统计,各博物馆根据《文物保护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建立了规范的藏品管理制度,清库、建账、定级、建档、备案等基础工作有序开展。

    (三)博物馆展示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影响更加深远

    中国博物馆始终把展览作为核心产品,通过开展陈列展览展示水平、交流活动。许多博物馆注重运用最新研究成果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举办丰富多彩的展览。中国博物馆已逐步改变以往展览中“只见物不见人”的不足,现在陈列展览越来越活跃。

    2008年1月,中国启动了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工作。事实上,博物馆免费开放是一件大事情。我也做过调查,例如美国,它的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并不多,像我们国家第一批一次免费1000多家博物馆,在全世界是很少有的。很多国家都非常佩服中国博物馆免费开放,他们说这是世界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将为世界博物馆进一步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除了免费开放,博物馆及相关产品博览会、5·18国际博物馆日等富有特色的博物馆行业活动,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与民众的距离更加贴近。

    (四)加强人才培养,研究成果丰硕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博物馆界涌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研究成果。

    传统上,历史类博物馆和地方史志类博物馆的专业人员,除了在岗位上自学成才者之外,主要是来自高校考古、历史以及美术等专业的毕业生。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博物馆专业的毕业生,包括部分硕士生和博士生,充实到各级各类博物馆,专业队伍在不断地壮大。

    中国博物馆学会等单位积极组织专业人才培训,开展学术研讨,先后出版数十种学术刊物博物馆学论著和多学科、多门类的研究成果。

    (五)不断深化改革,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我认为,博物馆事业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起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博物馆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要从创新管理模式入手,就是要更加重视管理,用新的管理理念指导实践,以加强管理来提高博物馆绩效水平。为此,一些博物馆已经做出了积极探索。如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开馆以后,运用五星级宾馆的管理方法,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都有大幅提升,体现了很强的创新理念和时代精神,值得学习。

    此外,为了加强管理,为打破博物馆单纯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等级身份的传统格局,文物主管部门于2008年印发了《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试行)》、《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启动了博物馆评估定级工作。2010年,又发出《关于开展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开展国家一级博物馆年度运行评估为重点,探索逐步完善博物馆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建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