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播分离,英国电视怎么做?

 易良义 2015-07-21

作者 | 马琼芳

来源 | 公众号“广电独家”

原题目 | 英国电视制播分离实地调研:5大现象


当下,制播分离的大潮呈蔓延之势,席卷了视频网站和电视台。英国是制播分离的发源地,三十多年发展下来,制播分离已成为贯穿英国电视全行业的基本准则,它带动了制播双方的共同繁荣,成就了英国在全球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领军位置,为世界各地的电视同行提供了最鲜活的参照样本。本期微信小编带您走出国门,看看英国电视制播分离怎么做。


制播分离(commission)是指电视台将电视节目的制作权委托给独立制片公司,实现制作和播出的分离,这一提法最初源自英国。1982年,英国第四频道开播,这家政府拥有的商业电视台与BBCITV最大的区别是它的电视节目全部来自独立制片公司,它开启了英国电视制播分离的时代。

此后的十多年时间,第四频道的“鲶鱼效应”不断升温,1990年、1996年政府连续颁布的《英国广播电视法案》,2003年通过的《通信法案》等分别从外购节目比例、电视台所有权、节目版权等方面对制播分离作出明确的规定,这些法令成为推动英国电视产业繁荣的制度动因。

如今,BBCITV的外购节目比例已分别达到50%60%,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遍布全国的几千家独立制作公司和创意不断的英国电视。

笔者在国外的一个月的培训中,与英国电视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总结提炼英国制播分离的现状和经验。


现象1
采购编辑中心制

制播分离实现的首要条件是电视台放开制作权。英国1990年通过的《广播电视法案》作出了所有电视频道外购节目比例不得小于25%的硬性规定,此举强行打开了电视台的大门,也催生了“采购编辑”这一新的工种。

在英国电视台内部,采购编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独立于频道管理团队之外,掌握着节目的生杀大权,无论台内团队、台外独立公司的节目方案都必须先经采购编辑认可才能拿到预算,进入制作阶段。采购编辑接受来自管理层对其所采购节目收视、广告创收(公共电视台不含此项)等指标的考核(见下图)。


采购编辑的设立打破了电视台的平台界限,将台内团队与台外公司放在了公平竞争的起跑线上,谁的创意更好、预算更合理,谁就能胜出。

采购的完成离不开制播双方信息的对称。在英国,所有电视台的官网都有委托定制(commissioning)的专页(见下图)。


有关各家电视台对各类电视节目的具体要求,如频道定位、内容设计、时段、时长、预算、收视指标、目标受众,以及采购编辑的联系方式等重要信息,制作公司一查便知。除此之外,BBC等大台还会定期召开制作公司通气会,提前告知近期的采购方向。一些付费的商业网站(如Greenlight)也会提供这方面的最新消息。开放、透明、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好创意、好节目的孵化创造了优良的条件。



现象2
链条式专业分工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完善,英国电视制播分离已经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在这个链条上,独立制片公司负责创意、制作,电视台负责采购、编排、播出、广告,模式公司代理节目版权销售(见下图)。


三方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如在中国常见的制作公司同时代理节目广告营销权的情况在英国几乎是不可能的——英国大部分制作公司只做创意和节目,广告则全权交给电视台打理。做好自己擅长的分内事,以专业的精神把创意研发和节目制作做到极致,这种敬业和专业的理念成就了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和英国电视业闻名世界的执行力。

英国电视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还显著体现在节目制作环节。除了以创意见长的公司外,英国电视业中还存在大量负责某项具体制作事务的中小二级承包商和自由职业者,他们中有专做摄像的、专做灯光的、专做剪辑的,等等。创意公司拿到订单后,通常会把节目制作的具体事宜转包给专业公司完成。所以在英国,大部分电视节目背后都是很多公司和个人集体协作的成果,甚少有一家公司全程包办的节目。


以热门选秀节目X-Factor为例,它的模式来自Freemental,制作方是ThamesSYCO公司负责艺人和明星嘉宾,ITV是播出方,SponsorsTalk负责观众投票,iTunes则全权代理选手歌曲下载业务,此外还有十几家小公司负责某项具体事务。



现象3
专业人才自由流动

英国电视制作的中坚力量是大批的自由职业者,他们中既有制片主任、制片人、导演、编剧等核心策划人员,也有摄像、音效、灯光、道具、化妆、后期等基层工种。他们既不隶属于电视台,又不是制片公司的固定职员,而是完全自由流动的专业电视人。

通常独立制片公司拿到电视台的订单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招募项目团队,第一步是根据预算和节目类型确定制片主任、制片人、导演等重要职位,然后再由他们推荐可信得力的基层员工,如摄像、灯光、音效、道具、主持人、艺人等。所有人员因为项目在一起工作,项目结束后,大家又会解散重新成为自由人,这就是英国电视人的组合模式(见下图)。



自由职业者在英国是常态,不管电视台还是独立制片公司,每年雇佣的固定职工和自由职业者的比例通常都是二八开。很多制片公司平时甚至只有几个人,一旦拿到订单,员工数量就会猛涨到几十人。此外,英国的大部分电视台内部早已撤销了固定的灯光、摄像、道具、舞美、音效等职位(部分新闻节目保留),演播厅基本实现商业化。这项压缩成本、适应制播分离的改革为市场提供了大批自由职业者。

每个工种都是一个圈子,自由职业者们只有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建立良好口碑,才有可能在圈内立足。从为公司卖力到为自己卖力,电视人的积极性和职业能力得到最大程度激发,对待工作的标准自然较高。




现象4
明码标价的商业逻辑

多如牛毛的制作公司和自由职业者构成了一个充分竞争、高度市场化的英国电视制播业,金钱法则是维系其运转的核心定律。在英国电视制作圈内流行着这样一句话:“You pay you can”。一档电视节目从创意、样片到成片,每个环节,团队的每一个工作人员甚至公司能从电视台拿到的钱都是明码标价的。

如,BBC周末娱乐节目每小时的制作费报价是285万英镑,X-Factor每季的演播厅租赁价格是约200万英镑,知名美食竞技节目Master Chef每季置景的总支出是32万英镑,英国某知名女摄像师的价格是每小时40英镑,等等。


钱的多少是决定节目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把有限的钱用到刀刃上,英国电视制作业的各个环节和工种都会严格按照流程和进度执行。进入制作阶段后,制片公司会制定详细的进度表,比如一个月每周、每天做什么,什么工种介入等都要事先明确。一些工种和环节,如摄像、演播厅、灯光、音效、剪辑、艺人等,甚至细化到每小时、每个镜头,超出一分钟都会多算钱。

因此,在英国,脚本文化非常盛行,从节目流水到人物对白,从摄像到灯光,无一例外都有不同的执行脚本,省去了大量沟通的时间,高效精准。




现象5
创意至上的版权保护

英国电视制播分离的收费标准是,电视台按照制作费预算上浮10%支付给独立制片公司,多出来的10%就是利润,制作过程中所有超支的部分都由制片公司承担,所以单靠制作费大部分公司是微利甚至无利的。不过,2003年的《通信法案》明确了电视节目版权归制片公司,后者有权卖给其他电视台(主要是国外)或将模式输出海外,从此版权分销成为制片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

了让节目或模式在海外卖个好价钱,英国大部分电视节目在创意阶段就不会只考虑本国观众喜好,而是要绞尽脑汁适应全球观众,这或许就是英国节目模式能畅销全球的重要原因。

版权是独立制片公司的生命线,版权保护工作自然极为重要。在英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信誉和法律。

英国电视制作业的圈子不大,一旦哪家公司剽窃别人的版权或模式,就会名誉扫地,没人愿意为它做节目,没电视台买它的节目,在业内将难以立足。其次,大部分制片公司都会通过完善《制作宝典》申请专利的方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制作宝典》包括有关节目的所有细节以及全部流程表,把无形的创意变成可见的文本和细化的标准,方便后期执行和维权。尊重创意、尊重版权是英国电视创新的重要保障。




总结:

系统而自由,这是笔者对英国电视制播分离现状的整体印象。

从整体看,英国电视制作业仿佛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链条上每个环节涉及的公司和人都按照金钱的商业逻辑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保证了高效和执行力。

从个体看,英国电视制作业奉行最自由的用人机制,自由职业者、灵活薪酬、跨公司的人才流动等都是典型特征。自由是产生创意最好的土壤,系统则为创意的实现保驾护航,两者的紧密结合正是未来制播分离的改革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